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7-31 22:44: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齐谐者,志怪者也。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水浅而舟大也。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故九万里则风斯在下矣,而后乃今培风;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者,而后乃今将图南。蜩与学鸠笑之曰:“我决起而飞,抢榆枋而止,时则不至而控于地而已矣,奚以之九万里而南为?”适莽苍者,三飧而反,腹犹果然;适百里者,宿舂粮;适千里者,三月聚粮。之二虫又何知!(庄子《逍遥游》)
1.对下列句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怒:愤怒
B.齐谐者,怪者也——志:记载
C.而后乃今将南——图:计划
D.二虫又何知——之:此
2.下列句中的“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其翼若垂天之云
B.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C.天之苍苍,其正色邪
D.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3.下列句中加粗词与“则风斯在下矣”的“斯”意义相同的是(   )
A.是陋室
B.礼乐不可须去身
C.有备可以无患矣
D.何故至于
4.“鲲鹏”可高飞九万里,能从北海飞到南海,但必须借助“海运”“扶摇”,意在说明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C
4.鲲鹏是有所待,非真正的“逍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纵囚论
欧阳修
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此又君子之尤难者也。方唐太宗之六年,录大辟囚三百余人,纵使还家,约其自归以就死。是以君子之难能,期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其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是君子之所难而小人之所易也。此岂近于人情?
或曰:罪大恶极,诚小人矣,及施恩德以临之,可使变而为君子。盖恩德入人之深而移人之速,有如是者矣。曰:“太宗之为此,所以求此名也。然安知夫纵之去也,不意其必来以冀免,所以纵之乎?又安知夫被纵而去也,不意其自归而必获免,所以复来乎?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意其必免而复来,是下贼上之心也。吾见上下交相贼以成此名也,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不然,太宗施德于天下,于兹六年矣,不能使小人不为极恶大罪,而一日之恩,能使视死如归而存信义,此又不通之论也。”
“然则何为而可?”曰:“纵而来归,杀之无赦,而又纵之,而又来,则可知为恩德之致尔。然此必无之事也。若夫纵而来归而赦之,可偶一为之耳,若屡为之,则杀人者皆不死,是可为天下之常法乎? 不可为常者,其圣人之法乎?是以尧、舜、三王之治,必本于人情,不立异以为高,不逆情以干誉。
小题1:下列语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自归以就死约:约定
B.小人之尤者以必能也期:希望
C.盖恩德入人之深而人之速移:移动
D.不情以干誉逆: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划线的词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然则何而可
B.所以求此名也
是可天下之常法乎所以纵之乎
C.不意其必来冀免
D.囚及期而卒自归无后者
吾见上下交相贼成此名也?圣人之法乎
小题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解释,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信义行于君子,而刑戮施于小人
对君子要讲信义,而对小人要施加刑罚
B.刑入于死者,乃罪大恶极,此又小人之尤甚者也
施加刑罚而将犯人打入死地,这是罪大恶极的行为,这又让小人特别嚣张
C.夫意其必来而纵之,是上贼下之情也
(假如)料到犯人必会回来才将他们放走,这是上面(皇帝)窥察揣摩下面(囚犯)的想法
D.乌有所谓施恩德与夫知信义者哉
哪里有所说的(皇帝)施加恩德与(囚犯)懂得了信义这种情形呢
小题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区分君子与小人,要看其是否能够为了“义”殒身不恤,视死如归。
B.作者认为唐太宗纵囚的做法只不过是为了求得贤德君主之名,并不值得称赞。
C.作者认为囚犯在明知必死时做出回去领死的抉择,才可以说施恩教化取得成功。
D.作者认为圣君明主治世应以人情为本,既不追求标新立异,也不追求作秀求名。
小题5:用“/”给下面画横线文言文断句。(5分)
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 射 之 士 使 人 说 王 曰 臣 问 谒 者 谒 者 曰 可 食 臣 故 食 之 是 臣 无 罪 而 罪 在 谒 者 也 且 客 献 不 死 之 药 臣 食 之 而 王 杀 臣 是 死 药 也 王 杀 无 罪 之 臣 而 明 人 之 欺 王 王 乃 不 杀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A
小题1:有献不死之药于荆王者,谒者操以入。中射之士问曰:“可食乎?”曰:“可。”因夺而食之。王怒,使人杀中射之士。中射之士使人说王曰:“臣问谒者,谒者曰‘可食’,臣故食之。是臣无罪,而罪在谒者也。且客献不死之药,臣食之而王杀臣,是死药也。王杀无罪之臣,而明人之欺王。”王乃不杀。


本题解析:
小题1:移:使人改变。
小题1:以:连词,表目的。(为:做;作为。所以:用来……;因此。其:代词,那些;语气词,难道。
小题1:刑罚被核定为死罪,是罪恶到了顶点,这又是小人中最厉害的了。
小题1:文中说“宁以义死,不苟幸生,而视死如归”即使君子也很难做到。这并非区分小人与君子的依据
小题1:本题考查断句,短文故事性很强,多读几遍,然后再一些常见虚词的帮助下进行断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唐太宗赐绢惩顺德
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受人馈绢,事觉,①上曰:“顺德果能有益于国家,朕与之共有府库耳,何至贪冒如是乎。”犹惜其有功,不之罪,但于殿庭赐绢数十匹。②大理少卿胡演曰:“顺德枉法受财,罪不可赦,奈何复赐之绢?”上曰:“彼有人性,得绢之辱,甚于受刑。如不知愧,一禽兽耳,杀之何益?”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
(2)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


本题解析:关键词:有?如是?复
译文:右骁卫大将军长孙顺德接受他人赠送的丝绢,事情被发觉后,唐太宗说:顺德确实是对国家有益的,我和他共同享有官府仓库的财物,他为什么贪婪到这地步呢?因为吝惜他有功绩,不惩罚他了,不过在大殿中赠送丝绢几十匹。大理少卿胡演说:顺德违法接受财物,所犯的罪行不可赦免,怎么还再送他丝绢?”唐太宗说:“他是有人性的,获得丝绢的侮辱,超过了接受刑罚。如果不知道惭愧,就如同一只禽兽罢了,杀了他又有什么益处呢?”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课外文言文阅读(15分)
原 弊
欧阳修
农者,天下之本也,而王政所由起也。古之为国者未尝敢忽,而今之为吏者不然,簿书听断而已矣,闻有道农之事,则相与笑之曰:鄙。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知务农而不知节用以爱农,是未尽务农之方也。
古之为政者,上下相移用以济。下之用力者甚勤,上之用物者有节,民无遗 力,国不过费,上爱其下,下给其上,使不相困。一夫之力,督之必尽其所任;一日之用,节之必量其所入。一岁之耕,供公与民食,皆出其间而常有余,故三年而余一年之备。今乃不然。耕者,不复督其力;用者,不复计其出入。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甚者,场功甫毕,簸糠麸而食秕稗,或采橡实、畜菜根以延冬春。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此甚可叹也!
国家罢兵,三十三岁矣。兵尝经用者老死今尽,而后来者未尝闻金鼓、识战阵也。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其势不得不骄惰。今卫兵入宿,不自持被而使人持之;禁兵给粮,不自荷而雇人荷之。其骄如此,况肯冒辛苦以战斗乎?就使兵耐辛苦而能斗战,虽耗农民,为之可也。奈何有为兵之虚名,而其实骄惰无用之人也。
古之凡民长大壮健者皆在南亩,农隙则教之以战,今乃大异,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招之去为禁兵,其次不及尺度而稍怯弱者,籍之以为厢兵。吏招人多者有赏,而民方穷时争投之。故一经凶荒,则所留在南亩者惟老弱也。而吏方曰:不收为兵,则恐为盗。噫!苟知一时之不为盗,而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古之长大壮健者任耕,而老弱者游惰;今之长大壮健者游惰,而老弱者留耕也。何相反之甚邪!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小题1: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知务农而不知节用爱农畜菜根延冬春
B.簸糠麸食秕稗不知其终身骄惰而窃食也
C.古之国者未尝敢忽招之去禁兵
D.国家罢尝经用者老死今尽
小题2:以下句中,全都表明不重视农业所造成的恶果的一组是(?)
①一岁之耕供公仅足,而民食不过数月?②不幸一水旱,则相枕为饿殍
③生于无事而饱于衣食也?④一遇凶岁,则州郡吏以尺度量民之长大而试其壮健者?⑤?则南亩之民不得不日减也?⑥故曰有诱民之弊者,谓此也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农业是天下之本,当政者只知使用民力却不知爱惜民力,这是不可取的。
B.作者认为,休战以来的士卒已经老迈,因此背军粮的任务只好雇请他人来做。
C.作者通过古今施政的对比,揭示了宋朝农民在利益被严重侵害下的悲惨遭遇。
D.作者指出并批判了高大健壮的人不种田而年老体弱的人辛苦劳作的不正常现象。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夫知赋敛移用之为急,不知务农为先者,是未原为政之本末也。
(2)然民尽力乎南亩者,或不免乎狗彘之食,而一去为僧、兵,则终身安佚而享丰腴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1)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
(2)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还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


本题解析:
小题1:A目的连词。B顺承/转折。C治理/做。D战争/军人。
小题1:①粮食少。②不重视兴修水利。⑤农民越来越少。
小题1:其骄如此,可见不是老迈,是骄奢。
小题1:本题考查翻译能力。(1)之、为、本末各一分。(2)者、乎、去各一分。
译文:
农业是天下的根本,也是国家制订统治措施的起源。古代治理国家的人不曾敢轻视疏忽,但现在做官吏的人却不是这样,他们只是整理户口文书、听案断案罢了。听见有人说起农业之事,就相互取笑他说:(这是)低贱的事情。他们知道通过赋税将农业物资移用到自己身上是紧急的事情,不懂得致力于农业是首先要考虑的,这是没有弄清统治措施的根本啊。懂得致力于农业而不懂得节约用度来爱护农民,这是没有穷尽致力于农业的办法啊。 
古代治理国家的人,统治者和百姓相互移用来互相补充。处于下位的百姓尽力很勤勉,处于上位的统治者使用物资有节制,百姓不保留自己的气力,国家不过分浪费,统治者爱护他们的百姓,百姓提供物资给统治者,使得上下都不相困扰。一位男子的力气(官府)督促他一定要尽力完成自己的职责,一天的用度(官府)约束他一定要衡量自己的收入,一年种出的庄稼供给官府和百姓,食物都从这里面出来,常常还有富余,所以三年便能余下一年的储备。现在却不是这样,种田的人,官府不再督促他尽力;消费者,不再计算他的支出和收入。农民一年耕种打下的粮食供给官府才刚刚够,而农民自己的食物却不超过几个月。严重的,收获的事情刚刚结束,农民只能将簸出来的糠麸或秕稗作为食物,或者采摘橡树的种子、存储菜根来勉强度过冬春的饥荒时节。如果遭受不幸遇到水灾旱灾,就会纷纷倒下成为饿殍。这样的情况很是可悲可叹啊!
国家停止用兵已经33年了,士兵中那些身经百战的人老的老死的死现在几乎都没有了,而后来当兵的人不曾听见过战鼓,不懂得战阵。生活在没有战事的时代而衣食不缺,那情势不能不骄傲懒惰。现在士兵进入兵营,不肯自己抱自己的东西而让别人抱着;禁兵领取粮食,不肯自己挑而雇人挑。他们骄纵懒惰到这样的程度,又怎么愿意冒着辛苦而参加战斗呢?如果能让士兵能承受辛苦而能够战斗,即使损耗农民的利益,这样做也是可以的。但奈何他们只有当兵的虚名,而实际上是一群骄纵懒惰的无用之人啊。
古代大凡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都在田间劳作,农闲的时候就将作战的技能教给他们,现在却完全不同,一旦遇到灾年,那么各州郡的官员就用尺子度量百姓中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招他们去做禁兵,稍差一点低于尺度且稍微有些瘦弱的,登记在册作为厢兵。官员招人多的有赏赐,而百姓正处于穷困之时争相投军。所以,一遇上凶年荒灾,那么留在田地的只有老弱之人了。而官方这时也说:如果不将他们收留当兵,那么恐怕就会做强盗。唉!只是知道他们某段时间不做强盗,却不知道他们一生骄纵懒惰而窃取食物啊。古代那些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承担种田的工作,而年老体弱的游玩;现在身材高大身体健壮的人游玩,而老弱之人却留守在田地间。为什么相反到了这么严重的程度呢?然而百姓在田间尽力耕作的,有时还不免于吃猪狗之食,而一旦离开田地做僧人或士兵,就终身安乐舒适而享有丰美的食物,那么种田的农民就不能不一天天减少啊。所以说有引诱农民离开田地的弊端,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要?】下列各选项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孔雀东南飞》(相约,誓约)
B.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过秦论》(险要)
C.张良出,要项伯《鸿门宴》(同"邀",邀请)
D.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报任安书》(总括、概括)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B项:关键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