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十)
2017-07-31 22:57: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晋文公攻原,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文公问箕郑曰:“救饿奈何?”对曰:“信。”公曰:“安信?”曰:“信名、信事、信义。信名,则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信事,则不失天时,百姓不逾;信义,则近亲劝勉而远者归之矣。” 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令返而御。吴子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 魏文侯与虞人①期猎。明日,会天疾风,左右止文侯,不听,曰:“不可。以风疾之故而失信,吾不为也。”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还,顾反为女杀彘。”妻适市来,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楚厉王有警,为鼓以与百姓为戍。饮酒醉,过而击之也,民大警。使人止之,曰:“吾醉而与左右戏,过击之也。”民皆罢。居数月,有警,击鼓而民不赴。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李悝警其两和②曰:“谨警!敌人旦暮且至击汝。”如是者再三而敌不至。两和懈怠,不信李悝。居数月,秦人来袭之,至,几夺其军。此不信之患也。 卫嗣公使人伪客过关市,关市呵难之,因事关市以金,关市乃舍之。嗣公谓关市曰:“某时有客过而予汝金,因遣之。”关市大恐,以嗣公为明察。(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略有改动) 【注】①虞人:古代掌管山泽苑囿的官。②两和:指古代军队左右营垒中的将士。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遂与大夫期十日——期:约定 B.会天疾风——会:适逢 C.犯风而罢虞人——犯:冒着 D.过而击之也——过:经过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攻原得卫者——假舆马者 B.待公而食——信而见疑 C.为鼓以与百姓为戍——洎牧以谗诛 D.敌人旦暮且至击汝——若属皆且为所虏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诚信的一组是(? ) ①遂罢兵而去②群臣守职,善恶不逾,百事不怠③故人来,方与之食 ④遂自驱车往,犯风而罢虞人⑤曾子欲捕彘杀之⑥乃更令明号而民信之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晋文公用十天时间没有攻下原邑而主动撤兵。由于坚守诚信,文公感动了原邑和卫国的人,反而得到了两地。孔子对此表示赞赏。 B.吴起在“故人至暮不来”时仍坚持不食而等待,魏文侯在“会天疾风”时仍不失信于虞人,体现出了高尚的诚信品格,令人钦佩。 C.楚厉王因醉酒击鼓为戏而失信于民,致使有警而百姓不来;李悝因欺骗将士而失信于军,险致全军覆没。这两个故事从反面强调了诚信的重要。 D.卫嗣公派人假扮客商通过关口的集市,集市的官吏刁难客商并接受了贿赂。卫嗣公知道后要罢免这个官吏,他非常害怕,认为卫嗣公能明察秋毫。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D 2.D 3.B 4.D 5.(1)有君王像文公这样讲信义的,怎可不归附他呢? (2)从前吴起外出,遇到老友,就留他吃饭,老友说:“好啊。” (3)母亲欺骗儿子,儿子就不相信他的母亲,这不是教育孩子的办法啊。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第8~l1题。 古今论谏,常与讽而少直。其说盖出于仲尼。吾以为讽、直一也,顾用之之术何如耳。伍举进隐语,楚王淫益甚;茅焦解衣危论,秦帝立悟。讽固不可尽与,直亦未易少之。吾故曰:顾用之之术何如耳。 然则奚术而可?曰:机智勇辩如古游说之士而已。夫游说之士,以机智勇辩济其诈,吾欲谏者,以机智勇辩济其忠。请备论其效。周衰,游说炽于列国,自是世有其人。吾独怪夫谏而从者百一,说而从者十九,谏而死者皆是,说而死者未尝闻。然而抵触忌讳,说或甚于谏。由是知不必乎讽,而必乎术也。 说之术可为谏法者五:理谕之,势禁之,利诱之,激怒之,隐讽之之谓也。触龙以赵后爱女贤于爱子,未旋踵而长安君出质;甘罗以杜邮之死诘张唐,而相燕之行有日。此理而谕之也。子贡以内忧教田常,而齐不得伐鲁;武公以麋鹿胁顷衰,而楚不敢图周。此势而禁之也。田生以万户侯启张卿,而刘泽封;朱建以富贵饵闳孺,而辟阳赦。此利而诱之也。苏秦以牛后羞韩,而惠王按剑太息;范雎以无王耻秦,而昭王长跪请教。此激而怒之也。苏代以土偶笑田文,楚人以弓缴感襄王。此隐而讽之也。五者,相倾险设毡①之论,虽然,施之忠臣足以成功。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悟则明,惧则恭,奋则勤。立则勇,容则宽,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吾观昔之臣,言必从,理必济,莫如唐魏郑公(魏征),其初实学纵横之说,此所谓得其术者欤?噫!龙逢、比干不获称良臣,无苏秦、张仪之术也;苏秦、张仪不免为游说,无龙逢、比干之心也。是以龙逢、比干吾取其心,不取其术;苏秦、张仪吾取其术,不取其心,以为谏法。 (选自苏洵《谏论上》,有删节) 【注释】①险设(bì):不正 8.对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茅焦解衣危论?危:正直? C.此理而谕之也?谕:使……明白 B.致君之道尽于此矣?致:达到? D.周衰,游说炽于列国?炽:兴盛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理谕之,……隐讽之之谓也 句读之不知,祸之不解 B.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 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竭病 C.致君之道尽于此矣 或脱身以逃,不能容于远近 D.自是世有其人 秦王恐其破璧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进谏的大臣能否达到让同君纳涑的目的,不取决于进谏的形式,只看使用的进谏方法怎么样。 B.文章倡导要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进谏,即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学会以理服人、以利诱人、以势压人、以话激人、以隐语启人。 C.作者在文末表示,自己将学习龙逢、比干的忠心,学习苏秦、张仪的游说方法,用以进谏时取法。 D.本文着重阐述进谏的方式和方法。铺排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气势不凡;举例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等各种论证方法的运用,使得观点突出,层次鲜明。 11.用斜线(/)给画线的句子断句。(3分) 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3分)
参考答案:8、B 9、A 10、D 11.何则?理而谕之,主虽昏必悟;势而禁之,主虽骄必惧;利而诱之,主虽怠必奋;激而怒之,主虽懦必立;隐而讽之,主虽暴必容。
本题解析:8、致:辅佐。 9、A.之:宾语前置的标志;B.而,承接关系连词/因而;C.丁,在/被;D.这样的人/他。) 10、无比喻论证。 11、读准原文,准确翻译是准确断句的关键。 参考译文:不论古时还是现代,人们议论进谏,往往赞成讽谏,贬低直谏,这种说法大概是南孔子首先提出来的。我认为,讽谏、直谏,是一样的,只看使用的方法怎么样罢了。伍举使用隐语进谏,楚王荒淫放纵更加厉害;茅焦解开衣服,正言进谏,秦帝立即省悟过来。讽谏当然不能一概赞成,直谏也不能轻易贬低的。所以我说:只看使用的方 法怎么样罢了。 情况如此,那么什么方法才可以呢?答道: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就像古代游说诸侯的策士那样就可以了。那般游说诸侯的策士,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他的诡诈;我要进谏君主,靠着机智、灵活、勇敢、善辩助成我的忠贞。让我全面论述一下它的实际效果吧!周朝衰落,游说之风在诸侯各国间兴盛起来,从此以后,世世代代都有这样的人物。我只是对这种现象感到奇怪:进谏君主而被听从的仅有百分之一,游说君主而被听从的却占十分之九.进谏君主因而丧命的比比皆是,游说君主因而丧命的却没有听说过,然而触犯君主的禁忌.戳到君主的痛处,有时游说比进谏还严重呢。由此可知,关键不一定在讽谏上,而一定在方法上。 游说的方法可供进谏时取法的有五种:讲清道理开导他,从形势二禁止他,使用利益引诱他,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含蓄委婉地讽喻他,这些就是所说的五种方法。触龙认为赵人后爱女儿胜过爱儿子,眨眼之间长安君就出国做人质去了;甘罗拿武安君死在杜邮这件事诘问张唐,张唐答应去做燕相并且定了出发日期;这些就是讲清道理开导他的事例呀。子贡用忧虑国内就不应征伐强国来指教田常,于是齐国就只好不征伐鲁国了;武公用麋鹿披上虎皮,必将招来众人攻击威胁顷襄王,于是楚国就不敢谋划进攻西周了。这些就是从形势上禁止他的事例呀。田生用万户侯打动张卿,(让他按照吕后的意图暗示群臣,请求封吕后为王,并且建议吕后加封刘泽,巩固吕的地位)于是刘泽被封王了;朱建用富贵引诱闳孺,(让他劝说惠帝释放辟阳侯)于是辟阳侯就被赦免了。这些就是使用利益引诱他的事例呀。苏秦用韩国本是大国,却落了个“牛后”的名义羞辱韩惠王,于是韩惠王手按宝剑,仰天长吁一声;范雎用四大贵人独断专行,秦国简直等于没有国王耻笑秦昭王,于是秦昭王跪下请教。这些就是刺激他以便警醒他的事例呀。苏代用土偶人至死不离故土的故事讥笑田文,楚国射雁猎手用弋射诸侯鼓动顷襄手。这些就是含蓄委婉地讽喻他的事例呀。以上五种,都是见解偏颇、不够公平的说法。虽然如此,由忠臣来运用它,完全可以成功。什么缘故呢?讲清道理开导他。君主即使昏庸,也一定会醒悟;从形势上禁止他,君主即使骄傲,也一定会害怕;使用利益引诱他,君主即使怠惰,也一定会振奋起来;刺激他以便警醒他,君主即使懦弱,也一定会坚强起来;含蓄委婉地讽喻他,君主即使凶暴,也一定会接受意见。醒悟就会明白,害怕就会谨慎,振奋就会勤劳,坚强就会勇敢。接受就会宽厚。辅助君主的正确方法,全在这里了。 照我看来,从前做臣子的,提出意见必定听从,治理政事必定成功,没有谁比得上唐代魏郑公。当初,他其实学的纵横家的学说,这就是所谓能掌握适当方法的人吧?唉!龙逢、比干进谏国君,招致杀身之祸,也不能称为好臣子,因为他们没有苏秦、张仪的得力方法;苏秦、张仪游说国君,取得功名利禄,可是不免被人讥为游说之徒,因为他们没有龙逢、比干的耿耿忠心。因此,对于龙逢、比干,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对于苏秦、张仪,我肯定并学习他们的方法,但是却不肯定并学习他们的心地,以便供进谏时取法。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放鹤亭①记 苏轼 熙宁十年秋,彭城②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 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③其所如,或立于陂④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⑤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⑥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 “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宛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 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记《放鹤亭记》。 【注释】①放鹤亭:在今江苏徐州市云龙山上。②彭城:古地名,今江苏徐州。③纵:到,往。④陂:水田。⑤傃:向,向着,沿着。⑥挹:牵引,援引。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 B.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 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 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
| 小题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B.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 吾尝终日而思矣 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
|
而智勇多困
于所溺
小题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B.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C.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D.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
小题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2分)
(1)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分)
(2)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以比贤人君子。(4分)
(3)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
(2)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自由,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
(3)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
本题解析:
小题1:在文言文阅读当中,辨析重要词语的含义正确与否,有时就需要结合具体的语境,根据上下文推断出其词义,A项,解释不正确,由原文上下句大意可知,“和”是“应和”的意思。所以选A。
小题2:此类文言虚词题,一般要结合具体语境,去判定某一虚词的具体用法和意义。B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所以选B。
小题3:A项,“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断句不正确,文言虚词“者”后需断开;B项,“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断句不正确,“亡”的是“其国”,不能断破意思;C项,错误原因如B项。所以选D。
小题4: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虽、易、盖、比、缺、适。
参考译文
熙宁十年秋,彭城暴发洪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屋,洪水漫上他家大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洪水退去,山人搬家到原来住屋的东面,在东山的山脚下。山人登高眺望,找到了一块奇异的地方,就在它的上面造了一座亭子。彭城地方的山,冈岭四面围拢,隐约地象个大环,只缺它的正西一面,山人的亭子刚巧对准那个缺口。春夏两季交替的时候,草木茂盛,似乎接近天空;秋月冬雪,使广阔的大地一片洁白;在刮风、下雨、阴暗、晴朗的天气中间,景色瞬息万变。?
山人有两只鹤,很驯服,而且很会飞。早晨,山人就望着西山的缺口把它们放出去,听任它们飞到什么地方。它们有时站在池塘边、田野里,有时飞翔到云层的上面,傍晚,它们就向着东山回来,所以给亭子起名叫“放鹤亭”。
郡守苏轼时常带着幕友和下属去看望山人,在这座亭子上喝酒,感到很快乐。苏轼斟了杯酒给山人喝,并且告诉他说:“您知道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朝南坐的君主,也不能跟他交换。《易经》上说:‘鹤在山上的北面叫,它的孩子――雏鹤在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低洼的地方叫,声音一直传到天上。’这是因为作为鸟类来说,鹤的品格清高、深沉、安静、自由,超出在尘世的外面,所以《易经》和《诗经》的作者把它比作明智的人、有才能的人。所以身怀高尚品德的人跟它亲昵,跟它玩耍,好像是有利而无害的。然而,卫懿公爱好鹤,就丧失了自己的国家。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都认为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的,没有什么像酒那样严重的了;可是刘伶、阮籍这班人却因此保全了自身,而且名声传到后代。唉!朝南坐的君主,即使是清高、深沉、安静、自由,就像鹤那样的,还不能爱好;如果爱好它,就会丧失自己的国家。然而,在山林间逃避世俗的人,即使是荒废事业,迷惑性情,败坏和搅乱国家象酒那样的东西,爱好它尚且不能成为祸害,何况爱好鹤呢?从这看来,国君和隐士的快乐是不可以放在一起讲的。” 山人听了我的话,高兴地微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吗?”于是,我作放鹤和招鹤的歌,说:
“鹤飞去呀,望着西山的缺口。在高空飞翔,向下面观察,选择它们认为应该去的地方。很快地回过身体,收起翅膀,似乎打算飞下来休息;忽然看到什么东西,又昂首飞向天空,准备再作奋然一击。怎么能整天徘徊在溪涧、山谷之间,嘴啄青苔,脚踏白石??
鹤归来了,在东山的北面。那下边有个人,头戴道帽,足登草鞋,身穿葛衣,正在坐着弹琴。他亲自种田过活,把那剩余的粮食喂你。归来吧!归来吧!西山不能够长久停留。”
元丰元年十一月初八日写下《放鹤亭记》这篇记。
本题难度:简单
4、单选题 下列各项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皇天后土,实所共鉴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C.而境界危恶,层见错出
D.来吾道夫先路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22分)
张 平 传
张平,青州临朐人。弱冠寓单州,依刺史罗金山。金山移滁州,署平马步都虞候。太宗尹京兆,置其邸。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为亲吏。后数年,有诉平匿府中钱物,秦王白太宗鞫之,无状,秦王益不喜,遂遣去。太宗怜其非罪,以属徐帅高继冲,继冲署为镇将。平叹曰:“吾命虽蹇,后未必不为福也。”
太宗即位,召补右班殿直,监市木秦、陇。平悉更新制,建都务,计水陆之费,以春秋二时联巨筏,自渭达河,历砥柱(山名)以集于京。期岁之间,良材山积。太宗嘉其功,迁供奉官,监阳平都木务兼造船场。旧官造舟既成,以河流湍悍,备其漂失,凡一舟调三户守之,岁役户数千。平遂穿池引水,系舟其中,不复调民。有寇阳拔华者,往来关辅间,为患积年。朝廷命内侍督数州兵讨之,不克。平遣人以好辞说之,遂来归。改崇仪副使,仍领其务。凡九年,计省官钱八十万缗。
平好史传,微时遇异书,尽日耽玩,或解衣易之。及贵,聚书数千卷。在彭门日,郡吏有侮平者数辈,后悉被罪配京窑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平召至第,为设馔劳之,曰:“公等不幸,偶罹斯患,慎勿以前为念。”给以缗钱,且戒从式善视之。未几,遇赦得原,时人称其宽厚。
论 曰 太 宗 居 潜 左 右 必 求 忠 厚 强 干 之 士 及 即 位 修 旧 邸 之 功 陈 从 信 张 平 等 六 人 者 咸 备 任 使 又 皆 畀 以 兵 食 之 重 寄 而 各 振 举 其 职 焉 有 足 称 者 矣 然 平 不 修 旧 怨 庶 几 进 于 士 夫 之 度。从信所进邪佞以术蛊惑上心,犹不免于近侍之常态欤!
(选自《宋史·张平列传》)
5.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秦王白太宗鞫之?鞫:审问? B.秦王益不喜?益:渐渐
C.微时遇异书?微:年幼? D.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董:督察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以河流湍悍?申之以孝悌之义
B.系舟其中?其皆出于此乎
C.计水陆之费?是谁之过与?
D.为设馔劳之?何以伐为
7.下列各句中补充出的省略成分不正确的一句是(3分)
A.及秦王廷美领贵州,复署(张平)为亲吏? B.秦王益不喜,遂遣(张平)去
C.(阳拔华)为患积年? D.后(张平)悉被罪配京窑务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平曾在秦王手下供职,最初应该是颇受信任的。后来有人指控他暗中贪污,可是查无实据,但张平还是被秦王遣离了。
B.张平在采办秦、陇林木时改革了旧制,在造船场想办法减轻百姓的劳役,用和平方式解决盗贼问题,这些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
C.张平为人宽厚,曾经有郡吏侮辱他,后来这些郡吏犯了罪被发配去做苦力,张平知道后以德报怨,并嘱咐儿子善待他们,想方设法赦免他们。
D.作者在最后一段议论中,扬张抑陈,是就其人品而言的,但从他们的工作能力来说,评论者都作了充分的肯定。
9.断句和翻译。
(1)用“/”给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曲线的句子断句。(4分)
论 曰 太 宗 居 潜 左 右 必 求 忠 厚 强 干 之 士 及 即 位 修 旧 邸 之 功 陈 从 信 张 平 等 六 人 者 咸 备 任 使 又 皆 畀 以 兵 食 之 重 寄 而 各 振 举 其 职 焉 有 足 称 者 矣 然 平 不 修 旧 怨 庶 几 进 于 士 夫 之 度。
(2)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①平以好辞遣人说之,遂来归。
②平子从式适董其役,见之,以语平。
参考答案:
5.C
6.C
7.D
8.C
9. (1)论曰/太宗居潜/左右必求忠厚强干之士/及即位/修旧邸之功/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咸备任使/又皆畀以兵食之重寄/而各振举其职焉/有足称者矣/然平不修旧怨/庶几进于士夫之度。(“陈从信/张平等六人者”处可断可不断,每错、漏3个扣1分,共4分)
(2)①张平派人去用好话劝说他,于是盗匪就归附了。( “说”1分,省略句1分,大意1分)
②张平的儿子从式刚好去督察那里的工役,发现了他们,就把这事告诉了张平(“适”1分, “董”1分,,句意通畅1分)
本题解析:
5.微:地位低贱、卑微
6.C项中都是作为结构助词,“的”的意思。A项第一个是介词,“因为”;第二个是介词, “用”。B项第一个是代词, “它”;第二个语气词, “大概”。D项第一个是介词,“替”;第二个是语气词,“呢”。
7.应该是“郡吏有侮平者”
8.不是“这些郡吏犯了罪”,是因侮辱张平的事被定罪;“想方设法赦免他们”也不是事实。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