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复习资料《文学类文本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31 21:29:1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9分)
瑜伽的科学
今年初,刊登在《纽约时报》上的一篇名为《瑜伽如何伤害你的身体》的文章,在美国的瑜伽界掀起一场腥风血雨的恶战。在这篇长文中,《纽约时报》资深记者威廉·布拉德(William J. Broad)现身说法,披露了他耳闻目睹的众多负面案例。他指出,瑜伽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安全,练习特定姿势存在潜在受伤风险,可能导致中风。他甚至引用一位采访对象的话做出结论:“绝大多数人都不该练习瑜伽,因为太容易受伤。”
这篇引发激烈争论的文章,节选自布拉德历时5年写成的新书《瑜伽的科学》(The Science of ?Yoga: The Risksand Rewards)。但事实上,在这本336页的书中,在媒体上吸引了大量眼球的关于瑜伽有害的内容,只占其中一章,不足全书1/10。而在其他章节中,布拉德投注了极大的热情,对瑜伽从印度流传至美国的历史加以详细阐述。他引用了大量科学研究结果,指出修习瑜伽的种种此前很少被宣传的健康益处——降低体内压力激素皮质醇的水平,增强大脑神经传导物质的活力,消除抑郁,提升创造力。有趣的是,如果略去争议最大的第四章不看,文字中呈现的布拉德俨然一个急于用科学主义为瑜伽正本清源,从而保持瑜伽的正统性和纯粹性的护法使者。于是,此前所有的批判与揭露,原来都不过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情意结。
从2001年开始,美国的瑜伽产业经历了黄金十年,修习者人数从400万激增到2000万,由此催生了一个年产值高达60亿美元的庞大市场。毫无疑问,如此汹涌大潮,难免泥沙俱下。瑜伽师群体良莠不齐,瑜伽馆里谣言蛊惑,对这些乱象猛加抨击,其实并不自布拉德始。在这一背景下,他的激烈发言,更像是一种出自良好意愿的以毒攻毒的霹雳手段。
然而,好的初衷并不能赋予有瑕疵的传播手段以正义。正如《瑜伽解剖学》作者莱斯利·卡米诺夫(Leslie Kamin off)所批评的,在列出这些严重负面案例的同时,布拉德并没能令人信服地对照给出非瑜伽练习者人群中类似伤害和疾病的发生率,也没能深入分析,它们与修习瑜伽之间是否存在直接因果关系。《洛杉矶时报》书评作家康妮·斯图尔特(Connie Stewart)为此调侃道,在她修习瑜伽的6年中,也曾受过重伤:回家路上摔到坑里,牙掉了,嘴唇也破了。
布拉德引用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的报告指出,与练习瑜伽有关的急诊室就诊案例从2000年的13例上升到2001年的20例,然后又增加到2002年的46例。他一方面自己承认,同当时400万瑜伽练习者的基数相比,这些只不过是“极其罕见的例子”,另一方面又自圆其说,认为也存在受伤较轻的人不去医院看病的可能。但他似乎全然忘了,就在这之前,他刚刚提到,2001年前后,瑜伽修习者的人数几乎每年成倍增长。如果考虑到分母增长的因素,这个本来就没什么统计学意义的数字,是否会显得更加不靠谱?是什么让一个专业的科学记者犯下如此明显的逻辑错误?
布拉德希望瑜伽成为一种科学,被主流医学界接受,纳入政府监管之下,清除那些靠忽悠蒙事的瑜伽师。这当然是一个科学主义瑜伽练习者的良好意愿,但这并不成为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基于科学事实而修习瑜伽的理由。1989年,杜克大学医学中心进行过一次有趣的实验。志愿者被分成三组,一组什么运动都不做,一组骑动感单车,另一组练习瑜伽。坚持4个月后,骑动感单车的一组各项健康指标有了显著改善,而练习瑜伽的一组没有变化。但耐人寻味的是,那些瑜伽练习者比骑动感单车的人更相信,自己变健康了。
(选自《三联生活周刊》)
小题1:第4段作者引用康妮·斯图尔特的话是为了(?)
A.强调布拉德对瑜伽的抨击虽然揭露了瑜伽产业的乱象,但他以毒攻毒的做法是不对的。
B.证实修习瑜伽虽然让自己收到了伤害,但这些伤害并没有布拉德所说的那么严重。
C.讽刺布拉德把修习瑜伽受到的伤害夸大了。
D.揶揄布拉德没有认清修习瑜伽的伤害与疾病之间的因果关系。

小题2:作者在篇末引用杜克大学医学中心的实验最有可能是为了(?)
A.证明修习瑜伽对于身体健康毫无益处。
B.指出把瑜伽作为一种科学来对待缺少事实依据。
C.证明布拉德作为专业的科学记者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
D.指出修习瑜伽虽然对于身体没有直接益处,但它有心理促进作用。
小题3:下面说法和推断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作为专业的科学记者布拉德之所以犯了明显的逻辑错误,是因为他急于用科学主义维护瑜伽的正统。
B.布拉德列举修习瑜伽而导致伤害的负面案例,但却没有深入分析,所以他的结论并不令人信服。
C.布拉德在书中提到的修习瑜伽的就诊案例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只能说明因为修习瑜伽而受伤的人数成倍增加。
D.瑜伽在美国尚未被主流医学界作为一种科学来接受,也没有被纳入政府监管之下。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1:B
小题1:C


本题解析:
小题1:康妮·斯图尔特的话“为此调侃道,在她修习瑜伽的6年中,也曾受过重伤:回家路上摔到坑里,牙掉了,嘴唇也破了”,显然和练习瑜伽无关。
小题1:结合“这当然是一个科学主义瑜伽练习者的良好意愿,但这并不成为要求所有人都必须基于科学事实而修习瑜伽的理由”选B
小题1:只能说明因为修习瑜伽而受伤的人数成倍增加,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简答题。(任选一题,100字左右)(5分)
①“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这几句诗出自《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的哪首诗?请简述与该诗文相关的情节。
②“你对我说的,我一点儿不明白,”欧也妮回答,“把文书给 我,告诉我签字应该签在哪儿。”葛朗台老头的眼光从文书转到女儿,从女儿转到文书,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欧也妮·葛朗台》)
让葛朗台“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的事情是什么?请简要叙述。


参考答案:①、林黛玉的《葬花吟》(1分) 。芒种节气,大观园祭饯花神,众姐妹都在凑热闹,唯独黛玉不在(1分)。于是,宝玉兜起了落花,直奔往日同黛玉葬花的花冢 (1分)。犹未转过山坡,便传来呜咽之声,宝玉停住脚步,听到黛玉凄婉的歌声 (1分)。歌声使得宝玉不觉恸倒在山坡上,怀里的落花撒了一地 (1分)。
②、因为欧也妮母亲的去逝,欧也妮将继承母亲的财产(2分)。为了不让自己的财产被欧也妮继承,葛朗台让公证人起草了欧也妮自动放弃继承权的文书,希望女儿能顺从地在文书上签字,但又担心女儿不答应,所以紧张得脑门上尽是汗,一刻不停地抹着。(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22分)阅读下面这篇文章,完成14-17题。
九十述怀
季羡林
你想到过死没有呢?我仿佛听到有人在问。好,这话正问到节骨眼上。是的,我想到过死,过去也曾想到死,现在想得更多而已。在十年浩劫中,在1967年,一个千钧一发的小插曲使我避免了走上“自绝于人民”的道路。从那以后,我认为,我已经死过一次,多活一天,都是赚的,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我真赚了个满堂满贯,真成为一个特殊的大富翁了。但人总是要死的,在这方面,谁也没有特权,没有豁免权。虽然常言道:“黄泉路上无老少,”但是,老年人毕竟有优先权。燕园是一个出老寿星的宝地。我虽年届九旬,但按照年龄顺序排队,我仍落在十几名之后。我曾私自发下宏愿大誓:在向八宝山的攀登中,我一定按照年龄顺序鱼贯而登,决不抢班夺权,硬去加塞。至于事实究竟如何,那就请听下回分解了。
既然已经死过一次,多少年来,我总以为自己已经参悟了人生。我常拿陶渊明的四句诗当作座右铭:“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便须尽,无复独多虑。”现在才逐渐发现,我自己并没有能完全做到。常常想着死,就是一个证明,我有时幻想,自己为什么不能像朋友送给我摆在桌上的奇石那样,自己没有生命,但也决不会死呢?我有时候也幻想:能不能让造物主勒住时间前进的步伐,让太阳和月亮永远明亮,地球上一切生物都停止不动,不老呢?哪怕是停上十年八年呢?大家千万不要误会,认为我怕死怕得要命。绝不是那样。我早就认识到,永远变动,永不停息,是宇宙根本规律,要求不变是荒唐的。万物方生方死,是至理名言。江文通《恨赋》中说:“自古皆有死,莫不饮恨而吞声。”那是没有见地的庸人之举,我虽庸陋,水平还不会那样低。即使我做不到热烈欢迎大限之来临,我也绝不会饮恨吞声。
但是,人类是心中充满了矛盾的动物,其他动物没有思想,也就是不会有这样多的矛盾。我忝列人类的一分子,心理面的矛盾总是免不了的。我心中是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却又觉得,自己活得实在太辛苦了,我想休息一下了。我向往庄子的话:“大块裁我以形,劳我以生。”大家千万不要误会,以为我就要自杀。自杀那玩意儿我绝不再干了。在别人眼中,我现在活得真是非常惬意了。不虞之誉,纷至沓来;求全之毁,几乎绝迹。我所到之处,见到是只有笑脸,感到的只有温暖。时时如坐春风,处处如沐春雨,人生至此,实在是真应该满足了。然而,实际情况却并不完全是这样惬意。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话对我现在来说也是适用的。我时不时地总会碰到一些令人不愉快的事情,让自己的心情半天难以平静。即使在春风得意中,我也有自己的苦恼。我明明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却有时被认成是日产鲜奶千磅的硕大的肥牛。已经挤出了奶水五百磅,还求索不止,认为我打了埋伏。其中情味,实难以为外人道也,这逼得我不能不想到休息。
我现在不时想到,自己活得太长了,快到一个世纪了。九十年前,山东临清县一个既穷又小的官庄出生了一个野小子,竟走出了官庄,走出了临清,走到了济南,走到了北京,走到了德国;后来又走遍了几个大洲,几十个国家。如果把我足迹画成一条长线的话,这条长线能绕地球几圈。我看过埃及的金字塔,看到了两河流域的古文化遗址,看过印度的泰姬陵,看到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以及国内外的许多名山大川。我曾住过总统府之类的豪华宾馆,会见过许多总统、总理一级的人物,在流俗人的眼中,真可谓极风光之能事了。然而,我走过的漫长的道路并不总是铺着玫瑰花的,有时也荆棘丛生。我经过山重水复,也经过了柳暗花明;走过了阳关大道,也走过了独木小桥。我曾到阎王爷那里去报到,没有被接纳。终于曲曲折折,颠颠簸簸,坎坎坷坷,磕磕碰碰,走到了今天。现在就坐在燕园朗润园中一个玻璃窗下,写着《九十述怀》。窗外已是寒冬。荷塘里在夏天接天映日的荷花,只剩下干枯的残叶在寒风中摇曳。玉兰花也只留下光秃秃的枝干在那里苦撑。但是,我知道,我仿佛看到荷花蜷曲在冰下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玉兰花则在枝头梦着“春意闹”。它们都在活着,只是暂时地休息,养精蓄锐,好在明年新世纪,新千年中开出更多更艳丽的花朵。
我自己当然也在活着。可是我活得太久了,活得太累了。歌德暮年在一首著名的小诗中想到休息,我也真想休息一下了。但是,这是绝对不可能的。我就像鲁迅笔下的那一位“过客”那样,我的任务就是向前走,向前走。前方是什么地方呢?老翁看到的是坟墓,小女孩看到的是野百合花。我写《八十述怀》时,看到的是野百合花多于坟墓,今天则倒了一个个儿,坟墓多而野百合花少了。不管怎样,反正我是非走上前去不行的,不管是坟墓,还是野百合花,都不能阻挡我的步伐。想起来而今活过的年头“何止于米”,下一步就是“相期以茶”了。我觉得,我目前的选择只有眼前这一条路,这一条路并不遥远。等到我十年后再写《百岁述怀》的时候,那就离茶不远了。
小题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4分)
(1)我忝列人类的一分子
答:?
(2)不虞之誉,纷至沓来
答:?
小题2:分别说出下列句子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6分)
(1)我明明是一头瘦骨嶙峋的老牛,却有时被认成是日产鲜奶千磅的硕大的肥牛。
答:?
?
?
(2)我仿佛看到荷花蜷曲在冰下淤泥里做着春天的梦;玉兰花则在枝头梦着“春意闹”。
答:??
?
?
小题3:作者在第三段中说“人类是心中充满了矛盾的动物”,在本篇文章中“矛盾”体现在哪些方面?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什么作用?(6分)
答:?
?
?
?
小题4:文章最后一段中有“何止于米”和“相期以茶”两个词,其中的“米”和“茶”分别指的是“米寿”和“茶寿”,它们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年龄的说法,请分析“米寿”和“茶寿”分别是多少岁。另请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对其发表评论。(6分)
答:?
?
?
?


参考答案:
小题1:(1)同别人在一起,辱没了别人。这是季老的自谦。?
(2)所得到的荣誉出乎意料。这同样是自谦之词。?
小题2:(1)比喻力不胜任。这是季老的自谦。?
(2)采用拟人手法,婉转表明自己心态年轻,还想努力做点贡献。显得风趣。?
小题3:第一问:表明自己的生死观:①自己已经死过一次,不在乎生死了;
②坦率承认自己并非彻悟之人;
③一方面眷恋人生,一方面又觉得自己活得太累,死或许是一种超脱;
④想好好活着再作点贡献,又觉得活得太久了。第二问:过度和承转。
小题4:“米寿”是八十八岁,“茶寿”为一百零八岁,这是一种拆字法。本文的主旨:自己虽然年已九十,但还想好好活着,作点贡献。季老的谦虚,看淡生死,壮心不已值得我们学习。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活得最痛苦的人
——怀念巴金
  巴金平静地走了,生前的荣辱,死后的浮名,都已经不重要了。或许,那一声深沉的叹息是留给芸芸众生的,巴金老人却带着沉重的回忆,站在高高的云端上俯视这大千世界,一个他深爱着的世界,但又是带给他最痛苦的回忆的世界。
  爝火虽小,却是给人以无限的希望;痛定之后的沉思,更能发人深省,给我们指出正确的方向。但是我们为此付出的代价又是什么呢?是整整一代青年的青春年华,是国家的十年劫难。巴金是背负者,默默地把一切的罪孽化作一杯苦酒,一口一口,和着泪水,慢慢地咽下去,然后化作笔底的万语千言——也仿如泪水一般,带着苦涩的咸味,让我们永远记住那疯狂而愚蠢的岁月。
  十二年,整整十二年,巴金只是发表过一篇文章,这是谁的悲哀?当巴金能够再提起笔来的时候,他双手已经颤抖了,似乎不能承受这沉重的回忆。正视淋漓的鲜血,直面惨淡的人生,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勇气,更需要一颗赤子之心。巴金又重新握住了他的笔,借此把自己的心解剖了,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那样的艰难。古人说:杜鹃啼血。其实《随想录》又何尝不是巴金的血泪呢?但是,我们发现,巴金已再不能超越以前的成就了!一个作家的创作生命是有限的,一旦被延误,就失去了。失去了,就永远不会再有了。这是一个作家最伤心的亊,巴金最大的悲哀莫过于此。能把悲哀写下来,留给后人,希望起到一点作用,使历史不至于被轻易遗忘,却又是平常的人所做不到的。
  当我翻开《随想录》的时候,我又一次被沉痛所淹没。巴金的话是这样的平缓,看不到一丝愤怒,因为愤怒已被作家的良知抑制,留给我的只是那哀而不伤的言辞,还有一颗负罪的心。一个人这样的解剖自己,是对还是错?或许是对的,因为自己对自己的了解总是不完全的,每一次解剖,就是一种促进。又或许是错误的,因为每次无情的解剖,都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在中国,只有鲁迅和巴金能够这样无情的解剖自己,他们都是最痛苦的人,最有良知的人。鲁迅使中国人看到自己头上的癞疮疤,巴金使中国人记住了一个时代的疯狂。巴金在痛苦之中看到了微茫的希望,而这一点微茫的希望,就足以使他欣慰,因为,他是如此深爱着中国!
  巴金走了,骨灰也洒入了无边的大海,什么也没有留下。也许,大海正是这位可敬的老人的最好的归宿。大海无边无际,潮起潮落,永远不会干涸,不会止息。巴金的灵魂,将长伴大海的潮声长眠。大海以它博大的胸怀,容纳了世间的一切事物。巴金同样以他博大的爱,容纳了最深的伤害,所以,他得到了我们最真挚的爱。一个人不可能像大海一样永垂不朽,但他的作品可以!当时间将一切慢慢淡化,留给我们的只有那一篇篇不朽的文章。时间不能将它尘封,人力不能将它毁灭,因为这是作家的鲜活的心,是代代相传的永不熄灭的火种!
  巴金是当代活得最苦的人。不自由,毋宁死!当巴金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的时候,虽然他还能思考,于是就想到了死。死,对巴金来说,也许是一种生命的升华,是一种解脱,但是没有人会理解和支持他,我也不能。我们需要一个精神的支柱。我们的懦弱,延长了他的痛苦和无奈。针药只能延续他的肉体,只有人世间永恒的爱,才能留住巴老的灵魂,因为他是仁者,爱着这个世界每一样美好的事物,每一个善良的人。
  平静的岁月流逝如飞,在人们的脑海中,那一场荒唐的闹剧早已淡忘了,痛苦化作饭后的谈资笑料。巴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文革纪念馆,把那段痛苦的回忆留住,使人永不忘记那切肤之痛!可惜,他失败了,是带着这个遗憾走的。在我们这一代青年之中,已经很少有人知道了。时间无情,难道真的是要存心抹煞这一段历史吗?也许有人会辩解说:“盖棺定论。等到这一批当事人全部过去,历史自然会给出一个公正的评价。”但是,历史只是历史家手中的玩具,事实的真相或许永远便被强权遮掩了。巴金的失败和痛苦,就是对人性的善良的执着。他痛定之后的话语,却终于还是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真话永远是逆耳的,而真理有时候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悲哀的是,没有其他的人会理解,而留下一群孤独者在荒野中呼喊,喊声消失在无边的旷野。
  请允许我继续写下下面一段荒唐的话,不要耻笑我。
  鲁迅和巴金终于又相遇了。两位大师静静地对视着。良久,鲁迅说:“谁是世间最痛苦的人?你,还是我?”巴金说:“先生,不是你。我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因为你没有看到希望的破灭,没有经历过那一最惨痛的年代。”“是的,你是世界上最痛苦的人,也是最善良的人。”
  巴金已经超越了个人,表现了人类共同的痛苦与不幸,就好像佛陀和基督以个人的受苦难担荷全人类的罪恶一样。所以,他的痛苦是最深的,而他的爱,是最博大的。
小题1:作者认为鲁迅和巴金都是最痛苦的人,为什么?(4分)
小题2:作者在写巴金的痛苦时为什么要不时提及他的爱?(4分)
小题3:依照文意概括《随想录》的主要内容,说说它体现了巴金的什么精神。(5分)
小题4:纵观全文,为什么作者说巴金是当代活得最痛苦的人?他有哪些痛苦?(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这是因为他们最有良知,能够无情地解剖自己,每次无情地解剖,都会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
小题1:因为巴金是仁者,深爱着这个世界,深爱着自己的祖国,深爱着这个世上每一样美好的事物、每一个善良的人;尽管这个世界给了他最痛苦的回忆,但他却以其博大的爱容纳了最深的伤害。这样对照着写更能表现巴金的伟大人格。
小题1:《随想录》是巴金对文革十年劫难的痛苦回忆、深刻反思,更是对自己心灵无情的拷问,是痛定思痛后的自我忏悔。它体现了巴金勇于自我解剖、敢说真话的精神和作为一个知识分子所具有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
小题1: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得不到理解和支持,创作生命被延误而失去,这就是巴金最大的悲哀。他的痛苦包括:①写《随想录》时背负精神的痛苦,不停地解剖自己,使自己陷入无尽的痛苦之中;②不能说出自己想说的话,没有人理解支持他;③巴金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建立一个文革纪念馆,使人永不忘记那切肤之痛!可惜,他失败了,是带着这个遗憾走的。


本题解析:
小题1:4分
小题1:4分
小题1:5分
小题1:5分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画 晴
张晓风
落了许久的雨,天忽然晴了。心里上就觉得似乎捡回了一批失落的财宝,天的蓝宝石和山的绿翡翠在一夜之间又重现在晨窗中了。阳光倾注在山谷中,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
不知怎的,忽然想起住在郊外的陈,就觉得非去拜访她不可,人在这种日子里真不该再有所安排和计划的。在这种阳光中如果不带有几分醉意,凡事随兴而行,就显得太不调和了。
转了好几班车,来到一条曲折的黄泥路。天晴了,路刚晒干,温温软软的,让人感觉到大地的脉搏。一路走着,不觉到了,我站在竹篱面前,连吠门的小狗也没有一只。门上斜挂了一把小铃,我独自摇了半天,猜想大概是没人了。低头细看,才发现一个极小的铜锁——她也出去了。
我又站了许久,不知道自己该往哪里去。想要留个纸条,却又说不出所以造访的目的。其实我并不那么渴望见她的。我只想消磨一个极好的太阳天,只想到乡村里去看看五谷六畜怎样欣赏这个日子。
抬头望去,远处的禾场很空阔,几垛稻草疏疏落落地散布着。颇有些仿古制作的意味。我信步徐行,发现自己正走向一片广场。黄绿不匀的草在我脚下伸展着,奇怪的大石在草丛中散置着。我选了一块比较光滑的斜靠而坐,就觉得身下垫的,和身上盖的都是灼热的阳光。
我悠然地望着天,头顶上有一棵不知名的树,叶子不多,却都很青翠,太阳的影像从树叶的微隙中筛了下来。 暖风过处,满地圆圆的日影都欣然起舞。 唉,这样温柔的阳光,对于庸碌的人而言,一生之中又能几遇呢?
身旁有一袋点心,是我顺手买来,打算送给陈的。现在却成了我的午餐。一个人,在无垠的草场上,咀嚼着简单的干粮,倒也是十分有趣的。在这种景色里,不觉其饿,却也不觉其饱。吃东西只是一种情趣,一种艺术。
我原来是带了一本词集子的,却一直没打开,总觉得直接观赏情景,比间接的观赏要深刻得多。饭后有些倦了,才顺手翻它几页。不觉沉然欲睡,手里还拿着书,人已经恍然踏入另一个境界。
等到醒来,发现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正慢慢地啮着草,远远的有一个孩子跷脚躺着,悠然地嚼着一根长长的青草。我抛书而起,在草场上迂回漫步。难得这样静的下午,我的脚步声和羊群的啮草声都清晰可闻。回头再看看那曲臂为枕的孩子,不觉有点羡慕他那种“富贵于我如浮云”的风度了。几只羊依旧低头择草,恍惚间只让我觉得它们嚼的不是草,而是冬天里半发的绿意,以及草场上无边无际的阳光。
日影稍稍西斜了,有一群孩子走过,每人抱着一怀枯枝干草。忽然见到我就停下来,互相低语着。
“她有点奇怪,不是吗?”
“我们这里从来没有人来远足的。”
“我知道,”有一个较老成的孩子说,“他们有的人喜欢到这里来画图的。”
“可是,我没有看见她的纸和她的水彩呀!”
“她一定画好了,藏起来了!”
得到满意的结论以后,他们又做一行归去了。远处有疏疏密密的竹林,掩映一角红墙,我望着他们各自走入他们的家,心中不禁怃然若失。想起城市的街道,想起两侧壁立的大厦,人行其间,抬头只见一线天色,真仿佛置身于死阴的幽谷了。而这里,在这不知名的原野中,却是遍地泛滥着阳光。人生际遇不同,相去多么远啊!
我转身离去,落日在我身后画着红艳的圆。而远处昏黄的灯光也同时在我面前亮起。那种壮丽和寒碜成为极强烈的对照。遥遥地看到陈的家,也已经有了灯光,想她必是倦游归来了,我迟疑了一下,没有走过去摇铃,我已拜望过郊上的晴朗,不必再看她了。
走到车站,总觉得手里比来的时候多了一些东西,低头看看,依然是那一本旧书。这使我忽然迷惑起来,难道我真的携有一张画吗?像那个孩子所说的:“画好了,藏起来了!”
归途上,当我独行在黑茫茫的暮色中,我就开始接触那幅画了。它是用淡墨染成的“晴郊图”,画在平整的心灵素宣上,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
(摘编自《台湾校园散文》)
小题1:下列对原文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
A.第一段“如同一盅稀薄的葡萄汁”以“盅”状山谷之形,以“葡萄汁”写阳光之色之质,取喻新颖。
B.文章描写“陈”的住所环境,既赞美乡村自然环境的宁静秀美,也感慨乡村物质条件的简陋寒碜。
C.作者描写“几只黑色瘦胚的羊”,既丰富了景物的内容和层次,也达到了以动衬静,以形写意的效果。
D.文章按照时空顺序,先后叙写了作者在城市和郊外的不同人事际遇,并将作者的所见所思交融起来。
E.文章语言凝练又有表现力,描摹景物生动形象、细致入微,能让读者感受到古典诗词般的雅致之美。
小题2: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在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4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3:“画好了,藏起来了!”一句意蕴丰富,请根据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 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BD(答对一项得3分,两项得5分)
小题2:①交代了作者出行的缘起,引出下文访友以及访友不遇后到乡村欣赏美景的内容。②表达了作者对阳光的喜爱,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
小题3:①“画好了”是指作者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藏起来了!”是指将郊外之行的所见所闻珍藏起来,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美景和宁静乡村的挚爱。②“画好了,藏起来了!”还表达了作者对郊外之乐的珍视,希望这种快乐能使自己更加乐观坦然地面对今后可能遇到的人生挫折。(每点3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小题1:B.“感慨乡村物质条件的简陋寒碜”不当,作者对乡村并没有这样的感慨。D.“在城市的人事际遇”在文中无依据。
小题2:本题考查文章结构思路的分析。散文中,开头语段的主要作用往往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容上表达作者情感,奠定感情基调;二是结构上的引导下文(为下文做铺垫);三是形式上运用某种修辞手法,增加文章的艺术感染力。从文章第一段和第二段的描写内容看,前两种作用是较为明显的。答题时,应注意结合文本内容,不能只用术语架空分析。
小题3:“画好了,藏起来了!”一句的含意主要集中在两个词上,一是“画”,其在文中的真正意义是“观赏”;二是“藏”,其在文中的真正意义是“留下深刻印象”。考生答题时,首先要结合文本,将这两个词语的真正含义还原出来。另外,由于文章结尾还有“在每一个阴黑的地方向我展示”这样的升华,因此,“藏起来”还应当寄寓作者对于今后生活的期许,答题时也应一并考虑。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