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7-31 22:44: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属文,景德初,张知白安抚江南,以神童荐之。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后二日,复试诗、赋、论,殊奏:“臣尝私习此赋,请试他题。”帝爱其不欺,既成,数称善。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欲独见奏事,无敢决其议者。殊建言:“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议遂定。坐从幸玉清昭应宫,从者持笏后至,殊怒,以笏撞之折齿,御史弹奏,罢知宣州。数月,改应天府,延范仲淹以教生徒。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兴学自殊始。太后谒太庙,有请服衮冕者,太后以问,殊以《周官》后服对。陕西方用兵,殊请罢内臣监兵,不以阵图授诸将,使得应敌为攻守;及募弓箭手教之,以备战斗。又请出宫中长物助边。悉为施行。
殊平居好贤,当世知名之士,如范仲淹、孔道辅皆出其门。及为相,益务进贤材,而仲淹与韩琦、富弼皆进用,至于台阁,多一时之贤。帝亦奋然有意,欲因群材以更治,而小人权幸皆不便。孙甫、蔡襄上言:“宸妃生圣躬为天下主,而殊尝被诏志宸妃墓,没而不言。”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然殊以章献太后方临朝,故志不敢斥言;而所役兵,乃辅臣例宣借者,时以谓非殊罪。
逾年,病浸剧,乘舆将往视之。殊即驰奏曰:“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已而薨。帝虽临奠,以不视疾为恨,特罢朝二日,赠司空兼侍中,谥元献,篆其碑首曰“旧学之碑”。?
(选自《宋史·晏殊传》,有删节)
注:?僦jiù,租赁。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章献明肃太后奉遗诏权听政权:权且、暂且
B.延范仲淹以教生徒延:拖延
C.多一时之贤多:增加
D.以不视疾为恨恨:遗憾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以笏撞之折齿皆白衣冠以送之
B.而小人权幸皆不便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C.当世知名之士行李之往来
D.乃辅臣例宣借者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小题3: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A.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B.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
/同进士出身
C.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D.帝召殊与/进士千余人/并试廷中/殊神气不慑/援笔立成/帝嘉赏
/赐同进士出身
小题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群臣奏事太后者,垂帘听之,皆毋得见。(4分)
译:?
(2)又奏论殊役官兵治僦舍以规利。坐是,降工尚书,知颖州。(4分)
译:?
(3)臣老疾,行愈矣,不足为陛下忧也。(4分)
译:?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
(2)又上奏批评晏殊役使官兵建筑出租房来谋求利益。因为这个原因,晏殊被降为工部尚书、颖州知府。
(3)我是老毛病犯了,马上就要好了,不值得让陛下担忧。


本题解析:
晏殊,字同叔,抚州临川人。七岁能写文章。景德初年,张知白做江南安抚使,把晏殊当作神童推荐给朝廷。皇帝下诏晏殊与一千多进士一块在朝廷上考试,晏殊一点都不害怕,拿着笔不一会儿就写完了。皇帝非常赞赏,赐给他同进士出身。过了二日,又考试诗、赋、论。晏殊上奏说:“我曾经自己练习写过这篇赋,请考试别的题目。”皇帝喜欢他不隐瞒,等他写完,皇帝连连称好。
仁宗即位,章献明肃太后遵奉遗诏暂且垂帘听政。宰相丁谓、枢密使曹利用,各自想独自参见太后,(对于这件事)朝中没有人敢决定这个建议的。晏殊提出建议说:“向太后奏事的群臣,太后垂帘听取(即可),都不能见(太后的)面。”方案就决定下来。因为跟着皇帝驾临玉清昭应宫,随从拿着笏板来晚了,晏殊发怒,用笏板打那个人,把人家的牙齿打断了,御史弹劾晏殊,晏殊被罢官做了宣州知府。过了数月,改任应天府,延请范仲淹来教学生。自五代以来,天下学校废弃,(重新)兴办学校从晏殊开始。太后拜谒太庙时,要安排穿戴衮冕的礼服,太后询问晏殊,晏殊用《周官》上太后着装的规矩来应对。这时,陕西方面正在发生战争,晏殊请求撤除内臣宦官监军的制度,不把固定呆板的阵法图交给众将领,使得宋军能够便于攻守,应敌致胜;及时招幕弓箭手进行训练,以作好战斗的准备;晏殊还请求拿出皇宫中多余的物品来充实边防军费。这些建议都得到了施行。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21分)
董槐,字庭植,濠州定远人。少喜言兵,阴读孙武、曹操之书。槐貌甚伟,广颡而丰颐,又美髯,论事慷慨,自方诸葛亮、周瑜。父永,遇槐严,闻其自方,怒而嘻曰:“不力学,又自喜大言,此狂生耳,吾弗愿也。”槐心愧,乃益自摧折,学于永嘉叶师雍。闻辅广者,朱熹之门人,复往从广,广叹其善学。乃学于永嘉叶师雍。
嘉定十四年,起为广德军录事参军,民有诬富人李桷私铸兵结豪杰以应李全①者,郡捕系之狱,槐察其枉,以白守。守曰:“为反者解说,族矣。”槐曰:“吏明知狱有枉,而挤诸死地以附于法,顾法岂谓诸被告者无论枉不枉,皆可杀乎?”不听。顷之,守以忧去,槐摄通判州事,叹曰:“桷诚枉,今不为出之,生无由矣。”乃为翻其辞,明其不反,书上,卒脱桷狱。绍定三年秋,权通判镇江府。至州,会全叛,涉淮临大江,大府急发州兵。槐即日将兵济江而西,全遁去,乃还。嘉熙元年,出知常州。后三日,提点湖北刑狱。常德军乱,夜纵火而噪。槐骑从数人于火所,且问乱故。乱者曰:“将军马彦直夺吾岁请,吾属将责之偿,不为乱也。”槐坐马上,召彦直斩马前,乱者还入伍中。三年,知江州。秋,流民渡江而来归者十余万,议者皆谓:“方军兴,郡国急储粟,不暇食民也。”
槐曰:“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至者如归焉。淳祐二年,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视其赋,则吏侵甚,下教曰:“吾莅州,而吏犹为盗不自悔,吾且诛之!”吏乃震恐,愿自新。槐因除民患害,裨将卢渊凶猾不受命,斩以徇师,军中肃然。帝日乡用②槐,槐言事无所隐,意在于格君心之非而不为容悦。帝问修太乙祠,则对曰:“土工洊③起,民疲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帝问边事,对曰:“外有敌国,则其计先自强。自强者人畏我,我不畏人。”槐每奏,帝辄称善。
景定三年五月二十八日既夕,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麾妇人出,为诸生说《兑》、《谦》二卦。问夜如何?诸生以夜中对,遂薨。
(选自《宋书·董槐传》,有删改)
【注】①李全:南宋叛臣。②乡用:重用。③洊(jiàn):再度。
4.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遇槐严遇:对待
B.吾属将责之偿责:谴责
C.斩以徇师徇:示众
D.麾妇人出麾:挥手使……离去
5.小题2:文中“诸生以夜中对”的“以”字,与下列句子中加点的“以”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
B.王好战,请以战喻
C.不然,籍何以至此
D.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6.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槐年轻时,喜欢谈论军事,把自己比作诸葛亮和周瑜。他父亲很生气,认为董槐喜欢说大话,不过是个狂妄的书生罢了。
B.李桷因有人诬陷谋反而被郡里抓捕入狱,董槐看出是桩冤案,据理力争,上书为他翻案,终于使他获释。
C.嘉熙元年,常德发生兵乱,纵火喧闹,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赶到火场,问清士兵作乱原因后,斩杀了侵占年度军饷的将军马彦直,平息了骚乱。
D.淳祐二年,董槐主管江西安抚司公事,检查税收时,发现小吏侵吞现象严重,于是下达告谕要严惩,小吏们震惊恐惧,愿意悔过自新。
7.小题4: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民,吾民也,发吾粟振之,胡不可?
(2)土工洊起,民疲于征发,非所以事天也。
(3)天大雨,烈风雷电,槐起衣冠而坐。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1)百姓,是我们的百姓。发放我们的粮食救济他们有什么不可以?
(2)土木工程再度兴起,百姓被征集调遣搞得疲惫不堪,这不是用来侍奉上天的做法。
(3)天下大雨,刮起狂风,雷鸣电闪,董怀起身穿衣戴帽坐着。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实词“责”意思是“要求”
小题2:例句中的“以”是介词,意思是“用、拿”,与 B项意义用法相同;A项是连词,表目的,“来”;C项是介词,“凭借”; D项“因”。
小题3:“董槐骑马跟在几个人后面”错误,“槐骑从数人”是“董槐骑马率领几个人”
小题4: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愚溪诗序
柳宗元
灌水之有溪焉,东流入于潇水。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或曰:可以染也,名之其能,故谓之染溪。予愚触罪,谪潇水上。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古有愚公谷,今予家是溪,而名莫能定,士之居者,犹龂龂然,不可以不更也,故更为愚溪。
愚溪之上,买小丘,为愚丘。自愚丘东北行六十步,得泉焉,又买之,为愚泉。愚泉凡六穴,皆出山下平地,盖上出也。合流屈曲而南,为愚沟。遂负土累石,塞其隘,为愚池。愚池之东为愚堂。南为愚亭。池之中为愚岛。嘉木异石错置,皆山水之奇者,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夫水,智者也。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又峻急多坻石,大舟不可入也。幽邃浅狭,蛟龙不屑,不能兴云雨,无以利世,而适于予,然则虽辱而愚之,可也。
宁武子“邦无道则愚”,智而为愚者也;颜子“终日不违如愚”,睿而为愚者也。皆不得为真愚。今予遭有道而违于理,悖于事,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夫然,则天下莫能争是溪,予得专而名焉。
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能使愚者喜笑眷慕,乐而不能去也。予虽不合于俗,亦颇以文墨自慰,漱涤万物,牢笼百态,而无所避之。以愚辞歌愚溪,则茫然而不违,昏然而同归,超鸿蒙,混希夷,寂寥而莫我知也。于是作《八愚诗》,纪于溪石上。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又买之,为愚泉居:居住
B.灌水之有溪焉阳:北面
C.夫水,智者也乐:喜爱、爱好
D.无以利世,而适于予类:像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名之其能,故谓之染溪。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B.今是溪独见辱愚,何哉?勾践之困会稽而归
C.故更为愚溪入愈深,其进愈难
D.南为愚亭而予亦悔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小题3: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委婉地表达对黑暗政治抗议的一组是(3分)
①盖其流甚下,不可以溉灌
②予虽不合于俗
③故凡为愚者,莫我若也
④遂负土累石,塞其隘
⑤以予故,咸以愚辱焉
⑥予以愚触罪,谪潇水上
A.①③④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愚溪诗序》通篇就是写了一个“愚”字。从“予以愚触罪”,到“以愚辞歌愚溪”,充分表达了一个遭受重重打击的正直士大夫的愤世嫉俗之情。
B.明明是风景极佳的地方,可是,作者把“愚”字强加在溪、丘、泉、沟、池、堂、亭、岛的头上。溪、丘、泉、沟、池、堂、亭、岛仿佛全是作者苦难的知己,而奇石异木便成了作者耿介性格的象征。
C.文章第四段,写到宁武子和颜回,说他们都不是真的愚笨,是聪明人装糊涂,而自己就完全不一样了,是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做出了与事理相悖的事情,表达了自己的羞愧。
D.文章清新秀丽,前两段基本上是记叙和描写,在记叙中抒发感情,后三段则主要是议论,在议论中发表感慨。语言简洁生动,结构严谨妥帖,不愧是传世的名篇。
小题5:请把上面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或曰:冉氏尝居也,故姓是溪为冉溪。(3分)
②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清莹秀澈,锵鸣金石(4分)
③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①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或”1分;“姓”,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1分;句意完整1分。)
②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溪虽莫利于世”,状语后置1分;“鉴”,照,1分;“锵鸣金石”,译为动词,1分,句意完整1分。)
③但是世上奇妙、雄伟、珍异、奇特、不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险阻而僻远的地方。(“而”1分;“非常”古今异义,1分;“险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1分;语意连贯而完整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居:占有,拥有。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又买居之”意思是“又买下来占为己有”。
小题2:C项。都是代词,前者代染溪,后者代后洞。A、按照,根据,介词;因为,介词。B、表被动,被,介词;在,介词。D、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译为“它的”;代词,自己。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是高考的一个高频考点,平时复习中要注意了解文言虚词在高考中的考查要求及题型种类。积累常考文言虚词的意义和基本用法。另外虚词大多是多义的,具体解答时要根据它在句中的作用来确定它的词义。同时还需做好课内知识的迁移。
小题3:①写愚溪水道的特点;②“予虽不合于俗”,属于直抒胸臆,就是说我是从人世中被排挤出来的,这是事实;④写作者筑建愚池的过程。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4:作者是正话反说,愤激之词,“有道”是对像宪宗这样不分忠奸的天子的讽刺!所谓的“违于理”“悖于事”,便无一不是反话了,根本不是表达羞愧。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5: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①“或”,有人;“姓”,名词活用作动词,命名。②“溪虽莫利于世”,状语后置,“溪虽于世莫利”;“鉴”,照;“锵鸣金石”,译为动词,发出金石般的响声。③“而”,但是;“非常”古今异义,不寻常;“险远”,形容词或用作名词,险阻而僻远的地方。
【译文】
灌水的北面有一条小溪,往东流入潇水。有人说,有个姓冉的曾经住在这里,所以把这条溪水叫做冉溪。还有人说,溪水可以用来染色,按照它的功能命名为染溪。我因愚犯罪,被贬到潇水。我喜爱这条溪水,沿着它走了二三里,发现一个风景绝佳的地方,就在这里安家。古代有愚公谷,如今我把家安置在这条溪水旁,可是它的名字没人能定下来,当地的居民还在争论不休,看来不能不改名了,所以把它改名为愚溪。
我在愚溪上面买了个小丘,叫做愚丘。从愚丘往东北走六十步,发现一处泉水,又买下来占为己有,称它为愚泉。愚泉共有六个泉眼,都在山下平地,泉水都是往上涌出的。泉水合流后弯弯曲曲地向南流去,经过的地方就称作愚沟。于是运土堆石,堵住狭窄的泉水通道,筑成了愚池。愚池的东面是愚堂,南面是愚亭。池子中央是愚岛。美好的树木和奇异的岩石参差错落,这些都是山水中瑰丽的景色,因为我的缘故都用愚字玷污了它们。
水是聪明人所喜爱的。可现在这条溪水竟然被愚字辱没,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水道很低,不能用来灌溉。又险峻湍急,水中有很多高起的石头,大船进不去;幽深浅狭,蛟龙又不屑于此,不能兴起云和雨,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正像我。既然如此,即使是玷辱了它,用愚字来称呼它,也是可以的。
宁武子“在国家动乱时就显得很愚蠢”,是聪明人故意装糊涂。颜子“从来不提与老师不同的见解,像是很愚笨”,也是明智的人而故意表现得很愚笨。他们都不是真正的愚笨。如今我在政治清明时却做出与事理相悖的事情,所以再没有像我这么愚蠢的人了。因此,天下人谁也不能和我争这条溪水,我有给它命名的专利。
这条溪虽然对世人没有什么好处,可它却能够很好地映照万物,清秀明澈,能发出金石般的响声,能使愚蠢的人喜笑颜开,对它眷恋爱慕不忍离去。我虽然不合世俗,也还能稍用文章来安慰自己,洗涤万物,包罗各种形态,而无所避忌。我用愚笨的言辞歌唱愚溪,觉得茫茫然没什么悖于事理的,昏昏然似乎都是一样的归宿,超越天地尘世,与自然混同,物我不分,而寂寞清静之中没有谁能了解我。于是写了《八愚诗》,记在溪石上。


本题难度:简单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圣人之所以全民生也,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而毒药则以之攻邪。故虽甘草、人参,误用致害,皆毒药之类也。古人好服食者,必有奇疾,犹之好战胜者,必有奇殃。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其道同也。
  故病之为患也,小则耗精,大则伤命,隐然一敌国也。以草木之偏性,攻藏腑之偏胜,必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而后无丧身殒命之忧。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夺其未至,则所以断敌之要道也;横暴之疾,而急保其未病,则所以守我之严疆也。挟宿食而病者,先除其食,则敌之资粮已焚;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辨经络而无泛用之药,此之谓向导之师;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一病而分治之,则用寡可以胜众,使前后不相救,而势自衰;数病而合治之,则并力捣其中坚,使离散无所统,而众悉渍。病方进,则不治其太甚,固守元气,所以老其师;病方衰,则必穷其所之,更益精锐,所以捣其穴。
  若夫虚邪之体,攻不可过,本和平之药,而以峻药补之;衰敝之日,不可穷民力也。实邪之伤,攻不可缓,用峻厉之药,而以常药和之:富强之国,可以振威武也。
  然而选材必当,器械必良,克期不愆,布阵有方,此又不可更仆数也。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1.下列各句中加粗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能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必:一定
B.是故传经之邪,而先其未至——夺:改变
C.克期不,布阵有方——愆:延误
D.固守元气,所以其师——老:衰老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虚词的用法和意义全都相同的一项是(? )
A.①病方衰,则必穷其所②乃夜驰沛公军
B.①本和平之药,而峻药补之②夫夷近,则游者众
C.①挟宿食而病者,先除食②尔无忘乃父之志
D.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②蒙故业,遗策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篇以用药宜慎为总原则,提出了一些用药之道,论说精辟透彻,层次分明。作者对孙子兵法很有研究,并且在指导用药中运用灵活自如。
B.药是在人的肌体中发挥作用的,是内在的;兵是在战场上发挥作用的,是外在的。“用药如用兵”的说法将内在的转换成外在的,浅显易懂。
C.作者认为药可以用来治病邪,但也有毒害人体的一面,“好服食者,必有奇疾”,是“不得已而后用”的,这体现了作者对“药”的辩证认识。
D.文章多用排比句,语言整齐有力,气势充足,以用兵喻用药,突出了用药和用兵之间的相似性,从而更形象地突出了药的作用,使人易于接受。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是故兵之设也以除暴,不得已而后兴;药之设也以攻疾,亦不得已而后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合旧疾而发者,必防其并,则敌之内应既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孙武子十三篇,治病之法尽之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全文,根据作者的观点,你认为应如何慎用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A
3.D
4.(1)因此设置军队用来除害,不得已然后才动用;准备药物用来治病,也是不得已然后才使用。
  (2)对并合旧疾而发作的病,一定要防止新旧病邪会合,就好比敌方的内应已经断绝。
  (3)《孙子兵法》十三篇,治病的方法完全包括在里面了。
5.一要“知彼知己,多方以制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不同的病用不同的药的方法;二要根据身体的状况用不同性质的药;三要注意药材、器具、时间。(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5—9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妙绝当世,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戬法。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环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宋史?黄庭坚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旨:意图
B.擢起居舍人,丁母艰?丁:遭逢?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丐郡,得知太平州?丐:乞怜?
6.下列各组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未闻命而卒?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B.至是首问焉?青麻头伏焉
C.其重之也如此?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D.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樊哙覆其盾于地
7.分别表现黄庭坚“淡泊”、“直率”品格的一组句子是
A.①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②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B.①不以迁谪介意?
②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C.①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
②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D.①丐郡,得知太平州?
②至之九日罢,主管太龙观
8.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指使心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中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对此评价很高,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但又有自己的特点。其人其文深受苏轼推重。
D.该传记前三段按时间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最后一段介绍他的文学成就。该传记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9.断句和翻译。(10分)?
(1)用“/”给下面一句文言文断句。(3分)?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2)将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3分)?
译文:?
②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4分)
译文:?


参考答案:
5.D
6.C
7.B
8、B
9.文言文断句和翻译。(10分)?
(1)文言断句:(3分)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2)文言文翻译(7分)?
①译文: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认为他有才华(或译为“看中了他的诗文”亦可),留他再任教。(教授:担任教授。才:认为……有才华。翻译各1分,整个句子翻译顺畅1分)
②译文: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笃:副词,很,非常。弥:满。庐:造房子。殆:丧命。词语翻译共2分,补充省略成分1分,整个句子翻译顺畅1分)


本题解析:5.D丐:请求、乞求
6.C(而:连词,前表承接,译为“就”,后表因果,译为“因而”:焉:前为代词,译为“他”,后为兼词,相当于“于之”;于:介词,前表比较,泽为“比”,后表地点,译为“在”。)
7.B(A“幼”句表现他的聪慧,“母”句表现他的孝顺。C“蜀”句表现他的淡泊,“乐”句介绍他的名号的来历。? D“丐”句表现他的直率。“至”句介绍他被罢免知州后新的官职)
8、B (该项中“指使心腹抓住《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表述不当,一是《荆》文并非真有问题,二是陈举所为完全是出于迎合,谋在自已,并非赵挺之所指使。)
【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他舅舅李常到他家,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当时课颁盐筴,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过了一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遭母丧。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等到(母亲)去世后,(黄庭坚)造房子在墓旁守孝,哀伤到生病几乎丧命。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灵》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宣示他们,说这些没有验证。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黄庭坚在《实灵》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黄庭坚回答道:“庭坚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后以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意。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宣州管制。三年后转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说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与张衰、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四学士。而黄庭坚对于文章尤长于诗,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以黄庭坚配享苏轼,并称“苏黄”。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诗、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