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7-17 23:10: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分别选出下列各题中对文言句子的翻译有误的一项。
A.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这渔人一件件被他数落得都感叹惊讶。)
B.失其所与,不知。(失去同盟国,是不智。)
C.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道理存在的地方,也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D.荆柯有所待,欲与俱。(荆轲等待另一个朋友,想同他一起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这渔人一件件为他们详细说出自己知道的情况,那些人听罢都感叹惊讶。)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9分)
夫有人民而后有夫妇,有夫妇而后有父子,有父子而后有兄弟:一家之亲,此三而已矣。自兹以往,至于九族①,皆本于三亲焉,故于人伦为重者也,不可不笃。
兄弟者,分形连气②之人也。方其幼也,父母左提右挈,前襟后裾,食则同案,衣则传服,学则连业,游则共方,虽有悖乱之人,不能不相爱也。及其壮也,各妻其妻,各子其子,虽有笃厚之人,不能不少衰也。娣姒③之比兄弟,则疏薄矣;今使疏薄之人,而节量亲厚之恩,犹方底而圆盖,必不合矣。惟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
二亲既殁,兄弟相顾,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爱先人之遗体,惜己身之分气,非兄弟何念哉?兄弟之际,异于他人,望深则易怨,地④亲则易弭。譬犹居室,一穴则塞之,一隙则涂之,则无颓毁之虑;如雀鼠之不恤,风雨之不防,壁陷楹沦,无可救矣。仆妾之为雀鼠,妻子之为风雨,甚哉!
兄弟不睦,则子侄不爱;子侄不爱,则群从疏薄;群从疏薄,则僮仆为仇敌矣。如此,则行路皆踖其面而蹈其心,谁救之哉?人或交天下之士,皆有欢爱,而失敬于兄者,何其能多而不能少也!人或将数万之师,得其死力,而失恩于弟者,何其能疏而不能亲也!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况以行路之人,处多争之地,能无间者,鲜矣。所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若能恕己而行,换子而抚,则此患不生矣。
人之事兄,不可同于事父,何怨爱弟不及爱子乎?是反照而不明也。沛国刘琎,尝与兄瓛连栋隔壁,瓛呼之数声不应,良久方答;瓛怪问之,乃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以此事兄,可以免矣。
(节选自《颜氏家训》
【注】①九族:指本身以上的父、祖、曾祖、高祖和以下的子、孙、曾孙、玄孙。另一种算法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合为“九族”。 ②连气:又称“同气”。指兄弟同为父母所生,气息相同相连。③娣姒(dì sì):兄弟之妻互称,弟妻为娣,后称“妯娌”。④地:居住。此处有“相处”之意。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如形之与影,声之与响:回声
B.望深则易怨,地亲则易弭:消除
C.如雀鼠之不,风雨之不防恤:体恤
D.行路皆踖其面而其心,谁救之哉蹈:踏、踩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3分)
A.皆本于三亲盘盘焉,囷囷
B.及壮也庐陵文天祥自序诗,名曰《指南录》
C.能恕己而行舍郑以为东道主
D.曰:“向来未着衣帽故也。”与尔三矢,尔其无忘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此文主要谈论家庭成员间的相处问题,认为兄弟之情是家族人伦关系中很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B.兄弟不仅要让妯娌间避免纷扰,更要相亲相爱;因为兄弟之情对于整个家族的团结、和睦、治理、稳定是十分重要的。
C.此文多处用比喻论证和举例论证生动地说明了兄弟在家族发展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D.作者认为影响兄弟友谊的主要原因是妯娌关系不睦、子侄关系不和、弟弟不敬兄长等,并提出了防范的办法。
小题4:请用“/”给下列文段断句。(3分)
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小题5:把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友悌深至,不为旁人之所移者,免夫!(3分)?
?
以然者,以其当公务而执私情,处重责而怀薄义也。(4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娣姒者/多争之地也/使骨肉居之/亦不若各归四海/感霜露而相思/伫日月之相望也。
小题5:①只有兄弟相友爱,不会受旁人(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②这样做的原因,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


本题解析:
小题1:恤:忧虑,担心。“根据前句则无颓毁之虑”中“之虑”可推敲出恤应是忧虑、担心的意思。
小题2:都是连词,“如果”。A项第一个“焉”是语气助词,无意义;第二个是助词,形容词词尾。B项第一个“其”是代词,“他”;第二个是代词,“我”;D项第一个“乃”是连词,“就,才”;第二个是代词,“你,你的”。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小题3:“子侄关系不和”是兄弟不睦造成的后果而不是原因。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 本题考查翻译中的断句。解答时要先回到上下文语境中,心中默译一遍,翻译时要关注句中的名词、动词、重点虚词,例如本句中的“者、也、之、亦”,这些地方有可能就是应该断开的地方,再根据翻译用斜线断开。
小题5:翻译第一句时注意“友悌”解释为兄弟相友爱,“为”表被动,“夫”为代词,那些情况;第二句注意“所以”解释为“……的原因”,“以”解释为因为,“怀”为名词用作动词,心怀。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有了人类以后才有夫妇,有了夫妇以后才有父子,有了父子以后才有兄弟:一个家庭中的亲人,就这三者而已。以此类推,直到产生出九族,都是来源于“三亲”,因此对于人伦关系来说,三亲是最为重要的,不能不加以重视。
兄弟,同是一母所生,形体各异,而气息相通的人。他们小的时候,父母左手拉一个,右手牵一个;这个扯着父母的前襟,那个抓住父母的后摆;吃饭是用一个餐盘;穿衣是哥哥穿过的传给弟弟;学习是弟弟用哥哥用过的课本;游玩是在同一个地方。即使有悖礼胡来的人,兄弟间也不会不相互爱护。等到他们长大成人以后,各自娶了妻子,各自都有了孩子,虽然有忠诚厚道的人,兄弟间的感情却是逐渐减弱。妯娌比起兄弟来,关系就更是疏远淡薄了。现在让关系疏远淡薄者来决定关系亲密者之间的关系,这就如同给方形的底座配上圆形的盖子,一定是合不拢的。只有相亲相爱、感情至深,不会受妻子影响而改变关系的兄弟,才可以避免上述情况。
父母死后,兄弟间互相照顾,应当如同身体和它的影子、音响和它的回声那样密切。互相爱护先辈所给予的躯体,互相珍惜从父母那儿分得的血气,不是兄弟又有谁会这样互相爱怜呢?兄弟之间的关系与别人不一样,相互期望过高就容易产生不满,而接触密切,不满也容易得到消除。就像一间居室,有一个洞就立刻堵上,有一条缝隙就马上涂盖,就不可能有倒塌的忧虑了。如果对雀子老鼠的危害不放在心上,对风雨的侵蚀不加以提防,就会致使墙壁倒塌,楹柱摧折,没法补救了。仆妾比起雀子老鼠,妻子比起风雨,其危害更甚。
兄弟之间如果不能和睦,侄儿子之间就不能互相爱护;侄儿子之间如果不互相爱护,家庭中的子弟辈们就会关系疏薄;如果子弟辈们关系疏薄,那童仆之间就可能成为仇敌。这样,过往路人都可以任意欺辱他们,谁能够救助他们呢?有的人能够结交天下之士,相互之间都能快乐友爱,而对自己的哥哥却缺乏敬意,为什么对多数人可以做到的,而对少数人却不行呢!有人能统领几万军队,使部属以死效力,而对自己的弟弟却缺乏恩爱,为什么对关系疏远的人能够做到的,对关系亲密的人却是不行呢!
妯娌之间,容易产生纠纷,即使是同胞姊妹,让她们成为妯娌住在一起,也不如让她们远嫁各地,这样,她们反而会因感受霜露的降临而相互思念,仰观日月的运行而彼此遥相盼望。何况妯娌本来就是陌路之人,处在容易闹纠纷的环境里,彼此之间能够不产生嫌隙的,就非常少了。之所以这样,主要是因为大家面对家庭中的集体事务时却处以私情,肩负重大的家庭责任却心怀个人的区区恩义。如果她们都能够本着仁爱之心行事,把别人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那样加以爱抚,则这种弊端就不能产生了。
有人不肯以对待父亲的态度来敬事兄长,又怎么能埋怨兄长对自己不如自家孩子恩爱呢?以此反观就可看出自己缺乏自知之明。沛国的刘琎曾与哥哥刘瓛住房只隔着一层墙壁,有一次,刘瓛喊叫刘琎,连叫几声都没有答音,过了好长时间才听见他答应。刘瓛感到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因为刚才还没有穿戴好衣帽。”以这样的态度敬事兄长,就可以免除隔阂了。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材料,完成下面问题。
  臣光曰: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欺,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节选自《资治通鉴》)
1.用斜线“/”给上面画线的文言文断句。(限6处)
  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从体例上看,《资治通鉴》是一部怎样的史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司马光这段话的写作意图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于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蓄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2.编年体通史。
3.希望太平盛世的执政者要以诚信蓄养民众。(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文本选段,完成1——5题。 ?
  问:“寻常遇事时,也知此为天理,彼为人欲。及到做时,乃为人欲引去,事已却悔,如何?”曰:“此便是无克己工夫。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如一条大路,又有一条小路。明知合行大路,然小路面前有个物引著,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及至前面荆棘芜秽,又却生悔。此便是天理人欲交战之机。须是遏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此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不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若贤人资质次于圣人者,到遇事时固不会错,只是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无一时一刻不照管克治,始得。曾子曰:‘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又曰:‘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直是恁地用功,方得。”(卷一六“训门人四”)
1、下列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事却悔,如何?已:停止。 ?
B、此便是无己工夫?克:约束。 ?
C、自然天理而行?存:保留。 ?
D、而今而后,吾知夫?免:避免。
2、下列语句中加粗的词,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的一项是(?) ?
A、此便是无克己工夫 ?
B、自家不知不觉行从小路去 ?
C、若是上智圣人底资质 ?
D、若是中人之资质,须大段著力
3、下列语句不能体现朱熹“存天理、灭人欲”方法的一项是(?) ?
A、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
B、须明理以先之,勇猛以行之 ?
C、用著力,自然存天理而行,不流于人欲 ?
D、先也用分别教是而后行之
4、下列有关本则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则中的“理”与“欲”的问题,就是道德规范与人的物质欲望之间的关系。 ?
B、朱熹认为在生活中经常被人欲所引导而丢失了天理是“克己工夫”没有做好。 ?
C、圣人在理欲问题上不需要任何用力,自然就会顺天理而行,而不流于人欲。 ?
D、朱熹引用曾子之言,是为了说明对于理欲之辨的问题,要认真谨慎地对待。
5、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
(1)这样处,极要与他埽除打叠,方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须是遇事之时,便与克下,不得苟且放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A
2、D
3、C
4、A
5、(1)对待这种情况,极需要给他把问题梳理清楚,才可以。
 ? (2)必须在遇到具体问题的时候,就要做“克己”工夫,不可以姑且放过。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加粗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衡少善属文,于三辅——游:游览
B.其牙机巧,皆隐在尊中——制:形制、构造
C.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应验
D.上下肃然,称为政理——政理:政治清明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