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17 22:55: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恨却如春草,更 行更远还生。
小题2:________________,尘满面,?
小题3: ________________,还乡须断肠。
小题4:莫听穿林打叶声, 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谁怕!________________。
小题6: ________________,微冷。________________。
小题7: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参考答案:
小题1: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小题2: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
小题3:未老莫还乡
小题4:何妨吟啸且徐行
小题5: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6: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小题7:衣带渐宽终不悔


本题解析:本题所默写的这几个句子,要求学生要熟悉,尤其是第5、6两小题,只有这两个字,也没有其它的提示。在所默写的这几句中,没有什么难写的字,细心一点就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①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群邑浮前浦②,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②浦:水边。
③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小题1:诗歌颔联有怎样的画面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以山光水色为描写对象描绘的是画幅远景,(1分)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2分)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1分)
小题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颔联中“江流”一直流到天地外,而山色也若有若无,让我们的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这样将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相结合,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同时,这两句中,前句写大江涌动为动景,后句写山色迷蒙为静景,这样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答到两种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夸张,炼字。颈联用夸张手法写汉江浮起郡邑,摇动天空,力大无比。而“浮”、“动”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给分方法同上。)用典。尾联中“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这里运用典故,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以上各种手法,答对两种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共4分。答对一种和分析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特征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描绘颔联的景物,然后概括特征,主要描写景物的词语“天地外”“有无”。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设问较为宽泛,答出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
(1)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全诗“望”字统领全篇,你认为对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表现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
(2)对。诗人从远眺起笔,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景色由远而近,匀围绕“望”字展开,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所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小题1:“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小题2:“诗老不知梅格在”,请找出两个体现红梅“梅格”的句子。(2分)
答:①??②?
小题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拟人。(1分)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1分),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1分)。
小题2:①尚馀孤瘦雪霜姿?②休把闲心随物态
小题3:思想感情:①赞美了红梅艳如桃李的丰姿、傲然挺立的品格(2分),②表现了词人身处困境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2分)。表现手法:托物言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梅格”是指梅花的品格,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 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所以这两句最合适不过。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3:试题分析: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