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A.①能文者,固不能以奇为主也②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B.①世之能言者多矣②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 C.①夫决水于江河淮海也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D.①然其意靡靡,似主于奇矣②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1)(4分)您的爱好像这样,本来没有什么不好,可是我听说的,人们所说的会写文章的人,哪里是说他善于追求语言形式上的奇特呢?
(2)(3分)因此,道理鲜明的文章,在形式上不必刻意期望工巧却能达到工巧;道理屈曲不明的文章,(即使)在语言上巧妙地加以粉饰润泽也会漏洞百出。
(3)(3分)所以先向您陈述我的看法,希望(您)不要因为我的话语朴素粗陋而不省悟啊。
本题解析:
小题1:辱:使对方受屈辱,谦词。
小题1:助词,的。A①介词,把;②介词,因为.C①介词,从;②介词,对.D①连词,表转折,但是:②代词,这样.
小题1:①⑥不是论据,③是论点。
小题1:“如果关注表达形式”错。
小题1:(1)重点注意“嗜”“固”“抑”的翻译。(2)重点注意“是故”“理性”“工”的翻译。(3)重点注意“陈”“愿”“质俚”“省”的翻译。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八大山人①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倚然无画家町畦。人得之,争藏弆②以为重。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醉后墨渖淋漓,亦不甚爱惜。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③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欷歔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夜宿寺中剪烛谈,山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④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日狂士、日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
【注】①八大山人:明末著名画家朱耷晚年的自号。②弆(jǔ):收藏。③嬲(niǎo):纠缠。④跋:通“茇”,蜡烛根。
1.下列句子中,加粗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延:招请
B.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决:折断
C.翛然无画家町畦——町畦:田界,比喻规矩
D.澹公持寸札曰——寸札:短信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久之疾良已——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B.吾以作袜材——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然善笑而喜饮益甚——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D.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通过描写人物的言行来表现其丰富的内心世界,塑造了八大山人这一明代遗民形象。
B.文章重在写八大山人工书善画的才华和志不得伸的命运,来为天下不得志者发一叹惋。
C.本文写到八大山人与作者在风雨之日相见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山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D.末段模仿太史公笔法,表达了作者对八大山人的同情和八大山人不被世人真正了解的慨叹。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B
4.(1)年轻时遭遇变故,抛开家逃到奉新县的山中。
(2)然而达官贵人想要用几两银子换一张石画,却得不到。
(3)嘱托北竺澹公约八大山人前往山寺相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论语》3个选段,回答问题。(6分)
(1)、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2)、子夏问曰:“‘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子曰:“绘事后素。”曰:“礼后乎?”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
(3)、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注释】《韶》:舜时古乐曲名。《武》:相传是歌颂周武王的一种乐舞。倩:音qiàn,笑得好看。盼:眼睛黑白分明。绚,有文采。素:白底。商:子夏名商。
(1)下列各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孔子认为:乐舞不单是娱乐问题,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应注意形式美和内容的善。
B.孔子说能够启发我的人是子夏啊!体现了教学相长的思想。
C.孔子认为:外表礼节仪式同内心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D.孔子认为:一个人质朴多了,就会像个粗俗品质低下的人,文采多了,就像个虚伪浮夸的人。
(2)简要分析,上面3段 “尽善尽美”、 “绘事后素” “文质彬彬”分别在文段中阐述各自怎样的观点?
参考答案:(1)、D
(2)、(3分)“尽善尽美”阐述艺术(或音乐)形式和内容的美善统一(或完美统一)(1分);“绘事后素” 阐述了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仁义是礼乐的底子。(或礼乐与仁义的完美统一 )(1分);“文质彬彬” 阐述了君子内在品质和外在外表礼仪配合恰当(或完美统一)的人格模式(1分) 。
本题解析:(1)、错在“品质低下”。
(2)、见下面的评析
译文?:(1)孔子讲到“韶”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美极了,内容也很好。”谈到“武”这一乐舞时说:“艺术形式很美,但内容却差一些。”
(2) 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商,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3)孔子说:“一个人的质朴要是超过他的文采,就未免有些粗野;文采要是超过他的质朴,又未免有些虚浮。只有文采和质朴结合的匀称均衡,那才称得上大雅君子。”
评析:(1)孔子在这里谈到对艺术的评价问题。他很重视艺术的形式美,更注意艺术内容的善。这是有明显政治标准的,不单是娱乐问题。
(2) 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就伦理学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
(3) 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小题。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招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以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
小题1:下列各句,补充了省略的“于”字,补充有误的一项是()
A.置酒(于)沛宫
B.威加(于)海内
C.吾虽都(于)关中
D.高祖击(于)筑
小题2:对下列句子中“之”的意义和用法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悉召故人之父老子弟纵酒结构助词“的”
B.令人皆和习之代词,代指“大风歌”
C.佯狂不知所之者助词,无义
D.臣闻求木之长者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本题解析:
小题1:略
小题2: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也。家世儒学。父雍,起小吏,以能擢授殿中侍御史。思少学钟、胡①书及鼓琴,并不成。雍谓友人曰:“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思遂感激勤学,兼善阴阳之术。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造《齐都赋》,一年乃成。复欲赋三都,会妹芬入宫,移家京师,乃诣著作郎张载,访岷邛之事。遂构思十年,门庭籓溷②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自以所见不博,求为秘书郎。及赋成,时人未之重。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安定皇甫谧有高誉,思造而示之。谧称善,为其赋序。张载为注《魏都》,刘逵注《吴》《蜀》而序之曰:“观中古以来为赋者多矣,相如《子虚》擅名于前,班固《两都》理胜其辞,张衡《二京》文过其意。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情致,非夫研核者不能练其旨,非夫博物者不能统其异。世咸贵远而贱近,莫肯用心于明物。”陈留卫权又为思赋作《略解》…… 自是之后,盛重于时,文多不载。司空张华见而叹曰:“班、张之流也。使读之者尽而有余,久而更新。”于是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之纸贵。初,陆机入洛,欲为此赋,闻思作之,抚掌而笑,与弟云书曰:“此间有伧父③,欲作《三都赋》,须其成,当以覆酒瓮耳。”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秘书监贾谧请讲《汉书》,谧诛,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及张方纵暴都邑,举家适冀州。数岁,以疾终。
(选自《晋书·左思传》,有删改)
【注】①钟、胡:即钟繇、胡昭,魏晋书法家。②籓溷(fān hùn):篱笆边,厕所旁。③伧父(fǔ):粗野鄙贱的人。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门庭籓溷皆著笔纸著:放置,安放
B.思造而示之造:拜访,探访
C.世咸贵远而贱近贵:显贵,地位高
D.专意典籍意:放在心上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说明左思《三都赋》创作成功,形成“洛阳纸贵”原因的一项是(?)(3分)
①思所晓解,不及我少时?②不好交游,惟以闲居为事
③门庭籓溷皆著笔纸,遇得一句,即便疏之?④谧称善,为其赋序
⑤至若此赋,拟议数家,傅辞会义,抑多精致?⑥退居宜春里,专意典籍
A.①③⑤
B.③④⑤
C.②④⑤
D.①⑤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左思出身寒微,相貌丑陋,不善言辞,小时候习书法、学鼓琴都没有学成,但他后天不断勤奋向学,所写书信重修饰,文采壮美华丽。
B.左思面壁十年、呕心沥血写成《三都赋》后,立即名重一时,当时众多知名学者张载、刘逵、卫权等交口称赞,并相继为之作注作序。
C.文章记述天资不算聪慧的左思成功的事例,意在告诉人们家庭儒学熏陶、后天不懈努力以及名流赏誉鼓吹等主客观因素都是不可缺少的。
D.文章叙写了陆机入洛阳后,怀抱志愿,先鄙视嘲笑左思,后又为其所折服等事件,旨在从侧面写出《三都赋》的名重当世。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思自以其作不谢班、张,恐以人废言。 (3分)
?
(2)及思赋出,机绝叹伏,以为不能加也,遂辍笔焉。(3分)
?
(3)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
(2)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
(3)就其文字描写来看,不过寻常事物,但是它的旨趣是极大的;举的是近事,而表达的意思很深远。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贵:崇尚,重视,以为宝贵。就该词所处的位置来看,它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句中的远,应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因此,贵,应作动词。
小题2:试题分析:本题宜用排除法:①父亲对左思少时的评价,因此不符合筛选要求,应排除AD两项;②属于创作《齐都赋》之事,与创作《三都赋》无关,也不符合要求,故应排除包含这一句的C项;⑥左思对其他典籍的研究,D项也不符合要求。这样答案就有了。
小题3:试题分析:A项“出身寒微”牵强,文中无根据,“书信重修饰”表述错误。B项赋写成,当时人并未重视。C项“都是不可缺少的”说法过于绝对。
小题4:试题分析:分析句子的特点,把握句中的关键词是翻译文中句子的基础,而理解句子的意思是其前提。所以在下笔翻译前,要根据句子的具体语境,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就是分析句子的特点,把握句子中的关键词来规范翻译。⑴句:谢,逊让,不如;以人废言,不因为这个人有不足的地方而不采纳他的正确意见。(2)句:绝叹服,绝,极点,叹服,赞叹佩服;辍,停止。(3)句:称文,陈述的文字;指,通“旨”,指主旨,旨意;迩,近。
【参考译文】
左思,字太冲,齐国临淄人。他家世代传承儒学。父亲左雍起于小吏,凭借才能被提拔为殿中侍御史。左思小时候学习钟繇、胡昭的书法,并学鼓琴,都没学成。左雍对朋友说:“左思通晓、理解的东西,比不上我小时候。”左思于是受到感发和激励,勤奋向学,并且擅长阴阳之术。他相貌丑陋,口齿笨拙,诗文辞采却壮美华丽。不喜欢与人交游,只以闲居为事。
作《齐都赋》,用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又想作《三都赋》,赶上妹妹左芬(被晋武帝征召)入宫,把家搬到京师,于是拜访著作郎张载,访求四川成都一带的事情。于是用十年时间构思,门旁庭前,篱边厕所,都放着笔和纸,偶得一句,立即记录下来。自己认为见闻不够广博,请求(到秘书省)担任(掌管图书典籍的)秘书郎之职。等到赋写成之后,当时人并未给予重视。左思自认为他的赋作比之班固、张衡之作毫不逊色,担心人们因为看不起他这个人而废弃他的作品。安定人皇甫谧有很高的声望,左思前去拜访他,把自己的作品给他看。皇甫谧大为称道,并且替他的赋写了序文。张载为其中的《魏都赋》作了注释,刘逵为其中的《吴都赋》《蜀都赋》作了注释,并为之作序说:“观战国以来,作赋的人太多了,司马相如的《子虚赋》在前代享有盛名,班固的《两都赋》道理胜过文辞,张衡的《二京赋》文采超过立意。至于这篇赋作,比拟诸家,或运用辞藻表现思想,或运用事实阐发意蕴,也颇有情致,不精研细审的人不能详知这篇赋作中蕴含的深意远旨,不通晓众物的人不能统摄这篇赋作中涉及的殊物异闻。世人都崇尚古代的作品,看不起当世之人的创作,没有人肯花心思了解作品实质。”陈留人卫权又为左思此赋作了《略解》……从此以后,《三都赋》被时人称誉推崇,文章太多,不一一记载。司空张华见到此赋,感叹说:“左思是班固、张衡之流的人物,(此赋)能使诵读的人感觉文已尽而意有余,历时越久,越有新意。”于是豪门贵族之家争相传阅抄写,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价格大涨。起初,陆机从南方来到洛阳,打算创作《三都赋》,听说左思正写此赋,拍手而笑,给弟弟陆云写信说:“这里有个粗俗鄙陋的北人,想作《三都赋》,等他写成了,也只好用那些纸盖酒坛子罢了。”等到左思的赋作传出,陆机赞叹佩服至极,认为不能超越(他),于是停笔不写了。秘书省长官贾谧请他主讲《汉书》,贾谧(在“八王之乱”中)被诛杀后,左思退居宜春里,一门儿心思扑在典籍上。等到张方肆意暴虐,祸害京都洛阳,左思将全家人搬到冀州。几年后,因病而死。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名句名篇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