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六)
2017-08-06 06:16: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卒破舟,始皇以为贤勇/得:俘获?
B.于将军用几何人而足/度:考虑?
C.秦因乘胜定荆地城邑/略:略微?
D.王翦为秦将,六国/夷:铲平,削平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田畴字子泰,右北平无终人也。好读书,善击剑。率举宗族他附从数百人入徐无山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绍死,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畴常忿乌丸昔多贼杀其郡冠盖,有欲讨之意而力未能。建安十二年,太祖北征乌丸,未至,先遣使辟畴,又命田豫喻指。畴戒其门下趣治严。门人谓曰:“昔袁公慕君,礼命五至,君义不屈;今曹公使一来而君若恐弗及者,何也?”畴笑而应之曰:“此非君所识也。”遂随使者到军,署司空户曹掾,引见谘议。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时方夏水雨,而滨海洿下,泞滞不通,虏亦遮守蹊要,军不得进。太祖患之,以问畴。
畴曰:“此道秋夏每常有水,浅不通车马,深不载舟船,为难久矣。旧北平郡治在平冈,道出卢龙,达于柳城;自建武以来,陷坏断绝,垂二百载,而尚有微径可从。今虏将以大军当由无终,不得进而退,懈弛无备。若默回军,从卢龙口越白檀之险,出空虚之地,路近而便,掩其不备,蹋顿①之首可不战而禽也。”太祖曰:“善。”乃引军还,虏候骑见之,诚以为大军去也。太祖令畴将其众为乡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平冈,登白狼堆,去柳城二百余里,虏乃惊觉。单子身自临阵,太祖与交战,遂大斩获,追奔逐北,至柳城。军还入塞,论功行封,封畴亭侯,邑五百户。畴固让。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
辽东斩送袁尚首,令“三军敢有哭之者斩”。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太祖亦不问。畴尽将其家属及宗人三百余家居邺。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从征荆州还,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于是乃复以前爵封畴。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太祖知不可屈,乃拜为议郎。年四十六卒。
(节选自《三国志·田畴传))
[注]①蹋顿:三郡乌丸部族的首领。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项是(3分)
A.深险平敞地而居营:驻扎
B.畴常忿乌丸昔多杀其郡冠盖贼:残忍
C.不战而禽:捉住
D.太祖知其至心,许而不夺:使改变

小题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田畴“有政治远见”的一组是(3分)
①袁绍数遣使招命,又即授将军印绶,皆距不受? ②其子尚又辟焉,畴终不行
③畴以尝为尚所辟,乃往吊祭? ④畴戒其门下趣治严
⑤太祖赐畴车马谷帛,皆散之宗族知旧? ⑥畴上疏陈诚,以死自誓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②④
D.③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田畴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人进入徐无山,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因为百姓归附他,所以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
B.太祖北征乌丸的时候,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欣然从命,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
C.田畴欲借曹军之力消灭乌丸,当时盛夏霪雨不停,道路泥泞,敌扼守险要。他于是献妙策,做向导,出其不意擒蹋顿、胜乌丸。
D.为报答袁尚征召赏识之恩,田畴冒着生命危险,吊祭袁尚,太祖并未责难。太祖所赐之物,田畴都分发给宗族知旧。
小题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明日出令曰:“田子泰非吾所宜吏者。”即举茂才,拜为蓨令,不之官,随军次无终。(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太祖追念畴功殊美,恨前听畴之让,曰:“是成一人之志,而亏王法大制也。”(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A ?
小题2:C ?
小题3:C
小题4:?(1)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
(2)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


本题解析:
小题1:营:谋求。文中可译为“选择”
小题2:③田畴违曹操之命吊祭袁尚,是因袁尚曾经想征他为官,这能表现其“义”;⑤田畴把太祖所赐的车马谷帛,皆分给宗族知旧,表现出轻财好义的品德;⑥田畴以死拒赏,可见其重名节,不慕荣利爵禄
小题3:“擒蹋顿”文中未提及
小题4:?本题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
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1) “宜”译为“应该”,“之”译为“到”,“次”译为“驻扎”。 (2) “恨”译为“后悔”,“是”译为“这”,“亏”译为“破坏”。
【参考译文】
田畴字子泰,是右北平郡的无终县人。喜好读书,善于击剑。他率领整个家族以及归附他的人员共几百入进入徐无山,选择在地势险要而又平坦宽敞的土地上居住,亲自耕种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百姓归附他,几年间就达到了五千多户。袁绍多次派人召请他,又随即授予他将军的印绶,田畴都拒绝不接受。袁绍死了以后,他的儿子袁尚又征召田畴,田畴始终没有应召。
田畴常愤恨乌丸过去多次残忍杀害右北平郡的官员,有讨伐他们的想法而力量不足。建安十二年,太祖(曹操)北征乌丸,自己还未到,就先派遣使者征召田畴,又命令田豫委婉说明意图。田畴告诉他的门客赶快整治行装。门客对他说:“过去袁公仰慕您,以礼征召您五次,您坚守节操不屈从;如今曹公的使者一来而您好像害怕赶不上似的,为什么呢?”田畴笑着回答说:“这不是您能明白的。”于是跟随使者来到军营,被任命为司空户曹掾,太祖邀他相见并与他讨论对策。太祖第二天下达命令:“田子泰不是我所应该使用的官吏。”当即推举他为茂才,任命他为蓨县县令,但不用到官任上,而是随军队驻扎在无终。当时正是夏天,大雨不止,而滨海一带又因地势低下积了水,泥泞难行,而乌丸又扼守在险要之处,曹军不能前进。太祖为此忧虑,就拿此询问田畴。田畴说:“这条路秋夏常常有积水,说它浅但不能使车马通行,说它深又不能使船浮起来,难以通行很久了。过去北平郡的郡治在平冈,可以穿越卢龙,抵达柳城;自建武以来,此路毁坏断绝,将近二百年了,可还有隐蔽小路可走。如今敌将认为我军困于无终,不能进而只得退,松懈无防备。若偷偷调转军队,从卢龙口越过险峻的白檀,专走无人之境,此路又近又方便,乘其不备,突然袭击,蹋顿的头可不战而擒来。”太祖说:“好。”于是率领军队撤退,敌侦察的骑兵见此,真以为曹军离开了。太祖命令田畴带领他的部下做军队的向导,上徐无山,出卢龙,历经平冈,登上白狼堆,距柳城二百多里,敌人才惊觉。单于亲自压阵,太祖与之交战,于是大获成功,追杀败逃的敌军,直至柳城。曹军凯旋,入塞,论功行赏,封田畴为亭侯,邑五百户。田畴坚决推辞。太祖了解他的至诚之心,答应他的要求而不强迫他改变。
辽东军杀了袁尚,把首级送到太祖处,太祖下令:“三军之中,谁敢哭袁尚的就处斩!”田畴因为曾经受到袁尚的征召(而感恩),就前往吊祭。太祖也没有责问。田畴全部带他的家属和宗族共三百余人居住在邺郡。太祖赐给田畴车、马、谷、帛,他都分发给宗族和知旧。田畴跟从太祖征讨荆州回来后,左太祖回想起田畴功劳很大,后悔之前听任田畴谦让,说道:“这是成全了个人的意愿,却破坏了国家的法令制度呀!”于是就又用以前的爵位封赏田畴。田畴上疏陈述心中的愿望,甚至用死来盟誓。太祖知道不可以使他屈从,就任命他为议郎。田畴四十六岁去世。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是仪字子羽,北海营陵人也。初为县吏,后仕郡。后避乱江东,徙会稽。孙权承摄大业,优文征仪。到见亲任,专典机密,拜骑都尉。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从讨羽,拜忠义校尉。仪陈谢,权令曰:“孤虽非赵简子,卿安得不自屈为周舍邪?”既定荆州,都武昌,拜裨将军,后封都亭侯,守侍中。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
黄武中,遣仪之皖就将军刘卲,欲诱致曹休,休到,大破之,迁偏将军,入阙省尚书事。
大驾东迁,太子登留镇武昌,使仪辅太子。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后从太子还建业,复拜侍中。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于是见穷诘累日,诏旨转厉,群臣为之屏息。仪对曰:“今刀锯已在臣颈,臣何敢为嘉隐讳,自取夷灭,为不忠之鬼!顾以闻知当有本末。”据实答问,辞不倾移。权遂舍之,嘉亦得免。
蜀相诸葛亮卒,权垂心西州,遣仪使蜀申固盟好。奉使称意,后拜尚书仆射。仪以本职领鲁王傅。为傅尽忠,动辄规谏,事上勤,与人恭。不治产业,不受施惠,为屋舍才足自容。邻家有起大宅者,权出望见,问起大宅者谁,左右对曰:“似是仪家也。”权曰:“仪俭,必非也。”问果他家。其见知信如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权闻之,幸仪舍,求视蔬饭,亲尝之,对之叹息,即增俸赐,益田宅。仪累辞让,以恩为戚。
时时有所进达,未尝言人之短。权尝责仪以不言事,无所是非,仪对曰:“圣主在上,臣下守职,惧于不称,实不敢以愚管之言,上干天听。”事国数十年,未尝有过。吕壹历白将相大臣,或一人以罪闻者数四,独无以白仪。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及寝疾,遗令素棺,敛以时服,务从省约,年八十一卒。?(取材于《三国志·吴书》)
8、?小题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遣仪之皖就将军刘卲之:到、去
B.于是见穷诘累日见:出现
C.权闻之,幸仪舍幸:皇帝到某处
D.惧于不称称:称职
9、小题2: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明是仪廉洁有原则的一组是(?)
①?欲复授兵,仪自以为非材,固辞不受。?②?太子敬之,事先咨询,然后施行。
③?时同坐人皆怖畏壹,并言闻之,仪独云无闻。?④?事上勤,与人恭。
⑤?服不精细,食不重膳,拯赡贫困,家无储畜。?⑥?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②⑤⑥
D.①④⑥
10、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是仪是孙权用优待的文书征召任官,很得孙权信任,在平定荆州、大败曹休等战事上立了功。
B.众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不敢说话,只有是仪在孙权严厉追问时仍据实答问,使遭诬告的刁嘉免罪。
C.是仪身为高官,屋舍仅能容身,衣食极俭朴,受到孙权的赞叹和欣赏。
D.是仪为官数十年,奉公守法,从不臧否人物,为人谦辞推让,把受恩赐当做忧苦之事。
11、小题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吕蒙图袭关羽,权以问仪,仪善其计,劝权听之。(3分)
(2)典校郎吕壹诬白故江夏太守刁嘉谤讪国政,权怒,收嘉系狱,悉验问。(4分)
(3)权叹曰:“使人尽如是仪,当安用科法为!”(3分)


参考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B
小题4:(1)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拿此事问是仪,是仪认为吕蒙的计谋,劝孙权听从他。(2)典校郎吕壹诬告先前的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政,孙权发怒,逮捕刁嘉拘禁狱中,向所有的人调查。(3)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全像是仪一样,会哪里用得上法令条文!”
参考译文:
是仪字子羽,是北海营陵人。他起初当县吏,后来在郡做官。后来他到江东避乱,迁移到会稽。孙权继承掌管大业,用优待的文书征召是仪。是仪到朝廷受到亲近信任,专门主管机密,被任命为骑都尉。吕蒙图谋袭击关羽,孙权拿此事问是仪,是仪认为吕蒙的计谋,劝孙权听从他。是仪跟随讨伐关羽,被任命为忠义校尉。是仪陈述推辞,孙权下令说:“我虽然不是赵简子,您怎能不自己屈身做周舍呢?”平定荆州以后,建都武昌,他被任命为裨将军,后来封为都亭侯,任侍中官职。孙权想要再授他兵权,是仪自己认为他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坚决推辞不接受。黄武年间,孙权派是仪去皖地到将军刘卲那里,想引诱曹休来犯,曹休来到,被打得大败,是仪被提升为偏将军,入宫执掌尚书职事。
皇帝车驾东迁,太子孙登留下镇守武昌,孙权让是仪辅佐太子。太子敬重是仪,遇事先咨询是仪,然后才施行。后来是仪跟随太子回到建业,又被任命为侍中。典校郎吕壹诬告先前的江夏太守刁嘉诽谤国政,孙权发怒,逮捕刁嘉拘禁狱中,向所有的人调查。当时一同在座的人都畏惧吕壹,全都说听到过刁嘉诽谤国政,唯独是仪说没有听到。于是是仪被追究责问好几天,皇帝下令的口气变得越发严厉,各位大臣为是仪屏住气息。是仪回答说:“现在刀锯已放在我脖子上,我怎敢为刁嘉隐瞒不说,自取灭亡,成为不忠的鬼!只是我认为听到的知道的应当符合事情从头到尾的经过。”他依据事实答问,话语不偏侧改变。孙权于是不再追问他,刁嘉也得以免罪。
蜀国丞相诸葛亮去世,孙权留意西州的事,派是仪出使蜀国加强巩固结盟友好关系。是仪奉命出使符合孙权心意,后来任命他为尚书仆射。是仪凭本官职兼任鲁王傅,他任傅尽到忠心,对鲁王时时进行规劝,侍奉皇上很勤劳,待人恭敬。他不置办产业,不接受赠送财物,建造房屋仅能容身。邻居家有人建大房子,孙权出行望见,问建大房子的人是谁,身边的人回答说:“好像是是仪家。”孙权说:“是仪节俭,一定不是他。”派人去问果然是别的人家。他受到如此的了解信任。是仪穿衣不讲究精细,吃饭没有多样饭菜,他救助贫困的人,家中没有积蓄财物。孙权听到这些,到是仪家,要求看看菜饭,亲自尝了尝,面对他叹息,立即增加俸禄赏赐,增加他的田宅。是仪多次推辞谦让,把受恩赐当做忧苦之事。
是仪时常推荐人并使他们得到重用,不曾说别人的缺点。孙权曾拿不议朝政责备是仪,认为他没有什么赞成反对的意见,是仪回答说:“圣明的君主在上,臣下担任官职,我害怕不称职,实在不敢用愚昧浅陋的话,对上干扰皇帝的听闻。”侍奉国家几十年,不曾有过失。吕壹逐个地告发将相大臣,有的一个人因罪被告发的有多次,唯独没有什么用来告发是仪的。孙权感叹说:“假使人们全像是仪一样,会哪里用得上法令条文!”等到是仪卧病,他留下遗嘱让给自己用简素的棺木,用当时穿的衣服入殓,一定要节俭办丧事,八十一岁去世。


本题解析:
小题1:“见”是助词“被”
小题2:②句主要是叙述太子敬重是仪也侧面表明是仪见解高明,④句言其尽职善待人,⑥句言其守法无过失
小题3:“众官员都因畏惧吕壹而不敢说话”不正确,是他们都因畏惧而附和说听到了刁嘉谤讪朝政
小题4:无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南阳县君谢氏墓志铭
欧阳修
  庆历四年秋,予友宛陵梅圣俞来自吴兴,出其哭内之诗而悲曰:“吾妻谢民亡矣。”丐我以铭而葬焉。予未暇作。
  居一岁中,书七八至,未尝不以谢氏铭为言,且曰:“吾妻故太子宾客谢涛之女、希深之妹也。希深父子为时闻人,而世显荣。谢氏生于盛族,年二十以归吾,凡十七年而卒。卒之夕,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然谢氏怡然处之,治其家,有常法。其饮食器皿,虽不及丰侈,而必精以旨;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所至官舍虽庳陋,而庭宇洒扫必肃以严;其平居语言容止,必怡以和。吾穷于世久矣,其出而幸与贤士大夫游而乐,入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吾尝与士大夫语,谢氏多从户屏窃听之,间则尽能商榷其人才能贤否,及时事之得失,皆有条理。吾官吴兴,或自外醉而归,必问曰:‘今日孰与饮而乐乎?’闻其贤者也则悦;否,则叹曰:‘君所交堂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是岁南方旱,仰见飞蝗而叹曰:‘今西兵未解,天下重困,盗贼暴起于江准,而天旱且蝗如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其所以能安居贫而不困者,其性识明而知道理多类此。呜呼!其生也迫吾之贫,而殁也又无以厚焉,谓唯文字可以著其不朽。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殁而得此,庶几以慰其魂,且塞予悲。此吾所以请铭于子之勤也。”若此,予忍不铭?(选自《欧阳修全集》,有删节)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年二十以吾——归:出嫁
B.其平居语言容止——容止:形貌
C.谓唯文字可以其不朽——著:彰显
D.庶几以慰其魂——庶几:希望
2.下列句子中,全都表现梅圣俞夫妇情深的一组是
[? ]

①出其哭内之诗而悲
②其衣无故新,而浣濯缝纫必洁以完
③人则见吾妻之怡怡而忘其忧
④闻其贤者也则悦
⑤我为妇人,死而得君葬我,幸矣
⑥且其平生尤知文章为可贵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②③⑥
D.④⑤⑥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梅圣俞在妻子去世后,请求好友欧阳修为她写墓志铭,后来在给欧阳修的多封信中,又一再提及此事。
B.谢氏出身于名门望族,但安贫乐道,治家有方,并且十分关心丈夫与士大夫的交往,是名副其实的贤内助。
C.西兵进攻江淮地区,随后又相继发生旱灾、蝗灾,谢氏仰天长叹,忧心忡忡,可见她关注百姓疾苦。
D.谢氏秉性明慧,懂得事理,时不时和梅圣俞探讨来访者才能高下,以及世事得失,’都能讲得头头是道。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殓以嫁时之衣,甚矣吾贫可知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使吾不以富贵贫贱累其心者,抑吾妻之助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君所交皆一时贤隽,今与是人饮而欢邪?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B
2.B
3.C
4.(1)用出嫁时的衣服(给她)穿上人棺,我的贫穷超乎寻常,(从这点)就可以知道了。
  (2)让我不因为财富多少、地位高低而焦虑,这是妻子对我的帮助吧。
  (3)您所交往的都是当今品德高尚、才能杰出的人,现在竟与这种人喝酒取乐了?(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炳烛而学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师旷曰:“何不炳烛②呼?”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平公曰:“善哉!”
(选自汉?刘向《说苑》)
[注释] ①晋平公:春秋时晋国国君。②炳烛:点燃蜡烛。
【思考与练习】
1.解释:①暮②安敢③善
2.翻译:①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②炳烛之明孰与昧行乎?
3、上文“臣闻之”中的“之”属代词,它指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则故事告诉我们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①迟、晚②怎么敢③好
2.①哪有做臣子的跟国君开玩笑的呢?
②点燃蜡烛明行走跟在黑暗中摸索而行哪个好呢?
3.下面一段话。
4.活到老学到老;学习 总比不学习好


本题解析:
1、关键词:③善,好,形容词。
2、疑难句子:②孰与:与……相比……更,这是古汉语中的固定用法。
4、据平公和师旷的对话可知
[文化常识]
“师旷”及其他。师旷是个盲乐师,他名字叫“旷”,但不姓“师”,因为他是当时著名乐师,所以叫“师旷”。这种以职业为姓的现象在春秋时还有:有个著名的工匠名石,世称“匠石”,有个著名的制作车轮的师傅名扁,世称“轮扁”。
【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上蜡烛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太阳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蜡烛一样明亮,点上蜡烛和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本题难度:简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