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答题技巧《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31 22:36:1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长太患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轨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苣。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佰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曲兮,竟周容以为度。恺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圆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1.对下列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余虽好修姱以轨羁兮——修姱:修沽而美好,实指美行美德。
B.怨灵修之浩荡兮——灵修:神仙,指代君王,具体指楚怀王。
C.众女嫉余之蛾眉兮——众女:众多女子,指楚王身边受宠幸的众多女子。
D.何方圜之能周兮——方圜:方枘和圆凿。
2.下列加粗词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謇朝谇而夕/既余以蕙纕兮
B.余不为此态也/尤而攘诟
C.亦余心之所兮/谣诼谓余以
E.竟容以为度/何方圜之能
3.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除开头两句外,从自述遭贬黜写起。“虽九死其犹未悔”表达了自己面对遭贬黜的巨大打击,决不放弃崇高理想的坚定信念。
B.文章揭示了遭贬黜的诸多原因,由此不仅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激愤,也可以看出诗人在逆境中的清醒与冷静。
C.表达了自己于失意与困窘中,宁死决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而要发扬前圣所推崇的“伏清白以死直”的献身精神。
D.作者想象丰富,善用比喻,他以“蕙”“苣”比喻美行美德,以“鸷鸟”比喻自己如同搏击长空的雄鹰一般,以“方圜”比喻自己不会与不同道者相安。
4.将下面的两个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并说说这两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从节选部分的内容来看,屈原认为自己被贬黜有哪几个方面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3)题。
萤 火
赵执信①
和雨还穿户,经风忽过墙。
虽缘草成质②,不借月为光。
解识幽人意,请今聊处囊。
君看落空阔,何异大星芒。
注:①赵执信:清康熙十八年进士,其诗多反映现实生活,追求清新脱俗。②“质”即“体”。《礼记·月令》当中有“腐草为萤”的说法。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写萤火虫的诗,构思新颖,语言不事雕琢。
B.开头二句以人格化手法描写了萤火虫轻盈自在的形象。
C.“虽缘草成质”二句是说萤火虫虽身世卑微,却不趋炎附势。
D.“幽人”,幽居之人,隐士。“落空阔”指飘飞在广阔的夜空。

(2)这首诗和陆游的《咏梅》、于谦的《石灰吟》等,就内容而言都属于  诗,其特点是_________。
(3)对这首诗中“处囊”二字,有人理解为用了“囊萤映雪”的典故,有人认为是用了《毛遂自荐》中“锥处囊中,其末立见”的典故,还有人认为二者兼而有之。请结合此诗的寓意,谈谈你的意见。



3、阅读题  现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小题1:诗中的核心意象“土地”象征了什么?诗人对土地、河流、风和黎明的描写蕴含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3分)
小题2:请指出第二节运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分析第二节在全诗中的作用。(5分)



4、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两首诗均写秋色秋味,但作者心境不同。试作简要分析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6分)
竹窗闻风寄苗发司空曙
李 益
微风惊暮坐,临牖思悠哉。开门复动竹,疑是故人来。
时滴枝上露,稍沾阶下苔。何当一入幌,为拂绿琴埃
【注释】苗发、司空曙均为李益的诗友。
【小题1】此诗巧于构思,全诗皆围绕□□二字展开。(1分)
【小题2】对作品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借风以寄思情是一种比兴手法,“风”是激发诗人思绪的触媒。
B.“开门复动竹”是诗人的幻觉,是“临牖思悠哉”的结果。
C.以露滴润泽绿苔的清幽环境,渲染诗人内心的寂寞和思念。
D.诗人的内心活动刻画得十分细微:由惊而思,由思而疑。

【小题3】尾联是怎样表达情感的?(3分)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常见题型》高频..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