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古代诗歌鉴赏》高频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四)
2017-08-06 06:08:1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其他题  默写(共6分,(1)——(3)题3分,每题1分。(4)题3分)
(1)?,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1分)
(2)?,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1分)
(3)淇则有岸,?。总角之宴,?。(1分)
(4)时文美文背诵:(3分)
打破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以摒弃原来的自己,向更成熟的人生前进。······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打破,他们 ??;家人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打破”,让我们?。无论是哪一种打破,其结果都是让我们学会成熟,让我们得以成长。因此打破的意义在于??


参考答案:
(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海日生残夜?归雁洛阳边
(3)隰则有泮?言笑晏晏
(4)时文与美文默写(3分):
打破的重要性在于我们可以摒弃原来的自己,向更成熟的人生前进。······老师对我们的教育是一种打破,他们让源源不断的知识化为力量打破我们原有的愚昧;家人也在不断地将我们“打破”,让我们迎接更广阔的世界。无论是哪一种打破,其结果都是让我们学会成熟,让我们得以成长。因此打破的意义在于我们能够不断进步有力量来迎接新的挑战


本题解析: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
宿济州西门外旅馆
晁端友
寒林残日欲栖乌,壁里青灯乍有无。
小雨愔愔人假寐,卧听疲马啮残刍。
注:①乌:乌鸦。②愔愔:寂静无声。
⑴诗中的“乌”和“马”两个意象有何作用?请简要说明。?
?
⑵诗的三、四两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作“小雨愔愔人不寐,卧听羸马啮残刍。”其中“不寐”与原诗“假寐”相比哪个更好?请简要说明理由。
?


参考答案:(1)诗中的“乌”和“马”既是实景,又倾注着诗人的感情:乌鸦暮投林,而诗人却无家可归,疲马尚且夜不眠,人更是如此,“乌”和“马”,一反一正衬托了诗人奔波劳顿、凄风苦雨的人生漂泊之情。
(2)“假寐”更好。“假寐”,即坐着打盹儿,表明诗人旅途劳顿,要睡又心绪不宁,只得“假寐”,同时由本句的“坐”到第四句的“卧”层次清楚。而“不寐”则与第四句“卧听”重复。(说“不寐”好,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1、在词中作者主要选用了哪些意象,并就其中一种指出其常见的象征意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的表现手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西楼:表示内心的忧伤、愁苦、悲切、幽怨等情思。
  月:望月思故国。
  梧桐:象征凄凉悲伤。(意对即可)
2、①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②把抽象无形的愁丝比作“丝缕”,用“剪不断,理还乱”比喻愁之繁杂、愁之难解,传神地将主人公的愁绪凸显于读者前面。(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节诗句,完成后面题目。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
1.对此节诗采用的手法,说法不对的一项是(   )
A.排比和比喻
B.夸张和渲染
C.铺陈和排比
D.赋、比、兴
2.“事事四五通”的原因,下面哪项不正确(   )
A.临别时故意精心修饰,作为对封建家长制的无言的挑战。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以博得焦母的好感,促使焦母改变主意。
C.借此延缓别离时光的到来,反映了兰芝痛苦矛盾的心情。
D.本想精心修饰,但心烦意乱,不得不重来几遍。
3.作者对这段着力描写的目的是(   )
A.表明刘兰芝强作镇静,以掩饰自己内心的哀怨。
B.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C.表明刘兰芝有意修饰,怕回到娘家受世人歧视。
D.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参考答案:1.D
2.B
3.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中夜起望西园值月上  
柳宗元
觉闻繁露坠,开户临西园。寒月上东岭,泠泠疏竹根。
石泉远逾响,山鸟时一喧。倚楹遂至旦,寂寞将何言。?
  注:本诗作于诗人被贬永州之时。西园在作者永州愚溪住宅以西。  
(1)结合全诗,说出作者写“露”“月”“泉”“鸟”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写“泉响”“鸟喧”采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营造了凄清寂寞的意境。(意对即可)
(2)反衬,以动衬静;谪居僻远之地,孤独愁苦、无人理解的情怀。(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答题技巧《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