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知识点总结《文学类文本阅读》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练习版)(五)
2017-08-06 06:15:3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题目
永远的蝴蝶
 ①那时候刚好下着雨,柏油路面湿冷冷的,还闪烁着青、黄、红颜色的灯火,我们就在骑楼下躲雨,看绿色的邮筒孤独地站在街的对面。我白色风衣大口袋里有一封要寄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   
②樱子说她可以撑伞过去帮我寄信,我默默点头,把信交给她。   
③"谁叫我们只带一把小伞哪。"她微笑着说,一面撑起伞,准备过马路去帮我寄信,从伞骨渗下来的小雨点溅在我眼镜玻璃上。   
④随着一阵拔尖的刹车声,樱子的一生轻轻地飞了起来,缓缓的,飘落在湿冷的街面,好像一只夜晚的蝴蝶。   
⑤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  
 ⑥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⑦然而我又看到樱子穿着白色的风衣,撑着伞,静静地过马路了。她是要帮我寄信的,那,那是一封写给在南部的母亲的信,我茫然站在骑楼下,我又看到永远的樱子走到街心。其实雨下得并不大,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而那封信是这样写的,年轻的樱子知不知道呢?
 ⑧"妈:我打算在下个月和樱子结婚。"  
小题1:
体会下列两句话里蕴藏的人物心理活动。   
①"谁叫我们只带一把雨伞哪。"?②"为什么呢?只带一把雨伞?"
小题2:
文中的"蝴蝶"指什么?文章以"永远的蝴蝶"为题,有何深意?
小题3:
第5段"虽然是春天,好像是深秋了"一句怎么理解?
小题4:
第8段中写道:"却是我一生一世中最大的一场雨"。如果要在这句话"雨"的前面加上一个修饰语,以使表情达意更明白的话,这个修饰语应该是什么?(提示:可借用某个流行歌曲名)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完成下面问题。
  低碳经济是一种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它具有以下特征:首先是经济性。它包含两层含义:一是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二是低碳经济的发展不应导致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明显下降。也就是说,既反对奢侈或能源浪费型的消费,又必须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更通俗地说,发展低碳经济不能也不是让人类回到农耕社会。
  其次是技术性。也就是通过技术进步,在提高能源效率的同时,也降低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前者要求在消耗同样能源的条件下人们享受到的能源服务(如照明、家用电器消耗等)不降低;后者要求在排放同等温室气体情况下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不降低,这两个“不降低”需要通过能效技术和温室气体减排技术的研发和产业化来实现。
  最后是目标性。发展低碳经济的目标应该是,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不至于带来全球气温上升影响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如海平面上升导致小岛屿国家的淹没等),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低碳经济概念的形成和提出背景,大致有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应对气候变化,是低碳经济提出的最直接和最根本原因。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以及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包括烟雾、光化学烟雾、酸雨危害以及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带来的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降低碳排放强度就成为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的客观需要。
  其二,发达国家迈过了以使用高碳能源为主要动力的发展阶段,保持现有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特别是煤炭的生产和消费。从工业化进程看,英国、美国等国家在20世纪就完成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历史任务,或者说走过了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的发展阶段。这些国家在后工业化阶段,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除小汽车需要消费油品外,吃饭、住房等可以不依赖高碳能源的生产和消费。一般地说,发达国家工业化时的经济是以高能耗、高碳排放为主要特征的“高碳经济”,世界上还没有哪一个国家是依赖低碳能源实现工业化的。对于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仍是一项历史任务,是第一要务。因此,发展低碳经济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其三,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是发展低碳经济的内在要求。从世界能源储量看,化石能源在现有技术经济水平和开采强度下,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尽管如此,我们也应看到,人类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因此,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正是出于对能源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考虑。研究开发第三代核电技术、节能技术、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氢能技术、电动汽车等,成为发达国家加大投入的领域。
  在上述背景下,低碳经济应运而生,带来的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可能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一条新路。
1、下面对“低碳经济”这一概念的理解,不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A、低碳经济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它以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为基础。
B、低碳经济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能源效率,降低温室气体的排放强度。
C、低碳经济应按照市场经济的原则和机制来发展,必须提高人们的生活条件和福利水平。
D、发展低碳经济要将大气的浓度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
2、下面的叙述中,不属于低碳经济概念形成和提出背景的一项是(?)
A、化石能源的大量开发和使用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提出了严峻挑战。
B、处在后工业化阶段的国家保持较高福利水平,可以不依赖生产和消费高碳能源?。
C、发展低碳经济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D、煤炭、石油等能源资源耗竭,煤炭仅可以用200多年,石油仅可以用40多年。
3、下面的叙述中,符合文章内容的一项是(? )
A、全球气温上升,导致海平面上升,必将淹没沿海许多国家,使人类的生存受到严重的威胁。
B、城市化、工业化的实现,世界经济增长速度的不断加快,全球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会大量消耗煤炭、石油等化石能源。
C、低碳经济带来了能源、经济乃至发展观价值观的全球性变革,为人类迈向生态文明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道路。
D、因为使用化石能源的经济成本越来越高,技术要求越来越强,所以发达国家把应对气候变化的重点放在节能、开发利用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等领域的技术开发上。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问题。
为《亲人们》
茅盾

  住在乡下,睡得早,午夜梦回,有时听得猫头鹰的唿哨,但不久,一切又都沉寂了,静得就像会听到大地自转的声音;似乎这样的寂静永无止境了,可是远远地打破沉寂者来了;不知名的鸟啼,一声两声像游丝一般,在浓雾中摇曳着。这一根丝,愈细愈有劲,细到像要中断的当儿,突然一片啁啾的声浪从四面八方一齐来了。无数的鸟儿在讴歌黎明。于是在床上等待天亮的人也松了一口气,确信那阴森寒冷的夜终于过去了。
  这样平凡的经验,可说是每个人都有过的罢?但这样平凡的感想也许不是每个读了这个小小的诗集的人们会都感到的罢?
  把技巧放在第一位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神往于山崩海啸,绚烂辉煌,而对于朴素平易不感兴趣的人们,是不会感到的;不从始发的几微中间看出沛然莫之能御的气运的人们,大概也不会感到;而偏爱着猫头鹰的唿哨的人们,自然更是不会感到的了。
  今日的诗坛,的确不算寂寞,但这是怎样的不寂寞呢?这好比一个晴朗的秋夜,璧月高悬,繁星点点,银汉横斜。
  读了这本小小诗集,或者会唤起了望见银河那时的惊喜的感觉罢?
  这里的许多位作者,有的是已经在刊物上发表过他们的作品的了,有的恐怕还是第一回将他们的心声印在纸上。风格也各人不同,有人倾诉他对于最亲最亲者的怀念,有人在对于遥远的未来寄与热烈的希望,有人舐着自己的创伤在低呻,有人则高举旗帜唱着雄壮的进行曲。他们都有一点相同:抒写真情,面对光明。他们更给我们同一的确信:“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
  诗人是对于时代的风雨有着预感的鸟,特别是不为幻影迷糊了心灵而正视现实的诗人,他们的歌声常是时代的号角。在阴沉的日子里读完这些诗,几年前一个深刻的印象又唤回来了。
  那是在北国,天刚破晓,我被嘹亮的军号声惊醒了。我起来一看,山岗上乳白色的雾气中一个小号兵面对东方,元气充沛地吹着进行曲,他一遍一遍吹,大地也慢慢转身,终于一片霞光罩满了高山和深谷。


1944年2月14日
1、文章第二段对全文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依据第三段内容,概括《亲人们》这部诗集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最后一段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试具体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结合全文,探究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雨落大海
鲍尔吉·原野
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水有水的愿景,最自由的领地莫过于海。雨落进海里,才伸手,就有海的千万只手抓住它,一起荡漾。谁说荡漾不是自由?自由正在随波逐流,“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雨在海里见到了无数的兄弟姐妹,它们被称为海水,可以绿,可以蓝,可以灰,夜晚变成半透明的琉璃黑。雨落进海里,就开始周游世界的旅程,从不担心干涸。
我在泰国南部的皮皮岛潜泳,才知道海底有比陆上更美的景物。红色如盆景的珊瑚遍地都是,白珊瑚像不透明的冰糖。绚丽的热带鱼游来游去,一鱼眼神天真,一鱼唇如梦露。它们幼稚地、梦幻地游动,并不问自己往哪里游,就像鸟儿也不知自己往哪儿飞。
人到了海底却成了怪物,胳膊腿儿太长,没有美丽的鳞,只有裤衩,脑袋戴着泳镜和长鼻子呼吸器。可怜的鱼和贝类以为人就长这德行,这真是误会。我巴不得卸下呼吸器给它们展示嘴脸,但不行,还没修炼到那个份儿上,还没掌握用鳃呼吸水中氧气的要领。海底美啊,比九寨沟和西湖都美。假如我有机会当上一个军阀,就把军阀府邸修在海底,找我办事的人要穿潜水服游过来。海里的细沙雪白柔软,海葵像花儿摇摆,连章鱼也把自己开成了一朵花。
上天造海底时分外用心,运用了美术家全部的匠心。石头、草、贝壳和鱼的色彩都那么鲜明,像鹦鹉满天飞。上天造人为什么留一手,没让人像鸟和鱼那么漂亮?人,无论黄种人、黑人、白人,色调都挺闷,除了眼睛和须发,其余的皮肤都是单色,要靠衣服显示自己不单调。海里一片斑斓,上天造海底世界的时候,手边的色彩一定很富裕。
雨水跳进海里游泳,它们没有淹死的恐惧。雨水最怕落在黄土高坡,“啪”,一半蒸发,一半被土吸走,雨就是这么死的,就义。雨在海里见到城墙般的巨浪,它不知道水还可以造出城墙,转瞬垮塌,变成浪的碉堡、浪的山峰。雨点从浪尖往下看,谷底深不可测,雨冲下去依然是水。浪用怀抱兜着所有的水,摔不死也砸不扁。雨在浪里东奔西走,四海为家。
雨在云里遨游时,往下看海如万顷碧玉,它不知那是海,但知道那不是树,也不是土。雨接近了海,先感受到透明的风的拨弄。风把雨混合编队,像撒黄豆一样撒进海里。海的脸溅出一层麻子,又被风抚平。海鸥在浪尖叼着鱼飞。浪涛冲到最高处,卷起纷乱的白边。俯瞰海,看不清它的图案,大海没有耐心把一张画画完,画一半就抹去另画,象形的图案转为抽象的图案。雨钻进海里,舒服啊!海水清凉,雨抱着鲸鱼的身体潜入海水最深处,鱼群的腹侧如闪闪的刀光,海草头发飞旋似女巫。往上看,太阳融化了,像蛋黄摊在海的外层,晃晃悠悠。海里不需要视力,不需要躲藏。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不怕蒸发,雨水进入大海之后就不再想念陆地。?(摘自2013年2月1日《广州日报》)
小题1:“我终于明白,水化为雨是为了投身大海。”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3分)
小题2:请简要分析雨落大海的原因。(6分)
小题3:综观全文,作者运用了哪些的表现手法?有何表达效果?(6分)
小题4:文章结尾部分作者说“水是水的枕头和被褥”,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这“深刻含义”中又蕴含着怎样的现实意义?(6分)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全球史观”——反思“西方中心论”的一个代表
  改革开放初期,“西方中心论”在学术界有相当市场,它也是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在中国流行的一种非常重要的思想基础。但是,随着西方经济不断爆发危机,世界上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反思不断深入,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也日渐深刻。“全球史观”正是这种反思潮流的一个代表。
  英国史学家巴勒克拉夫最先明确提出了“全球史观”。他认为,主要从西欧观点来解释历史已经不够了,史学家应该“从欧洲和西方跳出,将视线投射到所有的地区和时代”,这样才能“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建树”。此后,欧美多位历史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观点。?“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洋教条”崇拜的破除在当代中国具有更重要和更深远的意义。当然,“全球史观”尤其是其中的“中国中心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无须讳言,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甚至是个人因素的影响。
  鸦片战争以后的100多年时间里,中国在西方国家的眼中一直是一个弱小国家.但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最近30年的发展颠覆了这个形象。正因为如此,一些西方学者开始用新的眼光来看待中国的现实和历史。柯文的《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一书,提出研究中国历史应该“走向以中国为中心”,亦即“从中国而不是从西方着手来研究中国历史,并尽量采取内部的(即中国的)而不是外部的(即西方的)准绳来决定中国历史哪些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而由于中华复兴导致的自信心的回复(有些表现为过度膨胀),也使一些中国人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并推动了这个潮流。
  自“后现代”思潮兴起以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危机已经充分地暴露出来,一些西方学者对西方文明的前途丧失了信心,因而认为“西方的没落”如同其他文明的衰落一样都是历史的“宿命”。《西方的没落》的作者斯宾格勒就是一个典型的代表.在这种情况下,对未来世界的构建和想象只能指向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推崇中华文明,并不是现代西方学者的专利,甚至也不完全是对西方文明丧失信心后的偶然现象,而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一些西方学者的传统。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从神秘的哲学、严肃的政治、精致的艺术到社会的经济和生活风格,中国形象在欧洲社会面前展现了“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的前景”。这种泛中国崇拜既建立在当时西方与东方实力的对比上,也建立在东方文化的神秘以及历史文化失衡的心理上,因此并不完全以物质实力为限。“全球史观”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从技术到制度再到文化的解释范式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这种心理。
  以史鉴今,对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反思与批判多半来自外部力量的推动,这反映出了中国在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两方面都受到西方压制与影响的事实。物质落后,并不是挨打的充分条件,缺乏历史文化自信,才是中华民族复兴的最大阻碍。(选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新自由主义经济学曾经在中国流行,它的一个重要思想基础就是“西方中心论”。
B.“西方中心论”关注的只是西方的现实和历史,而“全球史观”则侧重于关注东方尤其是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C.“全球史观”认为,“西方中心论”不能客观公正地评价各个时代和世界各地区一切民族的历史成就。
D.“全球史观”有助于破除中国人崇洋媚外的思想痼疾,在当代中国具有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全球史观”也存在相当的问题,因为任何学者都不可避免地要受到诸如时代、文化或个人因素的影响。
B.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华文明引起了西方学者的关注,以“全球史观”的视角重新观察和审视中国就代表着对“西方中心论”的反思和批判。
C.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近30年的发展令西方人刮目相看,所以一些西方学者开始以中国为中心来研究中国的现实和历史。
D.西方人普遍认为西方文明走向没落是历史的宿命,只有依托中华文明才能构建和想象未来的世界。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客观公正地评价某一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时代的历史,应聚焦这一国家或地区本身,考察它的哪些历史现象具有历史重要性。
B.以斯宾格勒为代表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西方文明已走向没落,因此,应该去关注西方之外的世界,尤其是中华文明。
C.早在17—18世纪,西方世界流行着一种泛中国崇拜的思潮,因为那时中国非常繁盛。如今中国崛起,中华文明再次为世人所推崇。可见,经济实力决定文化地位。
D.中国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仅要增强国家的经济实力,更要增强对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自信力。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知识点总结《名句名篇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