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二)
2017-07-17 21:58: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不恤士卒而徇其私,非社稷之臣。(5分)
(2)当是时,楚兵冠诸侯。(4分)
(3)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6分)
(4)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5分)


参考答案:(1)现在上将军不体恤士兵却徇私情,这不是国家的大臣。(恤:体恤,顾念。徇。社稷。否定判断句。一点一分。句意一分。共5分)
(2)这时,楚兵为诸侯军中最强大的。(是时,冠,句式,以及句意各一分。共4分)
(3)如果放弃攻打郑国,把他作为东方道路上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供给他们缺少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若,舍,东道主,行李,乏困,以及最后一句,一点一分,错一出减一分,满分6分)
(4)众大臣大惊,事情突然发生没有意料到,大臣们全都失去了他们的常态。(卒,不意,尽,度,以及句意各一分,满分5分)


本题解析: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文言特殊句式进行重点翻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一般在
直译的基础上,而后意译。整句翻译时,再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要求,做到文通句顺,表意准确。关键字词和句式分别有:(1)“恤,徇,社稷,否定判断句”;(2)“是时”句式和“冠”;(3)“若,舍,东道主,行李,乏困”;(4)“卒,不意,尽,度”。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其”字的意义和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
A.执手而与之谋 ?
B.非夫人之所织则不衣 ?
C.有敢不尽力者乎 ?
D.父勉子,兄勉其弟,妇勉其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然谋臣与爪牙之士
B.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
C.生丈夫,二壶酒,一犬
D.以暴露百姓之骨于中原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5分)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子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人小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老子》)
小题1:孔子和老子的共同主张是什么?(不超过4个字)(1分)
?
小题2:简析孔子与老子在这一主张上的区别。(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重视道德(或重德,贵德)。(只答“道德”,并非主张,不给分)
小题2:孔子的道德是仁义之德,主张为政在上,应以君子的仁义善德教育、感化百姓。老子的道德是遵道之德,主张以遵循自然规律为德,万物只有顺应自然规律方能成长壮大。(两个要点,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本题考查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抓住孔子所说“子欲善而民善矣”与老子所说“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来概括即可。
小题2:比较孔子“子欲善而民善矣”与老子“夫莫之命而常自然”就可分析出孔子强调的是教化的作用,而老子强调的是遵循自然规律。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人也。父建善射,尝教延广曰:“射不入铁,不如不发。”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事梁邵王友诲,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后从王彦章战中都,彦章败,延广身被数创,仅以身免。
明宗时,朱守殷以汴州反,晋高祖为六军副使,主诛从守殷反者。延广为汴州军校当诛。高祖惜其才,阴纵之使亡,后录以为客将。高祖即位,以为侍卫步军都指挥使,领果州团练使,从领宁江军节度使。天福四年,出镇义成,又徙保义,复召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徙镇河阳三城,迁马步军都指挥使,领天平。高祖崩,出帝立,延广有力。颇伐其功。初,出帝立,晋大臣议告契丹,致表称臣,延广独不肯,但致书称孙而已,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契丹果怒,数以责晋,延广谓契丹使者乔莹曰:“先皇帝北朝所立,今卫子中国自册,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且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翁要战则来,他日不禁孙子,取笑天下。”莹知其言必起两国之争,惧后无以取信也,因请载于纸,以备遗忘。延广敕吏具载以授莹,莹藏其书衣领中以归,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
明年春,契丹入寇,延广从出帝北征为御营使,相拒澶、魏之间。先锋石公霸遇虏于戚城,高行周、符彦卿兵少不能救,驰骑促延广益兵,延广按兵不动。三将被围数重,帝自御军救之,三将得出,皆泣诉。然延广方握亲兵,恃功恣横,诸将皆由其节度,帝亦不能制也。契丹尝呼晋人日:“景延广唤我来,何不速战?”是时。诸将皆力战,而延广未尝见敌。
契丹已去。延广独闭壁不敢出。自延广一言而契丹与晋交恶,凡号令征伐一出延广,晋大臣皆不得与,故契丹凡所书檄,未尝不以延广为言。契丹去,出帝还京师,乃出延广为河南尹,留守西京。
延广居洛阳,郁郁不得志。见晋日削,度必不能支契丹,乃为长夜之饮,大治第宅,园置伎乐,惟意所为。后帝亦追悔,遣供奉官张晖奉表称臣以求和,德光报曰:“使桑维翰、景延广来,而割镇、定与我,乃可和。”晋知其不可,乃止。契丹至中渡,延广屯河阳,闻杜重威降。乃还。
德光犯京师,行至相州,遣骑兵数千杂晋军渡河趋洛,以取延广,戒曰:“延广南奔吴,西走蜀,必追而取之。”而延广顾虑其家,未能引决.虏骑奄至,乃与从事阎丕驰骑见德光于封丘,并丕见锁。延广曰:“丕,臣从事也,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丕乃得释。德光责延广曰:”南北失欢,皆因尔也。”召乔莹质其前言,延广初不服,莹从衣领中出所藏书,延广乃服。遂叱而锁之。将送之北行,至陈桥,止民家。夜分,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时年五十六。
(节选自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二十九)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延广身被数创?被:蒙受,遭受
B.大臣皆知其不可而不能夺?夺:争夺,抢夺
C.因请载于纸?载:记载,记录
D.度必不能支契丹?支:支撑,对付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景延广“有勇”和“无谋”的一组是(3分)? (? )
A.由是延广以挽强见称。?友诲谋反被幽,延广亡去。
B.延广身被数创。?延广按兵不动。
C.翁要战则来。?延广敕吏具载以授莹。
D.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延广伺守者殆,引手扼吭而死。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景延广在父亲的指导下练就一身武艺,辗转数主,终于遇到了赏识他的晋高祖,从此身兼数职,大权在握,渐渐骄狂起来。
B.新皇帝继位时许多大臣认为应该像晋高祖石敬瑭在世时那样向契丹称臣,景延广却极力反对,觉得称孙就可以,表现了景延广的民族气节。
C.耶律德光对景延广说:“南北失欢,皆因尔也。”这话其实是一个幌子,真正的原因是契丹对后晋一直蠢蠢欲动,而景延广“可以为孙,而不可为臣”的话只是引发战争的一个导火索而已。?
D.景延广活着的时候没有完全打败契丹,也曾消沉过,但最后的果断自杀也算对得起他那句“晋有横磨大剑十万口”的话。
4.将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具以延广语告契丹,契丹益怒。(4分)?
译文:?
(2)诸将皆由其节度,帝亦不能制也。(3分)
译文:?
(3)以职相随,何罪而见锁? (3分)
译文:?


参考答案:
1.B
2.C
3.A


本题解析:
1.(夺,本意是“强取”,这里可理解为“改变”。《屈原列传》中有“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句,其中的“夺”意思与本题中的“夺”相同)
2.(前者表明景延广对契丹的藐视,体现一个“勇”字;后者说他给人家留下把柄,没有考虑到严重后果,表明其“无谋”。A项,前者说明他力大无比,后者说明他脱身自保;B项,前者说明他冲锋陷阵,身受重伤;后者说明他胆怯害怕,并非沉着;D项,前者说明他开脱同事,讲义气;后者说明他自杀不降,有骨气)
3.(景延广的骄狂是在晋高祖死后、出帝继位时的事情)
4.(1)一五一十地把景延广的话告诉契丹,契丹更加气恼了。(“具”“告”“益”各1分,语意通畅1分)
(2)各位将领都听从他的调度,出帝也不能干预他。(“节度”“制”各1分,语意通畅1分)
(3)按职责跟随我来,他有什么罪而被关押呢?(“见”字用法1分,疑问语气1分,语意
通畅1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景延广,字航川,陕州(今河南三门峡市)人。父亲景建,精于箭术,曾经教育儿子景延广说:“如果射箭不能射进铁中,那就不如不射。”因此景延广因为臂力过人而被人称道。在后梁朱友诲(驻守陕州)的部队里供职,(后来)朱友诲因为谋反被幽禁起来,景延广逃走。后来跟随大将王彦章在中都参加战斗,(在后梁和后唐黄河岸边的激战中)王彦章大败,景延广身上也几处负伤,最后只身逃回(后梁首都汴州)。
后唐明宗李嗣源继位时,守将朱守殷在汴州谋反(不听从李嗣源的命令),晋高祖石敬瑭当时是六军副使,负责处理跟随朱守殷参与反叛的人。景延广是汴州军校(受到牵连)要被处死,石敬瑭爱惜他(景延广)的才能,就秘密地把他放出来让他逃跑,后来把他收为属将。石敬瑭称帝时,任命景延广为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兼任果州团练使及宁江军节度使。天福四年,景延广被派去负责义成事务,随后调去保义,又召为侍卫马步军都虞侯,改派去镇守河阳三城,迁任马步军都指挥使,兼理天平事务。晋高祖去世后,出帝石重贵继位,景延广因为在这件事情上出了力,就总是夸耀自己的功劳。当初出帝石重贵继位时,晋的大臣商议(把这事)告诉契丹,上表称臣。唯独景延广不同意(这样做),只是在书信里称孙罢了,大臣们都明白那是不行的却不能够改变(他的做法)。契丹果然很生气,多次拿这事责备晋,景延广对契丹使者乔莹说:“我们的先帝是你们北朝所立,称臣可以,但现在的新皇帝却是我们中原自己所立,可以称孙,不可以称臣。况且我们晋国现有十万口横磨剑,你想要打仗就来吧,将来如果不幸被孙子打败,就会被天下人笑话了!”乔莹知道他这话一定会引起两国之间的战争,害怕今后没有什么作凭据,就请景延广把刚才说的话写在纸上,用来防备遗忘。景延广就叫文书写好交给乔莹,乔莹把这封信藏在衣服领子里带回去,一五一十地把景延广的话告诉契丹,契丹更加气恼了。
第二年春天,契丹入侵,景延广跟随出帝北伐,担任御营使,与契丹在澶、魏之间对峙。先锋石公霸在戚城遭遇敌军,高行周、符彦卿军队人少不能救助,派人骑快马请求景延广增兵,可是景延广却按兵不动。(石公霸等)三员大将被重重包围,出帝亲自率领军队前去救援,三员大将这才得以杀出重围,都向出帝哭诉委屈。但是景延广正掌握军权,居功自傲,各位将领都听从他的调度,出帝也不能干预他。契丹曾经对晋国人高喊道:“景延广,我们来开战厮杀,为什么不快出来应战?”这时,各位将领都全力迎战,景延广却未曾与敌人交战。契丹已经离开后,景延广独自闭门不敢出来。由于景延广一句话而使得契丹和后晋翻脸,所有号令、征战之事全都出自景延广一人之手,后晋其他大臣都不能干预,所以契丹所有书信、檄文里也总是以景延广为借口。契丹撤离后,出帝返回京城,就把景延广调出去担任河南太守,到西京洛阳去做地方官。
景延广到洛阳后,抑郁寡欢,觉得很不得志。看到后晋日渐削弱,猜想一定不能对抗契丹,于是整夜整夜地喝酒浇愁,大肆修造豪华住宅,在院子里安排人员奏乐跳舞,想怎么做就怎么做。后帝也很后悔,派供奉官张晖带上奏表给契丹称臣来求和,契丹首领耶律德光回复说:“叫桑维翰、景延广来,并且把镇州、定州割让给我,才可以谈和。”后晋知道那是不行的,就停止求和了。契丹军队开到黄河中间时,景延广正带兵屯聚在黄河南面,听说杜重威投降了,就撤回军队。
耶律德光率军进犯后晋京城,走到相州时,派遣几千骑兵以及后晋降兵渡过黄河直趋洛阳,来捉拿(挑起事端的)景延广。(耶律德光)告诉(主将)说:“如果景延广向南跑到了吴地或者向西跑到蜀地,你们也一定要追击过去把他给我抓回来。”而景延广顾及他家人的安全,没有自己寻死,在敌人骑兵突然到来时,就与从事阎丕骑快马到封丘面见耶律德光,(景延广)与阎丕一起被关押起来。景延广说:“阎丕是我的从事,按职责跟随我来,他有什么罪而被关押呢?”阎丕这才得以被释放。耶律德光指责景延广说:“我们南北两国失和,都是因为你啊!”把乔莹叫来对质,景延广起初不承认,乔莹从白己衣领中取出所藏的那封信,景延广这才承认(自己说过那样的话)。于是耶律德光叫人把他关押起来。打算一路押送他到契丹去,来到陈桥,在一户百姓家歇息。半夜十分,景延广趁看守人员不注意,自己扼喉自杀了。景延广死的时候只有五十六岁。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