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六)
2017-07-31 20:56: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8分)
归至武阳渡作
刘克庄
夹岸盲风扫楝花,高城已近被云遮。
遮时留取城西塔,篷底归人要认家。
(1)这首诗选取的是游子归家时的一个片段情景,二、三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变化?请作简要分析。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参考答案:
小题1:二句前半句鞋“高城已近”,家乡近在眼前,心情轻松愉快,后半句波折顿起,
天边飘来乌云,高城被遮,诗人的情绪转为懊丧,三句为无可奈何,只望乌云能放过城西高
塔,因为那是他回家的指南
小题1:明白如话,质朴直率


本题解析:这是有关诗歌的鉴赏考点。本题考查“评价思想内容和观点态度”考点,能力层次为C。诗歌鉴赏是一种比较高级的文学鉴赏活动,可以综合表现鉴赏者的文学素养和语言感悟能力。这里所谓的鉴赏其实是一种直觉式的语言感受的反映,所选的诗歌也应是比较明确的。主要考查把握诗歌感情基调、品析具体语言,学生能初步把握,激发联想,抓住关键,涵咏品析。教学时对所选诗歌进行自主感受、品味,注重整体把握;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想象、联想感受诗歌所提供的意境;抓住一些明显的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做一些品析和表述。小题1:学生能根据情景的变化来理解情感的变化。小题1:学生能表述出语言的特色。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词,回答问题。
点绛唇(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注释】①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因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石崇曾在此为其饯行,而成了指送別、餞行的代称。②王孙:贵人之子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代指出门远游之人。也是草名。③萋萋:草盛貌。
【作者】林逋(968—1028)字君复,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经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梅妻鹤子”,赐谥和靖先生。《點絳唇》是一首咏物词,全词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咏物与抒情熔于一炉,在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1)古人常借有形有色之物来抒难以名状之情。这首诗描写?
抒发?之情。
(2)结合内容分析下阕的艺术手法。
答:?
?
?


参考答案:
(1)草, 绵绵不尽的离愁别绪
(2)用典“长亭”:古人为亲人送行,常在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王孙”:活用《楚辞》中“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意。“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在诗歌中往往代出门远游之人。?比喻:以萋萋春草比喻离愁和远思。?情景交融:明明写草,这草却出现在黄昏暮霭、凄切离歌中。


本题解析:
【赏析】林逋的《点绛唇》是一首咏草的杰作。以拟人手法,写得情思绵绵,凄楚哀婉。语言美,意境更美。为历代读者称诵。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见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太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见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本题难度:简单



3、单选题  对下列诗词句所表现的风格评价恰当的一项是
[? ]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2)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3)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湖夜行黄沙道中》)
(4)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李清照《声声慢》)
(5)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中秋》)
A.①豪放 ②雄浑 ③旷达 ④哀婉 ⑤缠绵
B.①旷达 ②豪放 ③清新 ④哀婉 ⑤清新
C.①雄浑 ②豪放 ③清新 ④缠绵 ⑤旷达
D.①豪放 ②旷达 ③旷达 ④缠绵 ⑤清新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小题。
村?晚?茅塘马上
雷震?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小题1: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5分)
小题2: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请概括说明。(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第一首更好,作者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作者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答案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小题1:第一首诗人表达了作者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主要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专注是中的景物描写,通观全诗。
小题1:主要考查对作者思想感情的体会,注意一些关键字词。如第一首诗中的“信”,第二首诗中的“负”、“羡”。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处士卢岵山居
温庭筠
西溪问樵客,遥识主人家。古树老连石,急泉清露沙。
千峰随雨暗,一径入云斜。日暮鸟飞散,满山荞麦花。
【小题1】诗歌颔联、颈联写山居景色用了什么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小题2】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这首诗表现了处士怎样的生活情趣和诗人什么样的感情?(6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首诗运用远近结合和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颔联是路见,是近景,先静后动。古树苍老,根系盘错缠石,山泉湍急清澈,泉底沙子显露;颈联写遥望,是远景,先动后静。雨罩青峰,幽暗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正确使用词..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