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回答问题。(8分)
天净沙·闲题
吴西逸
江亭远树残霞,淡烟芳草平沙,绿柳阴中系马。夕阳西下,水村山郭人家。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小题1:《天净沙·闲题》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简要叙述。(4分)
答:?
小题2:这两首元曲在结尾的抒情方式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描绘了一幅恬淡宁静的江畔夕照图。(2分)晚霞似锦,暮霭如烟,遥见江亭远树,芳草含烟,沙岸平缓,近看绿柳阴中拴着悠闲的马儿。夕阳西下,依山傍水的是一户户人家。(2分)?
小题2:①吴曲结尾寓情于景,通过对夕阳下依山傍水的人家的描写,抒发了作者对宁静闲适生活的喜爱之情。(2分)②马曲结尾直抒胸臆,用“断肠人"这一词语直接表达了羁旅游子身处异乡的凄楚悲凉之情。(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画面”、“情景”这样的题目,只需将相关的诗句翻译成现代汉语即可。同时也要组织语言,首先概括成一句话,然后条分缕析,进行描绘。在描绘时,要抓住其中的重点意象,进行突出描写。
小题2:手法分抒情手法和表现手法,抒情手法又分直抒胸臆和借景生情;表现手法包括修辞如拟人、比喻、通感、衬托等,其他如动静相衬、虚实对比等。分析时,就要看诗句具体使用了什么手法,然后分析其效果。必须联系诗词原句进行分析,切不可空对空。吴曲结尾是寓情于景,借夕阳之景,抒发对闲适生活的热爱。而马曲则直抒胸臆,一个“断肠”写出了无尽的辛酸苦楚。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注释: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五月,欧阳修降职为峡州夷陵(今湖北宜昌)县令,次年朋友丁宝臣(字元珍)写了一首诗题为《花时久雨》的诗给他,欧阳修便写了这首诗作答。
此诗题目冠以“戏“字,表面上看不过是欧阳修写的游戏文字,但实质上却蕴含了诗人丰富而深沉的人生感悟,请就本诗的表现手法和蕴含的情感作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⑴首联“春风疑不到天涯”暗喻皇恩不到,透露出诗人被贬后的郁郁不得志。夷陵地处偏远,初春时还景色荒凉,了无生趣,诗人倍感寂寞无聊,景中含情。(被贬的郁闷与山居的寂寥之情)
⑵颔联以“雪中之橘”自喻,写残雪能让万物凋零,却压不倒傲霜雪的绿橘,突出了绿橘不惧雪压的顽强精神。“冻雷惊笋欲抽芽”用拟人的手法,一“惊”字表现了竹笋精神振奋的状态。体现了诗人遭贬而不屈,寄托了诗人东山再起的欲望和心愿。(身处逆境的洁身不屈与东山再起的盎然奋进之情)
⑶颈联借夜晚听到归雁的叫声,写出诗人远谪他乡后的浓郁的思乡之情和抱病无为而时光流逝之叹。(思乡之情与时光荏苒之叹)
⑷尾联“野芳虽晚不须嗟”以自己早年客居洛阳时的春风得意反衬(或暗喻、双关)现在,表面是劝慰“曾是洛阳花下客”的我不必为野花迟开而嗟叹,表现身处逆境时的自我安慰与对前途充满了乐观的信念。(身处逆境的自慰与对前途的乐观之情)(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问题。
江晴
[清]郑燮[注]
雾裹山疑失,雷鸣雨未休。
夕阳开一半,吐出望江楼。
[注]郑燮:号板桥,清代书画家,文学家。
1.结合全诗,简述“吐出望江楼”中“吐”字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诗在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照应首句的“雾裹”,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方法,生动地突出了望江楼在夕阳的映照下,随着浓雾消散而渐渐显现并屹立在夕阳光辉中的情形。(意对即可)
2.对比(或借景抒情)。前两句描绘出雾裹江上峰峦、雷隐隐雨茫茫的昏暗沉闷之景;后两句描绘出江雨初停、夕阳半露、楼出江上的豁然开朗之景。晴和雨两种情景构成对比,(或雨给人的低沉和晴给人的畅快心情也形成对比),表现出一种变化的自然美,表达了诗人厌弃阴暗、向往光明的情绪。(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题。(8分)
柳?咏 柳
李商隐?曾巩
曾逐东风拂舞筵,?乱条犹未变初黄,
乐游春苑断肠天①。?倚得东风势便狂。
如何肯到清秋日,?解把飞花蒙日月,
已带斜阳又带蝉!?不知天地有清霜。
【注】①断肠天:指繁花似锦的秋日。断肠:销魂。?
小题1:两首咏柳诗中,李诗以柳自喻,曾诗以柳喻人(喻指社会上的某种人),请简要分析两首诗的思想感情有什么不同。(2分)
小题2: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李诗中的“逐”字和曾诗中的“倚”字在诗中的表达效果。(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李诗重在抒情,以春日之柳的繁盛,反衬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表现对秋柳也是对自己的悲叹之情;曾诗重在议论,表达了对倚势猖狂、得志一时的小人的憎恶之情。(2分,“悲叹之情”、“憎恶之情”各1分。意思对即可 )
小题2:“逐”字用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逐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蓬勃生气。(3分,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倚”字运用拟人手法,描写柳枝随风乱舞的情景,生动地突出了小人得志、倚势猖狂的丑态。(3分,手法1分,效果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以春柳作比,来写秋日之衰柳,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衬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华得意,愈显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李商隐青年时就中进士,怀有“欲回天地入扁舟”的远大抱负,然而由于党争倾轧,长期沉沦下僚,此时悼念亡妻,悲叹前路,其心情之惨苦可想而知,诗中经历今昔荣枯悬殊变化的秋柳,不正是诗人自伤迟暮、自叹处世的生动写照?曾诗以柳喻人,诗中把柳树人格化的写法,以及诗人对柳树的明显的贬抑与嘲讽,使这首诗不是纯粹地吟咏大自然中的柳树。咏柳而讽世,针对的是那些得志便猖狂的势利小人。将状物与哲理交融,含义深长,令人深思。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小题2:试题分析:“逐”有随着之意,用了拟人手法。本来是东风吹动柳枝,用一“逐”字,说柳枝追随东风,变被动为主动,形象更加生动可爱,表现了柳枝的生机可爱。春日柳长,迎风摆动,但诗人并没有直接描写,而是赋一“逐”字,把柳人格化。本是风吹柳动,却偏要写成柳逐风起,再加上“拂舞筵”三字,更易让人联想到那迎风而动的柳条就是一位酒筵之上翩翩起舞的美女,翠袖绿裙,左摆右摇,煞是好看。可谓将拟人手法运用得深入无痕。
当春天刚到来的时候,零乱的柳条还没来得及转变为浅淡的青黄色,它就倚仗着东风吹拂而飘忽摇摆,气势更加猖狂。诗刚开头即语带嘲讽、蔑视,它描写“乱条”如何倚仗权势,张牙舞爪,逞性妄为,似乎整个世界都是它的了,抓住了事物的特色。使之性格化了,使人看到一个得志便猖狂的形象。
点评: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要把这个字得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本题型的答题思路为:①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②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③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
泊 歙 浦
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小题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分)
答:?
小题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诗人运用了“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点出3个意象1分,4个以上意象2分,指明情感2 分)
小题2:
“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析字1分,修辞手法分析1分,结合诗句分析合理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
这首诗的主要意象为红枫、大雁、霜月、江涛、号角,无不透出冷瑟凄清之感,漂泊异乡、家国危倾、孤独凄凉的羁旅情感跃然纸上。在意境上有点像王湾的《次北固山下》,连韵脚都有一半相同。
与“夜半钟声到客船”有异曲同工之妙,佛家讲的暮鼓晨钟对沉迷难醒的人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此处以诗歌形式为其做了形象的注解.景物与从前没有什么区别,枫树如去年一样血红,在落木萧萧的秋色中自己的乡愁和大雁的晚栖一样在寒渚边停泊,惨白的月儿投影在清澈的水中,突然半夜的涛声把自己从辗转反侧的迷糊中撞醒.远处的城墙上号角在呜呜地吹,自己站在那里望着茫茫的烟霭,久久不能释怀民族危难和国家偏处一隅的沉重境况。
小题2:
这是一道炼字类题目,炼字类题目一般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分析鉴赏:该字的字典义+临时语境义,该字使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效果。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