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7-31 22:28:3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回答问题。(7分)
庄暴见孟子,曰:“暴见于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曰:“好乐何如?”
孟子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他日,见于王,曰:“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曰:“王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今之乐由古之乐也。”
曰:“可得闻与?”
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人。”
曰:“与少乐乐,与众乐乐,孰乐?”
曰:“不若与众。”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龠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小题1:解释划线字(2分)
好世俗之乐耳(?)
疾首蹙頞而相告曰(?)
小题2:翻译文中划线句(2分)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
小题3:文段主要阐述了①___的道理。(1分)②孟子为何认为齐宣王“好乐甚”,则“齐庶几乎”呢?请根据文段,用自己的话来回答。(2分)


参考答案:
小题1:①只②全,都
小题1:我们的大王喜欢奏乐,为何使我们痛苦到了极点?(按课下注释亦可)
小题1:(3分)为政者必须与民同乐(1分)因为在孟子看来,君王爱好音乐没什么不好,只要他可以把爱好音乐的快乐与百姓分享,与民同乐,就可以治理好国家,齐国就有希望了。(2分)(意思对即可)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实词的一词多义性,要根据语境来确定其意。直通“只”,举不能译为举起,应译为全或都。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关键词为:之为结构助词,夫为发语词,不译,但整句要译成问句形式。
小题1:第一空可从文中得到信息。不若与众。也就是众乐乐。所以孟子希望大家与民同乐。只有这样,才能行王道,才能治理好国家,这体现孟子的“仁政”思想。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选出下列各项中画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A.因击沛公于坐(座位,名词)
B.秦王坐章台见相如(动词,古人盘膝坐)
C.口技人坐屏障中(动词,坐在椅子上)
D.王曰:“何坐?”曰:“坐盗。”(因为)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王曰:“何坐?”曰:“坐盗。”(动词,犯……罪)


本题难度:困难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尹师鲁墓志铭
欧阳修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曰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或高其议论,或其材能/多:赞美。
B.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部将/贷:宽恕。
C.处达,临祸福/穷:困窘。
D.至南阳求医/舁:抬着。
2.以下各组句子中,能分别直接表现师鲁“博学”和“敢为”的一组是( )
A.①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②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B.①通知今古,长于《春秋》②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C.①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②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
D.①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②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天下的士人认识他的和不认识他的都称呼他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这不单是因为他有才能,也由于他的“忠义之节”。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许多年,仕途不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功失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未能全部施行。
D.师鲁在潞州任职,可谓勤政爱民,百姓都拥戴他;在渭州任职时的所作所为,堪称秉公执法,后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他与人谈论,肯定对的,否定错的,一定要把道理说透彻才罢休。
  (2)他被世人称赞的原因,也是被人嫉恨的原因,因此他最终处境艰难而死。
  (3)(对)有违背他管理(节制、调度)的将吏,想按军法杀掉他们却未能做到。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对语句中画线部分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
祖母刘氏早就被疾病缠绕
B.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后代的人哀叹他们却不把它当作教训
C.“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
先生您是这样说的
D.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

房屋遍地,有不少官宦人家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说的就是先生您这样的人啊。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徐霞客传
钱谦益?
徐霞客者,名弘祖,江阴梧塍里人也。生于里社,奇情郁然,玄对山水,力耕奉母,践更繇役,蹙蹙如笼鸟之触隅,每思飏去。年三十,母遣之出游。东南佳山水,皆几案衣带间物耳。有再三至,有数至,无仅一至者。
其行也,不治装,不裹粮;能忍饥数日,能遇食即饱,能徒步走数百里,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悬度绠汲。居平未尝为古文辞,行游约数百里,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如甲乙之簿,如丹青之画,虽才笔之士,无以加也。
游台、宕还,过陈木叔小寒山,木叔问:“曾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唯唯。质明已失其所在,十日而返。曰:“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其颠罡风逼人,有麋鹿数百群,围绕而宿。三宿而始下。”其与人争奇逐胜,皆此类也。
母丧服阕,益放志远游。访黄石斋于闽,穷闽山之胜,皆非闽人所知。登罗浮,谒曹溪,归而追及石斋于云阳。往复万里,如步武耳。谓昔人志星官舆地,多承袭傅会;江河山川,多囿于中国一隅。欲为昆仑海外之游,穷流沙而后返。小舟如叶,大雨淋湿,要之登陆,不肯,曰:“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丙子九月,辞家西迈。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遇盗于湘江,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瘗静闻骨于迦叶道场,从宿愿也。
霞客还滇南,足不良行,修《鸡足山志》,三月而毕。病甚,语问疾者曰:“张骞凿空,未睹昆仑;唐玄奘衔人主之命,乃得西游。吾以老布衣,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历西域,题名绝国,死不恨矣。”
余之识霞客也,因漳人刘履丁。履丁为余言:“霞客西归,气息支缀,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三月而反,具述石斋系状,据床浩叹,不食而卒。”其为人若此。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木叔小寒山过:经过
B.虽才笔之士,无以也加:超出
C.质明已失其所在质明:天刚亮
D.多承袭傅会傅会:把无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

小题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徐霞客奇情逸志的一组是
①力耕奉母,践更繇役?②凌绝壁,冒丛箐,扳援下上
③就破壁枯树,燃松拾穗,走笔为记?④譬如涧泉暴注,撞击肩背,良足快耳
⑤孤筇双屦,穷河沙,上昆仑?⑥闻石斋下诏狱,遣其长子间关往视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霞客十分喜欢山水,曾登雁荡山十日而返,放志远游一生,终穷天下之胜,对自己的一生毫无遗憾。
B.徐霞客出游行装简单,常忍受饥饿翻山越岭,虽有重重困难和险阻,仍不忘记录旅行见闻,文采斐然。
C.徐霞客曾跟随僧人静闻登鸡足山,途中静闻遭遇强盗而病死,徐霞客最终将静闻葬于迦叶道场,了却静闻的夙愿。
D.徐霞客游览考察之后,认为一些天文地理书中有错误之处,后腿脚有病,不便行走,于是修撰《鸡足山志》。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吾取间道,扪萝上龙湫,有宕焉,雁所家也。(5分)
(2)静闻被创病死,函其骨,负之以行。(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1)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有一个坑洼在那里,是大雁住的地方。
(2)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本题解析:
小题1:过:拜访
小题1:①说他有孝心?⑥表现他对黄石斋的友情之笃厚
小题1:原文有“僧静闻愿登鸡足礼迦叶,请从焉”,可见应是静闻跟随徐霞客,而非徐霞客跟随静闻。
小题1:看懂意思+字字落实+灵活处理:(1)间道,从小道;扪,攀,拉。句子意思2分(2)创,伤害;函,用盒子装;瘗,埋葬;句子意思1分。
【参考译文】
徐霞客名弘祖,是江阴梧塍里人。生在乡里,却奇情充沛,十分喜欢山水,种田侍奉老母亲。出钱请人代替服劳役,好像笼子里的鸟一样,迫不得舒展,容易触到边沿,经常想着飞走。三十岁的时候,母亲打发他出游。东南地区美丽的山水,都是他十分熟悉的地方。有去过两三次的,有去过多次的,没有只去过一次的。
他出行,不刻意整束行装,不包裹食物;能几天忍受饥饿,能遇到什么食物就吃什么食物,并能吃饱,能徒步跑几百里。攀登陡峭的山壁,踏过丛生的竹林,上下攀援,空中横渡山谷,像拿绳索打水一样。平常也未曾写过华丽的文章,但出游到几百里的地方,却能靠着破壁枯树,点燃松枝干穗,拿笔快速地记录,(写出的东西)好像是记得清清楚楚的账目,好像是高手画的美丽图画,即使是很会写文章的人也没法超过他。
游览天台山、雁荡山回来,在小寒山拜访陈木叔。陈木叔问他:“可曾到过雁荡山的最高峰?”徐霞客不敢肯定回答。天刚亮,他人已经不见了。十天以后回来了,说“我从小道,手拉藤条登上了大小龙湫,看到一个坑洼,是大雁住的地方。山顶劲风逼人,有好多麋鹿围绕着我住下。住了三宿才下山。”他和人争奇斗胜,都是这类情况。
母亲去世,服丧期满,他更加放开心志游览远方。在福建拜访了黄石斋,看遍了福建的胜山,都不是当地人所熟知的。登上了罗浮山,拜谒了曹溪,回来又在云阳追访黄石斋。来回上万里,好像是在近处漫步。说前人记载天文地理,很多是抄袭,把没有关系的事物硬说成有关系。长江黄河二条经脉,山与水两者之间的界限,大多于中原之内。打算游览昆仑山等中原以外的地方,直到西北沙漠地区才回来。乘坐一艘树叶般的小船,大雨淋湿了小船,邀请他上岸,他不愿意,说:“这就好比山泉猛下,撞击肩和背,实在是快活啊!”丙子年九月,辞家西行。僧人静闻希望登鸡足山,礼拜迦叶,请求跟从。在湘江遇到了强盗,静闻被伤害致死。他就用盒子盛放他的尸骨,背着尸骨前行。把静闻的尸骨埋葬在迦叶道场里,了却了静闻的夙愿。
徐霞客回到云南,脚生病,不好走,便修撰《鸡足山志》,三个月以后修撰完毕。(他)病得很厉害,对前来探望的人说:“西汉张骞开辟道路,未见昆仑山。唐朝玄奘奉皇上使命,才有机会西游。我不过是一个老百姓,一根竹杖一双鞋,走到黄河、沙漠地带,登上昆仑山区,走过西域,留名很远的国家,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憾了。”
我认识徐霞客,是通过漳州人刘履丁。刘履丁对我说:“徐霞客从西方回来,呼吸困难。听说黄石斋被皇帝下诏关到监狱里,就派他的长子辗转崎岖的山路,前往探视,三个月才回来,他儿子对他详细讲述了黄石斋被拘押的情状,他躺在床上十分感叹,不吃东西去世了。”他这个人为人就像这样啊!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