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①让其里人王严而居其次?②悉除故时王氏无名租 ③公顾主吏藏之,略不取视?④及其临事,破奸发伏,逆见随决 ⑤则归卧于家,叹息忧愧,辄不食?⑥臣下依违不决。公独争之 A.①②④ B.②③⑤ C.③④⑥ D.①⑤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定语后置、省略介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绳”“一”各1分,句子通顺1分。)
(3)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遽”“其”“服”各1分,句子通顺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逆:预先。从语法来看,“逆见随决”是个并列短语,可从对称式结构上来解释“逆”。“随”与“逆”都是后面动词的状语,修饰和限制其后面的动词,把其解释成谓语动词显然是错误的。
小题2:试题分析:首先明确“执心决断”的意思,其意为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然后看所提供的各句是否能表现出这样的意思。做题时,可采用排除的方法。如①表现其谦让有德,⑤表现其有责任心。这两项都不符合筛选的要求,因此,答案中应排除这两两句,这样也就排除了包含这两句内容的ABD三项。
小题3:试题分析:“太后驾崩前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错误,原文中说“太后崩,上见群臣,泣曰:“太后疾不能言,而犹数引其衣,若有所属,何也?”公遽曰:“其在衮冕也。然服之岂可见先帝乎?”上大悟,卒以后服葬。于是益以公为果可用也。”由此看,应为“皇帝在太后驾崩后还是意识到了薛公意见的正确”。
小题4:试题分析:对句子的翻译,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一定要分析和把握句子的特点,做到准确规范翻译。就各句来看,第一句“民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是定语后置句,应是“有得伪蜀时中书印者民”,意为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挂之西门”又是个省略句,“之”后省略了介词“于”。除此外,要注意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如“夜”,名词活用作状语,在夜里;绳,名词活用作动词,约束;一,数词活用作形容词,全,都;服,名词活用作动词,穿。
参考译文:
简肃公名奎,字宿艺,姓薛,是绛州正平人。自其曾祖父三代都没有显达,却因为薛公显贵了。当初,太宗皇帝攻打并州,薛公的父亲凭着计谋前往太宗行营求见,未能被任用。薛公十多岁的时候,就能写文章了,薛公的父亲看着他说道:“这个孩子一定会光大我家门楣,我还要干什么呢?”于是不再从事科举仕进之业,而致力于在乡里发放借贷来接济乡邻。此后五十年,薛公开始辅佐当今天子参与政事,成为当世名臣,就像他父亲说的一样。
当初考进士时,薛公是州里第一名,但他把第一让给同乡人王严而甘居第二,因此乡人都称赞他。淳化三年,第二次考试才中了第一,被授为隰州军事推官。(不久)遭逢太夫人去世,服丧期满后,因为别人的推荐被任命为大理寺丞、兴化军莆田知县,全部废除旧时王氏没有名目的租税,莆田人至今认为这是他的恩德。等到他到蜀地做官,更有好的政治举措。有个得到伪蜀时期中书官印的人,在夜里用锦囊装着官印挂在西门,守门的人把这件事汇报给薛公,跟着看热闹的蜀人数以万计,将要看薛公究竟怎么做。薛公吩咐主管官员把官印收藏起来,自己丝毫没有拿来看看的意思,老百姓于是作罢。蜀地人喜欢动乱而又容易变化,薛公既能用不生事镇抚他们,又能顺应他们的风俗,从容悠闲地宴乐,等到面对突发事件,洞悉奸人揭发隐情,预先发现随情判决,就像逢蒙的射术和东方朔的占术,没有不说中的。
薛公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说:“先帝曾经说你可以任用,我现在用你了。”薛公更加感激(皇恩),勉励自己。薛公为人一向刚毅,坚守节操,不随便附和别人,参与政事之后,更加坚持原则,不被别人牵制。薛公想要约束天下,各类事务无论大小,全都按照一定准则来处理。但事情常常不合他的心意,他就回家躺在床上,唉声叹气感到惭愧,常常不吃饭。家人笑他何必如此,薛公说:“我惭愧自己不如古人,又害怕后人讥笑我啊。”明道二年,庄献明肃太后想穿天子礼服朝拜太庙,大臣们犹豫不决,不敢赞同也不敢反对,只有薛公争辩说:“太后如果一定要穿天子礼服拜见祖宗,怎么拜呢?”太后不能改变他的意见,为此只能改穿其他服装。太后驾崩后,皇上召见群臣,哭泣着说:“太后病重不能说话,却还多次拉扯着她的衣服,好像要有所嘱托,会是什么呢?”薛公连忙说:“大概还是为天子礼服。可是穿着它怎么可以去见先帝呢?”皇上恍然大悟,最终给她穿上太后的衣服安葬了。从此以后皇上更加相信薛公的确是可用之才了。
薛公因为生病要求告老还乡。天子说:“我不可以再多烦劳您了。”于是下诏优待薛公,准许他不用上朝,却让他像原来那样处理政事。在这一年当中,薛公多次告还,最终得以回家。景祐元年八月庚申日,薛公死于家中,享年六十八岁,朝廷追封他为兵部尚书。
之前,下面陈述了薛公的功绩德行上报给太常,太常商议说:“据谥号规则:坚持德行毫不懈怠的叫简,坚持自己的意见明于决断的叫肃。现在薛公的情形符合这个规则。”于是给薛公谥号叫简肃。
本题难度:一般
2、单选题 “其”字在文言文中主要是用作代词,有时也可以用来表示不同语气,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其他题 写出加粗词的古义和今义。
1.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2.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3.诸郎中执兵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4.持千金之资币物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5.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6.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7.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古义: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涕: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2.穷困:古义:走投无路。今义:贫穷。
3.郎中: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4.币:古义:礼品。今义:货币。
5.偏袒: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一方。
6.提:古义:掷击。今义:垂手拿着。
7.长者:古义:品德高尚的人。今义:年纪大、辈分高的人。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杨业,并州太原人。父信,为汉麟州刺史。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所获倍于人。尝谓其徒曰:“我他日为将用兵,犹用鹰犬逐雉兔尔。”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以骁勇闻。累迁至建雄军节度使,屡立战功,所向克捷,国人号为“无敌”。
太宗征太原,素闻其名,尝购求之。既而孤垒甚危,业劝其主继元降,以保生聚。继元既降,帝遣中使召见业,大喜,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师还,授郑州刺史。帝以业老于边事,复迁代州兼三交驻泊兵马都部署。会契丹入雁门,业领麾下数千骑自西陉而出,由小陉至雁门北口,南向背击之,契丹大败。以功迁云州观察使,仍判郑州、代州。自是,契丹望见业旌旗即引去。
雍熙三年,大兵北征,以忠武军节度使潘美为云、应路行营都部署,命业副之。未几,诏迁四州之民于内地,令美等以所部之兵护之。时契丹国母萧氏与其大臣耶律汉字、南北皮室及五押惕隐领众十余万,复陷寰州。业谓美等曰:“今辽兵益盛,不可与战。”监军王侁曰:“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业曰:“业非避死,盖时有未利,徒令杀伤士卒而功不立。今君责业以不死,当为诸公先。”
将行,泣谓美曰:“此行必不利。”因指陈家谷口曰:“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为左右翼以援,俟业转战至此,即以步兵夹击救之,不然,无遗类矣。”美即与侁领麾下兵阵于谷口。自寅至已,侁使人登托逻台望之,以为契丹败走,欲争其功,即领兵离谷口。美不能制,乃缘交河西南行二十里。俄闻业败,即麾兵却走。业力战,自午至暮,果至谷口。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再率帐下士力战,身被数十创,士卒殆尽,业犹手刃数十百人。马重伤不能进,遂为契丹所擒,其子延玉亦没焉。业因太息曰:“上遇我厚,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乃不食,三日死。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诸君于此张步兵强弩——张:埋伏
B.弱冠事刘崇,为保卫指挥使——事:拜见
C.业幼倜傥任侠,善骑射,好畋猎——任侠:以侠义自任
D.望见无人,即拊膺大恸——大恸:极度悲伤
2.下列句子有关“以”的用法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以骁勇闻
②以保生聚
③以为右领军卫大将军
④以功迁云州观察使
⑤为左右翼以援
⑥今君责业以不死
⑦即以步兵夹击救之
A.①③/②④/⑤/⑥⑦
B.①⑥/②③/⑤/④⑦
C.①④/②⑤/③/⑥⑦
D.①④/②⑥/③/⑤⑦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A.杨业担心自己和太原城中的百姓的生命的安危,所以劝汉主刘继元投降北宋。
B.杨业年轻的时候就喜欢骑马射箭,谙用兵法,用鹰犬逐雉兔,所以每次畋猎所获得的猎物总要比同伴多一倍。
C.杨业败至谷口却不见埋伏的援军,自知必死无疑,却仍不投降;力战至被俘,绝食而死。
D.杨业不主张正面与辽军作战,但是王侁怀疑他另有图谋,杨业为了表明自己的清白和勇敢,决定首先出战。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期讨贼捍边以报,而反为奸臣所迫,致王师败绩,何面目求活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C
3.C
4.(1)“您一向被人称为‘杨无敌’,怎么现在遇到敌人却逗留徘徊不与交战呢?莫非您还有其他的意图吗?”
(2)“(我本来)太宗皇帝待我恩重,指望可以讨伐敌人、保卫边疆来报答皇恩,谁知却被奸臣逼迫出兵,致使军队遭惨败,我还有什么脸面活下来呢!”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讳 辩
韩 愈
愈与李贺书,劝贺举进士。贺举进士有名,与贺争名者毁之,曰:“贺父名晋肃,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同然一辞。皇甫湜曰:“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愈曰:“然。”
律曰:二名不偏讳①。释之者曰:谓若言征不称在,言在不称征是也。律曰:不讳嫌名②。释之者曰:谓若禹与雨之类是也。今贺父名晋肃,贺举进士,为犯二名律乎,为犯嫌名律乎?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夫讳始于何时?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周公作诗不讳,孔子不偏讳二名,《春秋》不讥不讳嫌名。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曾参之父名皙,曾子不讳昔。周之时有骐期,汉之时有杜度,此其子宜如何讳?将讳其嫌,遂讳其姓乎?将不讳其嫌者乎?汉讳武帝名彻为通,不闻又讳车辙之辙为某字也。讳吕后名雉为野鸡,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今上章及诏,不闻讳浒、势、秉、饥也。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凡事父母,得如曾参,可以无讥矣;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今世之士,不务行曾参、周公、孔子之行,而讳亲之名则务胜于曾参、周公、孔子,亦见其惑也!夫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周公、孔子、曾参,乃比于宦者宫妾,则是宦者宫妾之孝之于其亲,贤于周公、孔子、曾参者邪?
注:①二名不偏讳:两个字的名字,不避讳,即单用其中一个字时,不避讳。如孔子的母亲名叫“征在”,孔子说“征”的时候不说“在”,说“在”的时候不说“征”。②不讳嫌名:与人姓名音相近的字不避讳。下文“浒”“势”“秉”“饥”均与唐代皇帝名音同或音近。
小题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3分)( )。
A.贺不举进士为是 举:推荐
B.凡事父母,得如曾参事:侍奉
C.作人得如周公、孔子,亦可以止矣止:停止
D.周公、孔子、曾参卒不可胜胜:超过
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用作驳斥毁谤者的论据的一组是(3分)( )。
①律曰:二名不偏讳。
②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
③作法制以教天下者,非周公、孔子欤?
④康王钊之孙实为昭王。
⑤不闻又讳治天下之治为某字也。
⑥贺不举进士为是,劝之举者为非。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②⑤
D.③④⑥
小题3:对本文理解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分)( )。
A.李贺准备参加进士考试,有人为打击竞争对手,借口他父亲名晋肃,如果他参加进士考试,就犯嫌名讳,企图让他放弃考试。
B.韩愈曾经鼓励李贺参加进士考试,在李贺遭到恶意毁谤,他本人也因鼓励李贺应考而受到指责的情况下,写下本文进行辩驳。
C.韩愈认为,李贺参加进士考试,既不违犯“二名律”,也不违反“嫌名律”,毁谤者和附和者的言论,在法理上是没有依据的。
D.韩愈认为,周公、孔子、曾参都不避父母的名讳,而毁谤者和附和者却想超越这些古圣先贤,过分强调避讳,实在荒谬可笑。
小题4:断句和翻译。(7分)
(1)用“/”给下面的文段断句。(3分)
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每小题2分)
①若不明白,子与贺且得罪。
②听者不察也,和而唱之。
表达题(80分)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D
小题4:(1)唯宦官宫妾乃不敢言谕及机/以为触犯/士君子言语行事/宜何所法守也/今考之于经/质之于律/稽之以国家之典/贺举进士为可邪/为不可邪?(2)①如果不辩明这件事,您和李贺都将获罪。②听到(这种议论)的人不加分辨,附和(这种意见),也主张这样。
本题解析:
小题1:A项,举:应考。
小题2:③说明周公和孔子确定礼仪法度的特殊身份,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⑥是和李贺争名的人谪毁李贺的话,不是用来驳斥毁谤者的论据。
小题3:D项,孔子“不避父母的名讳”不合文意。孔子是“二名不偏讳”。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