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A.皆本于三亲焉 盘盘焉,囷囷焉 B.及其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名曰《指南录》 C.若能恕己而行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D.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小题5:①只有兄弟相友爱,不会受旁人(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②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
本题解析:
小题1:恤:忧虑,担心。“根据前句则无颓毁之虑”中“之虑”可推敲出恤应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小题2:都是连词,“如果”。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无意义;第二个是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是代词,“我”;D项第一个“乃”是连词,“就,才”;第二个是代词,“你,你的”。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子侄关系不和”是兄弟不睦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原因。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也、之、亦”,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5: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友悌”解释为兄弟相友爱,“为”表被动,“夫”为代词,那些情况;第二句注意“所以”解释为“……的原因”,“以”解释为因为,“怀”为名词用作动词,心怀。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是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不会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不行呢!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彼此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能产生了。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国的刘琎曾与哥哥刘瓛住房只隔着一层墙壁,有一次,刘瓛喊叫刘琎,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见他答应。刘瓛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以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就可以免除隔阂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从体例上看,《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这段话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编年体通史。
3.希望太平盛世的执政者要以诚信蓄养民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已却悔,如何?已:停止。 ?
B、此便是无克己工夫?克:约束。 ?
C、自然存天理而行?存:保留。 ?
D、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