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二)
①一时名德,皆相友善?②终亦不以有无告,但督僮奴垦荒莱 ③世无知君者矣!?④辄令里媪访求,遂置书数千卷。 ⑤方共采药鹿门,何恨也?⑥其室在,其人亡,吾念汝妇耳! A.①②⑥ B.②④⑤ C.③⑤⑥ D.①③④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加粗词的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黎明即起,洒扫庭除
②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④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
A.①②相同,③④相同
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3题
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也。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於江、淮间,仕州郡。蒋济为别驾,使见太祖。太祖问曰:“胡通达(胡质的父亲),长者也,宁有子孙不?”济曰:“有子曰质,规模大略不及於父,至於精良综事过之。”太祖即召质为顿丘令。县民郭政通於从妹,杀其夫程他,郡吏冯谅系狱为证。政与妹皆耐掠隐抵,谅不胜痛,自诬,当反其罪。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
入为丞相东曹议令史,州请为治中。将军张辽与其护军武周有隙。辽见刺史温恢求请质,质辞以疾。辽出谓质曰:“仆委意於君,何以相辜如此?”质曰:“古人之交也,取多知其不贪,奔北知其不怯,闻流言而不信,故可终也。武伯南身为雅士,往者将军称之不容於口,今以睚眦之恨,乃成嫌隙。况质才薄,岂能终好?是以不原也。”辽感言,复与周平。
太祖辟为丞相属。黄初中,徙吏部郎,为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士卢显为人所杀,质曰:“此士无雠而有少妻,所以死乎!”悉见其比居年少,书吏李若见问而色动,遂穷诘情状。若即自首,罪人斯得。每军功赏赐,皆散之於众,无入家者。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迁荆州刺史,加振威将军,赐爵关内侯。吴大将硃然围樊城,质轻军赴之。议者皆以为贼盛不可迫,质曰:“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遂勒兵临围,城中乃安。迁征东将军,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广农积谷,有兼年之储,置东征台,且佃且守。又通渠诸郡,利舟楫,严设备以待敌。海边无事。
性沉实内察,不以其节检物,所在见思。嘉平二年薨,家无馀财,惟有赐衣书箧而已。军师以闻,追进封阳陵亭侯,邑百户,谥曰贞侯。
(选自《三国志》卷二七)
小题1: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规模大略不及於父规模:规划国家大事
B.至於精良综事过之综:研究处理
C.仆委意於君委意:诚心对待
D.假节都督青、徐诸军事假:凭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能够表明胡质性沉实内察的一组是(?)(3分)
①少与蒋济、硃绩俱知名於江、淮间,仕州郡。
②质至官,察其情色,更详其事,检验具服。
③此士无雠而有少妻,所以死乎!
④在郡九年,吏民便安,将士用命。
⑤樊城卑下,兵少,故当进军为之外援;不然,危矣。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②③⑤
D.①③④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兵县令。胡质到任后,察出了其中内情,便重新详细审讯,验证后,郭政及堂妹都只好认罪了。
B.入朝后他担任丞相东曹议今史。张辽请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有病推辞而且对张辽多加批评和指导。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所感动,又与武周和好了。
C.在青州、徐州的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对付敌人来犯。
D.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唯有赏赐的衣物、书箱而已。军师将此事上奏,追加进封为阳陵亭候,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本题解析:
小题1:假:代理的意思。
小题2:①表示其少年知名,④表示其客观的政绩,这两个句子都与题干无关。
小题3:第一,其官职名称表述错误;第二,胡质并不是在批评指责张辽,而是意在劝导。
译文:胡质,字文德,楚国寿春人。少年时,与蒋济、朱绩在江、淮一带都很有名气,在州郡任官。蒋济任别驾,前去见曹操。曹操问道:“胡通达,是个有威望的人,他有没有子孙呢?”蒋济说:“他有个儿子,名叫胡质,规划国家大事不如他的父亲,至于精密细致、处理事务则超过其父。”曹操便征召胡质任顿兵县令。县民郭政与堂妹私通,杀了她的丈夫程他,郡里的属吏冯谅被抓起来作证。郭政与堂妹都强忍住疼痛死不认罪,冯凉忍不住痛苦,便屈打成招了,这样,他就要被处以诬陷之罪。胡质到任后,察出了其中内情,便重新详细审讯,验证后,郭政及堂妹都只好认罪了。
入朝后他担任丞相东曹议今史,州中请他担任治中。将军张辽与他的护军武周有矛盾,张辽西见州刺史温恢请求让胡质担任他的护军,胡质以有病推辞。张辽出来后对胡质说:“我诚心待你,为什么这样辜负我的心意呢?”胡质说:“古人交往,对方虽然拿得多,但却知其不贪;打仗时败逃,但能知道他并不怯懦;听到他人的流言蜚语而不相信,这样才可善始善终。武伯南是位高雅之人,先前将军称道他赞不绝口,如今却为一点点小误会,便结成怨仇。更何况胡质才识浅陋,怎么能和您长久友好相处?所以我才不愿答应您的请求。”张辽被胡质的一番话所感动,又与武周和好了。
曹操征召胡质为丞相属。黄初年间,调任为吏部郎,任常山太守,迁任东莞太守。士人卢显被人所杀,胡质说:“此人没有仇人而有个年轻的妻子,他是因此而死的!”他把与卢显住得较近的年轻男子都叫来询问,书吏李若见问此事,脸色马上变了,于是胡质严加审问,李若当即自首,真正的罪犯都被抓住了。每次有军功得到赏赐,他都是分发给部下,从不拿到家里,在郡中任太守九年,官民都安定太平,将士也肯为他效命。
迁升为荆州刺史,加官为振威将军,赐爵关内候。吴国大将朱然包围樊城,胡质率兵轻装赴援。讨论的人都认为敌人士气太盛,难以退敌。胡质说:“樊城很小,兵力也少,所以应当进兵作为外援,不然,就危险了。”于是率兵解围,城中才得以安定。迁升为征东将军,假予符节都督青、徐诸州军事。在任上广开农田,积蓄粮谷,有多年的储备,还设置东征台,一边耕作,一边守备。又在各郡中修通渠道,以便舟船通行,严加防守以对付敌人来犯。沿海地区因此没有战事。
胡质天性深沉,心中对事情明察秋毫,不以表面现象判断事物,能够深加思索。嘉平二年去世,死后家中没有剩余的财物,唯有赏赐的衣物、书箱而已。军师将此事上奏,追加进封为阳陵亭候,食邑一百户,谥号为贞侯。
本题难度:一般
4、填空题 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漫浩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樊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①犹“漫漫浩浩”,形容路途遥远无尽头。
②结庐,建房子。人境,人居住的地方。喧,喧闹,干扰。
③比喻受束缚而不自由的境地。这里指官场生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陈遇,字中行,先世曹人。高祖义甫,宋翰林学士,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遇天资沉粹,笃学博览,精象数之学。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学者称为静诚先生。太祖渡江,以秦从龙荐,发书聘之,引伊、吕①、诸葛为喻。遇至,与语,大悦,遂留参密议,日见亲信。太祖为吴王,授供奉司丞,辞。即皇帝位,三授翰林学士,皆辞。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以示荣宠。
洪武三年,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还赐金帛。除中书左丞,又辞。明年召对华盖殿,赐坐,命草《平西诏》。授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复辞。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除太常少卿,固辞。强之,不可。最后除礼部尚书,又固辞。帝沉吟良久,从之。自是不复强以官。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遇曰:“臣三子皆幼,学未成,请俟异日。”帝亦弗强也。
遇自开基之始,即侍帷幄。帝尝问保国安民至计,遇对:“以不嗜杀人,薄敛,任贤,复先王礼乐为首务。”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多得全释。其计画多秘不传,而宠礼之隆,勋戚大臣无与比者。数监幸其第,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命爵辄辞,终成其高。十七年卒,赐葬钟山。(节选自《明史二十三》)
注:①伊、吕:伊尹、吕望(姜子牙)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徙居建康,子孙因家焉家:安家
B.奉命至浙江廉察民隐隐:疾苦
C.学未成,请俟异日俟:等待
D.命爵辄辞,终成其高成:成功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表现陈遇受到尊敬的一组是(?)
①元末为温州教授,已而弃官归隐?②乃赐肩舆一乘,卫士十人护出入
③西域进良马,遇引汉故事以谏?④帝尝从容言欲官其子
⑤廷臣或有过被谴责,遇力为解?⑥语必称“先生”,或呼为“君子”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④⑤
D.②③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遇沉稳专一,博览群书,喜欢用《周易》卜筮,在元朝时就曾做过温州府学的教官。
B.太祖曾多次授予陈遇要职,但均被陈遇婉拒。陈遇这样做是为了保持自己清高的操守。
C.陈遇遇事冷静睿智,西域进献良马,他即以汉朝旧事为例加以规劝;朝中大臣有过失被皇上责问,陈遇极力替他们开解,那些大臣大多能够得到保全。
D.陈遇多年以来一直陪侍在太祖周围,多有建树,深受皇上器重,朝臣们的爱戴,就连太监们都多次到府上拜望。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成:成就
小题2:①只是叙述陈遇厌倦官场;③说明陈遇深谋远虑;⑤表明陈遇为了同僚挺身而出。
小题3:文中“数监幸其第”意为“皇帝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监”与“幸”同义,意为“皇帝到某处”
附文言文参考译文
陈遇,字中行,祖先是曹州(今山东曹县)人。高祖父曹义甫,是宋朝的翰林学士,移居到建康(今江苏南京),子孙便安家在这里。陈遇秉性沉稳专一,勤学博览,精通《周易》卜筮学。元朝末年做温州府学的教官,后来辞官隐居。求学的人称他为静诚先生。太祖皇帝统兵渡江南下,由于秦从龙举荐,(朝廷)发诏书聘请陈遇,把他说成伊尹、吕望、诸葛亮。陈遇到了,太祖同他谈话后非常高兴,就留他参议机密大事,日益得到亲近信任。太祖做吴王,授予他供奉司丞的官职,陈遇推辞了。太祖做了皇帝,三次授予他翰林学土,他又都推辞了。于是(太祖)就赐予他一顶轿子,10名卫士护送出入宫殿,以此表示对他的宠爱。
洪武三年(1370年),(陈遇)奉命到浙江考察民间疾苦,回朝后被赏赐金帛。被封做中书左丞,他又推辞了。第二年大祖召他在华盖殿答诏问,赐予座位,叫他草拟《平西诏》的文章。授予他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大学士,他再次推辞。西域进贡好马,陈遇援引汉时西域进贡“天马”的旧事来加以规劝。封做太常少卿,他坚决推辞。强迫他,也不行。最后封做礼部尚书,又坚决推辞。皇帝深思了很长时间,听从了他。从此以后不再强迫他做官。皇帝曾经态度平和地说要封给他儿子官职,陈遇说:“我的三个儿子年纪都还小,学业没有成就,请求等以后再说。”皇帝也不能勉强。?
陈遇从建国之初,就侍奉在皇帝身边。皇上曾经向他询问保国安民最好的计策,陈遇回答说:“把不滥杀人,减轻赋税,任用贤能,恢复古代圣君的礼乐当作首要的事务。”朝中大臣有的有过失被皇上责问,陈遇极力替他们开解,那些大臣大多能够得到保全。陈遇的计谋策略大多秘而不传,而他受(皇上)恩宠礼遇之高,就连有功劳的外戚大臣也不能和他相比。皇上多次到陈遇府中探望,交谈之中一定称他为“先生”,有时称他是“君子”。皇上赐爵位给他,他总是拒绝,最终陈遇成就了他的高名。十七年陈遇去世,皇上赐葬在钟山。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