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十七》)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惭:惭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3分)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3分)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3分)
5、原文说“王以故不大出游”,“故”的具体含义指哪些?请简析。(4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辱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性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甘:甘甜。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①残吴二年而霸
②城人赵而璧留秦
D.①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②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1)汤乃以身祷于山林?
(2)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3)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4)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5)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6)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1)(4)(5)? B.(2)(4)(6)
C.(1)(3)(5)? D.(3)(4)(5)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3分)
?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绝:断绝。
5、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③见君子而后厌然
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