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①由中都宰为司空,由司空为大司寇?②以会遇之礼相见,揖让而登 ③吾两君为好会,夷狄之乐何为于此!请命有司 ④趋而进,历阶而登,不尽一等,举袂而言? ⑤匹夫而营惑诸侯者罪当诛!请命有司? ⑥君子有过则谢以质,小人有过则谢以文。君若悼之,则谢以质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③④⑤ D.①④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 4】(1)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用国君相遇的简略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2)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下去。
本题解析:
小题1:伐:攻打。“伐”在句中作谓语动词,从该句的上下文语境来看,前有“费人攻之,弗克”,后有“费人北”。因此,“伐”含义相当于“攻”。
小题2:①句说的是孔子在鲁国受到重视而被屡次提拔;②句说的是两国君主在夹谷见面的情景;⑥句是齐国有司的话。
小题3:原项中“震撼而吃惊”错,非“震憾”而是“惧怕”。
小题4:先根据上下文语境明确两句的大意,在此基础上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语,特别是省略的成分要补上意思才能明确。(1)句“土阶三等”前就省略了谓语动词“为”,⑵句的主语省略都要补充出来。翻译后,应顺一下,做到句子通顺。
【参考译文】
鲁定公任命孔子做了中都的地方长官,孔子才到职一年就很有绩效,各地都效法他的治理办法。孔子便由中都长官提升为司空,又由司空提升为大司寇。
鲁定公十年的春天,鲁国与齐国和解。到了夏天,齐国大夫黎鉏对景公说:“鲁国起用了孔丘,势必危及齐国”。于是齐景公就派使者告诉鲁国,说要与鲁定公行友好会晤,约定会晤的地点在夹谷。鲁定公准备好车辆随从,毫无戒备地前去赴约。孔子以大司寇的身份,正好代理宰相的职务,他对定公说:“我听说办理外交必须要有武装准备,办理武事也必须有外交配合。从前诸侯出了自己的疆界,一定要带齐必要的官员随从。请求您安排左、右司马一起去。”定公说:“好的。”就带了左、右司马一道去。定公在夹谷与齐侯相会。在那里修筑了盟坛,坛上备好席位,设置了三级登坛的台阶,用国君相遇的简略节相见,拱手揖让登坛。双方互相敬酒的仪式完毕之后,齐国管事的官员快步上前请示说:“请开始演奏四方各族的舞乐”。齐景公说:“好的。”于是齐国的乐队以旌旗为先导,有的头戴羽冠,射披皮衣,有的手执矛、戟、剑、楯等武器也跟着上台了,喧闹着一涌而上。孔子见状赶忙跑过来,一步一阶快步登台,还差一级台阶时,便扬起衣袖一挥,说道:“我们两国国君为和好而来相会,为什么在这里演奏夷狄的舞乐,请命令管事官员叫他们下去!”主管官员叫乐队退下,他们却不肯动,齐景公心里很惭愧,挥手叫乐队退下去。过了一会儿,齐国的管事官员又跑来说道:“请演奏宫中的乐曲”。景公说:“好的。”于是一些歌舞杂技艺人和身材矮小的侏儒都前来表演了。孔子看了又急跑过来。一步一阶往台上走,最后一阶还没有迈上就说:“普通人敢来胡闹迷惑诸侯,论罪当杀!请命令主事官员去执行!”于是主事官员依法将他们处以腰斩,叫他们来个手足异处。齐景公大为恐惧,深深触动,知道自己道理上不如他,回国之后很是慌恐,告诉他的大臣们说:“鲁国是用君子的道理来辅佐他们的国君,而你们却仅拿夷狄的办法教我,使我得罪了鲁国国君,这该怎办呢?”主管官员上前回答说:“君子有了过错,就用实际行动来向人家道歉认错;小人有了过错,就用花言巧语来谢罪。您如果痛心,就用具体行动来表示道歉吧。”于是齐景公就退还了从前所侵夺的鲁国郓、汶阳、龟阴的土地,以此来向鲁国道歉并悔过。
鲁定公十三年(前497)的夏天,孔子对定公说:“臣下的家中不能收藏武器,大夫的封邑不能筑起高一丈长三百丈的城墙。”于是就派仲由去当季氏的家臣,打算拆毁季孙、孟孙、叔孙三家封邑的城墙。这时,叔孙氏首先把郈邑的城墙拆了。季孙氏也准备拆费邑的城墙,公山不狃和叔孙辄就带领费邑的人袭击鲁城。鲁定公和季孙、孟孙、叔孙三人就躲进了季孙的住宅,登上了季孙武子的高坛。公山不狃率领的费邑人进攻他们,没有能打进去,孔子命令申句须、乐颀下台来攻打他们,费邑人失败逃走,鲁国人乘胜追击,在姑蔑把他们彻底击溃。公山不狃、叔孙辄两人逃到了齐国,费邑的城墙终于被拆毁了。接着准备拆成城,孟孙氏的家臣公敛处父告诉孟孙说:“拆除了成邑的城墙,齐国人必将进逼到我们的北大门。且成城又是你们孟氏的屏障,没有成城也就等于没有孟氏。我不打算拆毁”。十二月,鲁定公率兵包围了成城,没有攻下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其先,齐田氏也。叔好剑,学黄老术于乐巨公。为人廉直,喜任侠。游诸公,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会赵午、贯高等谋弑上。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赵有敢随王,罪三族。唯田叔、孟舒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随王至长安。赵王敖事白,得出,废王为宣平侯,乃进言叔等十人。上召见,与语,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初立,召叔问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对曰:“臣何足以知之!”上曰:“公长者,宜知之。”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大入云中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常一入,孟舒不能坚守,无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叔叩头曰:“夫贯高等谋反,天子下明诏:‘赵有敢随张王者,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张王,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而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寇,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驱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于是上曰:“贤哉孟舒!”复召以为云中守。
后数岁,叔坐法失官。梁孝王使人杀汉议臣爰盎,景帝召叔案梁,具得其事。还报,上曰:“梁有之乎?”对曰:“有之。”“事安在?”叔曰:“上无以梁事为问也。今梁王不伏诛,是废汉法也;如其伏诛,而太后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此忧在陛下。”于是上大贤之,以为鲁相。
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叔取其渠率二十人笞,怒之曰:“王非汝主邪?何敢自言主!”鲁王闻之,大惭,发中府钱,使相偿之。相曰:“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鲁王好猎,相常从入苑中,王辄休相就馆舍。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曰:“吾王暴露,独何为舍?”王以故不大出游。数年以官卒,鲁以百金祠,少子仁不受,曰:“义不伤先人名。”(节选自《汉书卷三十七》)
1、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数岁,赵王贤之,未及迁。?贤:以…为贤,认为贤能
B、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说:通“悦”,高兴,愉悦
C、今梁王不伏诛。?诛:讨伐
D、鲁王闻之,大惭。?惭:惭愧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汉廷臣无能出其右者? B、 随张王,以身死之
右之学者必有师?輮以为轮
C、如其伏诛,而后太食不甘味? D、景帝君叔案梁,具得其事
序八州而朝同列?其孰能讥之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赵人举之赵相赵午,言之赵王张敖,以为郎中。(3分)
(2)相初至官,民以王取其财物自言者百余人。(3分)
(3)王自使人偿之,不尔,是王为恶而相为善也。(3分)
5、原文说“王以故不大出游”,“故”的具体含义指哪些?请简析。(4分)
参考答案:1、C。2、B3、B。4(1)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2)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的百姓百余人。(3)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5、“故”是原因的意思,既指田叔的行为,“相常暴坐宛外”。终不休,又指他的内心境界,“吾王暴露,独何为舍”一句表明田叔对王的体谅和忠心,其实这也是田叔反对鲁王大肆田猎,不理政事的进谏策略。
本题解析:1、[答案]C。诛:刑戮,杀害。2、B。B项“以”均为介词,用、拿。A项,“者”字在前一句中,为定语后置的标志,在后一句中为“的人”。C项,“而”字在前一句中,表假设,那么,在后一句中为表并列,又。D项,“其”字在前一句中,代词,他们,在后一句中表反问语气。难道还有。3、B。孟舒并没有率士兵抵御,而士兵主动临城御敌的。5、本题考查对文言实的在文中含义的理解能力与对文言内容的分析能力。解答本题,既要联系上下文来理解,还要结合人物的思想性格来分。
参考译文
田叔是越国陉城人。他的祖先是齐国的田氏。田叔喜欢舞剑,在乐巨公那里学习黄老之术,他为人清廉正直,喜欢抑强扶弱,仗义行事。交游各位公卿,赵国人举荐他给赵王的丞相赵午,赵午向赵王张敖禀明了赵国人举荐田叔的事,赵王就让田叔担任郎中。多年来,赵王认为他贤能,但没及时升迁他的官职。正逢赵午、贯高等人谋划杀害皇上。(不久)谋反之事被发觉,汉帝传下诏书逮捕赵王以及参与谋反的所有臣子。赵国如有敢于跟随赵王的人,将罪灭三族。(结果)只有田叔、孟舒等十来个人穿着赭色衣服,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赵王来到长安。赵王张敖的事查明白获得释放,废除赵王的王爵,降为宣平侯,才向皇上引荐言说田叔等十人。皇帝召见他们,汉代朝廷没有能超出他们的人。皇帝很高兴,都授他们郡守或诸侯丞相官职。田叔担任汉中太守十余年。
孝文帝刚接位,召见田叔说:“您了解天下性情谨厚的人吗?”田叔回答说:“我怎么可以去了解他们呢!”皇帝说:“您是有德行的人,应当了解他们。”田叔叩头回答说:“过去云中太守孟舒,是一位性情谨厚的人。”这时孟舒因为虏寇大肆进犯云中事而被免职。皇上说:“先帝让孟舒担任云中太守十余年了,虏寇常常入侵,孟舒不能够坚持守住,没有原因地让士兵战死的达数百人。性情谨厚的人难道本来就杀人吗?”田叔叩头说:“贯高等人谋反,天子传下公开的诏书:‘赵国如有敢跟随张王的人,罪灭三族!’然而孟舒自己剃去头发戴上刑具,跟随张王,用自己的生命来为他去死,(那时)他哪里知道自己会担任云中太守呢!汉与楚相抗拒,士兵都很疲惫。然而匈奴冒顿刚征服北方的少数民族,便来边境骚乱,孟舒知道士兵疲惫,不忍下达战斗的命令,但士兵们争相登临城墙,以死抵抗敌人,如同儿子为父一般,因此,死去的达数百人,怎么是孟舒驱使他们作战呢!这就是孟舒为性情谨厚的人的原因。”因此皇上说:“孟舒真是贤人啊!”就再征召他回来,让他担任云中太守。
数年后,田叔触犯法律获罪而丢了官。梁孝王派人杀了汉朝议臣爰盎,景帝征召田叔来查办梁孝王的案件。(田叔)一一查获了梁孝王的案情。返回朝廷禀报,皇上说:“梁孝王有那样的事吗?”田叔回答说:“有那样的事。”皇上问:“事实在哪里呢?”田叔说:“皇上不要把梁孝王的事当作(大事)追究啊!现在如果梁孝王不受刑罪,这就是废弃了汉朝法律;如果他受到刑罚,那么太后就会吃饭不香,睡觉不安,这些忧虑都集中在陛下身上啊。”因此,皇上认为他是大贤人。让他担任鲁国丞相。
田叔担任丞相刚到任,(就接待了)亲自诉说鲁王夺取他们财物的百姓百余人。田叔选取他们的首领二十人鞭打,怒斥他们说:“鲁王难道不是你们的主人吗?怎么敢自己来申诉自己的主人呢?”鲁王听说了这件事,非常惭愧,于是打开中府(取出)钱钞,派田叔偿还给他们。田叔说:“大王您自己派人偿还给他们,不这样,就会被人认为大王您在做恶事,而我当丞相的在做善事了。”鲁王爱好打猎,田叔经常跟从进入苑林中,鲁王就让田叔在馆舍中休息。田叔就坐在宛外日晒雨淋终日不停,说:“我的大王在野外蒙受日晒雨淋的辛苦,我怎么能独自居于房舍之中呢?”鲁王因此不再经常外出游猎。数年后在官任上死去,鲁王用一百金为他做祭,田叔的最小的儿子田仁没有接受,说:“绝对不能毁伤我父亲的清廉的名声。”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9~12题。
顺 民
先王先顺民心,故功名成。夫以德得民心以立大功名者,上世多有之矣。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得民心有道,万乘之国,百户之邑,民无不说。取民之所说而民取矣,民之所说岂众哉?此取民之要也。
昔者汤克夏而正天下。天大旱,五年不收,汤乃以身祷于桑林①,曰:“余一人有罪,无及万夫。万夫有罪,在余一人。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于是翦其发,枥②其手,以身为牺牲,用祈福于上帝。民乃甚说,雨乃大至。则汤达乎鬼神之化、人事之传也。
文王处岐事纣,冤侮雅逊,朝夕必时,上贡必适,祭祀必敬。纣喜,命文王称西伯,赐之千里之地,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故曰文王智矣。
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目不视靡曼,耳不听钟鼓。三年苦身劳力,焦辱干肺,内亲君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有甘肥不足分,弗敢食;有酒流之江,与民同之。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味禁珍,衣穷、颜色愁悴、不赡者,必身自食之。于是属诸大夫而告之曰:“愿一与吴徼天下之衷。今吴、越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孤与吴王接颈交臂而偾,此孤之大愿也。若此而不可得也,内量吾国不足以伤吴,外事之诸侯不能害之,则孤将弃国家,释群臣,服剑臂刃,变容貌,易性名,执箕帚而臣事之,以与吴王争一旦之死。孤虽知要领不属,首足异处,四枝布裂,为天下戮,孤之志必将出焉!”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遂大围王宫。城门不守,禽夫差,戮吴相,残吴二年而霸。此先顺民心也。
(《吕氏春秋》)
【注】①桑林:古地名,传说是汤祭祀神的场所。②枥:压挤。枥手是古代的一种刑罚。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辞:辞谢
B.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贤:胜过
C.释群臣,服剑臂刃?释:放走,遣散
D.身不安枕席,口不甘厚味?甘:甘甜。
10.下列四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B.①以视孤寡老弱之渍病
②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
C.①残吴二年而霸
②城人赵而璧留秦
D.①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②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
1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君王顺依民心的举措的一组是( )
(1)汤乃以身祷于山林?
(2)无以一人之不敏,使上帝鬼神伤民之命
(3)文王载拜稽首而辞曰:“愿为民请炮烙之刑。”
(4)得民心则贤于千里之地
(5)三年苦身劳力,焦唇干肺,内亲群臣,下养百姓,以来其心
(6)身亲耕而食,妻亲织而衣
A.(1)(4)(5)? B.(2)(4)(6)
C.(1)(3)(5)? D.(3)(4)(5)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历史上商汤以自己的身体作牺牲为民求雨的事例,说明汤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
B.文王辞去纣封给他的千里之地,为民请除炮烙之刑,一心要换取民心,其目的在于得到民心。因此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C.文章重点叙述了越王勾践“内亲群民,下养百姓,以来其心”,终于“残吴二年而霸”的事例,旨在说明只有“先顺民心”,方可“功名成”,以及“以德得民心”的道理。
D.本篇文章继承了孟子、荀子重视民众的思想,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对民心的重视,在今天仍很有现实意义。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114分)
四、(22分)
13.把第三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出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失民心而立功名者,未之曾有也。(3分)
?
(2)文王非恶千里之地,以为民请炮烙之刑,必欲得民心也。(3分)
?
(3)越王苦会稽之耻,欲深得民心,以致必死于吴。(3分)
?
参考答案:9.D
10.A
11.C
12.A
13.(1)失去民众的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的,是从来不曾有过的事。
(2)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它来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定是想要换取民心。
(3)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同吴国决一死战。
本题解析:9. (甘:以……为甘甜。意动用法,要结合语境来解释。)
10. (A项两个“以”都是表目的的连词。意思为“用来”。B项两“之”,前为助词,的;后为代词,代自己。C前一个“而”表示修饰关系;后一个“而”表假设关系。D项两“于”均为介词,前表比较,后相当于“和、同”。)
11. (抓住“举措”进行辨析。)
12.(汤为民求雨的行为只说明他为了得到民心。)
【参考译文】
先王首先顺应民心,所以功成名就。依靠仁德得到民众拥护而建立大功、成就美名德,自古以来不胜枚举。失去民众的拥护建立功名的,从来没有过。获得民众的拥护是有方法的,无论是具有万辆兵车的大国,还是仅有百户的小邑,人民中没有不喜悦的。从事人民所喜悦的事,就获得人民的拥护了。人民喜悦的事难道很多吗?这是获得人民拥护的关键。
从前,汤战胜夏朝而统治天下。天大旱,农业五年没有收成。汤于是在森林用自己的身体作保证向神祈祷,说:“我一人有罪,不要祸及天下人;即使天下人有罪,罪责也都在我一人身上。不要因我一人不才,使天帝鬼神伤害人民的生命。”于是汤剪断自己的头发,用木夹挤压自己的手指,把自己的身体作为进献的牺牲,向天帝求福。人民于是大喜过望,雨也大降。这可以说汤是通晓鬼神的变化、人事转移的道理了。
文王住在歧山臣事纣王,虽遭到纣王的冤枉侮慢,依然端庄恭顺,早晚准时朝拜,进献贡物恰到好处,祭祀一定毕恭毕敬。纣王很喜欢,封文王为西伯,赏赐他千里封地。文王再拜稽首,辞谢说:“我只愿替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文王并不是讨厌千里的土地,用千里的土地换取人民请求废除炮烙之刑,一心想要换取民心。得到民心,胜过得到千里的土地。所以说,文王是非常聪明的。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想要得到民众的真心拥护,以求和吴国决一死战。于是他睡不安枕席,口不尝美味,眼不看美色,耳不听音乐。用了三年,苦心劳力,唇 干肺伤。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以便使他们衷心依顺自己。有香甜美食,如不能人人都有,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吃自己亲身耕种谷物,穿妻子亲手纺织的布做的衣服。饮食拒绝珍奇,衣服不穿两层,装饰禁用两种颜色。他时时出外巡视,随从车辆上载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中生命的、困厄的、面色忧愁和生活困难的人,一定亲自给他们食物吃。在这之后,他召集大夫们,向他们说:“我愿与吴国最终求得上天裁正。现在吴、越两国相互残杀共同毁灭,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能实现愿望,从国内状况衡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与诸候结盟也不能损害吴国,那么,我将抛弃国家,舍弃群臣,身带长剑,手持利刃,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充当其执箕帚的仆役去服侍吴王,以便跟吴王决死于顷刻之间。我虽然知道这样做会遭致腰劲断绝,头脚异处,四肢分裂,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志向一定要实现!”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展开决战,吴国军队大败,紧接着越国军队包围了吴王的王宫,吴国城门失守,活捉了夫差,杀死了吴相。灭掉吴国之后二年称霸诸侯。这是先顺应民心的结果。
www.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吾尝跂而望矣/跂:踮起脚后跟。
B.声非加疾也/疾:快,这里引申为“洪亮”。
C.假舆马者/假:凭借,利用。
D.而绝江河/绝:断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单选题 对下列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的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心不在焉,视而不见
②人之其所亲爱而辟焉
③见君子而后厌然
④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汇总《文言文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