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17 22:13:0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安夜雨
薛逢①
滞雨通宵又彻明,百忧如草雨中生。
心关桂玉②天难晓,运落风波梦亦惊。
压树早鸦飞不散,到窗寒鼓湿无声。
当年志气俱消尽,白发新添四五茎。
【注】①薛逢:字陶臣,历侍御史、尚书郎。因恃才傲物,屡忤权贵,仕途颇不得意。
②桂玉:喻昂贵的柴米。
小题1:第三联描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有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5分)
小题2:结合具体诗句,分析作者的“忧”包含了哪些内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树上集聚的早鸦、沉闷的鼓声。(2分)②这些景物凄冷萧条,(1分),营造出了凄清的氛围(1分)传达出作者愁闷落寞的心情。(1分)
小题2:生活的艰辛;命途的不顺;生命的衰老。(6分,每点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应先将颈联中所写的景物筛选出来。回答“角度”问题,可从观察角度(如远观、近看、俯视、仰望等)、感觉角度(如视角、听觉等)考虑;回答“特点”问题,可从哀和乐、热与冷、悲与喜等方面思索;最后还要指出表达的感情。
小题2:解答此题,要抓住题干中规定的“忧”字,在诗句中筛选相关信息。全诗在首联点出“忧”字后,颔联的上句“心关桂玉”说明了生活的艰辛;“运落风波”点出了命运的不顺;“当年志气俱消尽”说明已无进取之心;“白发新添”暗示了垂暮将至。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首宋词,完成下面两题。(8分)
鹧鸪天送人
辛弃疾
唱彻阳关泪未干,功名馀事且加餐。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
今古恨,几千般,只应离台是悲欢。江头未是风波恶,别有人间行路难
(l)“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
(2)这首词以送人为题?下片写出了哪两层新意?


参考答案:
(1)翘首远望,依依不舍的惜别之情;路途艰险,祝福平安的关切之情;山高水长,前程迷茫的郁闷之情。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
(2)不应把离别(相聚)视为人世间唯一悲痛(欢乐)的事。人世间的风波远比路途风渡险恶得多。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题目。
送韩十四江东觐省①
杜 甫
兵戈不见老莱衣②,叹息人间万事非。
我已无家寻弟妹,君今何处访庭闱?
黄牛峡③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
此别应须各努力,故乡犹恐未同归。
注①这首诗是诗人在成都白马江畔送韩十四去江东探亲时写的。②老莱衣:相传春秋时隐士老莱子,七十岁还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儿童,使双亲欢娱。③黄牛峡:位于宜昌之西。
小题1:请简要分析颈联在写景上的主要特色。(5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概括诗人抒发了哪些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以静衬动,“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以峡岸的静衬托江水的汹涌,表现了诗人对友人行程艰难的忧虑。
②寓情于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描写江边寒风吹骨、树影稀疏的凄凉之景,表达诗人因友人离去的孤寂伤感之情。
③虚实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属虚写,写诗人想象韩十四坐船过黄牛峡的情景;“白马江寒树影稀”句属实写,写诗人在江边送别韩十四的情景。
④听觉与视觉相结合,“黄牛峡静滩声转”句作者从听觉角度形象描绘了韩十四一路辗转旅途艰险的情形;“白马江寒树影稀”则从视觉角度描绘了当时的离别之景。
小题2:①“兵戈不见老莱衣,叹息人间万事非”表现了对战乱导致生灵涂炭的忧愤之情;②“我已无家寻弟妹”表现了对家破人散的孤寂哀痛之情;③“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表现了对友人离去的惜别之情;④“此别应须各努力”表现了作者对友人的勉励之情;⑤“故乡犹恐未同归”隐隐露出诗人对未来的担忧之情。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手法。解答本题要首先点出手法,然后分析。表现手法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手段方法,要准确答题,必须熟悉常用的一些表现手法。表现手法分抒情手法、描写手法、修辞手法三大类。抒情手法有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两种。注意以下高考常见的五种描写手法:1.衬托(衬托,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 声寂衬以乐景衬哀情)2.动静结合(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3.虚实结合(有时是相反相成形成强烈的对比,从而突出中心;有时则是相辅相成形成渲染烘托,从而突出的中心)4.色彩的渲染(色彩的渲染可以传达出愉快的情感,也可以反衬感伤的之情)5.观察角度的变化(俯视,仰视,远眺,近看,由远到近或由下而上)
小题2: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情感。诗歌的情感一般有:落寞伤感、惆怅伤怀、怀古伤今、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愤世嫉俗、清高自傲、心忧天下,空怀大志而不得施展的痛苦郁闷等,有时同情、怜悯、叹息、痛恨当权者都有。诗歌一般借助人物的形象,诗句的意境来抒发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骆谷晚望①
韩琮
秦川如画渭如丝,去国还家一望时。
公子王孙②莫来好,岭花多是断肠枝。
注:①韩琮于宣宗时出为湖南观察使,大中十二年(858年)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此后失官,寂寂无闻。此诗当是其失位还乡之作。骆谷,关中通汉中交通孔道,是一处军事要隘。②公子王孙,此处指代“宦游人。”
【小题1】简要分析“去国还家一望时”一句在全诗中的作用。(4分)
【小题2】这是一首即景抒怀诗,请对本诗的景与情的关系进行赏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在结构上承上启下(1分),由上句的写景转到后两句的抒情(1分);“去国还乡”点出诗人失官还乡的写作背景,隐隐透露出失落的情绪,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2分)。
【小题2】(4分)本诗运用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2分)。首句写多姿多彩的秦川如画卷一样,渭水如绵长的细丝横穿其间,离别国都之际,这美丽的风光使罢官的失落感倍增;结句写原本美丽的山花却触动了自己的羞于回乡见父老的愁肠。两处乐景皆称托出作者的伤感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此题,要注意结合诗句加以分析。此为缘景遣怀诗。全诗二十八字,并无惊人警语,而自有一种形象意蕴,令人荡气回肠,原因在诗人惯用的以乐景衬哀情的对比反衬手法,在这里得到了长足 的发挥。起句写美景,景美得扑面而来,结句写愁肠,肠愁得寸寸欲断。同一诗境,效果迥异。其中的玄机就在于“莫来好”三字,这三字导入一种闲愁美,哀伤 美。乐景固然给人以美感,哀景同样给人美感。在特定的诗境下,先乐后哀,乐中生悲,会使诗味浓郁,咀嚼甜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诗歌情与景的关系有多钟,如触景生情、情景交融、以景结情、情景分写等等,需要联系诗歌写景句逐句分析。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困难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
宋城子? [南宋]李好古
平沙浅草接天长。路茫茫,几兴亡。昨夜波声,洗岸骨如霜。千古英雄成底事,徒感慨,漫悲凉。
少年有意伏中行①,馘②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曾记泪沾裳。欲上治安③双阙远,空怅望,过维扬。
注:①中行:中行说,西汉文帝时太监,后降匈奴,成为汉朝大患。②馘(guó):割耳朵。③治安:贾谊曾给文帝上《治安策》。
小题1:从全词看,“徒感慨”“空怅望”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小题2:这首词主要运用哪些表现手法?请列举出两种,并作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上阕作者既描写了扬州(维扬)经过战争劫难后的荒凉景象,又陈述了古往今来的英雄都随着时间消逝的史实,在此基础上,“徒感慨”表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英雄已逝的深沉思索与感叹。下阕作者先写自己年轻时的志向远大,但随着时间流逝,壮志成空,“空怅望”表现了作者年华已逝、壮志难酬的惆怅心情。
答出上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下阕的作用,给2分;答出作者的心情,给1分。
小题1:(6分)
①借景抒情。作者运用了单调的景物,形成辽远、凄迷的意境,抒发了对国事的担忧、惆怅之情。②运用典故。作者运用了“少年有意伏中行,馘名王,扫沙场”“击楫中流”等典故,书写了自己年轻时的雄心壮志。③直接抒情。作者直接运用“徒感慨,漫悲凉”“空怅望”抒发悲伤、惆怅之情。④对比。作者把年轻时的远大理想与现在的愿望成空进行对比。
每答出一个手法并分析,给2分;最多给6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所问“徒感慨”“空怅望”,其实已部分回答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即“感慨”“怅望”。其实本题要结合词的具体内容和注释详细分析。
小题2:从情景关系的角度不难看出“借景抒情”。通过古今内容可知“对比”“用典”。由词中“徒感慨”“空怅望”可知“直接抒情”。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