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三)
A.皆本于三亲焉 盘盘焉,囷囷焉 B.及其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C.若能恕己而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从体例上看,《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这段话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已却悔,如何?已:停止。 ?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约束。 ?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留。 ?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