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言文阅读》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①必知有禅代之志 ②迟明尽诛之 ③上下数十万人,一无阙者 ④王宜自取神器,以绝人望 ⑤遣使上章乞骸骨 ⑥岁漕百万石,以给宿卫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③⑥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D
小题4:(1)罗绍威鉴于以往牙军给人们带来的祸害,虽然也用财物笼络他们,对他们迁就退让,但内心却痛恨他们。
(2)从此之后,罗绍威虽然除掉了牙军的威胁,但是不久也后悔自身受到了削弱。
本题解析:
小题1:罢:结束。
小题2:②是说到天亮(牙军)已全部被杀,说明罗绍威办事强悍;③说明罗绍威办事能力突出;⑤是说罗绍威上奏章请求告老还乡。
小题3:“太祖派使者”错,据原文可知,使者是罗绍威派出的。
小题4:略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文后题目。(10分)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①,备匈奴,以便(biàn)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衙署),为士卒费,日习射骑,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②,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数不利,失亡多。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③五万人,彀者(射手)十万人,悉令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阵,张左右翼击之,大破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④,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葸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葸。虏赵王迁。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注】①代雁门:地名, 代地雁门郡。 ②收保: 进入营垒防守。 ③百金之士:《管子》有“能破敌擒将者赏五百金”之说,这里指骁勇善战的将士。④襜褴,少数民族名,下文“东胡”“ 林胡”亦同。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王许之许:答应
B.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让:责备
C.李牧至,如故约故:原来的
D.佯败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数:屡次,多次
小题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2分)(?)
A.李牧守边,厚遇士卒,抚慰边民,根据需要任用官吏,利用贸易租税以充军费,使边防得以巩固。
B.李牧对匈奴采用欲擒故纵的战术,一旦时机成熟,便巧布奇阵,大败敌军,迎来了边境十几年的安宁。
C.李牧坚持固守营垒的政策,不慕虚荣,不怕撤职,积极备战,不愧为一代名将。
D.李牧的战略战术,麻痹了敌人,但将士们不理解,当权者也不理解,这正衬托出他的风采和品质。
小题3:将下列语句译成现代汉语。(6分)
(1)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3分)
?
(2)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3分)
?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A
小题3:(1)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心怕事。(然、虽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2)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降、走各1分;语句通顺1分,共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数:几。回到句子中就可确定“数千人”是几千人的意思。理解实词一定要回语境,结合上下文来理解。
小题2:文中无“抚慰边民”的意思。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阅读一定要沉得住气。
小题3:翻译第一句时注意“然”解释为可是,“虽”解释为即使;第二句时注意“降”为使动用法,“走”解释为跑。做翻译题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遵循“信、达、雅”的三字原则,运用“留、删、替、补、调”的五字方法进行翻译。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镇守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他有权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教士兵射箭,骑马,优待战士。制订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应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擅自捕捉俘虏的立即处以斩刑。”匈奴每次入侵,战士们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即使是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的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然像以前那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另外的人代替他边将的职务。
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新将领都领兵出战。每次出战,多是失利,伤亡损失很多,当时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于是又强迫他出任边将,派他去统帅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要让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
牧到达边境,按照原来的法规,号令办事。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但是人们始终认为李牧胆怯。守边的士兵每天(或“常常”)得到奖赏却不被使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李牧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出战马一万三千匹,还有曾经获得百金奖赏的勇士五万人,能拉硬弓的优秀射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又大力组织放牧,让人民布满山野。匈奴派出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众假装逃跑,丢下几千人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灵活奇特的战阵,从左右两边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斩杀匈奴十几万人马。接着消灭襜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次战役以后的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上的城邑。
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用大笔金钱贿赂赵王的宠臣郭开金,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葸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把他杀死了,撒消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剪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赵葸的军队,杀了赵葸,俘虏了赵王赵迁,终于消灭了赵国。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轼
? 苏轼,字子瞻,眉州眉山人。生十年,父洵游学四方,母程氏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程氏读东汉《范滂传》,慨然太息,轼请曰:“轼若为滂,母许之否乎?”程氏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 泥水) ,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复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 程氏) 慨然太息?太息:长叹
B .轼诣武卫营? 诣:到……去
C .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属:归属
D .城不沉者三版? 版:筑墙用的夹板
2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活用作使动词的一项是(?)
A .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 .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
C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D .使官吏分堵以守,卒全其城
3 .“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的译文如果用上关联词语,最好的一项是(?)
A .既然……就……
B .只要……就……
C .只有……才……
D .即使……也……
4.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苏轼自幼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父亲苏洵对他成为文学家影响极大。
B .苏轼少有大志,决心为民除弊兴利,所以为官一任能造福一方。
C .苏轼任徐州太守时动员富民出资修筑被洪水冲坏的城墙,受到朝廷嘉奖。
D .在洪水汇于城下的危急时刻,苏轼亲率家人冒雨增筑城墙,保住了徐州城。
5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1) 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C
2.C
3.B
4.A
5.(1)你能做范滂那样的忠臣,我难道不能做范滂母亲那样的良母吗?
(2)黄河水将要冲坏城墙,事情紧急了,即使是朝廷直接指挥的正规军也要暂且替我尽力护城。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鸿门宴(节选)
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壁,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小题1:下列划线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非常:意外的变故
B.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细说:小人的谗言
C.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如:去
D.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道:道路
小题2:下列六句话编成四组,全部表现刘邦智谋的一项是(3分)
①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
②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③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
④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⑤公不胜桮杓,不能辞
⑥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②④⑥
D.③⑤⑥
小题3:下列各项对选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刘邦出去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去叫刘邦。可见此时的项王对刘邦是有防范的,害怕他逃跑。
B.项羽对刘邦借故脱逃仍然麻木不仁,根源在于他迷信武力,认为兵力单薄的刘邦不足为患。
C.范增深知纵虎归山,后患无穷,为自己的意见未被采纳,精心策划的阴谋一一破产而恼怒。
D.“鸿门宴”可以说是张良和范增的斗智,对整个事件的演变,两人举足轻重,可谓关键
人物。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6分)
(2)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B
小题3:A
小题4:(1)秦王有虎狼一样的心肠,杀人惟恐不能杀尽,惩罚人惟恐不能用尽酷刑,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他。
(2)听说大王有意要责备他,脱身独自离开,已经回到军营了。
本题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道:名词用作动词,取道。“道”的后面是名词“芷阳”,显然再是名词是翻译不同的,应为动词“取到”注意“道”其他用法,说,“不足为外人道也”;道理,“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义,“得道多助”等。
点评:此种题型是必考的,难度不大,要求考生熟记课文中的重要的实词。当某个实词用今天的词语来直接翻译的时候,有可能是陷阱,往往不对,要根据原话来推敲,当翻译不通时,要注意活用。
小题2:①是樊哙为刘邦找托词,⑤是张良替刘邦找借口,⑥是范增对项羽的责备。
点评:必考题,难度一般,可用排除法,在排除的时候注意语言动作发出者是谁,有时好要注意时间、是否“直接”等因素。
小题3:“有防范,害怕他逃跑”说法错误,当时项羽已没有防范之心。
点评:此种题型难度较大,要求考生要对原文有一个比较透彻的理解,然后逐一排查 ,不放过任何小的疑点。
小题4:(1)注意“‘虎狼’名词作状语”“举(尽)”“胜(尽)”“叛(背叛)” 等的翻译。(2)注意“督过(责备)”“去(离开)”“军(军营)”等翻译。
点评:此种题型是必考题,难度一般,要掌握好语句中重要实词虚词特殊句式的翻译,讲究“信达雅”的原则,既要通顺,也要有文采,不能有病句。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昌言少有大志,赵逢、高锡、寇准皆称许之。太平兴国三年,举进士,文思甚敏,有声于场屋,为贡部首荐。廷试日,太宗见其辞气俊辩,又睹其父名,谓左右曰:“是尝为东畿宰,朕之生辰,必献诗百韵为寿,善训其子,亦可嘉也。”擢置甲科,为将作监丞。拜右拾遗。后鲁国公曹彬、幽州道行营马步军水陆副都部署崔彦进等失律于歧沟,昌言遣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诛彬等。优诏褒答,召拜御史中丞。太宗宴金明池,特招预焉。宪官从宴,自昌言始也。
河朔用兵,枢密副使张宏循墨守位,昌言多条上边事,太宗即以昌言为左谏议大夫,代宏为枢密副使,迁工部侍郎。后昌言以书佣翟颍事,坐贬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初,太宗厚遇昌言,垂欲相之。赵普以勋旧复入,恶昌言刚戾,乃相吕蒙正。裁数月,会有颍狱,普以昌言树党,再劝太宗诛之,太宗特宽焉。逾年,召拜右谏议大夫。或议弛茶盐禁,以省转漕。命昌言为江淮、两浙制置茶盐使,昌言极言非便,太宗不纳,趣昌言往。昌言固执如初。即以户部副使雷有终代之,卒以无利而罢。
昌言复知天雄军,赐钱二百万。大河贯府境,豪民峙刍茭图利,诱奸人潜穴堤防,岁乃决溢。昌言知之。一日,堤吏告急,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自是无敢为奸利者。属澶州河决,流入御河,涨溢浸府城,昌言籍府兵负土增堤,数不及千,乃索禁卒佐役,皆偃蹇不进。昌言怒曰:“府城将垫,人民且溺,汝辈食厚禄,欲坐观耶?敢不从命者斩。”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太宗手诏褒谕之。
真宗即位。咸平三年,与吕蒙正、寇准同召,以本官兼御史中丞。景德初,真宗幸澶渊,以盟津居要,增屯兵,命知河阳。境内有小盗,昌言榜谕:“能告贼者给赏,牙吏即迁职。”枢密使王继英以为小盗不当擅为赏格,乃诏昌言易其榜,有劳者俟朝旨。
昌言喜推奖后进。王禹偁自卑秩擢词职,亦昌言所荐也。昌言强力尚气概,当官无所顾避,所至以威断立名,虽屡经摈斥,未尝少自抑损。然刚愎纵率,对僚吏倨慢,时论以此少之。
注:①刍茭:牲口吃的草。②廥:储存饲牲畜干草的房屋。
(宋史?列传第二十六,有删改)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议弛茶盐禁弛:解除。
B.真宗幸澶渊幸:特指皇帝到某处。
C.王禹偁自卑秩擢词职秩:次序。
D.时论以此少之少:轻视。
小题2: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赵昌言“当官无所顾避”的一组是
①昌言遣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诛彬等
②枢密副使张宏循墨守位,昌言多条上边事
③昌言固执如初
④命径取豪家廥积以给用
⑤众股慄赴役,不浃旬城完
⑥能告贼者给赏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②④⑥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昌言年少时就有大志,曾受到寇准等人的称赞;又有文采,在廷试时太宗看到他的文辞出众、论辩有力,很赏识他,把他的名次提升到甲科,准备大用。
B.当初,太宗待昌言很优厚,将要让他作丞相,但是凭过去功劳再入朝的赵普讨厌昌言强硬不讲情理,最后还是让吕蒙正当了丞相,并想借翟颍事除掉昌言。
C.昌言为官有魄力,处理事情坚决果断。澶州河堤决口,城池将要不保,他怒斥那些役卒,让他们为老百姓考虑,要对得起朝廷俸禄,并要严惩不听命令者。
D.无论太宗还是真宗,都待昌言不薄,从未贬斥过他;昌言也竭忠尽智,报效朝廷,甚至曾因朝廷决策不当而坚持己见,拒不服从皇帝的命令。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D
本题解析:
小题1:C(秩:官吏的品级第次)
小题2:A (⑤是役卒听到训斥后的表现。⑥是榜文内容)
小题3:D(“从未贬斥过他”和原文不符)
参考译文:
赵昌言字仲谟,汾州孝义人。昌言少年时就有远大志向,赵逢、高锡、寇准都称赏赞许他。太平兴国三年,考中了进士,他的文思很敏捷,在考场上有名声,是贡部举荐之首。廷试那天,太宗看到昌言文辞出众论辩有力,又看到昌言父亲的名字,就对左右侍从说:“这个人曾经作东畿宰,我的生日他一定献上百韵诗祝寿,他善于教育自己的儿子,也值得嘉奖啊。”把昌言提拔到甲科,是将要让他作监丞。此后授官右拾遗。后来鲁国公曹彬、幽州道行营马步军水陆副都部署崔彦进等在歧沟战败犯法,昌言就让观察支使郑蒙上疏,请皇上杀掉曹彬等。皇上下诏书优待褒奖,召来他并授官御史中丞。太宗在金明池设宴,特地招他参加。管刑法的官员跟从侍宴,从昌言开始。
河朔地区打仗,枢密副使张宏因循守旧,昌言多次上疏条陈边防事宜,太宗就让昌言作左谏议大夫,代替张宏作枢密副使,又作了工部侍郎。后来昌言因为书佣翟颍犯罪,被牵连治罪贬为崇信军节度行军司马。当初,太宗待昌言很优厚,将让他作宰相。赵普凭借过去的功劳再入朝廷,厌恶昌言强硬不讲情理,还是让吕蒙正当了丞相。才过几个月,适逢翟颍的官司,赵普认为昌言结党,两次劝太宗杀掉他,太宗(却)特别宽恕了昌言。过了一年,召来他授官右谏议大夫。有人建议废除茶盐禁令,用来节省漕河转运。皇上任命昌言作江淮、两浙制置茶盐使,昌言极力说这样做不好,太宗不采纳他的意见,只是催促昌言前往。昌言固执如初。皇上就让户部副使雷有终代替他,这件事最终因无利而作罢。
昌言又掌管天雄军,皇上赐给他二百万钱。大河贯穿府治全境,有个强横的人储备牧草图利,利诱坏人暗中在河堤上打洞,一年河堤就决口了,河水泛滥。昌言了解了这件事的原委。一天,管理河堤的小吏告急,昌言就下令直接取这家储存的饲草以供给使用,从此再没有敢作奸谋利者。属治澶州河决堤,河水流入御河,涨水漫溢浸泡府城,昌言登记府兵让他们背土加高堤防,人数还不足一千,就又找来役卒,可他们都止步不前。昌言发怒说:“府城将成为河底,百姓就要被淹,你们吃着优厚的俸禄,想要端坐闲观吗?敢不服从命令的就杀头。”众人大腿颤抖前去服役,不到一旬城池筑修完好。太宗亲手发诏褒奖昌言。
真宗即位。咸平三年,昌言与吕蒙正、寇准一同被召,以原本官职兼任御史中丞。景德初年,真宗到澶渊,因为盟津居处要地,就增加驻扎的兵马,并命令昌言掌管河阳。境内有小的盗贼,昌言张榜公告:“能告发贼人的给赏,是小吏的就升职。”枢密使王继英认为小盗之事不应当擅自提高悬赏格次,皇上就下诏让昌言改了那榜文,说有功劳的人要等候朝廷旨意。
昌言喜欢推举褒奖年轻人。王禹偁从低的官职升词职,也是昌言所推荐的。昌言强势崇尚气概,作官无所顾忌避讳,所到之处以威严果断建立名声,虽然多次遭排斥,从未稍微改变自己。但他固执任意轻率,对同僚官吏傲慢,当时评论者因此轻视他。
本题难度:一般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常见题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