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基础知识《文言文阅读》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五)
2017-07-31 21:59:3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太祖,讳元璋,字国瑞,先世家沛。父世珍,始徙濠州之钟离。生四子,太祖其季也。
  至正四年,旱蝗,大饥疫。太祖时年十七,父母兄相继殁,贫不克葬。里人刘继祖与之地 ,乃克葬。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十二年春二月,定远人郭子兴与其党孙德崖等起兵濠州。元将彻里不花惮不敢攻,而日俘良民以邀赏。太祖时年二十四,谋避兵,卜于神,去留皆不吉。乃曰:“得毋当举大事乎?”卜之吉,大喜,遂以闰三月朔入濠见子兴。子兴奇其状貌,留为亲兵。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秋九月,元兵复徐州,彭大、赵均用奔濠,德崖等纳之。子兴礼大而易均用,均用怨之。德崖遂与谋,伺子兴出,执而械诸孙氏,将杀之。太祖方在淮北,闻难驰至,诉于彭大。大怒,呼兵以行,太祖亦甲而拥盾,发屋出子兴,破械,使人负以归,遂免。
  十三年春,贾鲁死,围解。太祖收里中兵,得七百人。子兴喜,署为镇抚。时彭、赵所部暴横,子兴弱,太祖度无足与共事,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计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与俱东。夜袭元将张知院于横涧山,收其卒二万。道遇定远人李善长,与语,大悦,遂与俱攻滁州,下之。是年,张士诚据高邮,自称诚王。
  十四年冬十月,元丞相脱脱大败士诚于高邮,分兵围六合。太祖曰:“六合破,滁且不免。”与耿再成军瓦梁垒,救之。力战,卫老弱还滁。元兵寻大至,攻滁,太祖设伏诱败之。然度元兵势盛且再至,乃还所获马,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元兵引去,城赖以完。脱脱既破士诚,军声大振,会中谗,遽解兵柄,江淮乱益炽。
  十五年春正月,子兴用太祖计,遣张天祐等拔和州,檄太祖总其军。太祖虑诸将不相下,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时席尚右,诸将先入,皆踞右。太祖故后至,就左。比视事,剖决如流,众瞠目不能发一语,始稍稍屈。议分工甓城,期三日。太祖工竣,诸将皆后。于是始出檄,南面坐曰:“奉命总诸公兵,今甓城皆后期,如军法何?”诸将皆惶恐谢。元兵十万攻和,太祖率众破之,元兵皆走渡江。
1.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其也——季:弟兄间排行最小的。
B.父母兄相继殁,贫不葬——克:完成。
C.子兴喜,为镇抚——署:委任。
D.比视事,剖决如流——视事:治事,任职。
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太祖能审时度势的一组是(? )
①太祖孤无所依,乃入皇觉寺为僧
②得毋当举大事乎?
③闻难驰至,诉于彭大
④乃以兵属他将,独与徐达、汤和、费聚等南略定远
⑤秘其檄,期旦日会厅事
⑥太祖故后至,就左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祖在少年时期经历了人世间的种种不幸。自然灾害的考验,亲人的相继辞世的打击,使得他无依无靠,生活无着,只得出家为僧。
B.至正十二年秋天,彭大、赵均用投奔濠州,郭子兴认为赵均用容易对付而惹恼了赵均用,差点招致杀身之祸,幸亏太祖带兵前去救了他。
C.在张士城高邮称王之时,太祖计降驴牌寨、夜袭张知院、俱攻滁州城,这些都是他在准确分析彭、赵以及郭的形势以后做出的一系列大事,
D.太祖高瞻远瞩,深知六合对于滁州的重要性,在一战而败元军的情况下,能头脑清醒地认识到将来形势的发展,另用他策巧妙的保全了滁州。
4.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战辄胜,遂妻以所抚马公女,即高皇后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遣父老具牛酒谢元将曰:“守城备他盗耳,奈何舍巨寇戮良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范睢既相秦,秦号曰张禄,而魏不知。魏闻秦且东伐韩、魏,魏使须贾于秦。范睢闻之,为微行,敝衣间步之邸,见须贾。须贾见之而惊曰:“范叔固无恙乎!”范睢曰:“然。”须贾笑曰:“范叔有说于秦邪?”曰:“不也。睢前日得过于魏相,故亡逃至此,安敢说乎!”须贾曰:“今叔何事?”范睢曰“臣为人庸赁。”须贾意哀之,留与坐饮食,曰:“范叔一寒如此哉!”乃取其一綈袍以赐之。须贾因问曰:“秦相张君,公知之乎?吾闻幸于王,天下之事皆决于相君。今吾事之去留在张君。孺子岂有客习于相君者哉?”范睢曰:“主人翁习知之。唯睢亦得谒,睢请为见君于张君。”
范睢为须贾御之,入秦相府。府中望见,有识者皆避匿。须贾怪之。至相舍门,谓须贾曰:“待我,我为君先入通于相君。”须贾待门下,持车良久,问门下曰:“范叔不出,何也?”门下曰:“无范叔。”须贾曰:“乡者与我载而入者。”门下曰:“乃吾相张君也。”须贾大惊,自知见卖,乃肉袒膝行,因门下人谢罪。于是范睢盛帷帐,侍者甚众,见之。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自致于青云之上,贾不敢复与天下之事。贾有汤镬之罪,请自屏于胡貉之地,唯君死生之!”范睢曰:“汝罪有几?”曰:“擢贾之发以续贾之罪,尚未足。”范睢曰:“汝罪有三耳。昔者楚昭王时而申包胥为楚却吴军,楚王封之以荆五千户,包胥辞不受,为丘墓之寄于荆也。今睢之先人丘墓亦在魏,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而恶睢于魏齐,公之罪一也。当魏齐辱我于厕中,公不止,罪二也。更醉而溺我,公其何忍乎?罪三矣。然公之所以得无死者,以綈袍恋恋,有故人之意,故释公。”
须贾辞于范睢。范睢大供具尽请诸侯使与坐堂上食饮甚设而坐须贾于堂下置豆其前令两黥徒夹而马食之。数曰:“为我告魏王,急持魏齐头来!不然者,我且屠大梁。”
范睢于是散家财物,尽以报所尝困厄者。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节选自《史记·范睢列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睢闻之,为微行微行:隐蔽尊贵身分改装出行
B.臣为人庸赁庸赁:受雇用的差役
C.乡者与我载而入者乡者:刚才(此前)
D.包胥辞不受辞:告诉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取其一綈袍以赐之而彭祖今以久特闻
B.擢贾之发续贾之罪日削月割,趋于亡
C.为丘墓之寄荆也设九宾
D.更醉溺我余扃牖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范睢的表述中,不难发现,须贾真正的仇人是魏国的丞相魏齐,须贾只是充当了爪牙和帮凶的角色。
B.须贾在得知落入范睢圈套的时候,主动承认错误并任由范睢处置,体现了须贾作为魏国使者的风度。
C.范睢把须贾骗入相府,当面历数须贾的三大罪状,最让范切齿的是,须贾曾经趁着酒醉将范睢沉入水中。
D.选文用详细的笔墨叙述了范睢接见须贾的整个过程,刻画了范睢爱憎分明、锱铢必较的鲜明的个性特点。
小题4:断句、翻译
(1)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 分)
范 睢 大 供 具 尽 请 诸 侯 使 与 坐 堂 上 食 饮 甚 设 而 坐 须 贾 于 堂 下 置 豆其 前 令 两 黥 徒 夹 而 马 食 之。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 分)
①唯睢亦得谒,睢请为见君于张君。
②公前以睢为有外心于齐而恶睢于魏齐,公之罪一也。



3、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孔颖达,字仲达,冀州衡水人。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暗记《三礼义宗》。及长,明服氏《春秋传》、郑氏《尚书》、《诗》、《礼记》、王氏《易》,善属文,通步历。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
隋大业初,举明经高第,授河内郡博士。炀帝召天下儒官集东都,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老师宿儒耻出其下,阴遣客刺之,匿杨玄感家得免。补太学助教。隋乱,避地虎牢。
太宗平洛,授文学馆学士,迁国子博士。贞观初,封曲阜县男,转给事中。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帝问:“孔子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何谓也?”对曰:“此圣人教人谦耳。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内有道,外若无;中虽实,容若虚。非特匹夫,君德亦然。故《易》称‘蒙以养正’,‘明夷以莅众’。若其据尊极之位,炫聪耀明,恃才以肆,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自古灭亡,莫不由此。”帝称善。除国子司业,岁余,以太子右庶子兼司业。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以论撰劳,加散骑常侍,爵为子。
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久之,拜祭酒,侍讲东宫。帝幸太学观释菜,命颖达讲经,毕,上《释奠颂》,有诏褒美。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乳夫人曰:“太子既长,不宜数面折之。”对曰:“蒙国厚恩,虽死不恨。”剀切愈至。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赠太常卿,谥曰宪。
初,颖达与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受诏撰《五经》义训凡百余篇,号《义赞》,诏改为《正义》云。虽包贯异家为详博,然其中不能无谬冗,博士马嘉运驳正其失,至相讥诋。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永徽二年,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书始布下。
(《新唐书?卷一百二十三》节选)
小题1:下列对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则上下不通,君臣道乖:违背
B.蒙国厚恩,虽死不恨:遗憾
C.中高季辅加增损就:最终
D.后致仕,卒,陪葬昭陵致仕:上任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孔颖达“博学”和“忠直”的一组是(?)(3分)
A.诏国子秘书学士与论议,颖达为冠,又年最少帝知数争太子失,赐黄金一斤、绢百匹
B.与诸儒议历及明堂事,多从其说时帝新即位,颖达数以忠言进
C.八岁就学,诵记日千余言皇太子令颖达撰《孝经章句》,因文以尽箴讽
D.就加增损,书始布下后太子稍不法,颖达争不已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颖达博学多才,在与国子秘书学士辩论中,他最为突出,而且年龄最小,老师及有修养的儒士耻于在他之下,暗中派刺客去刺杀他,他躲藏在杨玄感家中得以幸免。
B.孔颖达在回答太宗的询问时,首先概括了孔子那句话的意义和作用,然后具体解释了各句的意思,接着进一步把道理引入执政治国的事情中。
C.孔颖达奉帝命撰著《孝经章句》,他借著书来尽力讽谏。太宗知道他多次直言批评太子过失,下诏褒扬他,并拜他为祭酒,在东宫充任侍讲。
D.孔颖达等人撰著《五经》义训的百余篇文章,虽然包罗各家很是广博,但其中不可能没有谬误,博士马嘉运批驳指正他们的失误,以至于互相讥讽诋毁。
小题4: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尝造同郡刘焯,焯名重海内,初不之礼,及请质所疑,遂大畏服。?(5分)
(2)己虽能,仍就不能之人以咨所未能;己虽多,仍就寡少之人更资其多。(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楚怀王拘张仪①
楚怀王拘张仪,将欲杀之。靳尚②为仪谓楚王曰:“拘张仪,秦王必怒。天下见楚之无秦也,楚必轻矣。”又谓夫人王之者郑袖曰:“子亦自知且贱于王乎?”郑袖曰:“何也?”尚曰:“张仪者,秦王之忠信有功臣也。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秦王有爱女而美,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资之以金玉宝器,奉以上庸六县为汤沐邑③,欲因张仪之于楚王。楚王必爱,秦女依强秦以为重,挟宝地以为资,势为王妻以临于楚。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郑袖曰:“愿委之于公,为之奈何?”曰:“子何不急言王,出张子。张子得出,必子,秦女亦必不来,而秦必重子。子内擅楚之贵④,外结秦之交。畜⑤张子以为用,子之子孙必为楚太子矣,此非布衣之利也。”郑袖之,遽说楚王出张子。
(选自《战国策》,有删改)
注:①楚怀王拘张仪:张仪曾以赠给六百里土地于楚国为诱饵游说怀王与齐国绝交,但是楚与齐绝交后,张仪却声称割地是六里,于是怀王大怒攻秦,又遭受大败。因此张仪再次出使楚国时,怀王拘禁了他。②靳尚:怀王的佞臣,和张仪关系亲近。③汤沐邑:享乐的地方。④擅楚之贵:在楚国拥有高贵的地位。⑤畜:收留
小题1:对文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又谓夫人王之者郑袖曰幸:宠爱
B.欲因张仪之于楚王遗:赠送
C.张子得出,必子德:感激
D.郑袖之是:对的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2分)
A.天下见楚无秦也秦王忠信有功臣也
B.奉上庸六县势为王妻临于楚
C.子亦自知贱于王乎北山愚公者,年九十
D.挟宝地以为之以金玉宝器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靳尚想方设法救张仪,是出于对楚国的国家利益和郑袖的宠妃地位考虑的。
B.战国纵横家张仪为了秦国,得罪了不少国家,所以经常有生命危险。这次险些在楚国丧命,幸好有靳尚搭救。
C.靳尚说服郑袖,拐弯抹角地说了许多理由,其辞令令人叹服。
D.郑袖从自身利益出发,听信了靳尚的话,马上去说服楚王释放张仪。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4分)
⑴今楚拘之,秦王欲出之(2分)
⑵又简择宫中佳丽习音者,以欢从之;(3分)
⑶王惑于虞乐,必厚爱之而忘子,子益贱而日疏矣。(4分)
⑷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2分)(《劝学》)
⑸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3分)(《赤壁赋》)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问题。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平明,汉军乃觉之,令骑将灌婴以五千骑追之。项王渡淮,骑能属者百余人耳。项王至阴陵,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以故汉追及之。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项王自度不得脱。谓其骑曰:“吾起兵至今八岁矣,身七十余战,所当者破,所击者服,未尝败北,遂霸有天下。然今卒困于此,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今日固决死,愿为诸君快战,必三胜之,为诸君溃围,斩将,刈旗,令诸君知天亡我,非战之罪也。”
  乃分其骑以为四队,四向。汉军围之数重。项王谓其骑曰:“吾为公取彼一将。”令四面骑驰下,期山东为三处。于是项王大呼驰下,汉军皆披靡,遂斩汉一将。是时,赤泉侯为骑将,追项王,项王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马俱惊,辟易数里。与其骑会为三处。汉军不知项王所在,乃分军为三,复围之。项王乃驰,复斩汉一都尉,杀数十百人,复聚其骑,亡其两骑耳。乃谓其骑曰:“何如?”骑皆伏曰:“如大王言。”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纵彼不言,籍独不愧于心乎?”乃谓亭长曰:“吾知公长者。吾骑此马五岁,所当无敌,尝一日行千里,不忍杀之,以赐公。”乃令骑皆下马步行,持短兵接战。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项王身亦被十余创。顾见汉骑司马吕马童,曰:“若非吾故人乎?”马童面之,指王翳曰:“此项王也。”项王乃曰:“吾闻汉购我头千金?,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而死。
1.下列加粗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有美人名虞,常从——被宠幸
B.骑能者百余人耳——跟随
C.田父曰——欺骗
D.非吾故人乎——如果
2.下列加粗词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我何渡——吾属今之虏矣
B.见汉骑司马吕马童——计不知所出耳
C.项王自不得脱——我至军中,公乃入
D.然今困于此——而惶急无以击轲
3.下列加粗字的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项王乃复引兵而——又欲肆其西
B.项王则起——封之
C.此天亡我——愿伯具言臣不敢倍德也
D.项王军垓下——晋函陵
4.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汉军尽得楚地,所以项羽听到了四面楚歌。此情此景,项羽宠姬唱出了著名的“力拔山兮气盖世”。
B.项羽一直都没打算度过乌江,因为他自觉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这也体现了他的英雄气概。
C.项羽混在人群中改变容貌,想趁乱逃脱,但被他的故人吕马童认出,不得已自杀了。
D.项羽临死前将自己的乌骓马赠与了乌江亭长,他一直认为自己失败的原因是天要亡他,不是打仗的原因。
5.翻译。
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