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省级导航 | |
|
|
|
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二)
①绍斌率所部败其党数千 ②绍斌为方阵,与敌兵确于浦洛河,大败之? ③蕃戎轻佻,勿弃辎重与战,当按辔结阵徐行 ④绍斌率所部徐还,一无遗失? ⑤调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 ⑥绍斌召其酋帅三人,断臂、馘、劓放还,寇感化?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②③⑥ D.①④⑤ |
参考答案:
小题1:A
小题2:C
小题3:C
小题4:(1)起初,白守荣与绍斌约定日期,不久继明战死,所以晚到(迟来)一天,于是被贼兵包围。(为期,后,为……所,各1分,句意2分。)
(2)继隆把浦洛之败上奏使朝廷知道,说绍斌掌握军队却不顾念(救援),想谋划(独霸)一方,有二心。(闻,顾,方面,各1分,句意2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文言文中一词多义现象比较多,所以答题时一定要把实词放回到原文中,结合上下文及本句语法关系来推断实词的含义。“壁城南”意思是驻扎在城南,“壁”在这里是动词,“驻军、驻扎”的意思。
小题2:①陈述结果, ④非直接体现, ⑤官职调动。这类题目常涉及人物行为举止、 人物主张、人物情感、人物思想道德、人物性格、人物志向、人物才智、选文的综合性八类信息的筛选 ,做题时要在原文中找准区间,把准对象,体情察意,切忌张冠李戴,忌断章取义,无中生有。
小题3:C项中由原文可知“数部金粟帛诣灵武、清远”是说田绍斌多次押送金银、粮食、丝织品等到灵武、清远,因此,“输送了金银、粮食、丝织品”不是皇帝所为。综合近些年来的高考设题情况来看,此类题目选择肢中设错类型可分为信息错位、错解词语、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无中生有、颠倒是非将文中未然的信息说成必然等。解题时考生应审准题干,依文索义,正确分析。
小题4: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1)句中“为期”,约定日期;“后”,名词作动词,晚到、迟来;“为……所”,表被动。(2)句中“闻”,使动用法,使……知道;“顾”,顾念;“方面”,一方。
【参考译文】
田绍斌,汾州人。在刘钧手下任佐圣军使,镇守辽州。周显德四年,他带领五十骑投奔后周柴荣,刘钧把田绍斌的家属全杀了。
北宋初年,跟随崔彦进征讨李筠,田绍斌攻破了李筠修筑的大会砦,因功升迁龙捷指挥使。接着,又在泽州茶碾村击败了李筠。李筠退至泽州死守,田绍斌就在泽州周围挖壕,实行包围。敌军的流矢射伤了田绍斌的左眼,前军部署韩令坤把此事上报给皇帝。宋太祖在潞州召见了他。绍斌斩杀晋军更加众多,夺下了他们的铠甲。田绍斌又在扬州跟从讨伐李重进,驻扎在城南,包围了三天,就攻克了扬州,歼敌军千余人。正逢全师雄进犯神泉,绍斌率其部下打败数千犯敌,当时的汉、剑道都不太通畅,因此依赖绍斌而得以安宁。
至道元年,率领士兵入蕃讨贼,斩首两千级,缴获羊、马、骆驼二万余,马都补给了诸军缺马者。捷报报上去后,传来手诏嘉奖谕示。多次押送金银、粮食、丝织品等到灵武、清远,边远之人感恩畏服不再作乱。不久,皇甫继明、白守荣等督办转运粮饷,从灵州起运,田绍斌率兵支援迎接。走到碱井的时候,遇到三千多贼兵,来对阵挑战。且战且走,行至耀德,已杀贼千人。贼寇依然不退,尾随其后,绍斌列方阵,将伤者围在方阵中间,与敌兵在浦洛河角逐,击败了他们。
起初,白守荣与绍斌相约行事,后来继明战死,所以迟来一天,于是被贼兵包围。守荣想要主动出击,田绍斌说:蕃戎轻佻,我们决不能放下辎重,与之战斗,我们应当结阵慢行。守荣等忿忿地说:“你只管率兵来迎接就行了,不要干预我们的事!”白守荣为了邀功,与战,战败。田绍斌率部属徐徐撤回,无伤亡损失。返回至清远,发现壕堑里有个赤裸着身子的人大呼:我是白守荣。于是用绳子把他拉上来,脱衣服给他穿上。
时命李继隆、范廷召征讨继迁,就命绍斌为本州都部署兼内外督巡检使。继隆把浦洛之败上奏朝廷,说绍斌握兵而不救援,想独霸一方,有二心。太宗见报后大怒,说,此人过去曾背叛太原来投靠,而今又首鼠两端,真是 “贼臣”。随即派出使者将绍斌逮捕下狱询问,调到虢州安置。
等到真宗即位,将绍斌召回来,授右监门卫大将军、领叙州刺史。很快又改授莱州防御使。又调任环庆灵州清远军部署。庆州有野鸡族,多次入侵抢掠,行路之人以之为患。绍斌召其部落首领三人,断臂,割左耳,割鼻子后放还,贼寇为不杀而感化,从此帖服。
景德二年,死,享年七十七岁。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溍生而俊异,比成童,授以《书》《诗》,不一月成诵。迨长,以文名于四方。
中延祐二年进士第,授台州宁海丞。民有后母与僧通而酖杀其父者,反诬民所为,狱将成,溍变衣冠阴察之,具知其奸伪,卒直其冤。恶少年名在盗籍者,而谋为劫夺,未行,邑大姓执之,图中赏格。初无获财左验,事久不决,溍为之疏剔,以其狱上,论之如本条,免死者十余人。
迁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运判,改诸暨县判官,巡海官舸。例以三载一新,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有余,则总其事者私焉。溍撙节泛蠹(节省不必订的开支),以余钱还民。奸民以伪钞钩结党与,胁攘人财,官若吏听其谋,挟(依仗,指依官吏的纵容)往新昌、天台、宁海、东阳诸县,株连所及数百家,民受祸至惨。郡府下溍鞫治,溍一问,皆引伏,官吏除名,同谋者各杖遣之。
入为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国史院编修官,转国子博士。视弟子如朋交,未始以师道自尊、轻纳人拜,而来学者滋益恭。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溍天资介特,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俸弗给,每鬻产以佐其费。及升朝行,挺立无所附,足不登巨公势人之门,君子称其清风高节,如冰壶玉尺,纤尘弗污。溍之学,博极天下之书,而约之于至精。剖析经史疑难,及古今因革制度名物之属,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文辞布置谨严,援据精切,俯仰雍容,不大声色,譬之澄湖不波,一碧万顷,鱼鳖蛟龙,潜伏不动,而渊然之光,自不可犯。
(《元史》卷一百八十)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恶少年名在盗籍者籍:名册。
B.初无获财左验左验:凭证,作凭证。
C.每鬻产以佐其费鬻:赊欠。
D.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曲证:多方考证。
小题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费出于官,而责足于民
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
B 业成而仕,皆有闻于世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
C 在州县唯以清白为治
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D 旁引曲证,多先儒所未发
成反复自念,得无教我猎虫所耶
小题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叙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A.黄溍在宁海任职时,有个人的继母与人私通并杀害此人之父,事后反诬是此人所为。黄溍查清了真相,为此人雪洗了冤屈。
B.黄溍任诸暨县判官时,有一群奸民使用假钞侵夺别人财物,四处为害。黄溍查清了此案,惩治了罪犯和包庇的官史。
C.黄溍在国子监任博士时,;平等对待学生,破除师道尊严,不轻易跪拜孔子,受到学生的尊重。他的学生也都学有所成。
D.黄溍的文章不动声色,像澄静的湖面,水波不兴,一碧万顷,但文章所放射出的深邃的光芒,却是凛然不可侵犯的。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2:A
小题3:C
本题解析:
小题1:C(鬻,出卖。)
小题2:(于,上一人作“从”、“自”讲,下一个作“在”讲;而,都起承接作用;唯,上一个作“只是”讲,下一个表希望语气;所,上一个与“未发”组成名词结构,下一个作“处所”讲。)
小题3:C(是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跪拜,不是“不轻易跪拜孔子:”。)
文言文译文:
黄溍字晋卿,婺州义乌人。黄溍一出生便聪明出众,到童年,教给他《尚书》《诗经》,不到一个月便能背诵了。等长大了,凭着擅长写文章而文明四方。
考中延祐二年进士,朝廷任命他为台州路宁海县县丞。百姓中有个人,他的继母与和尚通奸并毒杀了这个人的父亲,事后反而诬告是这个人杀害的,案件将要定下来了,黄溍改变穿戴暗中查访这件事,完全掌握了继母奸险虚伪的情况,终于使那你的冤屈得到昭雪。有一帮姓名已列入盗贼名册的邪恶青年,他们共谋干抢夺财物的事,还没有实施时,县里的一户大族把他们抓了,图谋领到赏钱,但当初并没有得到抢夺的财物做凭证,事情于是久拖不决,黄溍为之分析处理,将这案件上报,依照有关条款给他们治罪,免于处死的有十多人。
升任两浙路都转运盐使司石堰西场运判,后又改任诸暨县判官,负责巡察海上官府的船只。按例这些船只每三年要更新一次,费用由官府支付,不足的部分要求由百姓补上。事后有多余的费用,则是负责这件事的官员私吞了。黄溍节省不必要的开支,把结余的钱退给了百姓。一些奸诈之徒靠着使用假钞票勾结成一伙,逼迫侵夺别人的财物,从官员到差史都听任他们的阴谋得逞,他们依仗官吏的纵容,去新昌、天台、宁海、东阳等县作案,连累几百户人家,百姓遭受的祸害极惨。郡府把这件事下交给黄溍审讯、处理,黄溍一审问,那些人都认罪了,结果有关官吏被撤职,同谋都分别被杖责赶走。
进入朝廷担任应奉翰林文字、同知制诰,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后又调任国子监博士,在国子监他把学生看成朋交,从不以师道自尊、从不轻易接受别人的跪拜,然而来学习的人越发敬重他。这些学生完成学业后,都有名于世。
黄溍天性孤高,在州县任职时只以清廉洁白的精神处理政务,俸禄不够用时,常常卖掉家产来补贴他的费用。升任朝廷官员后,超然独立,无所攀附,脚不踏入权豪势要之门,有德行的人称赞他有清风高节,像冰壶、玉尺一样,一尘不染。黄溍的学问是,博览天下书籍,但又能极精确地将它们加以概括。剖析经书史书中的疑难问题,以及古今沿袭变革、礼法制度、事物名称这一类问题,他广泛引述,多方考证,指出了先前读书人未曾指出的问题。文章布局严谨,引文精当,总是从容不迫,不大动声色,像澄静的湖面,水波不兴,一碧万顷,鱼、鳖、蛟龙都潜伏在水下一动不动,但文章放射出的深邃的光芒,却是凛然不可侵犯的。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桓公问治民于管子①。管子对曰:“凡牧民者,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勿惧以罪,勿止以力。慎此四者,足以治民也。” 桓公曰:“善。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 管仲对曰:“质信极仁,严以有礼,慎此四者,所以行之也。”桓公曰:“请闻其说。”管仲对曰:“信也者,民信之;仁也者,民怀之;严也者,民畏之;礼也者,民美之。语曰:泽命不渝,信也;非其所欲,勿施于人,仁也;坚中外正,严也;质信以让,礼也。”桓公曰:“善哉!”
桓公又问曰:“寡人欲修政以干时②于天下,其可乎?”管子对曰:“可。”公曰:“安始而可?”管子对曰:“始于爱民。”公曰:“爱民之道奈何?”管子对曰:“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则民相亲矣。省刑罚,薄赋敛,则民富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则民有礼矣。出令不改,则民正矣。此爱民之道也。”
桓公在位,管仲、隰朋见。立有间,有二鸿飞而过之。桓公叹曰:“仲父,今彼鸿鹄,有时而南,有时而北,有时而往,有时而来,四方无远,所欲至而至焉。非唯有羽翼之故,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管仲、隰朋不对。桓公曰:“二子何故不对?”管子对曰:“君有霸王之心,而夷吾非霸王之臣也,是以不敢对。”桓公曰:“仲父胡为然?盍不当言,寡人岂有乡乎?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若济大水有舟楫也。仲父不一言教寡人,寡人之有耳,将安闻道而得度哉?”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桓公变躬迁席,拱手而问曰:“敢问何谓其本?”管子曰:“齐国百姓,公之本也。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人甚伤劳而上举事不时。公轻其税敛则人不忧饥,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举事以时则人不伤劳。”桓公曰:“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闻命矣,不敢擅也,将荐之先君。”明日皆朝于太庙之门朝定令于百吏近者示之以忠信远者示之以礼义行此数年而民归之如流水。
(节选自《管子》,《四部丛刊》本,有删改)
【注】①管子:名仲,字夷吾,齐国国相。②干时:谋求定时会盟诸侯。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勿已。如是,又何以行之已:停止
B.泽命不渝,信也渝:坚持
C.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修:治理
D.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渡过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是以能通其意于天下乎故燕王欲结于君
B.拱手而问曰朝济而夕设版焉
C.缓其刑政则人不惧死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D.寡人闻仲父之言此三者此亡秦之续耳
小题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项是
①必知其疾,而忧之以德②人甚忧饥而税敛重,人甚惧死而刑政险③省刑罚,薄赋敛④乡建贤士,使教于国⑤齐国百姓,公之本也⑥寡人之有仲父也,犹飞鸿之有羽翼也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小题4: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仁”“严”“礼”是为政的重要原则,也就是国君要对百姓讲究信用,施行仁爱,严肃法纪,提倡礼义。
B.齐桓公想通过修明政事,提高齐国的政治地位,达到会盟诸侯的目的,因此他希望得到管仲的认可和辅佐。
C.对于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管仲采取以退为进的策略,明确表达了反对意见,并表明了自己的政治主张。
D.齐桓公有抱负,能纳谏,接受了管仲的民本思想,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得到了四方百姓的拥护。
小题5:用“/”为文中画线句字断句(3分)
明 日 皆 朝 于 太 庙 之 门 朝 定 令 于 百 吏 近 者 示 之 以 忠 信 远 者 示 之 以 礼 义 行 此 数 年 而 民 归 之 如 流 水
小题6:论语翻译(每小题2分,共6分)
①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答:?
②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
答:?
③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C
小题1:略
小题1:①用文献来丰富我的知识,用礼义来约束我的言行,使人想停都江堰市停不下来。②鸟兽不可跟它们同群,我不跟世上人群相处又跟谁呢?
③观察他的经历,考察他的习惯兴趣,一个人能躲到哪里呢?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解答此题一定要结合字形推求字义,并把对实词的解释代入原句,看是否合乎语境。“渝”,在文中的含义应是“改变”“违背”,才和后面的“信也”语意一致。
小题1: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答题时,需要结合原文语言环境来推断词语的含义和用法。C项,两个“则”均为连词,表假设。A项,“于”,前者为介词,到;后者为介词,和,同。B项,“而”,前者为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承接。D项,“之”,前者为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后者为助词,的。
小题1:本题考查对文中信息的筛选能力。解答本题要把握住选择标准,即题干中“全都直接体现以民为本思想的一组”。①强调国君要了解百姓疾苦,以仁德为百姓分忧;③说国君要减轻刑罚,减少赋税;⑤是把齐国百姓看做国家的根本:这三者都是民本思想的直接体现。②说的是当前严刑重赋下百姓生活悲惨的事实,不是民本思想的体现。④是重视教化,不能体现民本思想。⑥是桓公对管仲的赞许。
小题1: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的能力。解答本题要审准题意,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的语句,一一对应。反复比较,找出“不正确的一项”。由“管子对曰:‘君若将欲霸王、举大事乎?则必从其本事矣。’”句可知,管仲对于齐桓公称霸天下的想法并未明确反对。
小题1:略
小题1:略
桓公问管仲如何治理百姓,管仲回答说:“凡治理人民,必须知其疾苦,要厚施德惠,不要用刑罚恐吓百姓,不要用强力制止百姓。注意这四点,就可以治理好了。”桓公说:“好。不要停止,既然如此,又该怎样具体实行呢?”管仲回答说:“诚信而极仁,严肃而有礼,认真注意这四者,就可以实行。”桓公说:“请详细加以说明。”管仲回答说:“守信用,人民就相信;行仁政,人民就怀德;严肃,人民就敬畏;有礼,人民就赞美。常言说:舍掉性命而不肯违背,就是信;非其所欲不强加于人,就是仁;内心坚定而仪表端正,就是严;诚信而谦让,就是礼。”桓公说:“好啊!”
桓公又问说:“我想修明政事以会诸侯于天下,可以做到吗?”管子回答说:“可以。”桓公说:“从哪里做起呢?”管子回答说:“从爱民做起。”桓公说:“爱民之道如何?”管子回答说:“公治理公族,家治理家族,使他们事业互相关联,俸禄互相补助,人民就相亲了。减少刑罚,薄收赋税,人民就富裕了。各乡选用贤士,使之施教于国,人民就有礼了。
(国君)发出的政令不随便更改,那么百姓就会走上正轨。这些就是爱民之道。”
桓公坐在位置上,管仲、隰朋进见。站了一会儿,有两只鸿雁飞过。桓公叹息说:“仲父,那些鸿雁时而南飞,时而北飞,时而去,时而来,不论四方多远,愿到哪里就到哪里。是不是因为有两只羽翼,所以才能把它们的意向通达于天下呢?”管仲和隰朋都没有回答。桓公说:“你们两位为什么都不回答?”管子回答说:“君上您有成就霸王之业的心愿,而我则不是成就霸王之业的大臣,所以不敢回答。”桓公说:“仲父何必这样?为什么不进直言,使我有个方向呢?我有仲父,就像飞鸿有羽翼,过河有船只一样。仲父不发一言教导我,我虽然有两只耳朵,又怎么听到治国之道,学得治国的法度呢?”管子回答说:“您想要称霸诸侯、成就一番大事吗?那么就一定要从它的根本做起。”桓公移动身体离开席位,拱手而发问说:“敢问什么是它的根本?”管子说:“齐国百姓,便是它的根本。百姓很怕饥饿,而当前收税很重;百姓很怕死罪,而当前刑政严酷;百姓很怕劳顿,而国家举事竟没有时间限定。您若能轻征赋税,百姓就不愁饥饿;宽缓刑政,百姓就不愁死罪;举事有时间限定,百姓就不怕劳顿了。”桓公说:“我听到仲父说的这三点,算是懂得了。我不敢私听这些话,要举荐给先君才行。”第二天,全体都在太庙的门庭朝见,命令百官确立法令。对近处示以忠信,对远处示以礼义。这样实行了几年,人民归附之势,竟好像流水一样。
本题难度:一般
5、单选题 下列句中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 .金就砺则利——金:黄金
B .术业有专攻——攻:攻克
C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所以:用来……的
D.余嘉其能行古道——古道:古老的道路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复习《语言文字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