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清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壬戌清明作
清·屈大均
朝作轻寒暮作阴,愁中不觉已春深。
落花有泪因风雨,啼鸟无情自古今。
故国江山徒梦寐,中华人物又销沉。
龙蛇四海归无所,寒食年年怆客心。
【注】屈大均,字翁山,番禺人。早年参加抗清斗争,后退隐不仕。其地位与顾炎武、吴嘉纪相比肩。屈大均一生跋涉山川,结交前明遗民志士抗清,冀求恢复。
(1)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突出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3分)?
(2)本诗的颔联和尾联表现出怎样的语言风格?请任选一联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1)主要抒发了作者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融情于景(或:比喻、对比)
(2)含蓄委婉(或:深沉蕴藉)。
颔联: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来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含蓄地表达了深沉悲怆的情怀。
尾联:“龙蛇四海归无所”,比喻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寒食节的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情,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本题解析: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重要节气,标志着凋零的严冬过去,煦暖的春天来临。人们在这一天踏青、扫墓、上坟,是祭奠和怀念亲人、朋友、同志的一个日子。这天人人都要戴柳,家家户户门口插柳枝。作为遗民诗人的屈大均,在这天触景生情,将时节与自己的奋斗联系起来,抒发了反清无望的幽愤和悲怆。
首联写环境氛围,暗示斗争的情况和自己的心情。早晨飘飞的轻云到了傍晚就阴沉沉的了,在忧愁中的人全然不觉时间已进入了暮春。前句既是写实际的天气,又是写内心的感触:清廷的力量渐渐渗透,已把天下遮掩。环境描写有渲染气氛的作用。后一句,点出一个“愁”字,流露出郁闷和时光逝去的失落之情。
颔联用对比手法写眼前的现实。“有泪”,形容花上的露珠。作者用垂泪的“落花”比喻受打击的抗清志士,用得意的“啼鸟”比喻为清廷卖力帮腔的小人。这样的写法,情感爱憎分明,而表达委婉含蓄。
颈联感情强烈,饱含自己壮志未酬的感慨。“徒”,“又”,将恢复理想成为空想的感伤、志士仁人白白消殒的沉痛表达得淋漓尽致。
尾联流露出失望之情。“龙蛇”这里比喻志士。“龙蛇四海归无所”,指反清志士们因为大业难成而找不到自己的归宿。“寒食年年怆客心”,指包括自己在内的前明遗民志士在年年这时候都会产生悲怆之感,反清无望的幽愤之情表达得深沉蕴藉。
全诗处处写亡国之恨和难以回天之感,这是特定时节和特定环境触发的情思;而字里行间的坚毅之情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斗志,令人震撼。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下列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不识庐山真面目,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2千淘万漉虽辛苦,_____________。刘禹锡《浪淘沙》
3山重水复疑无路,_____________。陆游《游山西村》
参考答案:1、只缘身在此山中 2、吹尽狂沙始到金 3、柳暗花明又一村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兰溪棹歌
戴叔伦
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
(1)这首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兰溪山水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从头到尾似乎没有描写“人”,你感觉到人的存在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写出了兰溪山水清澈澄明的特点。在秀朗的月色辉映下,水波平,颜色清,山明丽动人,空气凉爽清新。
(2)景中有人,景中寓情。从文字表面看,全诗未出现一个“人”字,但我们处处感觉到人的存在:一个“看”字,分明道出景中之人,“凉月”之“凉”实则是写人对景物特征的感受;月下的山水之美,雨后的凉爽清新,这些景物描写中都透露着欣赏者的喜爱之情。标题“棹歌”即船歌,我们不难想象泛舟兰溪,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浅滩的情景,以及从心底漾出的欢乐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回答问题。(8分)
秋日怀弟
谢 榛①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几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小题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小题2:颈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样的效果?
参考答案:
小题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极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小题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的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要根据题干“哪些”“孤”的提示,抓住关键词来分析。“怜”“自樵苏”点出了弟弟打柴砍草的生活;“惊”“道途”点明了自己漂泊天涯,这体现了兄弟二人的生活情况;“儿女大”以儿女已经长大来表明分别之久;“千里”表明兄弟二人相隔距离遥远。答题时,可综合起来概括即可。
小题2:从整体上看,“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两句为对偶句,以关键词“落木愁”“残灯梦”来比喻兄弟的思念之苦,生动形象。答题时,可在点出修辞手法对偶、比喻后,再结合着关键词分析其表现出来的兄弟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
长信秋词五首(其一)
王昌龄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注:长信,汉代有长信宫,成帝时班婕妤在长信宫中苦闷寂寞,作了许多诗歌以自伤。
小题1:诗题为“秋词”,作者在诗中写了哪些意象?作用是什么?(5分)
小题2:这首诗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特点?(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5分)诗中的环境和所抒写的景象都暗合“秋词”的要求,井边梧桐、深秋黄叶、秋夜冷霜、熏笼玉枕。(3分)作用:渲染、烘托气氛,奠定感情基调。(2分)
小题1:(共6分)表现手法是借景抒情,(2分)前三句写景,多重铺垫,后一句写人,水到渠成;借凄冷的深秋夜景,凄清的漏声表达出宫女被剥夺了青春、自由和幸福,孤单寂寞、凄清黯淡的情怀。(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