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考点预测(2017年押题版)(七)
2017-07-31 20:39:5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下面各句中翻译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及以至是,言不辱者,所谓强颜耳,曷足贵乎?
等被弄到了这种境地,还说不被污辱,这就叫着厚脸皮了,怎么能被人们尊重呢?
B.由此言之,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夫人不能早自裁绳墨之外,以稍陵迟,至于鞭箠之间,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
由此说来,勇敢怯懦,刚强柔弱,都是形势造成的。明白了这一点,还有什么值得奇怪的呢?一个人不能早在法律制裁之前自杀来逃避,因而渐渐志气衰微,等到身受鞭杖的时候,才想为保全气节自杀,这不也太晚了吗?古人深重对大夫施刑的原因,大概就是这个缘故。
C.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人之常情,没有谁不爱惜生命、厌恶死亡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子。至于被道义激发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是因为他们有迫不得已的地方啊。
D.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哉?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

少卿你看我对妻子儿女的态度又怎样呢?况且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如果仰慕节义,哪里不能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还能识别取舍的界限,怎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的侮辱中呢?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刘行本起家梁武陵王国常侍。遇萧脩以梁州北附,遂与叔藩归周,寓居新丰。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虽衣食乏绝,晏如也。性刚烈,有不可夺之志。周大冢宰宇文护引为中外府记室。武帝亲总万机,转御正中士,兼领起居注。累迁掌朝下大夫。周代故事,天子临轩,掌朝典笔砚,持至御坐,则承御大夫取以进之。及行本为掌朝,将进笔于帝,承御复欲取之。行本抗声曰:“笔不可得。”帝惊视问之,行本曰:“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臣既不得佩承御刀,承御亦焉得取臣笔。”帝曰:“然。”因令二司各行所职。及宣帝嗣位,多失德,行本切谏忤旨,出为河内太守。隋文帝践阼,拜谏议大夫、检校中书侍郎。上尝怒一郎,于殿前笞之。行本进曰:“此人素清,其过又小。”上不顾。行本正当上前日:“陛下不以臣不肖,令臣在左右。臣言若是,陛下安得不听?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臣所言非私!”因置笏于地而退。上敛容谢之,遂原所笞者。雍州别驾元肇言于上曰:“有一州吏,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然臣下车之始,与其为约。此吏故违,请加徒一年。”行本驳之曰:“律令之行,并发明诏。今肇乃敢重其教命,轻忽宪章,亏法取威,非人臣之礼。”上嘉之,赐绢百匹。拜太子左庶子,领书侍御史如故。皇太子虚襟敬惮。时唐令则为左庶子,大子昵狎之,每令以弦歌教内人。行本责之曰:“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令则甚惭而不能改。时刘臻、明克让、陆爽等并以文学为太子所亲。行本怒其不能调护,每谓三人曰:“卿等正解读书耳。”复以本官领大兴令,权贵惮其方直,无敢至门者。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隋书》)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衣食乏绝,晏如也 晏如:安然自若的样子
B.周代故事,天子临轩 故事:旧日的行事制度
C.遂原所笞者 原:追究
D.请加徒一年 徒:徒刑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遇萧脩以梁州北附 ②以万人若一郡降者
B.①承御亦焉得取臣笔 ②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
C.①今肇乃敢重其教命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D.①令则甚惭而不能改 ②若无罪而就死地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说明刘行本端方正直的一组是( )
①每以讽读为事,精力忘疲 ②臣闻设官分职,各有司存 ③因置笏于地而退 ④受人馈钱二百文,依律合杖一百 ⑤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A.①⑤ D.②③⑤ C.②④ D.①③④
小题4:下列解说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刘行本曾刻苦读书,北周武帝时做掌朝下大夫,正直敢言,北周宣帝时因恳切进谏违
背皇帝心意,调出朝廷做河内太守。
B.隋文帝曾发怒用竹板打一郎官,刘行本先是进言不该如此惩罚此人,隋文帝不听,刘
行本则直言谏争,终使皇帝知错而改。
C.雍州别驾元肇向皇帝请求加重处罚违背他的约令的一犯罪州吏,刘行本反驳元肇不按
律令执法而树立个人威权的做法。
D.刘行本被任命为太子左庶子之官,他直言谴责不用正道教导太子的左庶子唐令则,而
对擅长文学的受太子亲近的刘臻等人加以慰勉。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臣言若非,当致之于理,安得轻臣而不顾?巨所言非私!
译文:
(2)庶子当匡太子以正道,何嬖昵房帷之间哉!
译文:
(3)由是请托路绝,吏民怀之。
译文: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①上书诋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北敌数内犯,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恣敌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敌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与野行者之馘②以为功。而父之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又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觑,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③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④嵛君,于是裒⑤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而传之。而其子以敬,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而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入,矜其志,犹日“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予尝按次春秋以来,屈原之《离骚》疑于怨,伍胥之谏疑于胁,贾谊之疏疑于激,叔夜之诗疑于愤,刘蒉之对疑于亢。然推孔予删《诗》之旨而裒次之,当亦未必无录之者。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⑥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其能遗也之乎?予谨识之。
  至于文词之工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指古代战争中为献功而割的敌人的左耳。③阃(kǔn)寄:统兵在外的人。阃,郭门的门槛。寄,托付。意即郭门以外的事委托全权处理,所以用来专指在外负责军事专职的人。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⑥荐绅:士大夫。
1.下列语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诋毁。
B.特其谴,徙之塞上/薄:减轻。
C.特悯其人,其志/矜:敬重。
D.予谨之/识:记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君累携妻子出家塞上②孔子不遽遗之者
B.①发情,止乎礼义②其能遗也之
C.①不及飞一镞相抗②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
D.①兄哭其弟者,往往而是②而海内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
3.下列语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反映沈君诗文内容的一项是(?)
①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②愤疆埸之日弛
③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
④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⑤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
⑥而作之忾也,固矣
A.①②⑤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③④⑥
4.下列对本文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交代了沈君与“宰执”之间势不两立的关系,接下来不直接写沈君与“宰执”的正面冲突,而是将笔墨转到写塞外,集中抒发沈君无辜陷罪流放的悲愤。
B.文章揭露了当时官员玩忽职守、边塞军备松弛、将士畏敌渎职甚至残害百姓以冒军功的种种现象,表明沈君文章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反映现实、揭露现实的积极意义。
C.文章全篇行文跌宕,寄慨深沉,既突出了沈君的忠烈刚直,也突出了沈君诗文的战斗精神和重要价值,洋溢着对沈君人格的高度敬仰之情。
D.本文是为沈君的文集而作,却从沈君其人写起,表现其“古之志士之遗”的风范,突破了一般序文拘于篇章结构、遣词造句、艺术特点等评介的窠臼,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单选题  【孰】下列各选项中错误的一项是
A.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师说》)(谁)
B.孰与君少长?(《鸿门宴》)(与……比,哪一个……)
C.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怎)
D.陆子名羽,字鸿渐,或云字羽,名鸿渐,未知孰是。(《陆文学自传》)(哪一个)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19分)
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什一以自奉。或不给,则加鞭棰焉。群狙皆畏苦之,弗敢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也,皆得而取也。”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俟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矣。”?(《郁离子·术使》)
小题1:解释加点字(4分)
①使老狙率以之山中(?)?②公所树与(?)
③相与俟狙公之寝(? )?④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 )
小题2:下列加点字和“取其积”中“积”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B.公所树与
C.群狙皆畏苦之
D.纠合骁健
小题3:下列句子中与“而为之役乎”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A.必部分众狙于庭
B.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C.故不为乡曲所称
D.胁以白刃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9分)
(1)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3分)
?
(2)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3分)
?
(3)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3分)
?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