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诚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辞而行/辞:拒绝
C.阿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若为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何死/夫子何哂由也
D.以父行法,不忍/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公神道碑铭
曾 巩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间谓州长张雍 间:私下
B.乃卒解静安之围 卒:最终
C.积十余岁莫能却 却:退却
D.而后吏不能善蛮 善:善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其父见之大惊 约其属分城守之
B.以笃志闻于乡 然公之于此时
C.此属留之则溃人心 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D.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 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世卿“善谋”的一组是( )
①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
②约其属分城守之
③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④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
⑤公至,诸蛮畏悦
⑥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用树叶在地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陈公也因此声名大噪。
B.静安被围,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并和属下约定分守几座城池。
C.盗贼围困静安多日,陈世卿奋勇拒敌,射死几百贼兵,使其不敢逼近攻城,后因援兵来救,静安之围得以解除。
D.陈公担任广州知州,皇帝御赐了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买盐的制度,人民因此能够休养生息。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天 子 以 公 善 谋 问 公 所 以 纲 理 之 者 公 以 谓 以 国 之 小 大 裁 其 使 员 授 官 之 多 少 通 其 公 献 而 征 其 私 货 可 以 息 弊 从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见”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相见常日稀
②君既若见录
③路转溪桥忽见
④风吹草低见牛羊
⑤渐见愁煎迫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③/④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属皆且为所虏属:下属
B.目眦尽裂眦:眼眶
C.则与斗卮酒与:给
D.此亡秦之续耳续:后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