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然后完成后面的题目。
村?夜
(唐)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宋)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1)两首诗均写了夜景,又各有不同,请具体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结合诗文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白诗写了月下虫声、荞花如雪的景色,写的是室外景,景物有动有静。朱诗写了月下床席凉满、梧桐影乱的景象,写室内景,写的是静景。
(2)白诗写的是恬淡适然的心境,一、二句动静结合,给人一种宁静感;三、四句,写月下荞花如雪,着色淡雅,全诗意境宁静恬淡。朱诗写的是凄凉孤寂的心境,一、二句写夜不成寐,三、四句写梧桐冷月,并巧妙地说明明月在“缺”(人不团圆)处朗照,意境凄清孤寂。(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其他题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小题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离恨却如春草,更 行更远还生。
小题2:________________,尘满面,?。
小题3: ________________,还乡须断肠。
小题4:莫听穿林打叶声, ________________。
小题5:谁怕!________________。
小题6: ________________,微冷。________________。
小题7:_____________________,为伊消得人憔悴。
参考答案:
小题1: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
小题2:纵使相逢应不识,鬓如霜
小题3:未老莫还乡
小题4:何妨吟啸且徐行
小题5:一蓑烟雨任平生
小题6:料峭春风吹酒醒,山头斜照却相迎。
小题7:衣带渐宽终不悔
本题解析:本题所默写的这几个句子,要求学生要熟悉,尤其是第5、6两小题,只有这两个字,也没有其它的提示。在所默写的这几句中,没有什么难写的字,细心一点就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8分)
汉江临泛①
王?维
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群邑浮前浦②,波澜动远空。
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③。
【注】①汉江:即汉水,流经陕西汉中,安康,湖北襄阳,汉川,在武汉市流入长江。开元二十六年(738),王维自河西塞外返回长安。二十八年(740),升为殿中侍御史。当年秋冬之际,“知南选”,赴岭南主持当地官吏选拔。他途经襄阳(今湖北襄樊),泛舟汉江,写下了这首诗。诗题一作《汉江临眺》。
②浦:水边。
③山翁:指山简,晋代竹林七贤之一山涛的幼子,西晋将领,镇守襄阳,有政绩,好酒,每饮必醉。这里借指襄阳地方官。
小题1:诗歌颔联有怎样的画面特点?请加以赏析。(4分)
小题2:全诗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选择其中两种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颔联以山光水色为描写对象描绘的是画幅远景,(1分)汉江滔滔远去,好象一直涌流到天地之外去了,两岸重重青山,迷迷蒙蒙,时隐时现,若有若无。前句写出江水的流长邈远,后句又以苍茫山色烘托出江势的浩瀚空阔。(2分)诗人着墨极淡,却给人以伟丽新奇之感,其效果远胜于重彩浓抹的油画和色调浓丽的水彩。此联开阔空白,疏可走马,画面上疏密相间,错综有致。(1分)
小题2:虚实相生,动静结合。颔联中“江流”一直流到天地外,而山色也若有若无,让我们的眼前似乎展开了一幅山水画卷:江流浩渺,无边无际,山色迷蒙,连绵不断。这样将眼前之景和想象之景相结合,虽只有淡淡几笔的勾勒、渲染,却是气韵生动。这恰如苏轼所评,王维诗“诗中有画”。同时,这两句中,前句写大江涌动为动景,后句写山色迷蒙为静景,这样为诗歌平添了一种迷茫、玄远、无可穷尽的意境,所谓“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答到两种手法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夸张,炼字。颈联用夸张手法写汉江浮起郡邑,摇动天空,力大无比。而“浮”、“动”两个动词的运用,使诗人笔下之景都动起来了。这里,诗人笔法飘逸流动。明明是所乘之舟上下波动,却说是前面的城郭在水面上浮动;明明是波涛汹涌,浪拍云天,却说成天空也为之摇荡起来。诗人故意用这种动与静的错觉,进一步渲染了磅礴水势。(给分方法同上。)用典。尾联中“山翁”,即晋代山简,竹林七贤中山涛之子。这里运用典故,诗人要与山简共谋一醉,流露出对襄阳风物的热爱之情。(以上各种手法,答对两种得1分,结合内容分析3分,共4分。答对一种和分析得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这是一道概括意境特征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描绘颔联的景物,然后概括特征,主要描写景物的词语“天地外”“有无”。
小题2:这是一道手法题,诗歌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直接、间接),直接有直抒胸臆,间接有借景抒情、即使感怀、怀古伤今、托物言志,一般用于整首诗歌;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衬托、渲染、铺垫、动静、虚实、抑扬等,主要用于某一联的赏析;第三是修辞。此题设问较为宽泛,答出手法结合诗歌内容进行解释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江楼夕望招客
白居易
海天东望夕茫茫,山势川形阔复长。
灯火万家城四畔,星河一道水中央。
风吹古木晴天雨,月照平沙夏夜霜。
能就江楼消暑否,比君茅舍校清凉。
注:白居易时任杭州刺史,这首诗是当时招朋友夜饮的即兴之作。
(1)颈联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说,全诗“望”字统领全篇,你认为对吗?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比喻。将风吹古木声比作雨声,将月照平沙比作白霜,表现夏夜风光的清凉与宁静。
(2)对。诗人从远眺起笔,登上望海楼向东远望,天海一片苍茫,颔联写近景,灯火阑珊,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景色由远而近,匀围绕“望”字展开,气势雄伟,意境开阔。(能自圆其说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定风波·红梅①
苏轼
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偶作小红桃杏色,闲雅,尚馀孤瘦雪霜姿。
休把闲心随物态,何事,酒生微晕沁瑶肌。诗老②不知梅格在,吟咏,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①此词是作者贬谪黄州期间所作。②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小题1:“好睡慵开莫厌迟,自怜冰脸不时宜”一句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请分析其表达作用。(3分)
答:?
小题2:“诗老不知梅格在”,请找出两个体现红梅“梅格”的句子。(2分)
答:①??②?
小题3:这首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拟人。(1分)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1分),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1分)。
小题2:①尚馀孤瘦雪霜姿?②休把闲心随物态
小题3:思想感情:①赞美了红梅艳如桃李的丰姿、傲然挺立的品格(2分),②表现了词人身处困境而不苟且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不随波逐流的傲骨(2分)。表现手法:托物言志。(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词开篇便出以拟人手法,花似美人,美人似花,饶有情致。“好睡慵开莫厌迟”,“慵开”指花,“好睡”拟人,“莫厌迟”,绾合花与人而情意宛转。此句既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梅花的玉洁冰清、不流时俗,又暗示了梅花的孤寂、艰难处境,赋予红梅以生命和情感。
点评:表现技巧是诗人用来抒发情感、表达题旨的一种手段方法,要准确回答就要熟悉古诗中常用的一些表现方法。①修辞手法:比喻、对偶、夸张、对比、拟人、双关等。②描写手法:A.衬托手法,又分正衬和反衬,反衬又有动静衬、声寂衬、乐哀衬等;B.侧面描写;C.虚实结合;D.象征手法等。③抒情手法: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有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和托物寓理三种。
小题2:试题分析:“梅格”是指梅花的品格,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孤瘦雪霜姿”,说她斗雪凌霜,归结到梅花孤傲瘦劲的本性。“休把闲心随物态”,承“尚余孤瘦雪霜姿”: 仍以美人喻花,言心性本是闲淡雅致,不应随世态而转移;肌肤本是洁白如玉,何以酒晕生红?“休把”二字一责,“何事”二字一诘,其辞若有憾焉,其意仍为红梅作回护。“物态”,指桃杏娇柔媚人的春态。红梅本具雪霜之质,不随俗作态媚人,虽呈红色,形类桃杏,乃是如美人不胜酒力所致,未曾堕其孤洁之本性。所以这两句最合适不过。
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要将诗歌的语言散文化,涉及到表现手法的要点出来,这些表现手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也要说清楚。
小题3:试题分析:此词着意刻绘的红梅,与词人另一首词中“拣尽寒枝不肯栖”的缥缈孤鸿一样,是苏轼身处穷厄而不苟于世、洁身自守的人生态度的写照。花格、人格的契合,造就了作品超绝尘俗、冰清玉洁的词格。此词的突出特点是融状物、抒情、议论于一炉,并通过意境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词中红梅的独特风流标格,正是词人超尘拔俗的人品的绝妙写照。
点评:诗歌借助具体的语言描写,来表现诗人的感情,传达诗人的思想,这些感情和思想就是我们所说的“思想内容”。无论是忧国忧民之情、国破家亡之痛,还是游子逐客之悲、征夫思妇之怨,无不感人至深。对于古典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如果稍微细致地加以归类,我们不难发现,有忧愁、寂寞、伤感、孤独、恬淡、闲适、热爱、赞美、仰慕、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等各种类型。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