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3:08: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持节发仓粟赈之作/《师说》贻之?
B.上贤释之/今人有大功击之?
C.庄助复请告/于是秦王不怿,一击缶?
D.尊宠群臣无二/以勇气闻诸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上欲封爵诸舅,太后不听。会大旱,言事者以为不封外戚之故。太后诏曰:“凡言事者,皆欲媚朕以要福耳。吾不才,夙夜累息,常恐亏先后之法,有毛发之罪吾不释,言之不舍昼夜,而亲属犯之不止,治丧起坟,又不时觉,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吾为天下母,而身服大练,食不求甘,左右但著帛布,无香蕃之饰者,欲身率下也。以为外亲见之,当伤心自敕;但笑言‘太后素好俭’。前过濯龙门上,见外家问起居者,车如流水,马如游龙,仓头衣绿耩(褠,音gōu直袖的单衣),领袖正白,顾视御者,不及远矣。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犹懈怠无忧国忘家之虑。知臣莫若君,况亲属乎!吾岂可上负先帝之旨,下亏先人之德,重袭西京败亡之祸哉!”固不许。帝省诏悲叹,复重请曰:“汉兴,舅氏之封侯,犹皇子之为王也。太后诚存谦虚,奈何令臣独不加恩三舅乎!”太后报曰:“吾反复念之,思令两善,岂徒欲获谦让之名而使帝受不外施之嫌哉!常观富贵之家,禄位重叠,犹再实之木,其根必伤。且人所以愿封侯者,欲上奉祭祀,下求温饱耳。今祭祀则受太官之赐,衣食则蒙御府馀资,斯岂不可足,而必当得一县乎!吾计之孰矣,勿有疑也。夫至孝之行,安亲为上。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上乃止。
  太后尝诏三辅,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干乱吏治者,以法闻。其外亲有谦素义行者,辄假借温言,赏以财位;如有纤介,则先见严格之色,然后加谴。其美车服、不尊法度者,便绝属籍,遣归田里。广平、巨鹿、乐成王、车骑朴素,无金银之饰,帝以白太后,即赐钱各五百万。于是内外从化,被服如一;诸家惶恐,倍于永平时。(节选自《资治通鉴》第四十六,有删改)
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常恐先后之法——亏:损害
B.欲身下也——率:约束
C.吾计之矣,勿有疑也——孰:通“熟”,仔细
D.其车服、不尊法度者——美:使……变得很美
2.下列各组划线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皆欲媚朕要福耳——木欣欣向荣
B.人所以愿封侯者——固不如也,为之奈何
C.美车服、不尊法度者——则或咎欲出者
D.诸家惶恐,倍永平时——赵尝五战秦,二败而三胜
3.对文章中加粗的文字断句准确的一项是
[? ]
A.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B.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C.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D.今数遭变异/谷价数倍忧惶/昼夜不安坐卧/而欲先营外家之封违/慈母之拳拳乎
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皇帝想给自己的几个舅舅封爵位,太后却不答应。于是,皇帝让言事者借口不封外戚造成了天下大旱,谁知却被太后识破了。
B.马太后不但自己生活朴素,对身边的人要求很严,见到问起居的外戚随从很多;看到外戚家的仆人穿戴比自己身边的人还好,很不满意。
C.马太后认为,外戚家无论是祭祀所需还是平时生活用度,朝廷都已经有了很多赏赐,不必再封爵位。何况当时天下灾害多,谷价高。劝皇帝以天下为重,使皇帝放弃了封舅舅爵位的念头。
D.皇帝看到广平、巨鹿、乐成诸王都很简朴,就告诉了太后,太后对这几个王进行奖励。马太后崇尚节俭,对当时社会良好风尚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5.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是吾言之不立而耳目之塞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故不加谴怒,但绝岁用而已,冀以默愧其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诸马婚亲有属托郡县、于乱吏治者,以法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A
5.(1)这说明我的话不起作用,我的耳目被蒙蔽啊。
  (2)(我)之所以不对他们进行斥责,只是取消r他们每年的常例钱罢了,是希望用(这种方式)让他们自己暗中感到惭愧。
  (3)马氏亲戚有请托郡县办事、妨碍公务的,(地方官员)按照法律处理后再报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答张籍书①
韩?愈
愈始者见吾子于人人之中,固有异焉;及聆其音声,接其辞气,则有愿交之志;因缘幸会,遂得所图。岂惟吾子之不遗,抑仆之所遇有时焉耳。近者尝有意吾子之阙焉无言,意仆所以交之之道不至也;今乃大得所图,脱然若沈疴去体,洒然若执热者之濯清风也。然吾子所论:排释老不若著书,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若仆之见则有异乎此也!
夫所谓著书者,义止于辞耳。宣之于口,书之于简,何择焉?孟轲之书,非轲自著,轲既殁,其徒万章、公孙丑相与记轲所言焉耳。仆自得圣人之道而诵之,排前二家有年矣。不知者以仆为好辩也;然从而化者亦有矣,闻而疑者又有倍焉。顽然不入者亲以言谕之不入则其观吾书也固将无得矣。为此而止,吾岂有爱于力乎哉?
然有一说:化当世莫若口,传来世莫若书。又惧吾力之未至也。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吾于圣人既过之犹惧不及。请待五六十然后为之,冀其少过也。
吾子又讥吾与人人为无实驳杂之说,此吾所以为戏耳。吾子讥之,似同浴而讥裸裎也。若商论不能下气②,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其他俟相见。
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愈再拜。
(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 ①《新史》载:籍性狷直,尝责愈喜博塞,及为驳杂之说,议论好胜人,其排佛老,不能著书若扬雄、孟轲以垂世。②下气:态度恭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岂惟吾子之不遗遗:遗留
B.嚣嚣多言,徒相为訾訾:指责
C.吾岂有爱于力乎哉爱:吝惜
D.薄晚须到公府,言不能尽薄:将近

小题2: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针对张籍的质疑,作者一一给予答复或给予照应,阐述了他对著书传世等问题的看法。
B.首段先扬后抑,先赞赏张籍,并盼望对方的意见,既表示谦恭,又表明意见不能与他苟同。
C.韩愈面对张籍之“讥”据理力争,但也坦然承认自己的态度时常不够恭顺,当求改进。
D.本文叙述句、并列和递进的排比句、反问句和谐交织,使文章跌宕多姿,气势充沛。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
小题1:遗:嫌弃。
小题2:原文说“或似有之,当更思而悔之耳”,“或似”意为“有时好像”,是一种可能性,所以C项理解为“时常”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完白山人传?清·包世臣①
山人,安徽怀宁之集贤关人也。姓邓氏,字石如,其名琰,以敬避今上御名下一字,遂以字行,而更字顽伯。集贤关当皖公山下,故又号完白山人。少眇所闻见,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弱冠,孤露②,即以刻石游。性廉而尤介,无所合。山人篆法,以二李③为宗,其分书④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结体极严整而浑融无迹。山人自谓:“吾篆未及阳冰,而分不减梁鹄。”余深信其能择言也。
山人客于梅氏八年。学既成,梅氏家益,不复能客山人。山人乃复如前,草履担簦,遍游名山水,以书刻自给。山人游黄山至歙,篆于贾肆。武进编修张惠言教授歙修撰金榜家,编修故深究秦篆,为修撰所器。编修见山人书于市,归语修撰曰:“今日得见上蔡真迹!”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修撰即备礼客山人。山人侨居修撰家,编修遂从山人受篆法。一年,修撰称之于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公,文敏请山人作四体千文横卷,字大径寸。一日而成,文敏叹绝,具白金五百为山人寿。
乾隆庚戌秋,八旬圣节。文敏以六月入都,强山人同往。山人独戴草笠,靸芒鞋,策驴,后文敏三日行。文敏舆从,以山东发水转后,与山人相值于开山。时巡抚以下命吏,郊迎文敏。山人策驴过辕门,门者呵止之。文敏坐堂上,遥见山人,趋出延入,让上座,遍于诸公,曰:“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诸公乃大惊,为具车从。文敏曰:“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遂率诸公,送山人至辕门上驴去,乃入就坐。
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余以嘉庆七年识山人于镇江,过从十余日。明年复于扬州相值,山人作太山之游。至九年秋,山人由山东至常州,过扬不入城。及十一月末,始知余与翰风同客扬州。翰风编修弟也,余始闻山人名自翰风。时山人得家书促归里,乃买舟回扬,访余于天心墩,而余去东台。山人俟余至十二月初八,乃语翰风曰:“岁尽矣,去家尚千里,吾不及终待慎伯矣。”遂解缆。翌日而余至。山人归里不复出游,遂以明年十月卒于家,年六十有三岁。?(选自《艺舟双楫》有删减)
【注】①包世臣:清代学者、书法家、书学理论家。字慎伯,晚号倦翁、小倦游阁外史。②孤露:父母死亡。③二李:指秦李斯、唐李阳冰。④分书:书法的一种。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梅氏家益,不复能客山人空乏
B.篆于贾肆卖
C.遍于诸公介绍
D.而余去东台到,往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的一组是(?)(3分)
①顾独好刻石,仿汉人印篆甚工?②其分书遒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
③山人篆法,以二李为宗?④“今日得见上蔡真迹!”
⑤山人常往来江淮间,鬻书以给旅费
⑥“此江南高士邓先生也,其四体书皆为国朝第一!”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②③⑥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完白山人,从小喜好篆刻书法。20岁左右父母双亡后就开始了浪迹江湖的生活,常以书法篆刻自给。他性情正直、孤傲,我行我素。
B.最早发现邓石如书法才华的是对秦篆研究颇深的武进编修张惠言,他在集市上看到邓石如的书法篆刻后说,如同见到了秦代上蔡人李斯的笔墨真迹。
C.乾隆八十岁生日,曹文敏竭力邀请邓石如一同入都。邓石如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毛驴,这打扮使他被开山守门士兵拦下,结果未能进入辕门。
D.包世臣是通过张惠言的弟弟张翰风知道邓石如的。嘉庆七年,包世臣在镇江见到了邓石如,与之交往跟从他学习了十多日。嘉庆十年,邓石如在家中去世。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修撰惊问,语以故,遂冒雨偕诣山人于市侧荒寺。(5分)
(2)吾屈先生甚,乃肯来都,卒不肯同行,愿诸公共成先生之志。(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修撰惊讶地追问(原因),(编修张惠言)把原因告诉了(他),于是冒雨一起到集市旁边废弃的寺庙拜访完白山人。(采分点:语、故、诣,全句句意)(2)我非常委屈先生(或“竭力恳求先生”),(他)才肯来京都,(但)终究不肯同行,希望诸位(与我)一起成全先生的志愿。(采分点:屈、甚、卒、愿)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检查。题中,D项错误在于,“适”应是“恰好,刚好”之意。
小题2:解答此题,要紧扣题干中“全都能表现邓石如深厚的‘书法金石造诣’”一语对题中六句话逐一审查。题中,①仅指其爱好和模仿,谈不上造诣深厚;③讲其所学流派,⑤讲其卖书法供给旅费,也都不属于表现其深厚造诣,故凡含此三句的选项都应排除。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原文相关内容仔细比较。题中,C项错误在于,山人只是开初被士兵拦住,但立即被文敏看见,迎了进去;并不是没能进门。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语”是“告诉”之意;“故”即“原因”;“诣”是“拜访”之意。第(2)句中的采分点“屈”是“让(谁)委屈”之意,是谦辞;“甚”作副词,相当于“很、十分”;“卒”是“终于、最终”之意;“愿”是“希望”之意。
【参考译文】
山人,是安徽怀宁集贤关人。姓邓,字石如,名琰,因为避当今皇上名的下一个字,就用字来与人交往,改字为顽伯。集贤关在皖公山下,所以又起号完白山人。(山人)年少时少有见闻,而独爱好刻石,临摹汉人的印篆非常精致。成年时,父母双亡,就因刻石游历各地。山人性情正直、孤傲,没有什么合乎心意的朋友。山人写篆书和进行篆刻的方法,以秦李斯、唐李阳冰为宗师,他的分书刚健秀美,敦厚质朴,变化无可比拟,结构章法非常严谨和谐,浑然一体,山人自己说:“我的篆书比不上李阳冰,但我的分书不逊于梁鹄。”我绝对相信他的说法是正确的。
山人在梅氏家客居八年。学成之后,梅氏家更加贫困无法再让山人客居。山人于是像从前一样穿着草鞋四处奔波,游遍了名山大川,凭借写字篆刻养活自己。山人游历黄山到了歙县,在商店卖自己的篆刻作品。武进编修张惠言在歙县修撰金榜家教书,编修原本对秦篆有深刻的研究,被修撰器重。编修看见山人在集市上卖字,回家对修撰说:“今日得以见到上蔡(李斯)的真迹!”修撰惊讶地追问(原因),(编修张惠言)把原因告诉了(他),于是冒雨一起到集市旁边废弃的寺庙拜访完白山人。修撰当即备礼招待山人。山人客居在修撰家,编修就跟从山人学习篆法。一年后,修撰在太子太傅户部尚书曹文敏前称赞山人,文敏请山人用四种书体写千文横卷,字的直径为一寸,(山人)一日写成,曹文敏惊叹称绝,准备了五百两白金为山人祝寿。
乾隆庚戌年的秋天,皇上八十岁生日。文敏(早)在六月入京都,竭力邀请山人一同前往。山人独自戴着草帽,趿拉着草鞋,骑着驴,在文敏之后三天出发。文敏乘着车马带着随从,因为山东发水转道耽搁,与山人在山东开山相遇。当时山东巡抚以下的朝廷命官在郊外迎接文敏,山人骑着驴经过辕门,守门的卫士大声呵斥阻止他进入。文敏坐在堂上远远地看见山人,急忙走出,(马上)请他进来邀请他坐上座,并向诸位官员广泛地介绍,说:“这是江南高士邓先生,他的四种书体都是国中第一!”诸位官员于是大为惊讶,为他准备车马随从。文敏说:“我非常委屈先生(或“竭力恳求先生”),(他)才肯来京都,(但)终究不肯同行,希望诸位(与我)一起成全先生的志愿。”于是带领诸位官员,送山人到辕门骑上驴离去,才进堂中入座。
山人常常来往于江淮之间,卖书法作品来供给差旅费用。我在嘉庆七年在镇江结识山人,与之交往并跟随他学习了十多天。第二年又在扬州相遇,山人去泰山游玩。到嘉庆九年的秋天,山人由山东到常州,经过扬州没有入城。等到十一月末,才知道我和翰风都客居扬州。翰风是编修张惠言的弟弟,我当初就是从翰风那里听说山人的名字。当时山人收到家信被催促回归故里,于是买船回扬州,到天心墩拜访我,而我恰好才离开东台(回扬州)[注:当时交通不便,东台至扬州需要数日]。山人等我到十二月初八,于是对翰风说:“年末了,距离家乡还有千里,我等不及慎伯了。”于是解开缆绳(乘船离去)。第二天我回到扬州。山人回到故乡后未再出门游历,就在第二年的十月死于家中,年六十三岁。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选段,回答问题。(5分)
子谓子贡曰:“汝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以知十,赐也闻一以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汝弗如也。”
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子曰:“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
《 论语? 公冶长第五 》
1.对上面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子贡认为自己不敢和颜回相比,因为颜回听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而自己却只能推知两件事。
B.孔子同意了子贡的看法,认为颜回的确有些方面甚至连自己都比不上,可见孔子对颜回的赞扬和喜爱。
C.孔子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可见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并无责备之意。
D.孔子认为“宰予昼寝”这件事对他影响很大,他从此改变了判断一个人的方法。
2.孔子为何对颜回大加赞赏?孔子认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3分)


参考答案:1、C
2.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他勤于学习,而且肯独立思考,能做到知一闻十,推知全体,融会贯通。所以,孔子对他大加赞赏,而且他希望其他弟子都能像颜回那样,在学业上尽可能事半功倍。在这里他提出判断一个人的正确方法——听其言而观其行。.


本题解析:1、(孔子对“宰予昼寝”这件事是非常愤怒的,而非无责备之意)
2、无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提分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