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A.借两个事例,揭示出当时贵族阶层压抑打击勇为人师者的嚣张气焰。 B.作者借此抒发了倡导古文运动者的愤激沉痛的思想感情。 C.这是用类比手法讽刺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 D.作者借此表达自己不愿接受像蜀越犬之类的家伙们的吠噬。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E
小题1:C。偏指一方。A.互相。B.互相。D.命相。
小题1:D。副词,只是。
小题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耻学于师?
小题1:然?雪?与?日?岂?有?过?哉 / 顾?吠?者?犬?耳 / 度?今?天?下?不?吠 者?几?人 / 而?谁?敢?衔?怪?于?群?目 / 以?召?闹?取?怒?乎?
小题1:
(1)译文:?虽然我常常发表一些看法,写点文章,但觉得自己的观点很是不对 。
(2)译文: (我)做一般人的老师尚且不敢,何况是做您的老师呢?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②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4分)
③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竟:最终,终于)
小题2:A(“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不能作为理由)?
小题3:B(老和尚并非“未卜先知”,也无“察言观色”)
小题4:①太守将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权且到别屋去坐一会吧。(3分:“且”、“权”各1分,句意1分)
②百姓各自对自己家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4分:“私”、“有利”、“自肥”各1分,句意1分)
③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3分: “弊”、“是”、“胜”各1分)
本题解析:参考译文: 恕斋先生,曾经担任献县县令,是一个好官吏。在太平府做官时,遇到疑难案件,就改穿便服亲自去查访。恰巧来到一座小庙休息,庙里的老和尚已经八十多岁了,向他合掌肃立施礼。随即吩咐徒弟备茶。
徒弟远远地答道:“太守就要来了,你还是领这位客人到别屋去坐一会吧!”老和尚说:“太守大人已经来了,赶快沏上茶来。”恕斋先生大惊:“你怎么知道我来?”老和尚答道:“太守您是一郡之主,一举一动,全郡人都知道,哪里仅仅是我知道呢?”恕斋先生又问:“你根据什么认识我?”老和尚说:“太守不能认识全郡的人,但全郡的人谁不认识太守呢?”
恕斋先生又问:“你知道我为什么事而来吗?”老和尚说:“你是为某某案子来的。这个案子的原告和被告两方,早就沿路都安排了人马等着你去查访。不过,他们都假装不认识你罢了。”太守听这一说,怅然若失,于是问:“那你为什么不跟他们一样也假装不认识我呢?”老和尚跪地叩头,说:“我该死,我该死。我就希望你这样一问。您治理地方的政绩,并不比龚遂、黄霸的政绩差,然而百姓对您稍微不满意的的原因,是您喜欢便服暗访。这样,不只大奸大恶的人能预先做好迷惑你的计划,就算是乡下的一般百姓,谁没有亲近的同伙,谁没有恩人仇人呢?您查访甲的同伙,他就会认为甲在理而乙理亏;您查访乙的同伙,他就会认为乙在理而甲理亏。您查访跟他有仇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仇人理亏;您查访对他有恩的人,他就会认为他的恩人在理。至于那些妇女小孩,他们听到的看到的并不真切;那些病弱的老人,话又说不清楚,叉怎么能拿来作为判案的确凿根据呢?您亲自查访还是如此,何况是依靠别人的了解的,怎么能避免错误呢?;便服暗访成为祸害,不仅仅调查官司是这样,民间的利害冲突,便服暗访也会成为祸害,对于河渠堤坝而言尤其突出。百姓对其自身和家庭都偏私,水流对自己有利就拦截来让自己受益,对自已有害就把别人相邻的土地作为排水沟,这就是他们取胜的计划。谁愿意全盘考察地形地势,制定长久安全的水利措施呢?老衲是尘世之外的人,本来不应该干预世间的事务,何况是官府的事情呢?只是佛法慈悲,主张舍弃自己帮助众生,如果对他人有利,本来就应该冒死说出来。希望您认真考虑。”
恕斋先生认真思考老和尚的这番话,最终不再暗访而回去了。第二天,他派衙门里的差役,送一些银两和粮米到庙里来,公差回到府衙以后,向太守汇报:“昨天大人回来以后,老和尚对他的徒弟说‘我的心事已经完成了’,最后平静地辞世了。”
姚安公认为:“大凡是案情,只要虚心研究考察,就可以分辨它的真伪,偏信他人偏信自己都是不对的。偏信他人的弊病,老和尚说的是对的;偏信自己的弊病,也是不能说得完的。怎么才能再来一个老和尚,也给我们说说法呢?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
参考答案:1.孔子:重义并不排斥利。韩非子:只重利完全排斥义。
2.孔子注重义,但并不反对正当的求利,主张见利思义(获利应以守义为前提),反对见利忘义。韩非认为每个人都是为了追逐利,君臣父子之间只有利,没有义。理想的义利观应该是义利统一的,孔子的观点应该提倡;韩非子观点完全是功利主义,否定了道德和文化教育,使人们争名夺利,给社会带来危害,不足取。(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己欲达而达人达::通达,行得通。
B.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贫贱。
C.吾闻秦、楚构兵:构兵:交战
D.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指:通“旨”,意旨、意向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事于仁,必也圣乎!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
B.吾其被发左衽矣我将言其不利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先生将何之
D.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鸡鸣而起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孟子认为,“人臣”、“人子”、“人弟”心怀私利去伺候“其君”、“其父”、“其兄”,那么天下必然灭亡。
小题4: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小题4:(1) 管仲辅佐桓公,称霸诸侯,匡正了天下,老百姓到了今天还享受到他给予的好处。(得分点:“相”、“霸”、“赐”)
(2)这样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丢掉财利,而怀着仁义之心来互相交往。(得分点:“是”、“去”、“接”)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相”,动词,辅佐;“霸”,动词,称霸;“赐”,名词,好处。(2)句中“是”, 这样;“去”,丢掉;“接”,交往。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