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考点巩固(2017年最新版)(一)
A.田叔由于为人廉直,喜任侠,而被赵午举荐给赵王张敖,担任了郎中官职。 B.孟舒率疲惫的士兵争相临战,抵御匈奴冒顿的进攻。 C.田叔彻查了梁孝王使人杀人案,并禀报景帝。 D.田叔在对处理民告鲁王与阻止鲁王好猎的两件事中,表现出了杰出的才干。 |
3、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
苏辙
东坡先生谪居儋耳,置家罗浮之下,独与幼子过负担渡海。葺茅竹而居之,日淡荼芋,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在于胸中。平生无所嗜好,以图史为园囿,文章为鼓吹,至此亦皆罢去。独喜为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是时,辙亦迁海康,书来告曰:“古之诗人有拟古之作矣,未有追和古人者也。追和古人,则始于东坡。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吾前后和其诗凡百数十篇,至其得意,自谓不甚愧渊明。今将集而并录之,以遗后之君子,子为我志之。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贫,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①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今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
嗟夫!渊明不肯为五斗米一束带见乡里小人,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终不能悛②,以陷于大难,乃欲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虽然,子瞻之仕,其出入进退,犹可考也。后之君子,其必在以处之矣。
辙少而无师,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然自其斥居东坡,其学日进,沛然如川之方至。其诗比杜子美、李太白为有余,遂与渊明比。辙虽驰骤从之,常出其后,其和渊明,辙继之者,亦一二焉。
①黾勉(mǐn miǎn):努力。?②悛(quān):改,悔改
小题1: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辙亦迁海康,书告曰书:写信
B.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绮:美丽,华丽
C.子瞻既冠而学成,先君命辙师焉冠:位居第一
D.自量为己必贻俗患贻:遗留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华屋玉食之念不存于胸中不拘于时,学于余
B.自托于渊明,其谁肯信之其孰能讥之乎
C.不见老人衰惫之气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D.而子瞻出仕三十余年,为狱吏所折困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小题3:下列各句对文章内容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引用苏轼的话介绍他追和陶诗的情况,着重谈了他晚年谪居儋
耳、深服渊明、并立志学陶的原因。
B.苏辙对苏轼的有关情况略加评论,其中说到了苏轼半生为官,频遭
屈辱而不知悔,议论中流露出对其兄遭遇的不平之慨。
C.这篇序言引用苏轼的原话来介绍其创作动机等相关情况,这种写法
有利于缩短读者与苏轼的距离,让人感到亲切可信。
D.苏轼认为陶诗的艺术特点是“质而实绮,癯(qú清瘦)而实腴”,认
为陶渊明的为人是“性刚才拙”,自己能够从中汲取经验教训。
小题4:把下列文言文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子瞻尝称辙诗有古人之风,自以为不若也。 (5分)?
译文:?
②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5分)
译文:??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裴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及长,博学,早知名。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觚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夷人有识者,成私哂其矫饰焉。帝称矩至诚,日:“裴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矩后从幸江都。及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日:“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乃遣人以财物试之。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日:“此人受赂,诚合重诛。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日敬。 (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日:“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方,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款:至,到。②鱼龙曼延、角觚:均为古代杂戏名。③表: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讽:劝告。
B.成私哂其矫饰焉哂: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遇: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务:致力。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①为伯父让之所鞠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①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②还军霸上,以待将军来
C.①成私哂其矫饰焉②犹且从师而问焉
D.①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②府吏闻此变,因求暂假归
小题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①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②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①凡所陈奏……矩辄以闻②但陛下以物试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①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②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①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②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小题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5、单选题 下列加粗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语文基础知识《语言文字运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