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戴车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白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大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子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 一九八五年七月
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单选题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不少新建、扩建企业没有在投资中按比例安排相应的自有流动资金,有的企业甚至靠挪用流动资金来盲目争上新的项目;历年清产核资中发生的损失也有一部分用企业自有流动资金冲减;一些企业甚至挪用资金炒房地产、炒股票等。此外,物价的上涨也吃掉了一部分资金。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 )。
A.盲目争上项目造成了企业流动资金的不足
B.在不少企业中存在着自有流动资金紧张的现象
C.多数企业只能依靠银行来解决流动资金问题
D.企业自有流动资金数量逐年下降是正常趋势
3、阅读题 城市的文化焦虑
这些年的名人故里之争,让大家看得眼花缭乱。正如一网友所言,“伏羲东奔西走,黄帝到处安家,女娲遍地开花,诸葛四处显灵”。如果说过去大家对这些资源争来争去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现在则显示出更多的文化心态。因为经过多年的发展,许多城市的经济已经上了一个新的台阶,真正实现了“仓廪实衣食足”,文化的大繁荣与大发展是更大的政绩。
于是,我们看到了各种各样的艺术节、博览会,看到了动辄花费巨资打造的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看到了略显空旷的大手笔的“主题”公园,看到了冠以“国际”的各种艺术大展……
然而,从这些五花八门的亮相里,我们却也看到了城市的文化焦虑。
经济发展了,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知名度?回头一看,前些年为了发展经济,有的城市文化教育上欠账太多,真的一时不知从何下手,不知道做什么可以立竿见影。与经济的增长相比,文化是润物无声的慢活儿,更难在短期内可圈可点。没听说一台戏就能招来投资几个亿,一首歌就真的能唱红一座城市。这就如同种下一棵树,你不能指望一夜之间便可绿叶成荫。
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间,却不怕费力,大力兴办州学,捐出所有的俸银,用于乡校的办学费用,并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以正音为潮人诲”。语言规范化的工作怎么可能立刻见到成效呢?8个月后,韩愈就调离了潮州,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期,潮州已是当时的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如果政府总是选择最容易见成效的文化工程来做,并不打算选择更多普及和提高文化水平的、也许永远看不见成效的工作来做,文化的土壤将永远是稀薄的。
每一个城市的文化资源与经济资源总是不平衡的,有的城市文化底蕴丰富,但经济就是发展不上去,只好选择“文化搭台”来招商引资刺激经济。而有的地方经济已经快速发展了,却没有多少文化味儿,于是又选择了“文化搭台”,但有时难免像一个暴发户靠买高价的古董来装门面,一不小心还买了假古董,反倒露出马脚。
城市既是经济载体,也是文化容器。文化资源丰富的城市,不妨好好提炼出自己的特色,以此作为城市再定位的契机,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找寻出更好的出路。而文化资源稀缺的城市也不必着急,可以在经济的发展中涵养属于城市的新文化。
总之,对于一个城市来说,经济与文化谁搭台谁唱戏,并不是勾勒个脸谱那么简单,如果搭台唱戏只是政府一厢情愿,台搭得很大,戏也唱得精彩,可常常没等曲终人却已散,这就已经说明搭台唱戏的方式已经过时了。(摘自2009年9月3日《人民日报?放言》略有删改)
1.下列不属于“城市的文化焦虑”具体表现的一项是
[? ]
A.两省四地倾注地区和省域之力斥巨资,争“朱熹故里”之名。
B.各种各样的艺术节、博览会以及冠以“国际”的艺术大展。
C.花费巨资打造的城市标志性文化建筑。
D.韩愈大力兴办州学,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
2.下列语句中,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 ]
A.如果政府既选择最容易见成效的文化工程来做,又打算选择更多普及和提高文化水平的、也许永远看不见成效的工作来做,文化的土壤将变得肥沃。
B.城市对文化资源的争夺,是为了“文化搭台经济唱戏”,同时也显示出了城市的文化焦虑。
C.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使潮州成为是当时的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D.文化底蕴丰富但经济落后的城市,选择“文化搭台”来招商引资就能刺激经济发展。
3.如何理解文中划线短语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经济发展了,该如何提升城市的文化知名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笕记?
刘鸿伏
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它只属于遥远而深密的山乡,以及山乡平常却奇异的人与事。笕是山乡的血管,枝枝丫丫、宛宛曲曲地从山上伸延到村庄的每家屋檐下,在水声和鸟声、花影和云影中将自然造化与人间烟火连接,将不变的岁月与变幻的人生连接。
城里人往往一到乡下就会惊讶于乡间村落如丛生的蘑菇都依偎在山之麓、河之滨,炊烟袅荡,鸡犬声相闻,不由得要生出几分感喟和羡慕。城里人从乡居的瓦屋炊间发现诗意,山里人在瓦屋阡陌间寻求生计,两种心态,却是一般人生。
在水边山脚这些瓦屋茅檐下,除了少数有财力者自掘水井之外,一般人家都以木桶从河边担水回家供人畜饮用。但挑水毕竟是一件很费体力的苦活,家里没有壮年男子,一般就面临水的难题。加上后来河水水质变坏,已很难直接饮用。
河水既难以直接饮用,当然就不能不另想法子解决。乡人的智慧,最终就体现在“笕”上了。
很显然的,笕与竹子有关,在山区常见的笕,都是用很粗壮的楠竹制成。在山上找一股极好的泉水,最好是岩隙中汩汩涌出且终年不断的“岩浆水”这种“岩浆水”出自岩石之中,水质清洌甘甜,冬则暖,夏则凉。煮菜烹茶,味道远胜城里人享用的矿泉水。找到了上佳的泉眼之后,乡人便将大竹一端埋入岩石下,引接泉水,如果水离家近,则大竹三五根相接即可引水入厨房大水瓮中,如城里自来水一样,极其便利。但有那水源甚远的,则需十数根大竹相接,长达数里的竹笕,穿岩过林而来,很是壮观,如大水管一般从泉眼处连绵延伸至屋檐下,泉水哗哗泄出,冒着凉气,成为山村中独有的景致。
竹有清香,且可千年不腐,如秦汉的简牍历漫长岁月而坚实如新。山间竹笕接引泉水既很卫生,又能保持原有水质和味道,就地取材,不需花费钱财。家家竹笕,户户泉声,清凉岁月在雁声虹影中缓缓流逝。
在城市久居,先饮自来水,泡绿茶则败了茶味,煮鱼虾则失其鲜味。后来自来水因了河流污染的加剧,难达卫生饮用标准,水中遂又多了些消毒水及漂白粉的味道,愈发难下咽。于是城里兴起了纯净水、矿泉水。牌子挺多、挺杂,到底弄不清哪家是真,哪家是假。
因为这些缘故,就不能不让人怀念起山村的家家竹笕,户户流泉了。
很长一段时间,城里人是瞧不起乡里人的,城里人有物质上和心理上优越感。但于今却有些变化,城里人很有些向往乡村的生活和生存状态了。山村的青山绿水,草地丛林以及瓦舍板桥,呈现出一种平和安谧的诗意,空气清新,氧气充盈,菜蔬没有公害,鸡是土鸡,鸭是土鸭,味道绝对比城里的好。总之,乡村在城里人看来,是极有利于身体健康,所以便对乡里后切有了前所未有的兴趣。首先是一批大款提了大钞到乡下筑乡间别墅,有人还办了农庄;后来的发展到大批城里人在双休日或节假日携妻挈子、呼朋唤友到乡间休闲,到“农家乐”吃土菜。再到后来,便成时尚,农舍田园之间,汹涌起绿裙红裤,让人疑惑这些候鸟一样匆匆来去的城里人在吃了土菜、吸足了乡间氧气之后,是否真的就体健心舒了。
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城里人特别留意和在乎的,还是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他们饮过之后,发觉比自家的纯净水或矿泉水口感好多了,看着乡里人用这样好的泉水煮饭菜、洗衣洗澡、喂鸡喂猪,就既羡慕又嫉妒。笕中的甘泉永远如琴音一样响在乡村,不需钱买,正如清新的空气一样。山里人受了城里人酸溜溜的赞美之后,就会有人说:我们不仅用矿泉水洗澡,还用矿泉水浇灌田地呢。算你们有福气,今天就用矿泉水帮你们洗汽车呀。
矿泉水洗过车之后,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
(选自《散文》2005年第7期,略有删节)
1.“笕是另类生存环境的标志”,这里的“另类生存环境”的含义是什么?(4分)
答:
2.面对同样的乡间环境,为什么会有“两种心态”?作者在这里为什么又说各异的心态“却是一般人生”?(6分)
答:
3.为什么说“笕”体现了“乡人的智慧”?(4分)
答:
4.结合原文,回答下列的问题。(8分)
(1)“城里人”为什么“特别留意和在乎”“山间蜿蜒而来的那些响着泉声的竹笕”?
答:
(2)“城里人就会煞有介事地在竹笕旁留一个影,将照片拿回家告诉孩子:这叫笕,笕就是这个样子。孩子当然不屑,说:好土!”,请为“笕”下一简要定义,然后回答孩子们对“笕”为什么“不屑”?
答:①?②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散文,回答文后问题。
路?遇?柳宗宣
坐车路过天安门广场的农民工,河北承德人,和我并排坐在848路公交车的后排座位上。我们赶往北京西客站。
他中断在城市里干的零活,在六月回老家去割麦子,然后再返回城里找活计。我打听着他的打工生活、收入状况,为他焦虑。但他很平静,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活着、劳动着,劳动总会有收入。他的眼神也像是苦涩的,眼角有深深的皱纹,脸色因缺乏营养而显得苍白无光,裤子上打着补丁,布鞋上破了的洞中,一只脚趾露了出来。
他说在城里干了几个月没有拿到工钱,但仍然要干,争取把钱最后弄到手,然后给守在家里的妻子和孩子买衣服,供子女上学。种田是没有赚的,只是为了让家人填饱肚子。我看见他的表情平静,他已经看清了自己的处境,认命了,再想不出办法了。他活着,种田,然后到城里出卖自己的体力,总能让自己和家人活下去。
他脚下有个大包袱,缠裹着一些衣物。他平静地和我说着,不高兴也不痛苦。当车就要经过前门,路过天安门广场时,他不忘从我们的谈话中转移出来,他的表情突然变得生动起来,他指着正阳门说,每次路过这里,他总是把头探出来,想好好看看天安门广场。
他脸上的表情明显地严肃起来,眼睛一眨不眨,望着匆匆远去的天安门。在他匆匆的返乡途中,在自己艰难的谋生途中,他不忘欣赏自己国家的广场。
1.文中的“他”具有怎样的特点?结合文章说说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进行刻画的?(4分)
2、“但他很平静,好像对生活没有什么要求。”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分)
3、“以小见大”是散文中常见的写作技巧,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