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四)
2017-07-17 21:58:2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14分)
嗟乎!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架梁之椽,多于机上之工女;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直栏横槛,多于九土之城郭;管弦呕哑,多于市人之言语。使天下之人,不敢言而敢怒。独夫之心,日益骄固。戍卒叫,函谷举,楚人一炬,可怜焦土!?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宋二苏氏论六国徒事割地赂秦,自弱、取夷灭,不知坚守纵约;齐、楚、燕、赵不知佐韩、魏以摈秦: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
夫后世之所以恶秦者,岂非以其暴邪?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李桢《六国论》)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念:顾念
B.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爱:吝惜
C.族秦者,秦也族:灭族
D.以为必如是,而后秦患可纾纾:解除

小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全部相同的一项是(?)(2分)
A.①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②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B.①独夫之心,日益骄固②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C.①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②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D.①钉头磷磷,多于在庾之粟粒②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小题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古今义基本相同的一项是(?)(2分)
A.各抱地势,钩心斗角
B.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C.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D.瓦缝参差,多于周身之帛缕
小题4:翻译李桢《六国论》文中画线的句子。(2分)
原文:以余观之,彼六国者皆欲为秦所为,未可专以罪秦也。
译文:?
小题5:请用斜线(/)给文中未加标点的句子断句(3分)
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
小题6:联系课文,指出杜牧、苏洵、李桢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分别是什么。(3分)
杜牧?
苏洵?
李桢?


参考答案:
小题1:C(爱:爱护)
小题2:C(C项两个“而”都是转折连词,可译为“但是、却”。A项①动词,让;②连词,假使。B项①结构助词,的;②动词,到……去。D项①介词,比;②介词,表示动作的趋向,可译为“到”)
小题3:D(A项“钩心斗角”文中指宫室结构参差错落,精巧工致;现在指各用心机,互相排挤。B项“气候”在文中指气温,现在指一定地区里经过多年观察所得到的概括性的气象情况。C项“经营”在文中是名词,指收藏的金玉珍宝等物,现在是一个动词)
小题4:据我看来,那六国都想做秦国所做的事,不可以专门因为这个原因怪罪秦国。(准确译出“罪”字得1分,译文语句通顺得1分)
小题5:当是时/东诸侯之六国也/未有能愈于秦国也/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者/视秦无异也(每错一处扣0.5分)
小题6:杜牧:六国不爱其人,以致国家灭亡(从反面回答“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 亦可)苏洵: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李桢:其溺于攻伐,习于虞诈,强食而弱肉。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下列选项中全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①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②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③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④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⑤岂曰无衣?与子同泽 
⑥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A.①②④⑤  
B.①③④⑤
C.②③⑤⑥?
D.②③④⑥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
A.王好战,请以
B.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C.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D.或百步而后止,五十步而后止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的“见”字与“君既若见录”的“见”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君既为府吏,相见常日稀?
B.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
C.转头向户里,渐见愁煎迫?
D.才美不外见?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樊姬者,楚庄王之夫人也。庄王即位,好狩猎,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王改过,勤于政事。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曰:“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王曰:“与贤者俱,不知饥倦也。”姬曰:“王之所谓贤者何也?”曰:“虞丘子也。”姬掩口而笑。王曰:“姬之所笑何也?”曰:“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王曰:“何谓也?”对曰:“妾执巾栉十一年,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今贤于妾者二人,同列者七人,妾岂不欲擅王 之爱宠乎?妾闻堂上兼女,所以观人能也,妾不能以私蔽公,欲王多见,知人能也。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知贤不进,是不忠;不知其贤,是不智也。妾之所笑,不亦可乎?”王悦。明日,王以姬言告虞丘子,丘子避席,不知所对。于是避舍使人迎孙叔敖而进之,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楚史书曰:“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此之谓也。
颂曰:樊姬谦让,靡有嫉妒。荐进美人,与己同处。非刺虞丘,蔽贤之路。楚庄用焉,功业遂伯。?(节选自《列女传·楚庄樊姬》)
小题1: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妾岂不欲王之爱宠乎 擅:独占
B.遣人之郑、卫贤女进于王 求:寻找
C.丘子避席,不知所对:正确
D.楚庄用焉,功业遂伯:称霸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王之所谓贤者何是寡人之过
B.今贤妾者二人若亡郑而有益
C.姬所笑何也臣壮也,犹不如人
D.楚庄用,功业遂伯用亡郑以陪邻
小题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表现樊姬“善于劝谏”的一组是(3分)
①樊姬谏不止,乃不食禽兽之肉
②王尝听朝罢晏,姬下殿迎之
③虞丘子贤则贤矣,未忠也
④遣人之郑、卫求贤女进于王
⑤(虞丘子)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
⑥庄王之霸,樊姬之力也
A.①②④
B.②⑤⑥
C.①③⑤
D.③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楚庄王得到贤妻良臣的辅助,又善于吸纳批评意见,知错就改,是春秋时代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君王。
B.楚庄王的夫人樊姬毫无嫉妒之心,胸怀豁达,知人善任,举荐贤臣,历史上对她的评价很高。
C.虞丘子听了楚庄王转告樊姬对他的评价,马上以实际行动“进贤退不肖”,改正了任人唯亲的错误。
D.孙叔敖由樊姬推荐担任了楚国令尹,充分发挥了治国的才能,所以说樊姬对楚国的强大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 何罢晏也?得无饥倦乎?(3分)
翻译:?
(2) 王以为令尹,治楚三季而庄王以霸。(3分)
翻译:?
(3)妾闻虞丘子相楚十余年,所荐非子弟则族昆弟,未闻进贤退不肖,是蔽君而塞贤路。(4分)
翻译:?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
(1) 为什么散朝这么晚?恐怕您饥饿疲倦了吧?
(2) 楚庄王让孙叔敖担任令尹,治理楚国三年,楚庄王得以成为霸主
(3) 我听说虞丘子担任楚国丞相十余年,推荐的不是自己的子弟就是同族的兄弟,没有听说他推荐贤人斥退不贤的人,这样做是蒙蔽国君而堵塞贤人进身的路。


本题解析:
小题1:对:对答
小题1:? A.也:疑问语气词/判断句的标志B.于:介词,比/对? C.都是取独D.焉:句末语气词/怎么
小题1:②④写樊姬对王的逢迎,⑥写对庄王之霸的鼎力相助。
小题1:B.文中并没有写樊姬“举荐贤臣”,只有推荐美人。C.文中只写虞丘子“进贤”有写他“退不肖”。D.孙叔敖是虞丘于推荐给楚庄王,由楚庄王决定他担任令尹的。
小题1:①“晏”“ 得无……乎”句意通顺各1分②“以为”“ 治”“ 以”③“ 相”“ 所荐”“ 蔽”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