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的问题。(8分)
渔 暮
熊召政
这暮色,又被觅草的孤鹭剪乱
慵困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
借与晚风作韵的莲花
一支支,斜斜地簪出水面
朦胧,亦如湖空冰盘的妖美啊
清香与暮色揉成的江南
小舟从江浦中荡出了
桨影铺成的长廊,绿荷正自盈栏
栏外,视线停落的地方
曲曲屏山已不见浮动
船底下,游鱼戏逐的浮萍
却在将波浪的方向交换
小题1:诗人是通过哪些意象来描绘春天的暮色和渔猎的场面的?(2分)
小题2:分析“剪”和“抹”字使用的好处,说说这首诗是如何吸收中国古典诗歌的营养的。(3分)
小题3: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主题?为了吟咏这个主题,作者主要营造了一种怎样的意境?(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慵困的孤鹭、放倒的青山、斜映的荷影、湖中的皎月,觅草的孤鹭、远去的小舟、戏逐的游鱼、追逐鱼群的渔父。
小题2:诗歌之中动词的活用,使山野风景情趣盎然,这就是这首诗吸收中国古典诗歌营养的一个方面的表现。诗中不写弥漫山岚的暮色渐次朦胧,而说暮色被孤鹭“剪”乱,不写倒映水中的青山在雾霭里变暗,而说孤鹭的舞翅“抹”暗了放倒的青山,一方面可以见出炼字的用心,另一方面又可见出中国古典诗歌用词对这首诗的影响。
小题3:诗题为“渔暮”,诗歌分两节,前一小节扣住“暮”,后一小节关照“渔”,两者珠联璧合而在侧重之中又截然分开。诗人通过浓郁迷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夏日黄昏渔暮图,表现了诗人对于江南水乡美好田园生活的向往和歌颂。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婉约、清丽的美,整个画面呈现出一种宁静、安谧,读来又不失典雅和深邃。
本题解析:
小题1:把握诗歌以画写意的特征,抓取相关的重要景物。
小题2:本题考查对诗歌中重点词语的鉴赏能力。中国古典诗歌讲究炼字,着一字而境界全出。结合“剪”和“抹”字的表达效果,可见出中国古典诗歌用词对这首诗的影响。
小题3:本题考查正确把握诗歌主题思想的能力。结合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把握诗人笔下景物寄寓的思想情感。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5分)
咏怀八十二首(其七十九)
阮 籍
林中有奇鸟,自言是凤凰。
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
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
适逢商风①起,羽翼自摧藏。
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
但恨处非位,怆悢②使心伤。
【注】①商风:秋风。②怆悢(liàng):悲伤。
小题1:诗中“清朝饮醴泉,日夕栖山冈。高鸣彻九州,延颈望八荒”四句体现了“凤凰”怎样的品性?(2分)
小题2: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高洁(或“超然脱俗”“清高”)(答“远离尘世”给分);志向远大(或“心忧天下”)
小题1:这首诗运用了托物言志(或“比兴”“象征”)的手法;以凤凰自喻(或“象征诗人自己”)抒发了诗人孤独无奈的苦闷心情和壮志难酬(或“报国无门”)的悲伤情怀。
本题解析:
小题1:前两句显然的,凤凰不食人间烟火,不近红尘俗世,体现其高洁(高雅);后两句写凤凰的神态,他关注八荒(辽阔),他震醒九州,心志之高,非一般所比。
点评:本题是形象类题目的变式题,只要求学生分析出凤凰这一形象的特征就行,且设题范围较为明显,所以难度不大。
小题1:虽然诗歌的标题是咏怀,但是注意,整个诗歌中都是以“凤凰”为中心,所以,初步断定为一首咏物诗,那么手法的分析就显得简单了,咏物诗的一般手法:象征、托物言志、拟人等等。第二个问指向思想情感。从诗歌最后几句:适逢商风起,羽翼自摧藏。一去昆仑西,何时复回翔。但恨处非位,怆悢使心伤。看出凤凰受到了伤害,他准备离去,因为所处非地;我们还看到,凤凰发自内心的哀叹:叹自己所处非位。那么情感就很清楚了。
点评:本题是一道思想情感类和表现手法类常见的题目。答题的范围和指向十分清楚,词作中的形象也很鲜明,加之作者是我们很熟悉的大家,所以整体上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问题。
思远人
晏几道
红叶黄花秋意晚,千里念行客。飞云过尽,归鸿无信,何处寄书得。
泪弹不尽临窗滴,就砚旋研墨。渐写到别来,此情深处,红笺为无色。
1.这首词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红叶黄花秋意晚”一句对表达这种感情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就砚旋研墨”与“临窗滴”有什么关系?“红笺为无色”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这首词表达了对远方行人的深切思念。首句起兴,以红叶黄花染绘出深秋的特殊色调,渲染离别的悲凉气氛,增添对远方行人绵绵不尽的思念情怀。
2.关系是:“就砚旋研墨”暗指以临窗滴下的泪水研墨,和泪作书。
原因是:红笺被泪水浸湿。由于情到深处,词中主人公在作书时不停流泪,泪水落到纸上,红笺因而褪去了颜色。(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题目。(9分)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小题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4分)
答:
【小题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5分)
答:
参考答案:
【小题1】 (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1分)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1分)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1分)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1分)(意思对即可,共4分)
【小题2】 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2分)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3分
本题解析:
【小题1】本题考查古诗中的炼字问题,对炼字的分析,一要写出手法,一般有修辞写修辞,其次还原诗中写画面。本诗中“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答本题时,一定范围只能在最后尾联上,位置不错,先写画面,分析意境,结合全诗来写感情。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这首诗写湖上晚归所见暮秋景致,题材本属熟见。然而由于作者体察入微而又独具手眼,不仅精择富于特征的意象构筑画面,而且炼字锻句,刻意为工, 真切地传达了他的感受, 铸塑出一种独特的美的意境。
考点:鉴赏作品的形象、感情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回答问题。
湖上晚归
蒋士铨
湿云鸦背重,野寺出新晴。
败叶存秋气,寒钟过雨声。
半檐群鸟入,深树一灯明。
猎猎西风劲,湖心月乍生。
(1)“寒钟过雨声”一句中“过”字很见工力,请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的尾联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过”,动词,穿过(超过,盖过);这句写远处野寺的钟声穿过秋雨而来,仿佛带上了阵阵寒意。点明了钟声寒的原因,化无形为有形,生动形象,具体地传达出了诗人所感受到的秋意。(意思对即可)
(2)尾句写归来时的景象,诗人选取西风、湖心月等意象,描绘了猎猎秋风一扫阴雨,令人清爽;明月新生,月华与水光交相辉映,营造了皎洁幽静(清爽开阔)的美妙境界表达了作者回家时的喜悦与兴奋(或表达了诗人为壮美的景象而惊奇、赞美之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