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十)
①普每退朝,不敢便衣冠 ②且刑赏天下之刑赏,非陛下之刑赏,岂得以喜怒专之 ③太祖入宫,普立于宫门,久之不去,竟得俞允 ④属普再相,为彬辨雪保证,事状明白 ⑤即日窜逐德超,遇彬如旧 ⑥奈何以吉而隳下赦令哉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③⑥ D.④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C(应为“发觉”)
小题2:C(①表现赵普处事谨慎;⑤(表现太宗善纳谏言,处事果断。)
小题3:B(这里是太祖而不是太宗)
参考译文:
赵普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唐时幽州主将赵德匀连年发动战争,老百姓人力、物力受到很大消耗。赵普的父亲赵迴率领全族人迁居常见,又迁居河南洛阳。赵普为人忠厚,寡言少语,镇阳豪门大族魏氏把女儿嫁给他为妻。
太祖经常便装出行访问功臣之家,赵普每次退朝,都不敢随便穿戴。一天,傍晚时分下起了大雪,赵普估计皇帝不会出行。过了一段时间,听到敲门声,赵普急忙出门,皇帝站在风雪中,赵普惶恐迎拜。皇帝说:“已经约好晋王了。”一会儿太宗来到,赵普铺设厚垫子在地上请他们坐在堂中,在炽红的炭火上烤肉号。赵普的妻子敬酒,皇帝称她为嫂子。于是和赵普商议攻伐太朱之事,赵普说:“太原地当西、北二面,太原如果被攻下,我国须单独抵挡这两面,不如等削平诸国以后,那么太原之一弹丸黑子之地,怎么能够逃得掉呢?”皇帝笑着说:“我的意思正是这样,特意想试试你罢了。”
赵普性格深沉,胸有城府,虽然常常忌妒刻薄,但能以天下政事为己任。有几个大臣应当升官,太祖平时厌恶这几个人,不予升迁。赵普坚决请求,太祖怒曰:“朕坚持不给他们升官,你又能怎么样呢?赵普说:“刑罚用来惩处恶人,赏赐用来酬谢功臣,这是古今相通的道理。况且刑罚赏赐是国家的刑罚赏赐,不是陛下一个人的刑罚赏赐,怎么能因为自己的喜怒而专断呢?”太祖更加恼怒,起身就走,赵普跟随其后。太祖进入内宫,赵普站在宫门口,很久不肯离开,最终得到了允许。
太宗听信弭德超的谗言,怀疑曹彬有不舅的行为,接着赵普第三次担任宰相,替曹彬辨白担保,事情得以澄清。太宗叹道:“我听取判断不清,险些误了国事。”当天放逐了弭德超,对待曹彬像过去一样。
祖吉任郡守干了坏事,事情发觉后被关进监狱,立案审查揭发罪状,记录囚犯供的文书没有具结。郊礼即将临近,大宗痛恨祖吉贪污受贿,派中使下令执政官说:“郊赦不应该宽恕祖吉。”赵普上奏说:“干坏事的官员抵偿应负的罪责,应当遵照刑律处以死刑。但是国家举行郊祀,德配于天地,祀告于神明,为什么要因为祖吉而破坏陛下的赦令呢?”太宗认为他的意见正确,于是废除了不赦免祖吉的命令。
皇帝亲耕农田礼仪完毕之后,太宗想任用吕蒙正为宰相,因为他是新提升的人,借赵普原来的品行作为他的表率,颁册任命赵普为太保兼侍中。皇帝对赵普说:“卿是国家的功勋旧臣,是辅佐我且我所依靠的人,古人常以其君主不如尧、舜为耻,卿应当考虑啊!”赵普叩头拜谢。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题。(每题3分,共12分)
白起者,郿人也。善用兵。秦以郢为南郡,迁白起为武安君。昭王三十四年,白起攻魏,虏三晋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四十八年,秦复定上党郡。韩、赵恐,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武安君禽马服子乎?”曰:“然。”又曰:“即围邯郸乎?”曰:“然。”“赵亡则秦王矣,武安君为三公。武安君所为秦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君能为之下乎?虽无欲为之下,固不得已矣。故不如因而割之,无以为武安君功也。”于是应侯言于秦王曰:“秦兵劳,请许韩、赵之割地以和,且休士卒。”王听之,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
九月,秦复发兵,使五大夫王陵攻赵邯郸。是时武安君病,不任行。病愈,秦王欲使 武安君代陵将。武安君言曰:“邯郸实未易攻也。且诸侯救日至,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秦王使王龁代陵将,不能拔。楚使春申君及魏公子将兵数十万攻秦军,秦军多失亡。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于是免武安君为士伍,迁之阴密。既行,出咸阳西门十里,至杜邮。秦昭王与应侯群臣议曰:“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有余言。”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自裁。武安君引剑将自刭,曰:“我何罪于天而至此哉?”良久,曰:“我固当死。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遂自杀。
(节选自《史记?白起王翦列传》,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使苏代厚币说秦相应侯曰厚币:带着厚礼
B.虽周、召、吕望之功不益于此矣益:增加,多
C.武安君闻之,由是与应侯有隙隙:隔阂
D.彼诸侯怨秦之日久矣怨:埋怨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故不如因而割之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B.割韩垣雍、赵六城以和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C.秦王乃使使者赐之剑见犯乃死,重负国
D.我诈而尽坑之,是足以死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
小题3:以下各组句子,全都表现白起“善用兵”的一项是(?)
①白起攻魏,虏三晋将?②南定鄢、郢、汉中,北禽赵括之军
③今赵亡,秦王王,则武安君必为三公?④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⑤白起之迁,其意尚怏怏不服?⑥武安君言曰:“秦不听臣计,今如何矣!”
A.①③⑤
B.①②⑥
C.②③⑤
D.②④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昭王四十八年,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苏代凭借巧妙的外交辞令说服了秦国丞相应侯,解除了韩、赵两国灭亡的危机。
B.秦王派王龁统率部队攻打邯郸没能攻下来,打算让武安君赴任,武安君不肯;于是再派应侯去请他,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不肯赴任。
C.从选文中可以看出,作者一方面刻画了白起杰出的军事才能,另一方面也揭示了其嗜杀成性的性格缺陷,体现了《史记》“不虚美、不隐恶”的史家传统。
D.居功自恃,不能正确处理与应侯的矛盾,不能顺从秦昭王是导致白起悲剧发生的主要原因,文本流露出作者对白起悲剧结局的深沉慨叹和惋惜之情。
小题5:翻译下面三个句子。(10分)
(1)与赵将贾偃战,沉其卒二万人于河中。 (3分)
(2)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3分)
(3)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4分)
参考答案:小题1:D?小题1:D?小题1:B?小题1:B(秦王派应侯去请武安君在王龁率军攻打邯郸之前)
小题1:(1)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与……战”“河”“沉”各1分,“沉”的活用可以通过译成“把”字句体现)
(2)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绝”“应”和状语后置各1分)
(3)略
本题解析:译文:白起,是郿地人。他善于用兵。秦国把郢地设为南郡,白起被封为武安君。秦昭王三十四年(前273),白起进攻魏,俘获了赵、魏将领,斩敌十三万人。与赵国将领贾偃交战,把赵国两万士兵赶到黄河里淹死。
昭王四十八年(前259),秦军再次平定上党郡。韩、赵两国十分害怕,就派苏代到秦国,献上丰厚的礼物劝说丞相应侯说:“武安君擒杀赵括了吗?”应侯回答说:“是。”苏代又问:“就要围攻邯郸吗?”应侯回答说:“是的。”于是苏代说:“赵国灭亡,秦王就要君临天下了,武安君当封为三公。武安君为秦国攻占夺取的城邑有七十多座,南边平定了楚国的鄢、郢及汉中地区,北边俘获了赵括的军队,即使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周公、召公和吕望的功劳也超不过这些了。如果赵国灭亡,秦王君临天下,那么武安君位居三公是定而无疑的,您能屈居他的下位吗?即使不甘心屈居下位,可已成事实也就不得不屈从了。所以不如趁着韩国、赵国惊恐之机让它们割让土地,不要再让武安君建立功劳了。”听了苏代这番话应侯便向秦王进言道:“秦国士兵太劳累了,请您应允韩国、赵国割地讲和,暂且让士兵们休整一下。”秦王听从了应侯的意见,割取了韩国的垣雍和赵国的六座城邑便讲和了。武安君听说这些情况后,从此与应侯有了感情裂痕(嫌隙)。
九月,秦国曾再次派出部队,命令五大夫王陵攻打赵国邯郸。当时武安君有病,不能出征。武安君病好了,秦王打算派武安君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武安君进言道:“邯郸委实不易攻下。再说诸侯国的救兵天天都有到达的,他们对秦国的怨恨已积存很久了。现在秦国虽然消灭了长平的赵军,可是秦军死亡的士兵也超过了一半,国内兵力空虚。远行千里越过河山去争夺别人的国都,赵军在城里应战,诸侯军在城外攻击,打败秦军是必定无疑的。这个仗不能打。”秦王亲自下令,武安君不肯赴任;于是就派应侯去请他,但武安君始终推辞不肯赴任,于是称病(不起)。
秦王(只好改)派王龁代替王陵统率部队,没能攻下来。楚国派春申君同魏公子信陵君率领数十万士兵攻击秦军,秦军损失、伤亡很多。武安君有了话说:“秦王不听我的意见,现在怎么样了!”秦王听到后,怒火中烧,强令武安君赴任,武安君就称病情严重。于是(秦王)就免去武安君的官爵,降为士兵,让他离开咸阳迁到阴密。武安君已经上路,走出咸阳西门十里路,到了杜邮。秦昭王与应侯以及群僚议论说:“令白起迁出咸阳,他流露的样子还不满意,不服气,有怨言。”秦王就派遣使者赐给他一把剑,令他自杀。武安君拿着剑就要抹脖子时,仰天长叹道:“我对上天有什么罪过竟落得这个结果?”过了好一会儿,说:“我本来就该死。长平之战,赵国士兵投降的有几十万人,我用欺诈之术把他们全都活埋了,这足够死罪了。“随即自杀。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加粗词语的意义有错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少师蔡伯坚,与党怀英同学,号辛、党。始筮仕,决以蓍,怀英遇“坎”,因留事金,弃疾得“离”,遂决意南归。
金主亮死,中原豪杰并起。耿京聚兵山东,称天平节度使,节制山东、河北忠义军马,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僧义端者,喜谈兵,弃疾间与之游。及在京军中,义端亦聚众千余,说下之,使隶京。义端一夕窃印以逃,京大怒,欲杀弃疾。弃疾曰:“丐我三日期,不获,就死未晚。”揣僧必以虚实奔告金帅,急追获之。义端曰:“我识君真相,乃青兕也,力能杀人,幸勿杀我。”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
绍兴三十二年,京令弃疾奉表归宋,高宗劳师建康,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并以节使印告召京。会张安国、邵进已杀京降金,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乃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金福等径趋金营,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仍授前官,改差江阴佥判。弃疾时年二十三。
乾道四年,通判建康府。六年,孝宗召对延和殿。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人才,持论劲直,不为迎合。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言逆顺之理,消长之势,技之长短,地之要害,甚备。以讲和方定,议不行。迁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乃创奠枕楼,繁雄馆。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迁仓部郎官、提点江西刑狱。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调京西转运判官,差知江陵府,兼湖北安抚。
小题1:对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说下之下:使做……的下属
B.幸勿杀我幸:希望
C.州罹兵烬罹:遭受
D.留守叶衡雅重之雅:认为……高雅。
小题2:下列选项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是(3分)?(?)
①弃疾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②京大怒,欲杀弃疾?③弃疾斩其首归报,京益壮之?④京令弃疾奉表归宋 ?⑤作《九议》并《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于朝 ?⑥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
A.②⑤⑥
B.②③④
C.①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选出对文段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僧人义端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并且在一个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叛投金国。辛弃疾奉命追逃,不顾义端的求饶,杀了义端,得到了耿京的赞许。
B.辛弃疾在耿京的授意下奉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任命耿京为天平节度使,但这时耿京已被张安国和邵进杀害了。
C.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刚强正直,却未被采纳。
D.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及《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弃疾还至海州,与众谋曰:“我缘主帅来归朝,不期事变,何以复命?”(5分)
(2)安国方与金将酣饮,即众中缚之以归,金将追之不及,献俘行在,斩安国于市。(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回复使命呢?”(得分点:“缘”、“ 期”、“复命”各一分。)(2)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辛弃疾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得分点: “方”、“不及”“行在”各一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解答此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解释代入原文语境,考察其是否正确。题中,D项的“雅”解释错误,这里在句中作为程度副词,修饰“重”,应该解释为“非常”、“很”。
小题2:解答此题,应紧扣题干中“都能表现辛弃疾‘慷慨有大略’的一组”这个要求,对题中提供的六句话进行筛选。不难发现②、④都不是表现辛弃疾的内容,故不能选。
小题3:解答此题,可将各选项表述同文本相关内容进行比照,以发现正误。题中,A项中“在耿京的军队中纠集了千余人”和“ 劝说他们隶属于自己”都是对句中省略的主语和代词理解的错误;“辛弃疾奉命追逃”是对内容的理解错误。
小题4:翻译文言首先要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本题中,第(1)句中的“缘”相当于“因为”;“期”是“料到、预想到”之意;“复命”即“回复使命”。第(2)句中的“方”是表时间的副词,相当于“正、正在”;“不及”即“追不上、没追上”之意;“行在”表示“皇帝所在”,即皇帝。
【参考译文】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人。年轻时以蔡伯坚为师,与党怀英同学,并称辛、党。当初(辛、党)占卜仕途,将蓍草折断(占卜),怀英得到的是坎卦,于是留(在北方)为金主做事,而辛弃疾得到离卦,就下决心南归大宋。
金主完颜亮死后,中原豪杰纷纷起义。耿京在山东聚集人马,号称天平节度使,调配管辖山东、河北效忠大宋王朝的军马,辛弃疾在耿京手下做掌书记,就劝耿京作南归决断。僧人义端,好论军事,早先辛弃疾有时跟他有来往。等到辛弃疾在耿京军中,义端也聚集了一千多人,(辛弃疾)劝他投奔耿京,让他做了耿京的下属。义端一天晚上,窃得耿京的大印而逃,耿京大怒,要杀辛弃疾。辛弃疾说:“请给我三天为期,不抓到他,再杀我也不晚。”他推测义端一定将义军的虚实报告给金人,立即追赶并抓住了他。义端说:“我知道你真正的命相,是青犀相,你有力量杀人,希望你不要杀我。”辛弃疾(并不理会),斩其首回报耿京,耿京更认为他是壮士。
?绍兴三十二年,耿京命令辛弃疾带奏表归宋,宋高宗正在建康劳军,召见了他,嘉奖了他,授他承务郎天平节度使掌书记的官职,同时用节度使印和文告召耿京。正遇张安国、邵进已杀耿京降金了,辛弃疾回到海州,与众人谋划道:“我因主帅归顺朝廷的事前来,没想到发生变故,拿什么复命呢?”于是邀约统制王世隆及忠义人马全福等直奔金营,(此时)张安国正与金将饮酒兴浓,就当着众人将他捆绑起来带走,金将没追上他们,辛弃疾将张安国献给朝廷。(朝廷)在闹市中将张安国斩首。朝廷还是将先前的官职授予辛弃疾,改做江阴检判。当时他二十三岁。
乾道四年,(他)到建康府做通判。乾道六年,孝宗召见大臣们在延和殿对策。当时虞允文掌管国事,孝宗帝在恢复中原问题上态度坚决,辛弃疾乘机谈了南北形势及三国、晋、汉的人才,所持的观点强硬而直露,不被(孝宗帝)采纳。(辛弃疾)写了《九议》和《应问》三篇,《美芹十论》献给朝廷,论述(敌我)不利和有利的条件,形势的变化发展,战术的长处短处,地形的有利有害,极为详细。因为朝廷和金主讲和刚成定局,(所以他的)建议不能实行。改任司农主簿,出任滁州知府。滁州遭战火毁坏严重,村落破败,辛弃疾放宽并减轻赋税,招回逃难流散的百姓,教练民兵,提议军队屯垦,于是创立了奠枕楼,繁雄馆。朝廷征召(辛弃疾)做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很看重他,叶衡入朝为相,竭力推荐胸有大志谋略过人的辛弃疾。(孝宗)召见,改任仓部郎官,做江西提点刑狱。(因为)铲平大盗赖文政有功,加官秘阁修撰。(后)调任京西转运判官,做江陵知府兼湖北安抚史。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21分)
论积贮疏
贾谊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十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意义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背本而趋末(急速)大命将泛(国家的命运;倾覆、覆灭)
B.天下财产何得不蹶(竭尽)世之有饥穰(荒年和丰年,此处偏指荒年)
C.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浪费)政治未毕通也(完全畅通)
D.国胡以相恤(救济)而直为此廪廪也(通“懔檩”,危惧的样子)
小题2:下列划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何为而不成窃为陛下惜之
B.苟粟多而财有余吾尝跂而望矣
C.天下之大命填然鼓之
D.以攻则取可以为富安天下
小题3:为文中画斜线处列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B.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C.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D.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这篇奏疏,是贾谊针对西汉初年在经济上所面临的严重危机,提出“要重视积贮”的重要论文。
B.文章第一段,通过古今对比及相关理论和形势的分析,从正反两面对中心论点进行了有力的论证。
C.第二段,就应付自然灾害和战争两个方面,从国家存亡的高度阐明不积贮的危害,从反面论证了积贮的重要。
D.第三段,阐明重视农业生产,是加强积贮的根本措施;从而有力地支撑了本文“仓廪实而知礼节”的中心论点。
小题5:翻译下列语句(每句3分,共9分)
(1)残贼公行,莫之或止。
(2)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致?
(3)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C
小题1:D
小题1:(1)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
(2)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呼什么人会不来呢?
(3)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
本题解析:
小题1:趋:趋向
小题1:介词,用。A 动词,做;介词,替。B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C结构助词,的;代词,代被击的“鼓”
小题1:据语意判断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小题1:(1)“残贼”承上文,指“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和“淫侈之俗,日日以长”两种祸患,“莫之或止”否定句中宾语前置句,(2)这里“怀”、“附”是动词用于使动,它们对宾语都含有“使宾语怎样”的意思。“何招”疑问句中宾语前置。(3)“归之农”是使动双宾语。所谓使动双宾语,就是动词和近宾的关系是使动关系。“归之”,使之归。“归之农”,使之归农,使他们归向农业。“著”,建立,着力。“本”,根本,指农业。
【参考译文】
管子说:“粮仓充实了,老百姓就懂得礼节了。”老百姓生活不富足而能使国家安定,从古代到现在,还没听说过这样的事。古代的人说过:“只要一个男子不耕种,就会有人挨饿;只要一个妇女不纺织,就会有人受冻。”生产东西有时间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个底(限度),那么社会上的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人治理天下,(对于重视积贮、足民致治的道理,对于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了解得十分细致,考虑得十分周备,所以他们的粮食贮备能够拿来作为依靠。现在许多人背弃农业去从事工商,吃饭的人很多,这是天下的大灾,淫靡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增长,这又是天下的大害。这两种灾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制止它;国家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拯救它。生产的人很少,浪费的人却很多,天下的财富怎么能不用光呢?自从成立汉朝以来,将近四十年了,公私两方面的积蓄还少得使人痛心。误了时令不下雨,老百姓就会产生疑虑;年成不好交不了税,朝廷卖官爵来增加收入、百姓卖儿郎来度过日子。这些事情已经传到皇上您的耳朵里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如此地步了,可是皇上还不惊恐的呢?
年成有好坏,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禹、汤那样的治世年代就曾遭受过。如果不幸再有方圆二三千里土地发生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呢?如果边境突然告急,几千几万的部队,国家用什么去发放粮饷给他们呢?战乱、旱灾交加,社会财富非常缺乏,胆壮力大的人会聚集起来横行抢掠,年老体弱的交换孩子啃他们的骨头。政治没上轨道,离朝廷远的地方怀有二心的人会合并起来争相闹事。皇上您这才惊慌起来图谋对付他们,怎么还来得及呢?
积贮粮食,是关系到国家安危存亡的命脉所在。如果粮食充足财力有余,做什么事情会不成功呢?用它来攻城,就能打得下;用它来防守,就能守得牢;用它来作战,就能够取胜。使敌人降服,使远方的人归附,招呼什么人会不来呢?现在驱使百姓回到农业上去,都安心从事农业生产,使全国老百姓各人依靠自己的劳力养活自己,工商业者和无业游民也都回去走向田间,那么积蓄充足,人们也就乐意在那里定居下来了。本来可以用来致富使天下安定,现在却竟然形成使人心惊胆战的情景!我内心替皇上痛惜啊!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