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一)
2017-07-31 20:39: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尹师鲁墓志铭?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 (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C.处穷达,临祸福穷:困窘。 D.舁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3分)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小题4: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3分)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3分)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 ,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3分)
小题5:请用( / )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3分)
叔孙武叔语大夫于朝曰:“子贡贤于仲尼。”子服景伯以告子贡。子贡曰:
“譬 之 宫 墙 赐 之 墙 也 及 肩 窥 见 室 家 之 好 夫 子 之 墙 数 仞 不 得 其 门 而 入 不 见 宗 庙 之 美 百 官 之 富 得 其 门 者 或 寡 矣 夫 子 之 云 不 亦 宜 乎!”
2、单选题 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恭
疏短引(写作) 岂
妄也哉(虚妄) 民众而士
厉(振奋)
益发兵诣赵(增加)
B.立意
较然(比较) 数困
于兵(被) 必不
振矣(挽救) 燕王诚
振怖(同“震”)
C.家君作
宰(宰相)
却行为导(退)
比诸侯之列(排列)
臣海内之王(使…臣服)
D.异物
间进(按时) 穷
且益坚(却)
因而刺杀之(趁机) 宋子传
客之(客人)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 正说着,有人来回说:“兴隆街的大爷来了,老爷叫二爷出去会。”宝玉听了,便知贾雨村来了,心中好不自在,袭人忙去拿衣服。宝玉一面登着靴子,一面抱怨道:“有老爷和他坐着就罢了,回回定要见我!”史湘云一边摇着扇子,笑道:“自然你能迎宾接客,老爷才叫你出去呢。”宝玉道:“那里是老爷?都是他自己要我去见?的。”湘云笑道:“‘主雅客来勤’,自然你有些警动他的好处,他才要会你。”宝玉道:“罢,罢!我也不过俗中又俗的一个人罢了,并不愿和这些人来往!”湘云笑道:“还是这个性儿,改不了。如今大了,你就不愿意去考举人、进士的,也该常会会这些为官作宰的,谈讲谈讲那些仕途经济,也好将来应酬事务,日后也有个正经朋友。让你成年家只在我们队里,搅的出些什么来?” ? 宝玉听了,大觉逆耳,便道:“姑娘请别的屋里坐坐,我这里仔?细腌臜了你这样知经济的人!”袭人连忙解释说道:“姑娘快别说他。上回也是宝姑娘说过一回,他也不管人脸上过不过,咳了一声,拿起脚来就走了。宝姑娘的话也没说完,见他走了,登时脸羞得通红,说不是,不说又不是。幸而是宝姑娘,那要是林姑娘,不知又闹的怎么样,哭得怎么样呢。幸而是宝姑娘,过后还是照旧一样。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的!谁知这一位,反倒和他生分了。那林姑娘见他,赌气不理,他后来不知赔了多少不是呢。”宝玉道:“林姑娘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吗?要是他也说过这些混账的话,我早和他生分了!”袭人和湘云都点头笑道:“这原是‘混账话’么?” ? 原来黛玉知道史湘云在这里,悄悄走来,不想刚走进来,正听见湘云说经济一事,宝玉又说:“林妹妹不说这些混账话;要说这话,也和他生分了!”黛玉听了这话,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所? A??者:果然自己眼力不错,素日认他是个知己。所? B? ?者:他在人前,一处私心称扬于我,其亲热厚密竟不避嫌疑。所? ?C? 者:你既为我的知己,自然我亦可为你的知己,既你我为知己,又何有“金玉之论”,也该你我有之,又何必来一宝钗呢?所? ?D?者:父母早逝,虽有铭心刻骨之言,无人为我主张。况近日每觉神思恍惚,病已渐成,医者更云:“气弱血亏,恐致劳怯之症。”我虽为你的知己,但恐不能久持,你纵为我的知己,奈我薄命何!想到此间,不禁泪又下来。待要进去相见,自觉无味,便一面拭泪,一面抽身回去了。
|
|
|
?1.给文中A、B、C、D处填上恰当的字(只限填一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宝玉为什么不愿意去见贾雨村?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宝玉本是“混世魔王”,根本不想听从别人摆布,所以他不愿去。
B.贾雨村来的不是时候,宝玉正和袭人、史湘云等谈得投机,所以他不愿去。
C.贾雨村和宝玉年岁相差太大,在一起根本没有共同语言,所以他不愿去。
D.贾雨村是仕途之人,只注重仕途经济,而宝玉是一个封建叛逆者,他们的志向不同,所以他不愿去。
3.作者写湘云劝宝玉学些经济学问之后,又顺手借袭人之口说宝钗亦曾劝过,还赞宝钗“真真是有涵养、心地宽大”。对这一段文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A.既补叙前事,又为下文宝钗“规劝”一节内容作铺垫。
B.一笔道出了史湘云、薛宝钗、袭人三人在对待仕途经济上的一致观点。
C.暗示了袭人是坚决地站在“金玉良缘”一边,坚决反对“木石前盟”。
D.为了表示贾宝玉确实是一个不听别人规劝的“混世魔王”。
4.林黛玉听了宝玉的话后,为什么“又喜又惊,又悲又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对加粗词语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是?
[? ]
A.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兵:军队?
B.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诚:忠诚?
C.思而不学则殆/殆:危险?
D.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耳/目:眼睛
5、阅读题 文言断句(给下列黑体字部分断句限10处)
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纪纲哉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贵以临贱,贱以承贵。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曰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