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小题。(共11分)
乱 后
辛 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饥鸟啄废田。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小题1】这首诗第二联运用了怎样的手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5分)
______________
【小题2】有人认为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你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的解说。(6分)
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
运用对比(答反衬、映衬亦可)的手法(1分)。平原荒草遍地,寂寥无声,而村落升起炊烟,又见生机。“宿荒草”与“动新烟”对仗工整,“荒”与“新”对比鲜明,反差强烈(2分)。作用:突出战乱后村落初见人烟的生机,在巨大的反差中表现诗人对战乱后生机复苏的欣慰和对战乱的憎恶之情(2分)。(共5分,意思基本相符即可)
【小题2】
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本题解析:
【小题1】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禁由悲转喜。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中,战乱已经结束,心情格外高兴。"花开雪霁天"或许是写实,在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的花儿盛开、看到大雪停了,天放晴了,心情本该别提多么高兴,但综合全诗来看,可看作以乐景写哀情。
颔联写实,从视觉的角度描写战后的的荒芜,由远及近。”荒“与”动“二字相当传神,既写出满眼荒芜,透着一种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
颈联从听觉的角度再写战乱带给来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此二句从听觉入手,让人切实感觉到田鼠和乌鸦的饥饿哀鸣之声。
尾联想象丰富。一个“似”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寥寥三个字却描写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让人生疑,急于想知道答案。结果每个人都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丝毫的平复,新的新捐杂税已“霜风雪雨严相逼”,与首联中“花开雪霁天”形成极大的反差,震撼人心。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本题难度:困难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绝句漫兴九首(其七)
[唐]杜甫
糁径杨花铺白毡,点溪荷叶叠青钱。
笋根雉子无人见,沙上凫雏傍母眠。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诗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图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句中的“点”、“叠”二字,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诗歌内容,说说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描绘,透露出自己怎样的心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描写的是初夏郊野的自然景观。
(2)把荷叶在溪水中的状态写得十分生动传神,使全句活了起来。
(3)透露出作者漫步林溪间时对初夏美妙自然景物的流连欣赏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问题。
碧湘门①
陶 弼
城中烟树绿波漫,几万楼台树影间。
天阔鸟行疑没草,地卑江势欲沉山。
【注】①碧湘门,即长沙(今属湖南)城门。②行(hánɡ):行列。
1、这首诗最后一句哪一个字锤炼得最好?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有人评价这首诗“句句写远,却又始终未着‘远’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第一句和第三句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地卑”即地势低,“沉”,使动用法,使……沉没。“沉”的主语是“江势”,宾语是“山”。这样,锤炼得好的字就是“沉”字无疑了。“沉”写出了水势之大,同时使景物具有动感。
2、第一句要抓住“烟”字。只有远处之景、朦胧之景才有看上去如烟似雾的不真切感。第三句要抓住“疑没草”三字。“疑”为“怀疑”,显然不是事实本身;“没草”即“没入草丛”,只有在天地相连之处,天空中鸟儿的行列才会给人这种“没入草丛”的错觉,所以第三句写的也是远景。(以上主观题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9分)
苏幕遮?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注:①黯乡魂:思念家乡,黯然销魂。②追:追随,引申为“萦绕”。
小题1:“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被王实甫在《西厢记》“长亭送别”中的一支曲子化用。这支曲子被誉为剧曲中的“秋思之祖”,请写出这支曲子的曲牌名及内容。(3分)
小题2:本词上片写寥廓多彩、境界悠远的秋色,“?”一句将“天”“地”“水”三种景象融为一体。上片末两句“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全词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是?。(3分)
小题3:本词是乡思离愁之作,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是怎样抒写“乡思离愁之深重”的。(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端正好)(1分):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2分,错一处扣一分,错二处无分)
小题1:“山映斜阳天接水”(1分)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结构上的作用: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或过渡。)(1分)“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在内容上的作用: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1分)
小题1:答案要点:从芳草天涯的景物描写中暗暗透出乡思离愁;“黯乡魂,追旅思”句直抒胸臆,主人公飘泊异乡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从“斜阳”到“明月”显出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所处的地方依然是那座高楼,足见乡思离愁之深重;从“酒入愁肠”句可看出,诗人借酒浇愁,但愁情难遣,足见乡思之缠绵。(答足三点给满分)
本题解析:小题1:为元代王实甫《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长亭送别》〔正宫端正好〕一折所本。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小题2:碧云天,黄叶地”二句,一高一低,一俯一仰,展现了际天极地的苍莽秋景, “秋色连波”二句,落笔于高天厚地之间的浓郁的秋色和绵邈秋波, 这里,碧云,黄叶,绿波,翠烟,构成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山映斜阳”句复将青山摄入画面,并使天、地、山、水融为一体,交相辉映。上阕皆为景语,由上片的写景转入下片的抒情,承上启下;内容上以芳草无情反衬人之有情。
小题3:下阕直揭主旨,因“芳草无情”导入离愁和相思。“黯乡魂,追旅思”二句,径直托出作者心头萦绕不去、纠缠不已的怀乡之情和羁旅之思。“明月楼高”句顺承上文:夜间为乡愁所扰而好梦难成,便想登楼远眺,以遣愁怀;但明月团团,反使他倍感孤独与怅惘,于是发出“休独倚”之叹。“酒入愁肠”两句,极写愁思难遣的苦闷。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清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景,景中含情,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抒情,情融景中,直抒思乡情怀。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瑶瑟①怨
温庭筠
冰簟银床梦不成,碧天如水夜云轻。
雁声远过潇湘去,十二楼②中月自明。
[注]①瑶瑟:对瑟的美称。②十二楼:原指神仙的居所,此指女子的住所。
(1)诗歌第三句“雁声远过潇湘去”和《滕王阁序》中的“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对于这首诗的理解,有人认为是写女子的别离之怨,有人认为是写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你赞同哪种理解,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雁声远过潇湘去”:“雁声远过”,写出了雁声渐渐消失在长空之中的过程,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从侧面暗示出女主人公凝神屏息、倾听雁声南去而若有所思的情状。“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登高望远时的听觉联想,写出大自然的和谐,表现作者登高望远时飘逸脱俗的兴致。(意对即可)
(2)示例一:别离之怨。头一句写女主人公因思念而寻梦却又寻梦不成的幽怨,第二句暗透出人物清冷寂寞的意绪,第三句雁叫更增加了清冷孤寂的情调,突出女子的思念,第四句写孤居独处的离人面对明月,会勾起别离的情思,团圆的期望。
示例二:音乐的意境与感染力。首句写夜不能寐,后三句暗写弹瑟:第二句写弹奏时的环境气氛,第三句写弹瑟时雁就像是因瑟声的动人而被引来,又因不胜清怨而飞去一样。曲终之后,万籁俱寂,唯见月照高楼,流光徘徊。弹奏者则如梦初醒,怅然若失。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