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17 23:11:1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杰出文学作品”。虽然瑞典文学院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是,在各个不同的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资本主义进入稳定发展时期,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光明、崇高、热情、高雅是此时获奖作品的共同风格。例如,1910年德国作家海泽的获奖是因为他的作品“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光辉的、完美的艺术境界”。不难发现,此时欧洲人的文学审美观念趋向于追求古典式的和谐之美,而人与现实的和谐是这种古典美的核心,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使人类遭到空前的浩劫,欧洲人古典的乌托邦梦想随着战火灰飞烟灭。西方知识分子开始了对世界的全面反思,用更加冷峻的目光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传统文学观念受到严重的冲击,乐观主义倾向开始淡出20世纪西方文学的舞台,文学的视角转移到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这一时期的诺贝尔文学奖更多地表彰那些具有浓厚悲剧意识的作家。如1919年瑞典文学院将文学奖颁给瑞士作家施皮特勒,正是因为他的史诗《奥林匹斯的春天》“表达了人类在强加于自身的各种欲望搏斗时表现出的自由意志、各种理想、各种想象以及人类的痛苦、绝望等等”。
接踵而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在这片思想的荒原上,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风靡世界。存在主义哲学认为,人的存在是荒诞与痛苦的,人生的意义终将化为虚无。存在主义哲学对二战后世界文学影响深远,文学的审美重心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西方现代作家以文学为手段来探究人类存在的价值,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尽可能地去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传统的现实主义文学观念受到西方文学界的普遍质疑,现代主义文学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西方马克思主义、女权主义、后殖民主义、新历史主义等后现代主义理论盛行,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更多地关注文学中的阶级、种族、性别、殖民、文化等问题,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文学批评不再抽象地对人进行形而上学的反思,而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这与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相关。
小题1:下列对“诺贝尔文学奖”的阐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诺贝尔文学奖始终以“理想主义”作为最高标准来评选作品,但不同历史阶段对“理想主义”的理解有所不同。
B.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使人们在尖锐的社会矛盾下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
C.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评价标准开始向意识形态评价方向倾斜,呈现出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D.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对获奖作品的文学主题关注重心的变迁,我们可以窥见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文学批评的审美观念的变化态势。

小题2:下列解释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
A.自19世纪中叶起,欧洲人在反思人与现实的关系时,开始追求以人与现实的和谐为核心的古典式的和谐之美,它折射出当时欧洲人对人与现实关系的向往与期待。
B.传统文学观念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而受到严重的冲击,于是,从人生的悲剧性体验中发现美与善开始取代乐观主义倾向。
C.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
D.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及战后的冷战和全球核威胁,使人类的精神从悲观走向了绝望,存在主义哲学思想开始流行。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后现代文学批评反对形而上学、反对普遍性,突出差别性、个别性的文学观念使文学批评更注重在具体的历史语境中对人进行现实的反思。
B.从19世纪中叶起,经两次世界大战,进入20世纪以来,诺贝尔文学奖的审美标准也在不断进步和完善,由原来的低层次不断上升,最终呈现一种多元化的审美标准。
C.二战后,西方现代作家不再努力去描绘外在于人的社会现实,而是由对人与现实的关系的反思上升到对人的本质的反思。
D.二战后,现代主义文学尽可能表现人在被异化的社会中所体验到的压抑、焦虑、孤独和虚无,反传统、反理性、反艺术的倾向开始得到主流批评界的普遍认同。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B对应的原文是“社会矛盾虽然日益尖锐,但人们仍然对生活和未来充满信心。受此影响,诺贝尔文学奖最初十几年多关注那些透过温和的人道主义显现出真、善、美的文学作品”选项因果倒置。
小题2:选项C对应的原文“如果说战前的西方文学多从美的角度来审视人与现实的关系,从而建立起对人类未来的美好幻想,那么,此时的西方文学更多地从丑的角度来反思现实对人类心灵的扭曲与异化”,选项把“战后”和“战前”混淆,混淆时间范围。
小题3:选项B中“原来的低层次”原文中没有依据,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艺术的品格
国有国格。人有人格。艺术也有自己的品格。
品格层次的高下决定着艺术的精神价值和历史地位的高下。
艺无格不立。艺术品格是艺术作品屹立于艺术之林的脊骨。
艺术品格的内涵至少包括独立品格、真诚品格和创造品格。
中国艺术有“解衣盘礴”的优秀传统。专注痴迷于创造的沉酣而不作世故的权衡和功利的算计,进入最佳创作状态和确保艺术神圣与纯洁的前提。
前人早已发现:人多一分世故即少一分高雅;利多心急者其艺必不工。
艺术品格的滑坡往往是经不住非艺术的种种诱惑而造成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
诱于名,艺术降格为自我吹胀的钓誉虫。
诱于利,艺术堕落为满身铜臭的摇钱树。
诱于权,艺术奴化为察颜观色的登龙符。
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它往往能跌出灵感带血的伤口和心灵震颤的歌吟。而在舒适坦途上装作跌倒,则只能跌出滑稽的丑态和矫情的喊叫。
任何有健康活力的艺术都构成自己纯真的氛围。它容不得肮脏泥沙的迷眼,虚矫赘瘤的附身和冒名的伪作的蒙混。戏不够,“三头”凑,常常是伪劣艺术的特征。它们不能以浩浩正气、铮铮铁骨、绵绵深情等人格力量撼人心魄,便以^色 情、暴力、笑料等低级趣味迷己惑人。
游离于情节和性格的床头、拳头、噱头,是甩卖发馊肉汤的胡椒,掩盖灵魂的膏药,装扮卖笑丑妇的胭脂。
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都以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的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闪光的篇页。
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艰难选择
缺乏创造性的模仿艺术已流于下品,没有出息的倒爷艺术更无品格可言。
艺术家的品格是由艺术家的人格决定的。艺术家不是完人,艺术创造所必须的素质偏离也常常给他们带来不可避免的缺点和怪癖,所以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
艺术人格有它的标准,那就是以严肃的艺术创造为轴心的文化使命感和文化献身精神。
艺术家是文化的先知。他的追求是未来。他的任务是创造。为了人类进步及真理,他甘愿做艺术的探险者和殉道者。他想的不是名利,而是争取更多的时间燃烧自己,付出自己。
我们期待艺术品格和艺术人格在新的高度和层次上趋于统一。我们期待创作出优秀艺术品的艺术家同时也创造出优秀的自己。
小题1:
“艺术是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的激情与感悟”,对这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在泥泞思路上频频滑倒是艺术家进行艺术创造的主题。
B.艺术是艺术家把自己对生活的激情和体验、感悟和认识,通过自己艰苦的艺术劳动创造出来的。
C.艺术家的艺术创造道路是艰难曲折的。
D.艺术家的激情与感悟是艺术家创造的艺术形象的再现。
小题2:
对“吴昌硕的厚度、齐白石的醇度、潘天寿的力度、傅抱石的速度”所论证的观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各有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
B.艺术家的戛戛独造在艺术史上留下风光的篇页。
C.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D.艺术家不能泥古,各有自己的艺术个性和崭新的内容。
小题3:
对“雪地上的第一排脚印最易诱人放弃寻找自己最佳路线的艰难选择”一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艺术劳动而产生的。
B.踏着前人的脚印前进是创造艺术的既定方向。
C.前人在艺术道路上进行了必要的实践和探索,不是后人创造的模式,而是为后人提供了有意义的启示和借鉴。
D.艺术家在进行艺术劳动时,有时会偏离创造性的轨道而因袭陈规。
小题4:
下列对本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末四个自然段,阐述了艺术家人格的标准、重要性和含义,并提出了殷切的期望,既深入地论述了艺术的品格,又照应了首段,扣紧了文题,从而深化全文中心。
B.“艺术人格与道德人格既有重叠又有一定的错位”,这一论断说明了艺术家的人格在艺术创造中起决定性作用。
C.作者认为“优秀艺术总要在前人的基础上增加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它说明了艺术家在借鉴学习前人的艺术精华的同时,还必须具有不与人苟同的艺术个性和创造意识,才能创造出优秀艺术,进一步论述了艺术的独立的品格。
D.全文语言简洁含蓄,层次清楚分明,比喻形象生动,如文中在阐述“艺术本身相对独立性的丧失”时,运用了三个自然段,以排比的方法、简洁的语言和形象的比喻,说明其丧失的原因,深入浅出,言简意赅。


参考答案:
小题:
B
小题:
C
小题:
B
小题:
C。


本题解析:
小题:
因为只有B项针对艺术,才能与原句意思相符。其他三项均针对艺术家,且A项内容片面,D项判断有误。
小题:
注意原短语中修饰的中心词彼此的区别,说明各自都有“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
小题:
因为艺术是经过艺术家创造性的劳动而产生的,就不能把前人的做法作为自己的“既定方向”。
小题:
是创造的品格,不是“独立的品格”。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地震预报纳入法律?群测群防停止 不可测论成思路
“如果获得中国地震局哪怕有限的支持,玉树地震完全可以比较准确地预测出来。”4月27日上午,在 北京“全国灾害预测方法研讨会”上,中国地球物理学会顾问陈一文的一席话得到了与会50多位专家几乎一致的认可。
此次地震局遭遇质疑始于4月14日。
和汶川地震一样,震前地震局没有给出任何预警。地震发生后,青海地震局预报部门成立应急预案,对地震的下一步趋势进行研判和会商,正在会商期间,7.1级强震发生。
随着地震伤亡人数的扩大,网民们对地震局的质疑开始升级。从其基本的职能步步深入到其财政预算的使用。
这不是地震局第一次遭遇质疑。两年前的汶川地震后,网友在伤痛、震惊之余不无疑惑,质疑、指责地震局的声音甚嚣尘上,不少网友认为是地震局玩忽职守,忽视了震前预兆,甚至怀疑地震局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有意不发出预报。
曾经的地震局被寄予过厚望,周总理曾亲切嘱托:“希望在你们这一代能解决地震预报问题。”
1953年11月,新中国决定成立“中国科学院地震工作委员会”。
1966年,邢台地震后,周总理提出了“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以预防为主,专群结合,土洋结合,大打人民战争”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这一方针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中国地震预防的主导思想。
1970年,周恩来委托李四光担任中央地震工作小组组长。
1971年8月,国家地震局正式成立。1998年,国家地震局更名为中国地震局。
据介绍,地震局曾经准确预报过20多次地震,尤其是1975年的海城地震。但随着时代的变迁,地震局的工作思路和我国地震预报制度,逐渐发生了改变。
1997年,《防震减灾法》发布,其中明确规定,地震预报信息由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发布。群测群防的政策基本停止。
2006年7月,国家地震局局长陈建民发表文章称,地震预报是一项世界性的科学难题,攻克难关决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
陈一文认为,“正是这篇文章的发表,为地震不可测论调奠定了理论基础,成了地震局工作日后的指导思想。”
“地震是可测的。1975年海城地震,测出来了,也报出来了;唐山地震时汪成民创造的‘青龙奇迹’,联合国授的奖,能否认吗?还有汶川地震前,耿庆国也提前报给了地震局;汶川地震,钱复业对时间、震级都做了准确的预报,只是定不了地点,但也汇报给地震局了。”中国科学院工程质量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客座研究员李世辉在接受时代周报采访时显得很激动。
“地震局彻底西化,这地震不可测的深层次问题。”地震预测专家任振球这样认为。
地震局预测专家汪成民也认为,我国的地震预测成绩是辉煌的,曾经是高于世界水平的,现在反过来,要跟国外学,这很不正常。
据陈一文介绍,地震局体系内形成了这样一种状态,“无论出现多大的地震灾害,死了多少人,跟地震局都没有关系,因为地震不可预测。”
陈一文进而透露,在这样的指导思想下,与“地震预报”直接有关的所有工作,包括“地震预测”研究项目、经费支持、现有地震前兆监测仪器的维护、更新与支持,全部被认为是以后某世纪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而不是当代应当给予认真考虑的工作。“而且在地震局系统内所有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等于被边缘化了。”
地震预警汇报流程也被一些网友认为并不科学。据介绍,地震局系统现在的预测流程是,由设在全国各地的地震监测台站,将监测的数据统一报到省一级地震局,省一级地震局研究后,根据情况,确定不同级别,然后送国家地震局,在国家地震局台网中心会商后,再送到地震预报预测中心,地震预报预测中心组织会商后,然后上报中央。
一位网友说,等中央开完会,地震都震完了。
面对网友和老专家的质疑,面对记者的提问,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
(文章来源:2010年5月6日搜狐网。有删改。)
小题1:根据文本,质疑方对中国地震局的质疑有哪几个方面?请分条概括说明。(5分)
小题2:这篇新闻回顾了新中国地震研究的发展历程,这样写有何用意?(4分)
小题3:有人认为,这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态度倾向于质疑方,你认为呢?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看法。(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地震局没有认真履行基本职能,没有科学使用财政预算(或:地震预报没有足够的资金投入)。
②地震局放弃了过去行之有效的“群测群防”的地震方针。
③地震局彻底西化,“不可测论”成基本思路。
④地震局坚持搞地震预测的人被边缘化。
⑤地震局官僚意识浓厚,没有把人命放在心上。
⑥地震预测流程烦琐。
(以下每点给1分,给满为止)
小题2:①引导读者思考当今地震预测失败的原因。
②想说明一个道理:地震预测指导方针(思想)不同,地震预测的效果也各异。
③希望中国能找到一条本国特色的行之有效地震预测新思路。(答“希望中国能摒弃西化思路,回归‘群测群防’之道”亦可)
(任答以上两点即可,每点2分)
小题3:参考答案1:
这篇新闻报道对事实的态度倾向于质疑方:
①这篇新闻报道大量呈现质疑方的观点和材料,而对被质疑方的观点和材料却只字不提, 对事实的态度明显倾向于质疑方。
②这篇新闻报道回顾了新中国地震研究的发展历程,特别是列举了新中国地震预测成功的案例,其意在强调,地震是可预测的,这说明,文章对事实的态度的确是倾向于质疑方。
③这篇新闻的标题对“不可测论”明显有暗讽之意。
参考答案2:
这篇新闻报道是对事实的态度没有倾向于质疑方:
这篇新闻报道只是将质疑方的观点和材料客观真实地呈现出来,全文没有哪一句明确鲜明地表明了作者的态度倾向。
这篇新闻报道没有将被质疑方的观点和材料用相应的篇幅呈现出来,那是因为中国地震局选择了沉默,作者无法获得被质疑方的观点和材料。
(观点态度1分,语言表达1分。理由4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工业化之前,英国与其他国家一样,仍然处于传统的农业社会。阎照祥先生在其所著《英国史》中这样描绘“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它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可仍未被工业社会浸淫。传统社会风貌处处可见:静谧的乡村、弯曲泥泞的小路,憨厚朴实的乡民,绿茵茵的公有地,哞哞欢叫的牛羊。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农业社会的舒适生活,称之为“快乐的英格兰”。就在这一派田园牧歌的背后,一场使英国社会面貌发生巨大变化的经济变革逐渐来临。18世纪下半叶,工业革命在英国首先发生,并非偶然。
英国建立了一个稳定的君主立宪制度,在这种制度下,有产者牢牢地掌握政权,财产被作为“自由”的基本条件;但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经济的成长不会因有可能威胁到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受到压制。自16世纪始,随着旧式贵族的衰落与中等阶级的兴起,英国逐渐形成了一种三层式的社会结构,以三个社会阶级——土地贵族、中等阶级与工资劳动者为主体。在这个过程中,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地主—农民”式的双层社会结构被打破,新的社会群体开始涌现,并促使早先那种封闭的、刚性的社会结构,逐渐被具有一定程度的开放性、流动性弹性社会结构所取代。
英国人马克思?韦伯提出了“合理谋利”精神。所谓“合理谋利”,是与在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相对而言的,这与英国的清教传统有关系。孟德斯鸠曾认为,英国人“在三件大事上走在了世界其他民族的前面:虔诚、商业和自由”。自亨利八世宗教改革以来,英国就形成了浓厚的清教氛围。清教所强调的,一方面是勤奋,另一方面是节欲。清教伦理既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又反对人们不讲信义。这种提倡“合理谋利”的教诲,促使人们,主要是新兴的城市中等阶级,靠自身的努力去扩大生产、创造财富,并且创造出一种可以引发农民市场兴趣、把他们富余产品拿到市场出售获利的新机制。这正是英国人独有的工业民族精神。
仅有精神是不够的,英国在工业化道路面前还有许多障碍,在这方面思想家们起了巨大的推进作用。从霍布斯开始,到威廉?配第,再到约翰?洛克,他们的著作,都阐述了一个共同的思想:即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这是“天赋人权”的一个必要组成部分,政府或国家应该保护个人的私有财产。工业化是一个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而英国却在工业化到来之前就解决了私有财产的地位问题。另一个重大障碍便是重商主义。作为指导英国发展的国家政策,重商主义曾帮助英国保持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化方兴未艾的时候,它变得越来越不合时宜。于是,突破重商主义的束缚,为经济“松绑”,就成为时代的需要,自由主义的经济理论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
(节选自《工业革命:英国世界霸权形成的前提》,有删改)
小题1:下列对有关概念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层式的社会结构”的主要特点是开放性、流动性,这与“双层社会结构”的封闭、刚性不同。
B.“合理谋利”与前工业社会中以非经济的强制手段吞占社会财富为特征的谋利手段不同。
C.“天赋人权”是指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个人通过劳动所得到的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D.“重商主义”虽然帮助英国保持了过去的财富,但在工业革命时期,却成为了时代发展的束缚。
小题2:下列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工业化之前的英国,告别了内战、流血和专制,有着传统社会的风貌,被过着舒适生活的英国人赞美为“快乐的英格兰”。
B.君主立宪制度,有利于有产者掌握政权,同时国家又不受一个人的摆布,不会因国王的个人权力而压制经济的成长。
C.亨利八世以来的清教改革,一方面强调勤奋,鼓励人们追求财富;另一方面强调节欲,反对人们不讲信义。
D.很多国家一直到工业化带来的财富增长之后才认识到确立私有财产权原则的重要性,这是英国首先发生工业革命的重要原因。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本题解析:
小题1:C(不只是“财富急剧增长的过程”中,个人财产都神圣不可侵犯;“神圣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只是“天赋人权”的一个组成部分。)?
小题2:B(A,并不是被当世的英国人赞美,而是“以后的英国人留恋和赞美”。C,不是“清教改革”是宗教改革。D前后不构成直接的因果关系。)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我观北大
鲁迅
因为北大学生会的紧急征发,我于是总得对于本校的二十七周年纪念来说几句话。
据一位教授的名论,则“教一两点钟的讲师”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而我正是教一点钟的讲师。但这些名论,只好请恕我置之不理;——如其不恕,那么,也就算了,人那里顾得这些事。
我向来也不专以北大教员自居,因为另外还与几个学校有关系。然而不知怎的,——也许是含有神妙的用意的罢,今年忽而颇有些人指我为北大派。我虽然不知道北大可真有特别的派,但也就以此自居了。北大派么?就是北大派!怎么样呢?
但是,有些流言家幸勿误会我的意思,以为谣我怎样,我便怎样的。我的办法也并不一律。譬如前次的游行,报上谣我被打落了两个门牙,我可决不肯具呈警厅,吁请补派军警,来将我的门牙从新打落。我之照着谣言做去,是以专捡自己所愿意者为限的。
我觉得北大也并不坏。如果真有所谓派,那么,被派进这派里去,也还是也就算了。理由在下面:
既然是二十七周年,则本校的萌芽,自然是发于前清的,但我并民国初年的情形也不知道。惟据近七八年的事实看来,第一,北大是常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要使中国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虽然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教授和学生也都逐年地有些改换了,而那向上的精神还是始终一贯,不见得弛懈。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可是这也无伤大体,“万众一心”,原不过是书本上的冠冕话。
第二,北大是常与黑暗势力抗战的,即使只有自己。自从章士钊提了 “整顿学风”的招牌来“作之师”,并且分送金款以来,北大却还是给他一个依照彭允彝的待遇。现在章士钊虽然还伏在暗地里做总长,本相却已显露了;而北大的校格也就愈明白。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
我不是公论家,有上帝一般决算功过的能力。仅据我所感得的说,则北大究竟还是活的,而且还在生长着。凡活的而且在生长者,总有着希望的前途。
今天所想到的就是这一点。但如果北大到二十八周年而仍不为章士钊者流所谋害,又要出纪念刊,我却要预先声明:不来多话了。一则,命题作文,实在苦不过;二则,说起来大约还是这些话。
(一九二五年)十二月十三日
15.阅读文章,对鲁迅承认自己属于“北大派”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针对某教授关于“教一两点钟的讲师” 是不配与闻校事的说法,公开声明自己属于“北大派”正是一种有力的回击。
B、“北大派”是客观存在,既在北大教书,当然就属于“北大派”。
C、既然说我”北大派”,那我就是“北大派”,“照着谣言做去”,反唇相讥,反而是造谣者无话可说。
D、北大并没有具有一定纲领和组织的派系但有一种“不坏”的精神,我肯定北大的这种“不坏”的精神,并愿意具备这种“不坏”的精神。
16.对第六段有关文字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迅先生只“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来看北大,是因为鲁迅“前清”和“民国初年”北大的情形不了解,表现了“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精神。
B、“据近七八年的事实”指的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事实,鲁迅先生高度评价新文化运动以来北大所表现的作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的“向上的精神”
C、“近七八年”,北大“很中了许多暗箭,背了许多谣言”,指北大成了北洋军阀政府的眼中钉,肉中刺,时刻有被关闭的危险。
D、“自然,偶尔也免不了有些很想勒转马头的”指北大内部旧思想,旧势力的代表人物想竭力阻挡北大“向着好的,往上的道路走”。
17.文中“那时固然也曾显出一角灰色,但其无伤大体,也和第一条所说相同。”一句中“显得灰色”的是什么人?(4分)
18.作者在文章最后说,如果北大搞二十八周年纪念,作者公开说不来讲话了,这表现了鲁迅什么精神,谈谈你的看法。(5分)
答:


参考答案:15 D 16. B 17“显出一角灰色”的人,指原来是斗士后来又妥协屈服于恶势力的北大的某些人。18?我认为表现了鲁迅的诚实纯朴,不图虚名的精神。在公众场合讲话,是一些人求之不得的事,是出名、立腕的大好时机,更何况是在当时就很有名气的北大校庆上讲话呢!鲁迅能够说出这样的话来,说明鲁迅具有真正的实力,不需要靠到处讲话来获取名声,他是靠扎扎实实的功夫,靠流传千古的文章来扬名的,我们应该学习鲁迅的这种不图虚名的精神。


本题解析:15.解析:前三项都只是表面现象,有的也只是为了调侃,以此反驳,只有最后一项才是鲁迅承认自己属于“北大派”的真正原因。
16.解析:此题考查加工信息的能力,需要我们了解一定的背景并结合上下文意思。
17.解析:关键是“灰色”的意思,其含义是指不太光明正大的行为,同时联系背景。
18.谈谈自己的认识,言之成理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