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读下面的词,回答下面问题。
鹧鸪天
魏初
去岁今辰却到家,今年相望又天涯。一春心事无闲处,两鬓秋霜细有华。
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几时收拾田园了,儿女团圆夜煮茶。
1、词中用了什么手法写“心事”?写了什么心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山接水,水明霞,满林残照见归鸦”三句在景物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第一问:(1)用去年团圆欢乐与今年分离的痛苦对比。
(2)用“两鬓秋霜细有华”“ 儿女团圆夜煮茶”的细节来描写心理。
(3)通过写归鸦来反衬自己不归,(通过景物来烘托自己心事也可以。(答出一点即可)
第二问:对家的思念,有家不能回的心事。(言之有理就可)
2、(1)动静结合,山、水、霞、林是静景,归鸦是动景。
(2)通过写黄昏的明丽的景物来渲染气氛。
(3)写景由远及近。(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按要求答题。(8分)
菩 萨 蛮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注释:“高人”指叶丞相,是主战派,对辛弃疾极为赏识。
(1)词的上片把青山喻为“联翩万马”,望它来终不来,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4分)
(2)纵观全词,请你分析“拍手笑沙鸥”一句中“笑”的妙处。(4分)
参考答案:(1)那连绵的青山如同千军万马奔腾而来,可见词人多么渴望挥戈跃马,杀敌报国。可惜低回的烟雨阻隔。由此寄寓着词人壮志难酬的愁苦(或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2)人们都说头发总是在愁中变白,如果这样,那水上的沙鸥通体皆白,岂不是一身都是愁吗?拍手笑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这笑的背后饱含着词人的内心之愁英雄之泪。鸟愁是虚,人愁是实,用笔曲折、含蓄蕴藉。
本题解析:(1)叶衡主战,因而不能不受到主和派的反对,他收复失地的大计遇到了极大的阻力,词人也就由希望变成了失望。那逶迤的青山既然象万马奔腾而来,那么它们又何尝不象冲锋陷阵的铁骑呢?词人是多么渴望能挥戈跃马驰骋疆场呵!可惜,转眼之间又烟雨迷蒙,遮住了青山,而无数青山也只象是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望来终不来”写盼望之切而失望之深。
(2) 人之发白并不完全由于人心之愁;而沙鸥通体皆白,是其自然特征,与愁何干?词人故意造成逻辑上的错误,说得越幽默洒脱,反而越使人感到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解的痛苦,借说鸟与愁无关,实说愁与人甚切。人愁是实,鸟愁是虚,“一身都是愁”的是鸟还是人,不必拘泥于字句的解释而自晓。虽着笔轻快,实则发自积郁。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三江小渡 ?(杨万里)
溪水将桥不复回,小舟犹倚短篙开。交情得似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
注:将:行,流过
诗人采用什么手法表达作品的主旨?试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参考答案:全诗围绕“交情”展开描写,诗人采用对比、比喻以及象征等手法,用“溪水将桥不复回”与山溪渡“不管风波去又来”进行对比,以“山溪渡”比喻“交情”,赋予“山溪渡”、“风波”象征意义,从而表达了友情恒久不变,能经得起风浪考验的主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夜?坐
张耒
庭户无人秋月明,
夜霜欲落气先清。
梧桐真不甘衰谢,
数叶迎风尚有声。
⑴本诗写梧桐,作者抒发了怎样的情感?使用了什么手法?(3分)
答:?
⑵古典诗词摹写梧桐抒发秋意。通常表达怎样的情怀?举你所知的一句印证你的观点(4分)
答:?
参考答案:⑴写梧桐不甘凋谢,在秋风中振作精神,表达了作者面对秋天不伤感,自勉自励的情怀。(2分)使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1分)
⑵通常表达落寞、寂寥、孤独、凄婉的悲愁情怀,对生命凋谢的伤感。(2分)“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等。(2分,一句即可)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清词,完成问题。
蝶恋花
[清]纳兰性德
又到绿杨曾折处。不语垂鞭,踏遍清秋路。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 不恨天涯行役苦。只恨西风,吹梦成今古。明日客程还几许,沾衣况是新寒雨。
小题1:“不语垂鞭”一句刻画出词人怎样的形象?(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请从景与情的角度简析“衰草连天无意绪,雁声远向萧关去”。(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这一句刻画出了词人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默默无言,充满愁烦,无力地提着马鞭,缓缓行走的形象。(3分)
小题2:这两句借景抒情,从视觉、听觉两个角度对景物做了描绘。“衰草连天”是眼见实景,衰败的秋草直达天涯,就像自己的离愁别绪,连绵不断。“雁声远向”是耳闻,听到雁声长鸣,徒增愁绪。“衰草”“雁声”给人以凄凉肃杀之感,作者借此表达了羁旅他乡的愁苦情怀。
小题3: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形象的能力。要求分析出人物形象,首先,要理解“不语垂鞭”四个字,“不语”指不说话,默默不语,显示出心情抑郁、忧愁;“垂鞭”指垂下马鞭,也是心情抑郁、充满烦闷。然后,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即可。
小题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特色的能力。先分析诗句写“景”的特点,运用了哪些具体的表现手法,再指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