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语文提分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试题预测(2017年最新版)(一)
2017-07-31 22:57: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臣以险衅——险:坎坷 B.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婴:缠绕 C.拜臣郎中——拜:拜见 D.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矜:怜悯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论语》《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①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论语· 公冶长》) ②孟子曰:“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孟子·尽心上》) ③孟子曰:“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不耻不若人,何若人有?”(《孟子· 尽心上》) 小题1:在孔子、孟子看来,哪些行为被认为是可耻的?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孟子认为,要远离羞耻,应该有怎样的态度?(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贤士隐居者 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传。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 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竞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 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意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云其旨趣绝出于传注(专门做传注)之人。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 其三曰,顾主簿,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专心坟典②,不事交游。 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者,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裘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 是四君子,真可书史册云。 (选自洪迈《客斋随笔》,有删改) 【注】①王氏:王安石。②坟典: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1.下列各项中对加粗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率一岁四五访其庐——率:大概 B.自昼竟夜,殆忘寝食——殆:恐怕 C.虽细事不苟也——苟:马虎 D.辄一扣之——扣:求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不蕲人之知 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B.①不妄与人接 ②欲呼张良与俱去 C.①与所缺而未知者 ②重为乡党所笑 D.①苟一日之用足,则专心坟典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3.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 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 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因此买菜时对价格很在意。但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 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 4.翻译上面文言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者,亦欣然延纳。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部。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擢进士上第,签书淮南判官。旧制,秩满许献文求试馆职,安石独否。再调知鄞县,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贷谷与民,出息以偿,俾新陈相易,邑人便之。通判舒州。文彦博为相,荐安石恬退,乞不次进用,以激奔竞之风。寻招馆职,不就。修荐为谏官,以祖母年高辞。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用为群牧判官,请知常州。移提点江东刑狱,入为度支判官,时嘉佑三年也。 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而议者以为迂阔而熟烂也。”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 安石性强忮,遇事无可否,自信所见,执意不回。至议变法,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已意,辩论辄数百言,众不能诎。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罢黜中外老成人几尽,多用门下儇慧少年。久之以。旱引去,洎复相,岁余罢,终神宗世不复召,凡八年。 小题1:对下列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堤堰,决陂塘决:疏浚 B.后安石当国当:掌管 C.众不能诎诎:通“屈”,使屈服 D.人言不足恤恤:体恤
|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货谷与民,出息以偿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B.修以其须禄养言于朝苏子与客泛游于赤壁之下 C.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D.臣之所称,流俗之所不讲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
小题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安石提倡变法的一组是(?)
①起堤堰,决陂塘,为水陆之利
②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
③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
④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
⑤而在廷交执不可,安石傅经义,出己意
⑥甚者谓“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A.②③④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④⑤⑥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安石记忆力超群,文思非常敏捷,写的文章非常精妙,而且口才非常好,在辩论时常常旁征博引,把对手说得心服口服。
B.王安石任签书淮南判官期满后,并没有像其他官员一样,按照惯例进献文章要求考试馆阁职务,这表现出他特立独行的性格。
C.王安石任地方官时就采用把官谷借贷给百姓、百姓秋后加息偿还等做法,积累了许多变法的经验,这体现了王安石务实的工作作风。
D.王安石很早就有变法的思想,他在当政后就推行变法,变法虽遭到了朝廷中许多官员的反对,但这并没有动摇他变法的决心。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18分)
面
南人饭米,北人饭面,常也。《本草》云:“米能养脾,麦能补心。”各有所裨于人者也。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亦何其胶柱口腹,而不肯兼爱心脾乎?
予南人而北相,性之刚直似之,食之强横亦似之。一日三餐,二米一面,是酌南北之中,而善处心脾之道也。但其食面之法,小异于北,而且大异于南。北人食面多作饼,予喜条分而缕析之,南人之所谓“切面”是也。南人食切面,其油盐酱醋等作料,皆下于面汤之中,汤有味而面无味,是人之所重者不在面而在汤,与未尝食面等也。予则不然,以调和诸物,尽归于面,面具五味而汤独清,如此方是食面,非饮汤也。
所制面有二种,一曰“五香面”,一曰“八珍面”。五香膳己,八珍饷客,略分丰俭于其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勾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八珍者何?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擀不成片,切不成丝故也。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鲜汁不用煮肉之汤,而用笋、蕈、虾汁者,亦以忌油故耳。所用之肉,鸡、鱼、虾三者之中,惟虾最便,屑米为面,势如反掌,多存其末,以备不时之需;即膳己之五香,亦未尝不可六也。拌面之汁,加鸡蛋青一二盏更宜,此物不列于前而附于后,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选自李渔《闲情偶记》)
17.对下列句子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使竟日穷年止食一物?竟:整
B.以调和诸物?诸:相当于“之于”
C.与未尝食面等也?等:等同
D.不得名之以珍也?名:命名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各有所裨于人者也?其皆出于此乎?
B.予则不然?见狱吏则头枪地
C.以家常日用之物?以其无礼于晋也
D.而用笋、蕈、虾汁者?归而求救国之策
19.以下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予喜条分而缕析之? B.南人饭米,北人饭面
C.五香膳己,八珍饷客? D.然后以滚水下之
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 )?
A.米与面是人们的主食,对人的身体益处却是不同的,李渔认为不能长期只吃一种而要兼吃,这样利心利脾。
B.李渔身为南方人,其吃面的方法既不同于北方人也不同于南方人。北南吃面的最大差异是前者吃面条,后者吃面饼。
C.李渔所制的“五香面”与“八珍面”所用主料相同,所制作方法也差不多,重面味不重汤味,它们所不同的只是辅料。
D.本文虽是一篇说明文,但从作者详细介绍的制面之法、吃面之道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生活情趣,符合“闲情”偶寄的特色。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 但观制饼饵者,欲其松而不实,即拌以油,则面之为性可知矣。(3分)
(2)?以世人知用者多,列之又同剿袭耳。?(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