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21:07: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
  君子之自行也,动必缘义,行必诚义。孔子见齐景公,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入谓弟子曰:“吾闻君子当功以受禄。今说景公,景公未之行而赐之廪丘,其不知丘亦甚矣。”令弟子趣驾,辞而行。孔子布衣也,官在鲁司寇。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取舍不苟也夫!
  荆人与吴人将战,荆师寡,吴师众,荆将军子囊曰:“我与吴人战,必败。败王师,辱王名,亏壤土,忠臣不忍为也。”不复于王而遁。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王曰:“将军之遁也,以其为利也。今诚利,将军何死?”子囊曰:“遁者无罪,则后世之为王将者,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则荆国终为天下桡①。”遂伏剑而死。王曰:“请成将军之义。”乃为之桐棺三寸②,加斧锧其上。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荆之为荆,四十二世矣,其时有臣如子囊欤?子囊之节,非独厉一世之人臣也。
  荆昭王之时,有士焉,曰石渚。其为人也,公直无私,王使为政廷③。有杀人者,石渚追之,则其父也,还车而返,立于廷曰:“杀人者,仆之父也。以父行法,不忍;阿有罪,废国法,不可。失法伏罪,人臣之义也。”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王曰:“追而不及,岂必伏罪哉?子复事矣。”石渚辞曰:“不私其亲,不可谓孝子。事君枉法,不可谓忠也。君令赦之,上之惠也。不废法,臣之行也。”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正法枉必死,父犯法而不忍,王赦之而不肯,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选自《吕氏春秋》)
  [注]?①桡:弱。②桐棺三寸:《墨子·节葬下》云:“(禹)葬会稽之山,衣衾三领,桐棺三寸,葛以缄之。”后以“桐棺三寸”代指质地朴素的棺木。③政廷:执法官。
1.对下列各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动必缘义,行必义/诚:同“成”
B.令弟子趣驾,而行/辞:拒绝
C.有罪,废国法/阿:阿附
D.不其亲,不可谓孝子/私:私欲
2.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岂人主之子孙则不善哉/追而不及,岂伏罪哉
B.若是则荆国终天下桡/若佣耕,何富贵也
C.今诚利,将军死/夫子哂由也
D.父行法,不忍/子之矛陷子之盾
3.以下文句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文中有关人物“动必缘义,行必诚义”的一组是(  )
A.①景公致廪丘以为养。孔子辞不受②正法枉必死
B.①万乘难与比行,三王之佐不显焉②至于郊,使人复于王曰:“臣请死。”
C.①遂伏剑而死②于是乎伏斧锧,请死于王
D.①不去斧锧,殁头于王廷②石渚之为人臣也,可谓忠且孝矣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和评价正确的一项是(  )
A.景公很欣赏孔子的政治主张,因此把廪丘赠送给孔子,但是孔子认为景?公不是很了解自己,就没有接受。
B.子囊认为擅自撤军有罪伏剑而死,荆王追悔莫及,就赐他一具桐木棺材,来表示歉疚之意。
C.石渚迫于忠孝不能两全而“伏斧锧”请死,按封建伦理来论,可以说是古代既忠且孝的楷模。
D.本文写孔子、子囊和石渚的事迹,意在表现儒家“廉耻”、“忠孝”的思想观念,这种思想观念与我们今天的法治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不复于王而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主之患,存而不知所以存,亡而不知所以亡,以存亡之所以数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正法枉必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A
2.B
3.C
4.C
5.(1)没有向荆王请示就撤兵了。
  (2)一国之主忧虑的是,社稷存却不知为什么存,社稷亡却不知道为什么亡,这就是存亡的危险多次出现的原因。
  (3)立法者枉法一定被处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陈公神道碑铭
曾 巩
  公讳世卿,字光远,南剑州沙县人也。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其父见之大惊,遂使学,以笃志闻于乡。中雍熙二年进士,为衡州军事推官,改静安军节度推官。王小波、李顺盗蜀,州县多不能保,东围静安,公应变,为箭笴兵械城守之具百余万,约其属分城守之。围既久不解,分城者疑惧意懈,出语动公,公以义谯数勉之。而间谓州长张雍曰:“此属留之则溃人心,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雍听其言。盗数万人围静安八十日,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应手死。又射至数百人,无不辄死。盗以故不敢迫。而外兵来救,乃卒解静安之围。事闻,即其军,以公为掌书记,父丧,不许去官。自宋兴小吏势,盗起往往转掠数百千里,吏辄弃城走。及公之保静安,则若吏力皆可以有为者。然公之于此时,盖亦易无为有,以少胜众,此材智烈丈夫之所为。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公在静安七年,还为秘书郎。真宗即位,为荆湖北路转运使。澧州诸蛮夺澧旁地耕守,数纵兵入盗,积十余岁莫能却。公至,诸蛮畏悦,皆还就溪洞,而归故所掠地与人。公因筑三塞以备蛮,诏书嘉奖。公去久之,而后吏不能善蛮,蛮亦辄复入盗。天子问公前所以服蛮者何为,而今将治之者何出,公具对而刊其稿,世故莫知其何术也。公在荆湖岁余,擢为秘书少监,知广州,赐金紫服,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海外国来献,多人徒以食县官,而往往皆射利于中国也。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居南海四年,未及召而得疾卒,享年六十有四。(选自《曾巩文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谓州长张雍 间:私下
B.乃解静安之围 卒:最终
C.积十余岁莫能 却:退却
D.而后吏不能蛮 善:善待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全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父见之大惊 约属分城守之
B.以笃志闻乡 然公之此时
C.此属留之溃人心 纵之使求外兵,两全
D.则若吏力皆可以有者 此材智烈丈夫之所
3.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陈世卿“善谋”的一组是(  )
①公为儿时,书木叶为诗
②约其属分城守之
③纵之使求外兵,则两全
④公奋励距敌,射其裨将一人
⑤公至,诸蛮畏悦
⑥至则罢计口鬻盐,人以休息
A.①③④
B.②③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陈公还是幼儿的时候,用树叶在地上写了一首诗,他的父亲看到这件事后非常吃惊,陈公也因此声名大噪。
B.静安被围,陈公应付事态变化,准备了一百多万件箭杆、兵器和守城的用具,并和属下约定分守几座城池。
C.盗贼围困静安多日,陈世卿奋勇拒敌,射死几百贼兵,使其不敢逼近攻城,后因援兵来救,静安之围得以解除。
D.陈公担任广州知州,皇帝御赐了金紫服,到任后就废除了按人口买盐的制度,人民因此能够休养生息。
5.断句和翻译。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
天 子 以 公 善 谋 问 公 所 以 纲 理 之 者 公 以 谓 以 国 之 小 大 裁 其 使 员 授 官 之 多 少 通 其 公 献 而 征 其 私 货 可 以 息 弊 从 之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小拘常见之人,亦安能责其此出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世故莫知其何术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D
3.B 
4.C
5.(1)天子以公善谋/问公所以纲理之者/公以谓以国之小大/裁其使员/授官之多少/通其公献/而征其私货/可以息弊/从之。
? (2) ①拘守小节见解平常的人,又怎么能够要求他们做到这些呢?
? ②因此世上没有人知道他用的是什么方法。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单选题  下列语句中“见”字意义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
①相常日稀
②君既若
③路转溪桥忽
④风吹草低牛羊
⑤渐愁煎迫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④/⑤
D.①/②⑤/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17分)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尽裂。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项王曰:“赐之彘肩。”则与一生彘肩。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人,此亡秦之耳。窃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节选自《鸿门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若皆且为所虏属:下属
B.目尽裂眦:眼眶
C.则斗卮酒与:给
D.此亡秦之耳续:后继者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樊哙侧盾以撞吾还也
B.劳苦功高如此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
C.欲诛有功
微夫人力不及此
D.窃大王不取也
母宗族,皆戮没
小题3:翻译下列语句。(8分)
⑴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4分)
⑵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4分)
小题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范增多次向项羽使眼色,并举起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
B.范增老谋深算,富有远见,认为如果不借此机会杀了刘邦,以后就会成为刘邦的阶下之囚。
C.项伯同项庄一起舞剑,并借机掩护刘邦,项羽对此不加制止,失去了一次杀死刘邦的良机。
D.作者浓墨重彩地描写了“樊哙闯帐”这一情节,表现樊哙勇猛豪壮而粗中有细的性格特点。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⑴杀人如恐不能杀尽,处罚人如恐不能用尽酷刑。?⑵坐了一会儿,沛公(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小题4:A


本题解析:
小题1:A属:类,辈。解释实词应依据语境,不能脱离文本。
小题2:C之:均作结构助词,的。A其:上句,代词,作定语,他的;下句,副词,表商量或希望语气,还是。B而:均为连词,上句,表并列;下句,表修饰。D为:上句,动词,认为;下句,介词,被。
小题3:翻译句子以直译为主,省略的成分要补充完整,重点词语要翻译准确。注意下列重点词语的翻译:“举、刑、胜”,“ 须臾、如厕、因”。
小题4:A“目的是向项羽表明自己的忠心”错,范增的目的是要让项羽下定决心杀掉刘邦。
附【参考译文】
范增多次向项王使眼色,再三举起他佩戴的玉玦暗示项王,项王沉默着没有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说:“君王为人心地不狠。你进去上前敬酒,敬完酒,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杀死在座位上。否则,你们都将被他俘虏!”项庄就进去敬酒。敬完酒,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作为娱乐的,请让我舞剑。”项王说:“好。”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常常张开双臂像鸟儿张开翅膀那样用身体掩护刘邦,项庄无法刺杀。
于是张良到军营门口找樊哙。樊哙问:“今天的事情怎么样?”张良说:“很危急!现在项庄拔剑起舞,他的意图常在沛公身上啊!”樊哙说:“这太危急了,请让我进去,跟他同生死。”于是樊哙拿着剑,持着盾牌,冲入军门。持戟交叉守卫军门的卫士想阻止他进去,樊哙侧着盾牌撞去,卫士跌倒在地上,樊哙就进去了,掀开帷帐朝西站着,瞪着眼睛看着项王,头发直竖起来,眼角都裂开了。项王握着剑挺起身问:“客人是干什么的?”张良说:“是沛公的参乘樊哙。”项王说:“壮士!赏他一杯酒。”左右就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后,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又说:“赏他一条猪的前腿。”左右就给了他一条未煮熟的猪的前腿。樊哙把他的盾牌扣在地上,把猪腿放在肩膀上,拔出剑来切着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喝酒吗?”樊哙说:“我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可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怀王曾和诸将约定:‘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的人封作王。’现在沛公先打败秦军进了咸阳,一点儿东西都不敢动用,封闭了宫室,军队退回到霸上,等待大王到来。特意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的原因,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意外的变故。这样劳苦功高,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反而听信小人的谗言,想杀有功的人,这只是灭亡了的秦朝的继续罢了。我以为大王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项王没有话回答,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下。坐了一会儿,刘邦起身上厕所,趁机把樊哙叫了出来。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至邺,矫魏王令代晋鄙。晋鄙合符,疑之,举手视公子曰:“今吾拥十万之众,屯于境上,国之重任,今单车来代之,何如哉?”欲无听。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 公子遂将晋鄙军。勒兵下令军中曰:“父子俱在军中,父归;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得选兵八万人,进兵击秦军。秦军解去,遂救邯郸,存赵。赵王及平原君自迎公子于界,平原君负韊矢为公子先引。赵王再拜曰:“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当此之时,平原君不敢自比于人。公子与侯生决,至军, 侯生果北乡自刭。
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赵孝成王德公子之矫夺晋鄙兵而存赵,乃与平原君计,以五城封公子。公子闻之,意骄矜而有自功之色。客有说公子曰:“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夫人有德于公子,公子不可忘也;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且矫魏王令,夺晋鄙兵以救赵,于赵则有功矣,于魏则未为忠臣也。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赵王扫除自迎,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自言罪过,以负于魏,无功于赵。赵王侍酒至暮,口不忍献五城,以公子退让也。公子竟留赵。赵王以鄗为公子汤沐邑,魏亦复以信陵奉公子。公子留赵。
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贤。及即天子位,每过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从击黥布还,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岁以四时奉祠公子。
太史公曰:吾过大梁之墟,求问其所谓夷门。夷门者,城之东门也。天下诸公子亦有喜士者矣,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名冠诸侯,不虚耳。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也。
(节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兵下令军中曰勒:约束
B.杀晋鄙     矫:假托
C.高祖始少时微:卑贱
D.赵王扫自迎除:清除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公子贤”的一组是(? ) (3分)
①公子遂将晋鄙军?
②兄弟俱在军中,兄归;独子无兄弟,归养
③公子与侯生决,至军,侯生果北乡自刭
④公子有德于人,愿公子忘之也
⑤于是公子立自责,似若无所容者⑥公子侧行辞让,从东阶上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④
D.②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3分)
A.晋鄙是一位持重谨慎的将军,出于国家利益考虑,怀疑公子的命令,想不听从,从而被杀。魏王对此非常生气,取消了公子的封地。
B.公子礼贤下士,士人竭尽智慧与忠诚。退秦救赵后,公子有骄傲之色,门客竭诚劝谏;侯生也用诀别后北向自杀的方式报答他的知遇之恩。
C.赵王亲自到边界迎接魏公子,与平原君计议用五城封公子,并把鄗封给公子作汤沐邑,足见他非常感激公子。
D.高祖非常尊重公子,命令五户百姓世代为公子守墓。司马迁也亲自探访大梁夷门旧址,感慨公子礼贤下士并非虚名。
小题4: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朱亥袖四十斤铁椎,椎杀晋鄙。(3分)
?
(2)然信陵君之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有以也。(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朱亥袖藏四十斤的铁椎,用铁椎椎杀了晋鄙(3分。“袖”“椎(杀)”各1分,语句通顺?1分)(2)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各个角落的人物,不以交结下层人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4分。“接”“耻”“有以”各1分,语句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除:台阶。根据后句“执主人之礼,引公子就西阶”,可确定此处用的“除”的本义,也可想到“清晨即起,洒扫庭除”。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①客观叙述,与“贤”无关;③侧面写公子下士之贤;④是门客劝诫公子的话。解答本题要善于运用排除法。根据①可排除AB,再根据③④就可选出正确答案。
小题3:“取消了公子的封地”错。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4:翻译第一句时注意“袖”为名词用作动词,解释为袖藏,“椎”为名词作状语,解释为用铁椎;第二句时注意“接”解释为交结,“耻”为意动用法,解释为“以……为耻”,“有以”为固定结构,根据语境解释为很有道理。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到了邺城,公子拿出兵符假传魏王命令代替晋鄙担任将领。晋鄙合了兵符,验证无误,但还是怀疑这件事,就举着手盯着公子说:“如今我统帅着十万之众的大军, 驻扎在边境上,这是关系到国家命运的重任,今天你只身一人来代替我,这是怎么回事呢?”正要拒绝接受命令。这时朱亥取出藏在衣袖里的四十斤铁椎,一椎击死了晋鄙,公子于是统帅了晋鄙的军队。然后整顿部队,向军中下令说:“父子都在军队里的,父亲回家;兄弟同在军队里的,长兄回家;没有兄弟的独生子,回家去奉养双亲。”经过整顿选拔,得到精兵八万人。开跋前线攻击秦军。秦军解围撤离而去,于是邯郸得救,保住了赵国。赵王和平原君到郊界来迎接公子。平原君替公子背着盛满箭支的囊袋走在前面引路。赵王连着两次拜谢说:“自古以来的贤人没有一个赶上公子的。”在这个时候,平原君不敢再拿自己跟别人相比了。公子与侯先生诀别之后,在到达邺城军营的那一天,侯先生果然面向北刎颈而死。
魏王恼怒公子盗出了他的兵符,假传君令击杀晋鄙,这一点公子也是明知的。所以在打退秦军拯救赵国之后,就让部将带着部队返回魏国去,而公子自己和他的门客就留在了赵国。赵孝成王感激公子假托君命夺取晋鄙军权从而保住了赵国这一义举,就与平原君商量,把五座城邑封赏给公子。公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产生了骄傲自大的情绪,露出了居功自满的神色。门客中有个人劝说公子道:“事物有不可以忘记的,也有不可以不忘记的。别人对公子有恩德,公子不可以忘记;公子对别人有恩德,希望公子忘掉它。况且假托魏王命令,夺取晋鄙兵权去救赵国,这对赵国来说算是有功劳了,但对魏国来说那就不算忠臣了。公子却因此自以为有功,觉得了不起,我私下认为公子实在不应该。”公子听后,立刻责备自己,好像无地自容一样。赵国召开盛大欢迎宴会,赵王打扫了殿堂台阶,亲自到门口迎接贵客,并执行主人的礼节,领着公子走进殿堂的西边台阶。公子则侧着身子走一再推辞谦让,并主动从东边的台阶升堂。宴会上,公子称说自己有罪,对不起魏国,于赵国也无功劳可言。赵王陪着公子饮酒直到傍晚,始终不好意思开口谈封献五座城邑的事,因为公子总是在谦让自责。公子终于留在了赵国。赵王把鄗(hao,耗)邑封赏给公子,这时魏王也把信陵邑又奉还给公子。公子仍留在赵国。?
汉高祖当初地位低贱时,就多次听别人说魏公子贤德有才。等到他即位做了皇帝后,每次经过大梁,常常去祭祀公子。汉高祖十二年(前195),他从击败叛将黥布的前线归来,经过大梁时为公子安置了五户人家,专门看守他的坟墓,让他们世世代代每年按四季祭祀公子。?
太史公说:我经过大梁废墟时,曾寻访那个所谓的夷门。原来夷门就是大梁城的东门。天下诸多公子中也确有好客喜士的,但只有信陵君能够交结那些隐没在社会各个角落的人物,他不以交结下层贱民为耻辱,是很有道理的。他的名声远远超过诸侯,的确不是虚传。因此,高祖每次经过大梁便命令百姓祭祀他不能断绝。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正确使用词语..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