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A.竟绐以他事辞去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 B.因访一元家所在蒙故业,因遗策 C.至暮,果无所遇而返,坐乃定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D.环购布帛,令妻为制衣衾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 (谢,谢绝)
小题2:B (第一个“因”副词,于是,就;第二个“因”动词,沿袭。A项中的两个“以”都是介词,译为“拿,用,凭着”。C项中的两个“乃”都是副词,译为“才”。D项中的两个“为”都是介词,介入对象,译为“给,替”)
小题3:B(B项“使张氏在杜家无忧无虑地度过了晚年”的表述有错误。根据原文“太夫人在环家,日夜念少子成疾”和“然母愈念伯章,疾顿加”,可说明张氏在杜家并非“无忧无虑”,因此,该项对文意的分析概括是不完全正确的,选择B项符合题干要求。ACD三个选项均可在原文找到相关信息)
杜环,字叔循。他的祖先是庐陵人,他陪同父亲杜一元外出到江东做官,接着就在金陵定居。杜环特别好学,擅长书法,很重信用,乐于解救别人的急难。
杜环父亲的朋友兵部主事常允恭在九江去世,家道破落。他的母亲张氏六十多岁了,在九江城下痛哭,无家可归。有认识常允恭的人可怜常母年纪老迈,就告诉她说:“当今安庆太守谭敬先,,不是允恭的朋友吗?何不前去依靠他?”常母依照那人的话,搭船去见谭敬先。谭敬先却谢绝不肯接纳,常母处境非常困窘,跟随人到了金陵,于是向人打听杜一元家在哪里,问:“杜一元现在好吗?”路人回答她说:“杜一元己经死了很久了,只有儿子杜环还活着,他家就在鹭洲坊。”
常母穿着破烂的衣服,冒着雨走到杜环家。杜环正与宾客对坐,当看到常母时,他非常吃惊,于是就问她说:“您不是常夫人吗?为什么会到这里呢?”常母哭着告诉杜环原因。杜环听了也哭了起来,扶着常母坐下,向她行跪拜礼,又把妻子叫出来拜见她。杜环的妻子马氏脱下衣服让常母更换身上的湿衣服,捧粥给常母吃,并抱出棉被让常母睡觉。常母向杜环问起常允恭生前所亲近的、交情深厚的老朋友及自己的小儿子常伯章。杜环知道常允恭的老朋友没有一个在这儿,不能把常母托付给别人,又不知道常伯章是否活着,就暂且安慰她说:“天正下雨,等雨停后,我再替您老人家去找找他们吧!如果真没有人侍奉您老人家的话,我杜环虽然贫穷,难道就不能侍奉您吗?希望您不要有太多的顾虑。”常母看杜环家境贫穷,雨一停止,就坚决地要出去寻找允恭的老友。杜环叫丫环跟着她出去。到了傍晚,常母果然没有遇到任何朋友就回来了,这样常母才定居下来。
杜环买来布帛,叫妻子替(常母)缝制衣裳。从杜环以下的人,都把常母当母亲来侍奉。过了十年,杜环在外地遇到了常母小儿子常伯章。哭着对他说:“太夫人在我家里,因为日夜思念你而生出病来,你可要早点回去看看她老人家啊。”伯章好像没听见,只是说:“我也知道这件事情,不过路远不能去呀。”杜环回家约半年,常伯章才来。常母看到了小儿子,两人抱头痛哭。不久,伯章看母亲年纪太老,担心她无法远行,竟然拿其它事情作借口欺骗母亲而离去,不再回来看望她。杜环更加谨慎地侍奉常母,然而常母更加想念小儿子伯章,病情立刻加重。三年后就过世了。杜环为她准备了棺木并举行入敛安葬的礼仪,在城南钟家山买地安葬她,每年按时去扫墓祭拜。
史官说:“交友之道真难啊!人们在意气相投的时候,常常拿自己的生命来作保证,好像世界上没有什么困难的事情。可是到了事态变化、情势窘迫的时候,不能实践自己的诺言而背弃离开对方的人实在是太多了。更何况是在朋友已经死后而能够奉养他的亲人呢?我看杜环的事迹,即使是古代所称的忠义之士也无法超过!可世俗常说今人不及古人,这不也诬陷了天下的士人了吗?”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5—8题。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少孤,力学,持身以法度。绍兴二年,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有司恶其直,授富川主簿,复命兼贺州学事。学故有田舍,法罢归买马司,登请复其旧。守曰:“买马、养士孰急?”登曰:“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旦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守曰:“抗长吏耶!”曰:“天下所恃以治者,礼义与法度尔,既两弃之,尚何言!”守不能夺,卒从之。满秩,士民丐留不获,相率馈金五十万,不告姓名,白于守曰:“高君贫无以养,愿太守劝其咸受。”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授静江府古县令,道湖州,守汪藻馆之。藻留与修《徽宗实录》,固辞,或曰:“是可以阶改秩。”登曰:“但意未欲尔。”遂行。广西帅沈晦问登何以治县,登条十余事告之。晦曰:“此古人之政,今人诈,疑不可行。”对曰:“忠信可行蛮貊,谓不能行,诚不至尔。”豪民秦琥武断乡里,持吏短长,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为其所屈。登至,颇革,而登喜其迁善,补处学职。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琥怒,谋中以危法。会有诉琥侵贷学钱者,登呼至,面数琥,声气俱厉,叱下,白郡及诸司置之法,忿而死,一郡快之。
帅胡舜陟谓登曰:“古县,秦太师父旧治,实生太师于此,盍祠祀之?”登曰:“桧为相亡状,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摭秦琥事,移荔浦丞康宁以代登,登以母病去。舜陟遂创桧祠而自为记,且诬以专杀之罪,诏送静江府狱。舜陟遣健卒捕登,属登母死舟中,藁葬水次,航海诣阙上书,求纳官赎罪。故人有为右司者,谓曰:“丞相①云尝识君于太学,能一见,终身事且无忧,上书徒尔为也。”登曰:“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既而中书奏故事无纳官赎罪,仍送静江狱。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
登谪居,授徒以给,家事一不介意,惟闻朝廷所行事小失,则颦蹙不乐,大失则恸哭随之,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其学以慎独为本,有《东溪集》行世。
(《宋史·列传第一百五十八》,有删节)
注:①丞相,指秦桧。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错误的一项是(?)
A.士民丐留不获?丐:乞丐
B.登条十余事告之?条:分列项目、条目
C.谋中以危法?中:中伤
D.属登母死舟中?属:适逢
6.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高登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廷对,极意尽言,无所顾避。
②买马固急矣,然学校礼义由出,一日废,衣冠之士与堂下卒何异?
③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
④它日,琥有请属,登谢却之。
⑤某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
⑥临卒,所言皆天下大计。
A.①④⑥? B.①②⑤? C.②③⑥? D.③④⑤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登兼任贺州学事一职时,力劝上司恢复州学的田舍;任期结束后,他把百姓馈赠的钱财又投放在州学的建设中,可见他对学校教育的重视。
B.上任古县县令的途中,湖州太守汪藻挽留高登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并告诉他这是可以借此升官的好事,但高登却坚决予以回绝。
C.在古县任职期间,高登因不满秦桧的所作所为,拒绝为给秦桧立祠,因而得罪上司。上司就借他处置秦琥一事诬陷他,他又不肯媚俯权贵,终致入狱。
D.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靠教授学生维持生计,但他的注意力却丝毫不在生计上,还是一如既往为国事担忧,连死前的遗言都是国家大计。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登辞之,不可,复无所归,请置于学,买书以谢士民。(5分)
译文:?
(2)登归葬其母,讫事诣狱,而舜陟先以事下狱死矣,事卒昭白。(5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A
6、B
7、B
8、(1)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2)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本题解析:
5、丐:乞求
6、③表清廉。⑥表示至死关心国事。
7、汪藻并没有直接告诉他)
(2)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参考译文]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幼年失去父亲,致力学习,用法度来约束自己。绍兴二年,在朝廷上接受皇帝询问,完全按照自己的心意回答,知无不言,无有什么顾忌回避的,主管部门厌恶他的正直,就授予他富川主簿一职,接着又命他兼任贺州学事。州学过去有田舍,州里出台法令将其撤掉交由买马司经管,高登请求恢复过去的制度。太守说:“买马、养士哪一个更急迫?”高登说:“买马固然紧急,然而学校是礼义诞生的地方,一旦废弃,读书人与堂下卒有什么区别?”太守说:“你这是违抗长官!”高登说:“治理天下所依仗的标准,只有礼义与法度罢了,既然两者都可以抛弃,还说什么!”太守不能改变他的想法,最终听从了他。任期结束,士民乞求他留任没有如愿,就相约馈赠钱币五十万,不留姓名,告诉太守说:“高君贫困没有什么来养家,希望太守劝他全部接受。”高登想不接受它(或赠金),未被允许,又无法归还,(就)请求把钱放到学府里,(用来)买书以答谢百姓。
被授予静江府古县县令,经过湖州,湖州太守汪藻安置他在宾馆里。汪藻想留他一起修订《徽宗实录》,坚决推辞,有人说:“这可以作为升官的阶梯。”高登说:“只是我意下不想这样。”就出发了。广西驻军首领沈晦问高登如何治理县事,高登条列十余事告诉他。沈晦说:“这是古人的做法,今人奸诈,恐怕不可行。”回答说:“忠信可在蛮貊之地推行,说不能行,是诚心不到罢了。”豪民秦琥雄霸乡里,挟持官吏把柄,号“秦大虫”,邑大夫以下都被他屈服。高登到达,他颇有改变,高登也喜其变好,增补他担任学职。一日,琥有私人请求,高登拒绝了他,秦琥心生怨愤,企图通过诬陷来中伤高登。恰逢有人控告秦琥侵占州学钱财,高登喊秦琥来到,当面责备他,声气严厉,喝令他下去,告诉郡中及主管部门按法律处置他,秦琥气忿而死,全郡的人们都为此感到快意。
驻军首领胡舜陟对登说:“古县,是秦太师父亲过去治理过的地方,实际上太师就出生在这里,何不建祠祭祀他?”高登说:“秦桧做宰相不象样,祠不可立。”舜陟大怒,抓住秦琥一事,调荔浦丞康宁以代替高登,高登因母病离去。舜陟遂建起秦桧的祠堂并自己写了记,并且用专权杀人之罪来诬陷高登,朝廷下诏押送高等到静江府监狱。舜陟派遣健卒逮捕高登,恰逢高登母亲死在舟中,高等把她草草葬在水边,航海回朝廷上书,请求纳官赎罪。故交中有担任右司一职的人,对他说:“丞相说曾经在太学认识你,如果你能见一见他,终身的大事将不必忧虑,上书是徒劳的。”高登说:“我知有君父,不知有权臣。”不久中书衙门上奏说按照惯例没有纳官赎罪的,仍旧押送高登回静江监狱。高登归葬其母,事情结束后来到监狱,而舜陟先因事下狱死了,冤情最终昭雪。
高登被贬官闲居期间,教授学生来维持生计,对家事全不介意,只是听说朝廷所行事有小过失,就皱眉不乐,有大过失就随之恸哭,临死,所说的话都是天下大计。其治学把慎独作为根本,有《东溪集》刊行于世。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北冥有鱼
B.小知不及大知
C.此小大之辩也
D.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叔伯,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使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撑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称逋慢,郡县逼迫,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事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1.对下列句子中的解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参考答案:1.D
2.C
3.B
4.①我的祖母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
②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被过分提拔,恩宠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正确使用词语..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