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望 江 南
超然台①作
苏 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②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①超然台: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城北。当时苏轼任密州地方官。②寒食:清明前一或二日。旧俗寒食节不举火,节后举火称新火。
从词中的“咨嗟”、“休对”、“且将”这些词语看,你认为作者在词中要表现的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答案:上片描写的是超然台下“春未老”之景;下片抒发的是由“未老”之春景引发的人空老的感叹以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整首词因景生情,情景交融。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6分)
鹧鸪天 晏几道
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 惊梦觉,弄晴时。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争奈归期未可期。
在这首词中,作者为什么要描写杜鹃的啼叫声?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参考答案:
古人认为杜鹃的啼叫声好像在说:“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首词的主题是游子思乡,最适宜从描写杜鹃的啼叫声入手。
最后两句是说:不是不想回家,只是自己不能决定回去的日期。表达了作者无法主宰自己的生活,浪迹天涯有家难归的感慨。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写?情
李益
水纹珍簟思悠悠,千里佳期一夕休。
从此无心爱良夜,任他明月下西楼。
两首诗都写到“明月”,所运用的表达技法和所起作用是否相同?试结合两诗作简要赏析。
参考答案:
表达技法不同。白诗赋予“明月”人格化,借“明月”寄托愁思;而益诗以“明月”反衬哀情。(2分)所起作用基本相同,都是为突出诗人感情的。白诗中的“明月”被诗人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之心深深地打动,愿将诗人对朋友的这种感情带到遥远的夜郎之西。这样写,更突出了诗人对朋友强烈而深厚的情谊。益诗以溶溶月色创造一个风清月郎遥良宵,反衬和渲染哀情,以乐景写哀,使孤独、惆怅之情更显突出,更含蓄,也更深邃。(4分)
本题解析:无
本题难度:一般
4、单选题 下列对卞之琳《断章》赏析不当的一项是(? )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A.这首诗表现了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
B.这首诗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写了一刹那的意境,寄寓了深刻的哲理。
C.这首诗表现了人物、事物间息息相关、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
D.这首诗以两幅优美的画面隐喻、暗示着人生中许多“相对”的关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表现一种被别人当作装饰品的深沉的人生悲哀”错误。通过诗人对“风景”的刹那间感悟,涉及了“相对性”的哲理命题。桥上的“你”就是楼上人眼中的风景,成为看的客体了,主客体位置不着痕迹的转换,暗示了宇宙中事物普遍存在的一种相对性。
点评:所谓整体把握情感,往往要结合全诗进行分析评价,从而理出作者借以抒发的情感,其难度比理解某个句子中作者的情感要大得多,要求考生必须全面地分析材料,还要联系作者生平经历及时代背景,做到知人论世,尽可能多地解读出其中的内涵。本诗是一首现代诗,所以从字面理解上没有难度。
本题难度:简单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回答问题。
南堂 苏轼
扫地焚香闭阁眠,簟纹如水帐如烟。
客来梦觉如何处,挂起西窗浪接天。
【小题1】请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的变化。
【小题2】这首诗的尾联含蓄别致,运用了以景作结的手法,请结合此诗分析这种手法的好处。
参考答案:
【小题1】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后两句写诗人醒来,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此时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小题2】诗句以景作结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本题解析:
【小题1】回答本题,要读懂诗中各句意思,然后再根据题目要求分析作者情感变化的情况。诗的首句写诗人“闭阁眠”之前的“扫地焚香”;次句所写的竹席“如水”、纱帐“如烟”,表现了诗人清幽的心境。因此说诗的前两句描绘了睡前情景。第三句“客来梦觉如何处”写诗人醒了,视线由小阁转向海天,看到的是“浪接天”的壮景,“浪接天”一语写得气势广阔,情感由悠然转向豁达。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回答此题,必须以题干中“以景作结”“含蓄别致”两个词语为纲进行分析。尾联中“挂起西窗浪接天”一语,不仅表现了清净壮美的自然环境,而且与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相融合,这种以景作结的手法,使诗歌的结尾呈现出一种清幽脱俗的意境美。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