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20:41:4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词语,和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
A.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B.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C.东割膏腴之地
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也,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小题1:下列两组划线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
①其为也,终不解矣?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B.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C.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D.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小题2:下列划线词语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
B.圣人之所以为圣
C.小学而大遗
D.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小题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反而还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小题4:翻译下列句子。(8分,每小题4分)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②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①老师,是用来(为学生)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的人。
②小的方面学习而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看不出他的高明之处在哪里。


本题解析:
小题1:①疑惑②糊涂③……的原因④用来
小题1:A学者:古义求学的人。B之所以:……的原因D小学:小的方面学习
小题1:“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老师”错误。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点,能力层次为D,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核。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之”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汝识之乎?
B.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C.余之力尚足以入。
D.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A项:第三人称代词“他”“它”“他们”“它们”;其余用在定语和中心语中间“的”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课内知识点考查(12分,每题3分)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斗折蛇行
B.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C.非能水也,而绝江河
D.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小题2: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句是(?)
A.整顿衣裳起敛容
B.暮去朝来颜色
C.老大嫁作商人妇
D.猿猱欲度愁攀援
小题3:下列加点的词语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蒙故业,遗策
B.不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利乘便,宰割天下宽厚而人,尊贤而重士
C.秦有余力而其弊
D.秦人开关
履至尊而六合?及孝文王、庄襄王
小题4: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
B.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D.则移其民于河东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D
小题3:C?
小题4:D


本题解析:
小题1:C项,“水”,名词作动词,游泳;其余三项是名词作状语,A项“斗”指像北斗七星那样,修饰“折”,B项“箕畚”翻译为“用箕畚”,修饰“运”,表示使用的工具,D项的“日”指每日,每天,修饰“参省”。此题考查词类活用,考生在判断名词做状语时,可以考虑该名词是否作句子的主语,如果不是主语,则做谓语动词的状语。
小题2:A项的“整顿”在句中为“整理”之意,今意主要指整顿纪律,使紊乱变整齐;使不健全的健全起来。B项的“颜色”指女子的姿色,今意指色彩。C项中的“老大”指年龄大,今意指兄弟姐妹中最大的一个。判断古今异义词,要结合诗句或文言文具体的语境。
小题3:本题考查考生对多义词的理解,此类题目重在提示考生要加强实词词义的积累。A项意思分别为:沿袭/趁着;B项意思分别为:吝惜/爱惜;C项意思均为“控制”;D项意思分别为:迎击,延续。?
小题4:A项的“于”翻译为“向”,此句为介宾结构作状语,状语后置,正常语序应为“尝于穆曹二善才学琵琶”,B项的“于”意为“比”, 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而于水寒”,C项的“于”也是“比”的意思,状语后置,正常语序为“于上青天难”,而D项的“于”指“到”,表示方位、地点,不是介宾结构后置。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固”的意思与“蔺相如固止之”的“固”相同的是
[? ]
A.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B.而戍死者十六七
C.汝心之固,不可彻
D.国不以山溪之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