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默写(共6分,(1)——(3)题3分,每题1分。(4)题3分)
(1)?,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1分)
(2)?,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1分)
(3)淇则有岸,?。总角之宴,?。(1分)
(4)时文美文背诵:(3分)
打破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以摒弃原来的自己,向更成熟的人生前进。······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打破,他们 ?, ?;家人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打破”,让我们?。无论是哪一种打破,其结果都是让我们学会成熟,让我们得以成长。因此打破的意义在于?,?。
参考答案: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海日生残夜?归雁洛阳边
(3)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4)时文与美文默写(3分):
打破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以摒弃原来的自己,向更成熟的人生前进。······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打破,他们让源源不断的知识化为力量,打破我们原有的愚昧;家人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打破”,让我们迎接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哪一种打破,其结果都是让我们学会成熟,让我们得以成长。因此打破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不断进步,有力量来迎接新的挑战。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⑴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
⑵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并就其中一种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西楼:表示内心的忧伤、愁苦、悲切、幽怨等情思。
月:望月思故国。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意对即可)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把抽象无形的愁丝比作“丝缕”,用“剪不断,理还乱”比喻愁之繁杂、愁之难解,传神地将主人公的愁绪凸显于读者前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节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
2.“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3.作者对这段着力描写的目的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修饰,怕回到娘家受世人歧视。
D.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意对即可)
(2)反衬,以动衬静;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