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采之始迭。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下列句中加粗的“之”的意义及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人之有是四端也
A.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
B.知皆扩而充之矣
C.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D.治天下可运之掌上
2.下列加粗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由是观之——无是非之心
B.无侧隐之心,非人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C.今人乍见孺子将人于并——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
D.自贼者也——贼其君者也
3.在孟子看来,“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那么治国施行“仁政”也是天经地义的。在文中最能体现这一主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孟子认为“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即“性本善”,但又要求“知皆扩而充之”,你认为是否矛盾?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翻译下列句子(12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4分)
(2)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4分)
(3)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4分)
3、阅读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①,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
注释:①相传项橐七岁时就曾难倒过孔子。
1.下面划线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君其试臣,何遽叱乎
遽:急忙
B.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
难:感到为难
C.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使:派…出使
D.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
报:告知
2.下面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
②夫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
③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④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
A.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不同。
B.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不同。
C.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相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也相同。
D.①②中的“为”字意义与用法不同,③④中的“于”字意义与用法相同。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的是
[? ]
A.秦始皇派遣张唐到燕国去任相国,但张唐曾带兵攻打过赵国,他觉得赵国一定会怨恨自己,对自己不利,所以以此为借口推托。
B.张唐不敢去,吕不韦虽然心里不快,但没也没有办法勉强他,结果年仅十二岁的甘罗看出了吕不韦的心事,主要请求去说服张唐。
C.甘罗用武安君白起得罪了吕不韦,结果被吕不韦逼死的例子警告张唐,如果他不听吕不韦的话,只能是死路一条。
D.甘罗在出使赵国时,仔细分析了秦、赵、燕之间的关系,成功地劝说赵王割给秦国五座城池,后来秦国还不费吹灰之力就又取得了原属燕国的十一座城池。
4、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守拙归园田?拙:不善于在官场逢迎取巧。
B.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厌:满足。
C.可怜体无比?可怜:值得同情。
D.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依依:杨柳随风摇曳披拂的样子。
5、阅读题 《孟子》阅读(6分)
孟子曰:“易①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食之以时,用之以礼,财不可胜用也。民非水火不生活,昏暮叩人之门户求水火,无弗与者,至足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②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孟子?尽心上》)
【注】①易: 治理、整治。②菽粟:大豆和小米。
小题1:从选段来看,孟子认为:统治者治理天下,应先使老百姓?,(1分)才能让老百姓?。(1分)(用原文词语回答,每个空格只填一个字)
小题2:孟子并非只空谈“礼义兴邦”,也多次谈到经济问题,请根据上面选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出孟子对此问题的具体措施。(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