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考语文知识点《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九)
2017-07-31 22:44: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段,回答下列各题。(31分)
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节选)
柳宗元
书云欲相师。仆道不笃,业甚浅近,环顾其中,未见可师者。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不意吾子自京师来蛮夷间,乃幸见取。仆自卜固无取;假令有取,亦不敢为人师。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孟子称“人之患在好为人师”。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
屈子赋曰:“邑犬群吠,吠所怪也。”仆往闻庸蜀之南,恒雨少日,日出则犬吠,余
以为过言。前六七年,仆来南,二年冬,幸大雪逾岭,被南越中数州。数州之犬,皆苍黄吠噬狂走者累日,至无雪乃已,然后始信前所闻者。今韩愈既自以为蜀之日,而吾子又欲使吾为越之雪,不以病乎?非独见病,亦以病吾子。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小题1:柳宗元分析韩愈被众人视为“狂人”的原因是(?)
A.不顾流俗
B.写了《师说》
C.好为人师
D.抗颜为师

小题2:下列对“蜀犬吠日”“粤犬吠雪”的分析有误的一项(?)
A.借两个事例,揭示出当时贵族阶层压抑打击勇为人师者的嚣张气焰。
B.作者借此抒发了倡导古文运动者的愤激沉痛的思想感情。
C.这是用类比手法讽刺士大夫之族无知无识,少见多怪的恶劣行径。
D.作者借此表达自己不愿接受像蜀越犬之类的家伙们的吠噬。
小题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作者认为自己学识浅薄,不足为人师者。
B.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流弊。
C.表明自己不愿像韩愈那样为师而遭嫉。
D.肯定韩愈敢冒犯流俗,收招后学的精神。
E.表述自己不愿做被孟子批评的好为人师的坏榜样。
F.劝勉韦中立要有找闹取怒的思想和精神。
小题4:下列句子中的“相”与“书云欲相师”中的“相”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A.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B.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C.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
D.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
小题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
A.仆道不笃深厚
B.被南越中数州覆盖
C.至无雪乃已停止
D.顾吠者犬耳看见
小题6:这段文字与《师说》有相同之处,都指出当时?的社会现象,批评了 ?的不良社会风气。(用《师说》中的原话)(4分)
小题7:用“/”给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2分)
然?雪?与?日?岂?有?过?哉?顾?吠?者?犬?耳?度?今?天?下?不?吠 者?几?人?而?谁?敢?衔?怪?于?群?目?以?召?闹?取?怒?乎?
25、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10分)
(1)虽常好言论,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译文:?
(2)为众人师且不敢,况敢为吾子师乎?
译文:?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明公恕斋尝为献县令,良吏也。官太平府时,有疑狱,易服自察访之。偶憩小庵,僧年八十余矣,见公合十肃立,呼其徒具茶。
徒遥应曰:“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僧应曰:“太守已至,可速来献。”公大骇,日:“尔何以知我来?”曰:“公,一郡之主也。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宁独老僧!”又问:“尔何以识我?”曰:“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一郡之人则孰不识太守?”
问:“尔知我何事出?”曰:“某案之事。两造皆遣其党,布散道路间久矣。彼皆阳不识公耳。”公怃然自失,因问:“尔何独不阳不识?’’僧投地膜拜日:“死罪,死罪!欲得公此问也。公之为郡,不减龚、黄①,然微不慊③于众心者,日好访。此不特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也,即乡里小民,孰无亲党,孰无恩怨乎哉?访甲之党,则甲直而乙曲;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访其有恩者,则有恩者必直。至于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又可据为信谳乎?公亲访犹如此,再寄耳目于他人,庸有幸乎?且夫访之为害,非仅听讼为然也。闾阎利病,访亦为害,而于河渠堤堰为尤甚。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水有患则邻国为壑,是其胜算矣。孰肯揆地形之大局,为永远安澜之计哉!老僧方外人也,本不应预世间事,况官家事耶!第佛法慈悲,舍身济众,苟利于物,固应冒死言之耳。惟公俯察焉。”
公沈思其语,竞不访而归。次日,遣役送钱米,归报公日:“公返之后,僧谓其徒曰:‘吾心事已毕。’竟泊然逝矣。”?
姚安公曰:凡狱情虚心研察,情伪乃明,信人信己皆非也。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安得再一老僧,亦为说法乎??
节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注:①龚、黄:龚遂、黄霸,均是方正廉洁,政绩突出的好官。
②姚安公:作者纪昀的父亲,曾任云南姚安府郡守。
③慊:不满,不高兴。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官太平府时,有疑狱狱:案件
B.彼皆阳不识公耳阳:同“佯”,假装
C.本不应预世间事预:干预
D.公沈思其语,竟不访而归竟:竟然
小题2:下列选项中不全属于老僧反对恕斋私访的理由的一项是(?)
A.一举一动,通国皆知之太守不能识一郡之人
B.访乙之党,则甲曲而乙直访其有仇者,则有仇者必曲
C.妇人孺子,闻见不真病媪衰翁,语言昏聩
D.神奸巨蠹能预为蛊惑计小民各私其身家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守恕斋曾经担任献县县令,后来,升任太平府太守。他在办理一件棘手的案件时,难下决断,便采取“便服暗访”方法。
B.太守便服暗访被识破,深为老和尚的未卜先知、察言观色的能力而折服,继而怃然若失;但终能虚心求教,可见确是一位良吏。
C.老和尚认为太守在任上,方正廉洁,政绩突出,是位好官。但是想通过“便服暗访”的做法来帮助断案,很难了解到实情。
D.太守听到老僧的意见后,决定停止这次下乡的暗访行动,打道回府了,并派衙门里的差役,带了一些银两和粮米,送到庙里来,向老和尚表谢意。
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太守且至,可引客权坐别室。(3分)
②小民各私其身家,水有利则遏以自肥。(4分)
③信人之弊,僧言是也,信己之弊,亦有不可胜言者。(3分)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面的题。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父母之于子也,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此俱出父母之怀衽①,然男子受贺,女子杀之者,虑其后便,计之长利也。故父母之于子也,犹用计算之心以相待,而况无父子之泽②乎?(《韩非子》)
【注】①怀衽:怀抱。②泽:恩惠。
1.?从上述两段文字中,分别概括孔子和韩非子的“义利观”。
孔子:?
韩非子:??
2.对这两种“义利观”作简要评析。
?



4、单选题  下列句中加粗的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


A.是日风静,舟行颇  迟:犹疑。
B.已非它山可     拟:比。
C.合处如绳,不相乱  引:拉。
D.然特起,高百余尺  杰:高大。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课内文言选段,完成文后各题。
【甲】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尧舜其犹病诸!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
子贡曰:“管仲非仁者与?桓公杀公子纠,不能死,又相之。”子曰:“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自经于沟渎而莫之知也。”
【乙】宋牼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
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
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
曰:“我将言其不利也。”
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小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己欲达而人达::通达,行得通。
B.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微:贫贱。
C.吾闻秦、楚兵:构兵:交战
D.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通“旨”,意旨、意向
小题2: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
A.何于仁,必也圣乎!为人臣者怀利以其君
B.吾被发左衽矣我将言不利也
C.自经于沟渎而莫知也先生将何
D.我将见楚王说罢之鸡鸣
小题3:下列有关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孔子认为一个人如果能够做到广施善济,他就不仅仅可以被看做是仁者,简直可以被看做是圣人。但是,想做到这一点是非常困难的,即便是尧舜也不可能做到。
B.孔子家里的马棚失火被烧掉了。当他听到这个消息后,首先问人有没有受伤。这表明孔子重人不重财,十分关心下人。事实上,这是中国自古以来人道主义思想的发端。
C.对于管仲,孔子肯定了他有仁德。根本原因就在于管仲“尊王攘夷”,反对使用暴力,而且阻止了齐鲁之地被“夷化”的可能。
D.孟子认为,“人臣”、“人子”、“人弟”心怀私利去伺候“其君”、“其父”、“其兄”,那么天下必然灭亡。
小题4:翻译下面的语句。(6分)
(1)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
(2) 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语文知识点复习《古代诗歌鉴..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