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学类文本阅读》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7 23:20: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辜振甫其人其事
  ①辜振甫,字公亮,1?917年1月6日出生,台湾省彰化县人,祖籍福建省惠安县。1940年毕业于台北帝国大学(今国立台湾大学)政治学系,后到日本“帝国大学”(东京大学前身)做财政及工商管理研究。1975年获韩国高丽大学荣誉经济学博士学位。1990年】1月21日,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以下称“海基会”)成立,辜振甫当选海基会董事长。1?993年4月27日到28日,他代表台湾海基会与大陆海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了“汪辜会谈”。?
  ②辜家是清康熙初年从泉州迁台的,世居台湾鹿港,“鹿港辜家”在台湾家喻户晓。辜振甫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是唱着“教忠教孝的中国京戏”,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50年代以地主的身份参与了土地改革。其间他在台湾“经贸外交”方面,建立了台湾与印尼的直接贸易关系,并为台湾织业打开了印尼市场。到了60年代,他成为台湾政商界的重量级人物,受到蒋氏父子的重视。特别是在中日建交前夕,他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议员。他眼见大势已去,将美元原数携回,这伎反商情结甚深的蒋经国对他印象十分深刻,曾一度想让他做行政院副院长。1981年国民党第十二届全会上,蒋经国提名他为“中常委”,从此他跻身于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③辜搌甫有“台湾经贸大使”“无任所大使”之称,经常以工商团体代表身份参加各种国际经济会议,奔波于美国、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为此,李登辉曾颁授他景星勋章。他与日本朝野关系密切,多年来建立的日本政商界的人脉有早期的椎名悦三郎、岸信介、佐藤荣作、福田赳夫等。他与曾任日本首相的小渊惠三关系甚笃。 ?
  ④辜振甫认为,“两岸是一个国家,处于分治状态,而且双方都处在追求统一的过程中”。对于两岸谈判,1?998年1月6日他称,“假如两岸都了解目前是在追求国家和平统一的过程中,那么两岸之间就没有什么不能谈的”。 ?
  ⑤辜振甫六七岁起就与京戏结缘,他的父亲辜显荣十分爱好京戏。早年辜家院子里有演京戏的戏院,他从小就耳濡目染。辜振甫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曾拜余叔言为师。他认为,在他的戏曲人生中,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则是他20岁左右在北平的那一段日子。“谭派”鼻祖谭鑫培的孙子谭富英的戏及李宝春的父亲李少春的戏,他昕得不亦乐乎。还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以及四小名旦李世芳、毛世来、张君秋、宋德珠等的戏,他也都看过。他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登台演出过《李陵碑》《洪羊洞》《失空斩》《文昭关》等剧,其中最喜欢的戏是《二进宫》,辜振甫说,他喜欢听、唱悲壮的京戏。他认为,京剧是中国传统文化,应该予以重视、传承。他认为,“中国人的历史都在京剧中,包括忠孝节义,以及中国人做人的方法”。他说,“让大家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背景多了解,不是很好吗”,“不必分传统、本土,京剧、歌仔戏都是中国的文化,均应重视、传承”。 ?
  ⑥辜振甫喜怒不形于色,人脉丰沛,但生活严谨。此外,他还擅长油画,懂诗文,喜欢收藏文物。他的祖父辜鸿铭,为前清宿儒。父亲辜显荣,日据时期被封为日本“贵族议员”,但蒋氏父子认为辜显荣是“身在曹营心在汉”,蒋介石还赐给他八个字“眷怀祖国,独秉孤忠”。辜振甫的妻子严俾云,是福建省福州人,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是清末文坛名人严复的孙女。她于1?949年与辜振甫结婚,育有三子三女。(选自《中华工商时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辜振甫任行政院副院长时,被蒋经周提名为“中常蚕”,身处国民党党务系统的决策核心。 ?
B.辜振甫在60年代奉蒋经国之命,携75万美元赴日秘密游?说日本国会}义员,他见大势已去,就将美元原数携回,从此改变了蒋经国的反商情结。 ?
C.辜振甫虽然生于日本统治下的台湾,但成长于中华文化孕育下的家庭。他认为两岸同属一个国家,并且相信两岸一定会走向和平统一。 ?
D.文章写到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并提到他曾到北平、上海、香港拜师学戏,是为了说明辜振甫不仅是戏迷,还是票友.有很深的京戏造诣。 ?
E.文章说辜振甫是“吟着‘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的《论语》长大的”.作者这样写不仅为后面写他的爱国情感作铺垫,而且增加了文章的可读性。
2.本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叙写事振甫的?试分点归纳。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写辜振甫从小就与京戏结缘,到处拜师学戏,还以传主的¨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并引用了传主有代表性的语亩。作者这样写有哪些意图?试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辜振甫先生的爱闰情感特别强烈。试结合文本分析这一情感在他身上的具体体现,并联系现实谈谈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E
2.①出身鹿港世家,享受高等教育;②推行“务实外交”,不遗余力;③酷爱中国京戏,是港台知名票友;④是前清宿儒后裔,精通书画诗文。
3.①增加了传记的真实性。文章以传主的口吻讲述了最值得他回忆也是影响他最深的一段日子,让读者觉得真实可信。②说明了传主从小受到国学的深刻影响,这是他后来思想和世界观形成的依据。③突破了传记一般以时间为顺序的汜叙习惯,顺叙与插叙相结合,即使叙述方式显得更加灵活,又突出了传主的爱国情怀。④适当的引用,既增加了作品的真实性,又让传主的形象跃然纸上,真实可感。
4.爱同情感在辜振甫先生身上具体体现在:①有浓厚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底蕴;②对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有正确的认识;③身体力行地重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④当选海基会董事长,促进海峡两岸的交流。爱国主义精神的现实意义:在当今复杂的圈际大背景下,国家的安定团结与和平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然而,要维护好目前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并最终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要靠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努力。这就需要大家爱我中华,也就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题目。
伦理本位
梁漱溟
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则一面不知有团体,一面不知有个人。从社会结构上说,英美为个人本位之社会,苏联为社会本位之社会,中国恰都不是。过去中国社会,从其结构上看,非个人本位,非社会本位,乃是伦理本位。何谓伦理本位?本位即重点,个人本位重点在个人,社会本位重点在社会,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伦者伦偶,指相关系之两人而言。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在此相关系之两面中,彼此互以对方为重,是曰伦理。在父则以子为重——是之谓慈父。在子则以父为重——是之谓孝子。以此类推,重点都放在对方。朋友不如此,非好朋友;兄弟不如此,非好弟兄。伦理关系,即是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皆义也。所以伦理关系,亦即是相互间之义务关系。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
这并非是空话,可从经济关系验之。试看个人本位之社会,财产既为个人所有,而社会本位之社会则其财产,主要属于社会(共产),中国人之财产,既不属于个人,也不属于社会,乍看粗看,似属于家庭,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乃至祖父在堂,祖孙也不分,是曰共财之义。兄弟间或伯叔与诸侄间,析产分炊,是曰分财之义。分财可能不止一次,富者可再度分财与贫者。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每个中国人,视其财产之大小,与对人关系亲疏远近,而必须负担或照顾家庭以外之人之生活。财产大,则负担之范围亦广,倘不践行此种义务,必遭社会指责。
中国自唐代以来,法律精详,为世界冠,但于物权债权则自来忽略,此与西洋自罗马法以来,爱讲物权债权者则相反。爱讲物权债权者,其财产总是为了自己享用。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在西洋遇事讲社会救济,政府要负责任。中国不然,一切问题消纳于伦理关系,彼此顾恤之中而不见。所以我说中国人的财产不属个人,不属社会,而是属于伦理的。
其次从政治上看,亦完全建筑于伦理。官则曰“父母官”,民则曰“子民”,为政则曰“如保赤子”,又曰:“以孝治天下”。说他是专制,说他是民主皆不对;专制是权在一人,民主是权在人人,中国根本不讲权,所以都不是。凡讲权者皆以自我为中心,而伦理则看重对方也。
伦理情谊为中国文化一大长处,那只是民族精神两特点之一。中国民族精神更有一大特点,即是以是非观念代利害观念。所谓讲理即讲是非,以利害隶属于是非,不以是非隶属于利害,此因中国自古以道德代宗教之故。宗教尚说祸福,祸福之含义在利害。西洋中古以前之人生,皆笼罩于宗教之中,不出祸福之念。近代思想开发,崇尚功利,又不出利害之念。在祸福利害以外之是非心,不甚明著。中国自周孔教化以来,除以伦理情谊领导中国人外,便是发扬人生向上精神,一切以是非义理为准。
譬如说:“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西洋人也许感觉奇怪,不求饱求甚么?不求安求什么?须知中国人所求者,就是那个“正”字。“正”即正当合理。苟非正当合理,则虽安饱,他也不要。安饱问题是次于合理问题的。
这种精神,并不只于读书人见之。不拘什么人都喜欢讲理评理。俗语说:“不欠钱粮不怕官,不亏良心不怕天。”此可见其心中自信有理,而理为最高至上,虽天也不怕!与宗教徒是何等不同!此人生向上之精神非常伟大,为西洋人没有的。
小题1:下列对“中国社会伦理本位”的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伦理本位的中国社会结构形成的原因是中国没有集团生活。
B.伦理本位相对两人关系而言,是指在中国家庭里彼此以对方为重。
C.伦理本位的社会里,伦理关系是相互间的义务关系,没有权利。
D.伦理关系是一种情谊关系,因情而有义,所以父慈子孝,兄友弟恭。

小题2: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乃至祖孙间,财产是不分的,都属同一家庭。
B.中国人有与兄弟和朋友分财之义,还有分财与贫者之义。
C.为了情义,财产成为伦理关系中双方共享,但只限于家庭。
D.中国人彼此顾惜,不存在由政府负责的社会救济。
小题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政治也是以伦理本位为基础的,伦理看重对方,所以“父母官”并不讲权。
B.西洋人崇尚宗教,没有是非观念,因此也就没有中国人人生向上的伟大精神。
C.伦理情谊看重情义,坚守是非义理的道德标准,中国人的安饱问题次于合理问题。
D.伦理情谊和人生向上的精神是中国文他的长处,我们应该吸收并发扬光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论述类文体阅读的命题主要从概念、判断、推理三个角度命题,概念注意“答非所问”“内涵、外延不准”“误划类别”“张冠李戴”;判断类注意“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曲解文意”;推理注意“强加因果”“强行推理”等错误。答题的关键是审清题干、找准区位、对读原文、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对应的原文“缺乏集团生活之中国人”而选项把“缺乏”改为“没有”,混淆了逻辑范围;选项B对应的原文“伦理本位之重点,乃在相关系之两方中之对方”“例如父子,夫妇、兄弟、朋友、君臣皆是”,不局限于家庭,选项混淆了范围;选项C对应的原文是“每个中国人必须各自认识其义务而履行之,却从来不许谈权利”选项把“不谈”改为“没有”,偷换概念。
小题2:选项A对应的原文“乍看粗看,似属于家庭,其实也不是。中国人父子间夫妇间,财产是不分的”,财产是属于两人之间的,选项认为“同属家庭”,曲解文意;选项B对应的原文“亲戚朋友则有通财之义,通财与分财不同,是要偿还的”朋友之间是“通财之义”,选项认为是“分财之义”,误划类别;选项C对应的原文“中国所重在情义,为了情义而财产便成为伦理关系中,所共有共享。其范围初不限于家庭以内”选项“其范围限于家庭以内”曲解文意。
小题3:文中并没有说西洋人没有人生向上的精神,属无中生有。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常言说得好: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说谎者一旦把谎言编造出,哪怕编造得再“天衣无缝”。理论上讲,最终也逃不脱科学家犀利的透视谎言的“神眼”。
  谎言能不能被识破。关键在于说谎行为的发生是否能被证实。经过长时期艰苦的探索,现在科学家对谎言甄别和确认的手段已经相当配套和完备了。从贴身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等生理指标,到远距离测量声音、人体气味、心理压力等生理变化指标。在科学家的“神眼”面前.谎言制造的迷雾已经难掩其身,无法躲藏了。
  但这些手段还有不够完美的地方。由于人的情绪、意志、身体状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时会使测谎仪发生误判。为了弥补这些细小的缺陷,科学家叉开始了新的探索。美国神经生理学家劳伦斯·法韦尔发现,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意识活动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他将这种意识变化产生的特殊信号命名为“门莫尔”,意思是“记忆和相关译码多层面脑电图仪回答”。也就是说,如果将案件牵涉到的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如果他确实是罪犯,这些实物信息就会引发他的回忆,这时,对他进行跟踪的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上就会出现“他曾经使用过”之类的表示“曾经经历”的特殊信号。这个信号之所以那么珍贵,关键是它的出现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换言之,它只讲“真话”,不会“撒谎”。如果一个人在历史上曾经对另一个人比较熟悉,那么当他看见另一个的照片以后,不管嘴上是否承认熟悉此人,也不管他以多么镇定的姿态否认“曾经熟悉”的事实,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上都会客观地显示“曾经亲历”的特殊信号。
  这个记忆跟踪技术的发明,可以帮助测谎者直接到说谎者的大脑中去发掘事实真相,提取说谎证据。
  最近.还有一些神经科医生认为,既然欺骗是一种智力表现,那么,大脑中应该有专属于它的区域——撒谎区域。就像大脑中也有专门的语言区域一样。如果能够让仪器识别这些区域。那仪器就会用图像显示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断或过程,这样,谎言就完全无处藏身了。
1.以下对“记忆跟踪技术”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将案件牵涉到的犯罪武器展示给犯罪嫌疑人.如果他确实是罪犯,这些实物信息就会引发他的回忆。 B.记录图仪对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进行跟踪,如果他确实是罪犯,有关实物信息就会使记录图仪上出现他“曾经亲历”的特殊信号。
C.记忆跟踪技术可以帮助测谎者直接到说谎者的大脑中去发掘事实真相,提取说谎证据。
D.犯罪嫌疑人的大脑意识活动被记录图仪跟踪着,如果他确实是罪犯,有关实物信息就会使他说出事实真相。
2.以下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实践证明。说谎者一旦把谎言编造出来,哪怕编造得再“天衣无缝”,最终也逃不脱科学家犀利的透视谎言的“神眼”。
B.科学家能从贴身测量血压、脉搏、呼吸、皮肤电流等生理指标,到远距离测量声音、人体气味、心理压力等生理变化指标,对谎言甄别和确认。
C.说谎者在遇到熟悉的声音、物体或姓名大约1秒钟后,大脑特有的意识活动就会发出一种特殊的信号,而诚实者不会产生这种特殊信号。
D.如果一个人看见一个熟悉者的照片以后,不管嘴上是否承认熟悉此人,也不管他以多么镇定的姿态否认“曾经熟悉”的事实,测试仪都会确认他在撒谎。
3.根据文意,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
A.动物实验证明,所有生物的大脑中有一处专门的撒谎区域,这表明欺骗是一种智力行为。
B.记忆跟踪技术已经帮警方破了许多案子,谎言在它面前已经难掩其身,无法躲藏了。
C.特殊信号的出现不受人的主观意识控制,换言之,它只讲“真话”,不会“撒谎”。
D.大脑意识变化信号记录图仪能够识别撒谎区域,用图像显示出大脑的谎言编制片断或过程。


参考答案:1.D?
2.B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极光是天空中一种特殊的光,是人们能用肉眼看得见的唯一的高空大气现象,被视为自然界中最漂亮的奇观之一。长期以来,极光的成因机理未能得到满意的解释。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人们一直认为极光可能是由以下三种原因形成的。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地球外面燃起的大火,因为北极区临近地球的边缘,所以能看到这种大火。另一种看法认为,极光是红日西沉以后,透射反照出来的辉光。还有一种看法认为,极地冰雪丰富,它们在白天吸收阳光,贮存起来,到夜晚释放出来,便成了极光。众说纷纭,直到20世纪60年代,将地面观测结果与卫星和火箭测到的资料结合起来研究,才逐步形成了极光的物理性描述。
  现在人们认识到,极光一方面与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有关,另一方面又与太阳喷发出来的高速带电粒子流有关,这种粒子流通常称为太阳风。由此可见,形成极光必不可少的条件是大气、磁场和太阳风。具备这三个条件的太阳系其他行星,如木星和水星,它们的周围,也会产生极光,这已被实际观察的事实所证明。
  地磁场分布在地球周围,被太阳风包裹着,形成一个棒槌状的腔体,它的科学名称叫做磁层。磁层好似一个巨大无比的电视机显像管,它将进入高空大气的太阳风粒子流汇聚成束,聚焦到地磁的极区,极区大气就是显像管的荧光屏,极光则是电视屏幕上移动的图象。在电视显像管中,电子束击中电视屏幕,因为屏上涂有发光物质,会发射出光,显示成图像。同样,来自空间的电子束,打入极区高空大气层时,会激发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导致发光,人们便见到了极光的图像显示。在电视显像管中,是一对电极和一个电磁铁作用于电子束,产生并形成一个活动的图像。在极光发生时,极光的显示和运动则是由于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造成的。
  极光不仅是个光学现象,还是个无线电现象,可以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它还会辐射出某些无线电波。有人还说,极光能发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极光不仅是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它还直接影响到无线电通信,长电缆通信,以及长的管道和电力传送线等许多实用工程项目。极光还可以影响到气候,影响到生物学过程。当然,极光也还有许许多多没有解开的谜。
1.有关“极光”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极光这种特殊的光是一种高空大气现象,人们逐步能够解说此现象的成因机理。
B.地球高空大气和地磁场的大规模相互作用便产生了极光。
C.极光的形成需要大气、磁场和太阳风三个缺一不可的条件。
D.极光的形成与电视屏幕图像显示有着相似的过程和结果。
2.对极光形成的原理,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大气中的分子和原子被进入地磁极区高空大气层的电子束激发而发光。
B.太阳喷发的高速带电粒子流被磁场汇集成束而从大气层显现出来。
C.粒子束受到磁层中电场和磁场变化的调制从而形成极光。
D.由太阳风粒子流形成的电子束受到电磁铁的作用而显示极光图象。
3.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以下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人们用雷达进行探测研究可以在较短时期内解释极光的辐射现象。
B.人们已经认识到,极光对许多实用工程项目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利与弊。
C.极光成为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与极光对气候、生物学过程等方面都有影响相关。
D.揭开极光发出声音的谜底已经得到科学界人士的重视,不远的将来就会真相大白。


参考答案:1.B
2.D
3.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25分)
窗中戏剧
女人倚在窗子边,朝对面望去。风微微地从河边吹来,感觉和平常没什么不一样。她住在顶楼的倒数第二层,街道在远远的下面,就连马路上来来往往的车辆的噪音也很少传到这里。就在女人准备从窗边转身离开的时候,她突然发现,对面那个老人房间里的灯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经打开了。天色还不晚,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那种感觉就好像太阳底下开着的街灯,又像是灯火通明的教堂里,某个人在窗边点亮的蜡烛。
女人站住了。
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
他是在向我打招呼吗?女人心里暗自想道。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下面一层是一个工厂,这会儿早就关门了。女人于是微微地点了点头,作为对老人的回应。只见老人又冲着这边点点头,同时伸手去摘帽子,却突然发现,自己的头上并没有帽子。老人转身消失在了后面的房间里。
很快,老人又出现在了窗前。这次,他的头上多了一顶帽子,身上加了一件外套。他脱下帽子,微笑着向女人致意。接着,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白色的手帕,开始挥舞起来。一开始,是轻轻的,接着,越来越激烈。他把身子倾在窗台上,让人不得不为他担心他的整个身体会从窗子里跌出来。女人有些愕然地后退了一步。
这时,窗子对面的老人一抬手,将手中的帽子远远地甩开了。同时,他将围巾顶在了自己的头上,就像一个穆斯林人一样,将自己的头包裹了起来。接着,他将双臂交叉,合在胸前,开始鞠躬。每次抬起头时,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在向女人传递着他们两人之间的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这一切,直到她突然发现,窗子中出现了两条穿着窄窄的、打着补丁的丝绒裤子的双腿。老人在做倒立!当他那满脸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的脸重新出现在窗前时,女人终于拨打了警察局的电话。
老人仍然没有停下来。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三条街道以外的警局接到了女人的电话,女人在电话中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以至于警察们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此刻,对面的老人笑得更厉害了,脸上的皱纹堆成了一团。他伸出一只手,做了个模糊的手势,在脸上一抹,随即,他脸上的笑容消失了,似乎,他的笑容已经瞬间被他攥在了手里。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着这一切,直到警车赶到楼下。
女人气喘吁吁地跑下楼。警车周围已经围了许多人。一群人跟着警察和女人上了楼,有好几个甚至跟到了最后一级楼梯上。他们凑在一起,好奇地等待着——先是有人上前敲门,没有人应;然后按门铃,仍然没有回应。作为训练有素的警察,打开一道门并不是难事——门很快被打开了,干净利落。顺着窄窄的走廊,他们终于捕捉到了走廊尽头隐约的灯光。女人蹑手蹑脚地,紧紧地跟在警察后面。当通往里间的那道门被打开时,只见老人背对着他们,仍站在窗子旁。他的双手拿着一个大大的白色的枕头,放在自己头上,又拿下,不断重复着。那样子仿佛是在告诉什么人,他要去睡觉了。而他的肩上,还披着一块地毯。众人几乎已经走到了他的身后,老人仍然没有转身——这个老人的听觉已经非常迟钝了。女人的视线越过老人,望向对面,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
就像她所想的那样,底下那一层的工厂已经下班了。不过,在她家楼顶上,不知什么时候搬来了一对小夫妻。在他们房间的窗子旁,有一个围着栏杆的儿童床。一个小男孩正站在里面。
这个小孩儿头上也顶着一个枕头,身上披着一个床单。他不停地在床上蹦着跳着,朝着这边挥动着双手,嘴里咿咿呀呀地叫着。他先是笑着,接着,用手在脸上抹了一把,随即,他的脸变得严肃起来,仿佛他在一秒钟之内将自己的笑容攥在了手中。紧接着,小男孩伸出手,用尽全身力气将手中的笑容抛到了所有目瞪口呆的人们脸上。
小题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采用“误会”的写作手法,讲述的是女人看到一位老人表演而发生误会的故事。题材偏又怪,而主题发人深省,耐人寻味。
B.“外面还很亮,老人房间里的灯光并不明显”这部分的描写,暗示女人能够看到老人的表演,较好地为后面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
C.女人在报警电话中之所以有些“语无伦次,声音十分激动”是因为她看到老人在做倒立,担心老人在倒立过程中会出现意外情况。
D.敲门时“没有人应”,按门铃“依然没有人应”,原因是老人听力不好,又全神贯注地表演,逗对面楼上的孩子玩耍,并且离门较远。
E. 本小说通过老人在窗前逗孩子玩的情节,主要突出了老人的孤独寂寞,同时也较好地表现了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和猜疑。
小题2:结合文本,简要概括小说中女人心理变化的过程。(6分)
小题3:小说是怎样刻画老人形象的?试指出两种手法,并作简要分析。(6分)
小题4:小说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答B给3分,答D给2分,答A给1分
小题2:①突然发现老人房间里的灯打开了,她在窗边站住-----好奇;②看到老人动作越来越剧烈并把身子倾在窗台上----愕然、担心 ;③他的左眼都闭着,仿佛传递着某种秘密信息,女人饶有兴味地看着----好奇、猜疑;④突然发现老人倒立后,她拨打电话-----紧张,有顾虑;⑤女人一直站在窗边看对面的老人喜怒无常、动作怪异,气喘吁吁地跟着警察-----害怕、紧张、好奇;⑥看到楼上男孩的动作,了解真相----释然。(每点1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3:①动作描写。例如“他披着一个床单,在两个窗子前交替出现”等。②神态描写,如“通红、满是汗水而又兴高采烈”。③效果:写出了老人逗孩子玩耍时的滑稽而可爱的情态。(手法,各1分,例举各1分,指出效果2分。)
也可以回答:①正面描写。如“脸上的皱纹挤成了一团”;②侧面描写。如最后一段通过小孩子的动作,可以看出老人曾做出怎样的动作。③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老人可爱、童真的形象更加鲜明生动。(手法各1分,举例各1分,效果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小题4:①小说到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2分)②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暗示有:
A、“她住在顶楼的下面一层”,“她所住的房子上面一层是空着的”,反复提到楼上,其实是在暗示楼上可能住人。
B、“老人打开窗子,朝着这边点了点头”,这样的情节说明老人是彬彬有礼的,这样的老人不应该做出怪诞的行为。“这边”一词,表明老人未必是对女人点头。
C、“她看到了自己家那扇昏暗的窗子”,强调“昏暗”,暗示的是在前文,老人其实是看不见女人的,他是在看别人。
D、老人的种种动作表情,都有逗乐的意思,不像是对着女人发出。
(上面四条,写出三条即可,每条2分。如果学生找到了其他暗示,只要言之成理,亦可给分。)(共8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A的“题材偏又怪”不准确,这只是日常生活中最普通的事件。C项错在原因,女人之所以报警,是因为老人动作怪异,想让警察调查情况,并非因为担心老人倒立会出现意外。E项错在两点,一、主要突出的不是老人的孤独寂寞,他可能有点孤独,但他在窗前逗乐,既有自寻开心的意思,也有喜欢孩子、愿让孩子快乐的意思。二、表现的不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隔膜与猜疑。女人对于老人是陌生人,本可以不管他。她之所以报警,是因为关心老人的情况。
小题2:做这一类题一定要注意选准答题区域。应就老人怪异动作这一事件梳理女人心理变化过程,关注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其次,还要分析各阶段相应的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语句。通过观照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所体现的分析、判断和归纳能力,语言和行动是心理活动的外化,精妙的语言和行动描写,常常包含着丰富的潜台词。找出相应的语境,联系上下文作深入分析。研读小说情节发现,文中女人心理变化过程为好奇、惊愕、猜疑、紧张、害怕和释然。
小题3:此题考查的是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小说能够多角度、全方位地刻画人物,它可以凭借各种艺术手段,从各个角度对人物进行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行为描写和环境描写,既能展现人物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和衣着服饰等外在形态,也能呈现出人物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内在活动,还能完整展现人物与环境互为作用的关系,以及人物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从而塑造出丰满而成功的人物形象。
小题4:此题可从内容和故事情节发展及手法等方面分析,文章的结尾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样的结尾往往意味深长,不仅可以使叙事曲折有致,内容丰富多姿,还可以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读到本题小说的结尾处,才使读者明白,那老人原来是在逗孩子玩,这个结局是起初料想不到的,故曰在意料之外。但这个结局在前文其实已有多次暗示,故也在意料之中。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名句名篇默写》..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