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七)
2017-08-06 06:16: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呜呼!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所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请罪于君,君不许;请罪于母,母不许。请罪于先人之墓,生无以救国难,死犹为厉鬼以击贼,义也;赖天之灵、宗庙之福,修我戈矛,从王于师,以为前驱,雪九庙之耻,复高祖之业,所谓“誓不与贼俱生”,所谓“鞠躬尽力,死而后已”,亦义也。嗟夫!若予者,将无往而不得死所矣。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予虽浩然无所愧怍,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君亲其谓予何?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复何憾哉! 小题1:解释下面字词的意思。(2分) 臣死有余僇?僇??以父母之遗体行殆?殆?? 向也使予委骨于草莽?向??然微以自文于君亲?微?? 小题2: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4分) ①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为? ? ②诚不自意返吾衣冠,重见日月,使旦夕得正丘首,复何憾哉! ?
2、阅读题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1—4题。 王戎,字濬冲,琅邪临沂人也。父浑,凉州刺史。戎幼而颖悟,神彩秀彻。视日不眩,裴楷见而目之曰:“戎眼灿灿,如岩下电。”年六、七岁,于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虓①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又尝与群儿嬉于道侧,见李树多实,等辈竞趣之,戎独不往。或问其故,戎曰:“树在道边而多子,必苦李也。”取之信然。 阮籍与浑为友。戎年十五,随浑在郎舍。戎少籍二十岁,而籍与之交。籍每适浑,俄顷辄去,过视戎,良久然后出。谓浑曰:“濬冲清赏,非卿伦也。共卿言,不如共阿戎谈。”及浑卒于凉州,故吏赙②赠数百万,戎辞而不受,由是显名。戎尝与阮籍饮,时兖州刺史刘昶字公荣在坐,籍以酒少,酌不及昶,昶无恨色。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答曰:“胜公荣,不可不与饮;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惟公荣可不与饮。”戎每与籍为竹林之游,戎尝后至。籍曰:“俗物已复来败人意。”戎笑曰:“卿辈意亦复易败耳! 钟会伐蜀,过与戎别,问计将安出。戎曰:“道家有言,为而不恃,非成功难,保之难也。及会败,议者以为知言。 征为侍中。南郡太守刘肇赂戎筒中细布五十端,为司隶所纠,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然议者尤之。帝谓朝臣曰:“戎之为行,岂怀私苟得,正当不欲为异耳!”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戎在职虽无殊能,而庶绩修理。后迁光禄勋、吏部尚书,以母忧去职。性至孝,不拘礼制,饮酒食肉,或观弈棋,而容貌毁悴,杖然后起。时和峤亦居父丧,以礼法自持,量米而食,哀毁不逾于戎。帝谓刘毅曰:“和峤毁顿过礼,使人忧之。”毅曰:“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至于王戎,所谓死孝,陛下当先忧之。”戎先有吐疾,居丧增甚。帝遣医疗之,并赐药物,又断宾客。永兴二年,薨于郏县,时年七十二。 (节选自《晋书·王戎传》 [注]①虓(xiāo),怒吼。②赙(fù),赠送财物助人治丧。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明帝于阁上见而奇之?奇:认为……奇异 B.籍每适浑,俄顷辄去?适:往,到 C.若减公荣,则不敢不共饮?减:不如,比不上 D.以知而未纳,故得不坐?坐:犯罪 2.下列句子中,文言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 为司隶所纠? B. 然为清慎者所鄙 C. 不拘礼制? D. 峤虽寝苫食粥,乃生孝耳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戎小时候视力极佳,看太阳时眼睛不花,裴楷看见后称先赞说:“王戎眼睛有光芒,就像山崖下的电光。” B.阮籍与王浑、王戎俱为好友。阮籍每次拜访王浑,时间都很短暂,但与王戎交谈的时间却很长,主要是阮籍认为王戎比王浑清逸可赏。 C.王戎不拘礼制,在母亲去世后仍然饮酒吃肉,经常下棋娱乐,以致容貌憔悴,拄着拐杖才能站起来。 D.和峤在服丧期间,以礼法约束自己,吃饭限量,皇帝认为和峤哀伤过度,并为此担忧,但刘毅认为王戎比和峤更让人感到忧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戎异之,他日问籍曰:“彼何如人也?” (2)帝虽以是言释之,然为清慎者所鄙,由是损名。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清河王太傅辕固生者,齐人也。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景帝前。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弒也。”辕固生曰:“不然。夫桀纣虐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关于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践南面,非弒而何也?”辕固生曰:“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景帝曰:“食肉不食马肝,不为不知味;言学者无言汤武受命,不为愚。”遂罢。是后学者莫敢明受命放杀者。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辕回生问《老子》书。固曰: “此是家人言耳。”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乃使固入圈刺豕。景帝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下圈刺豕,正中其心,一刺,豕应手而倒。太后默然,无以复罪,罢之。居顷之,景帝以固为廉直,拜为清河王太傅。久之,病免。 今上初即位,复以贤良征固。诸谀儒多疾毁固,曰“固老”,罢归之。时固已九十余矣。固之征也,薛人公孙弘亦征,侧目而视固。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自是之后,齐言《诗》皆本辕固生也。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选自《史记·橘林列传》) 注:司,管理四徒的官县,秦、汉时一种筑城的劳役。 1.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臣下不能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匡:辅佐。 B.代立践南面——践:登上(王位)。 C.乃假固科兵,下圈刺秦——假:给予。 D.薛人公孙弘亦征——征:(被)征召。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词的意义和用满喜欢相同的一组是(? ) A.桀、之民不为之使而归汤、武——于是为长安群约车百乘,质于齐 B.何者?上下之分也——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C.景知大后怒而固真言无罪——汝之结束了明而不克藤其泽乎 D.诸齐人以《诗》显贵,皆固之弟子也——且以一壁之哉逆强秦之欢,不可 3.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辕固生敢于直言的一组是(? ) ①与黄生争论景帝 ②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 ③必若所云,是高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 ④此是家人言耳 ⑤诸谏儒多疾毁固 ⑥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③⑤ D.③④⑥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辕固生不同意黄生提出的商场、周武王得天下是弑君的说法,认为商汤、周武王的做法不应当受到指责。 B.景帝无法评判黄生和辕固生辨论水平的高下,就以吃肉不中,秘马肝不能算不懂道来说明学者不谈论汤、武受命的事情不算是愚睐。 C.辕固生因为不喜欢老子的学说而触怒了窦太后,被罚到猪圈里去刺杀猪。景帝暗中帮助辕固生,使辕固生摆脱了困境。 D.辕固生具有求真务实的治学态度,后来齐人学习和研究《诗经》都以辕固生的见解为依据。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汤、武非受命,乃弑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后学者英敢明受命放杀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景帝以固为谦直,拜为清河王太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题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下列小题。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奚以知其然也?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此小年也。楚之南有冥灵者,以五百岁为春,五百岁为秋;上古有大椿者,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众人匹之,不亦悲乎?汤之问棘也是已:“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有鱼焉,其广数千里,未有知其修者,其名曰鲲。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斥鴳笑之曰:‘彼且奚适也?我腾跃而上,不过数仞而下,翱翔蓬蒿之间,此亦飞之至也。而彼且奚适也?’”此小大之辩也。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而宋荣子犹然笑之。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定乎内外之分,辩乎荣辱之境,斯已矣。彼其于世,未数数然也。虽然,犹有未树也。夫列子御风而行,泠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彼于致福者,未数数然也。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小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加:更加 B.而御六气之辩辩:通“变”,变化 C.犹有未树也树:树敌 D.而彼且奚适也适:到、往
| 小题2:比较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①夫列子御风而行 ②且举世誉之而不加劝 ③奚以知其然也 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 A.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B.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C.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D.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
小题3:文中为什么要提到宋荣子、列子?选出分析正确的一项()
A.为了说明宋荣子、列子才智见识和修养都很高,是作者理想中的人物。
B.为了说明“知效一官,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自视甚高之可笑。
C.为了说明宋荣子修养虽高,仍有未树;列子虽能免行,仍须御风。他们均有所待却也是可以肯定和学习的人物。
D.为了衬出自己理想中的人物是至人、神人和圣人;为了说明自己理想的境界是一无所待而游于无穷。
小题4:下列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无论从思想上还是从艺术上讲,《逍遥游》都是《庄子》中的代表作品。
B.本文宣扬的绝对自由的思想只是庄子头脑中的一种幻想,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
C.绝对自由的思想,实际是消极避世的人生观,使人对现实采取消极虚无的态度。
D.追求绝对自由,也体现了庄子不与统治者合作的思想。从这点来看,庄子代表了当时先进阶级的思想主张。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 (3分)
(2) ?故夫知效一、行比一乡、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其自视也亦若此矣。
(3) 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问题。
送秦少章赴临安薄序
张耒
《诗》不云乎:“蒹葭苍苍,白露为霜”夫物不受变,则材不成,人不涉难,则智不明,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寒气欲至。
方是时,天地之间,凡植物出于春夏雨露之余,华泽充溢,支节美茂.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如战败之军,卷旗弃鼓,裹创而驰,吏士无人色,岂特如是而已.于是天地闭塞而成冬,则摧败拉毁之者过半,为变亦酷矣,然自是弱者坚,虚者实,津者燥,皆歛藏其英华于腹心,而各效其成,深山之木,上挠靑云,下庇千人者,莫不病焉,况所谓蒹葭者乎?然匠石操斧以游于林,一举而尽之,以充栋梁、桷杙、轮舆、輹輹、巨细强弱,无不胜其任者,此之谓损之而益,败之而成,虐之而乐者是也
网吾党有秦少章者,自予为太学官时,以其文章示予,愀然告我曰:“惟家贫,奉命诗不云乎大人而勉为科举之文也。”异时率其意为诗章古文,往往淸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元佑六年及第,调临安主薄。举子中第可少乐矣,而秦子每见予辄不乐。予问其故,秦子曰:予世之介士也,性所不乐不能为,言所不合不能交,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令一为吏。皆失已而惟物之应,少自偃蹇,悔祸随至。异时一身资养于父母,令则妇子仰食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自令以往,如沐漆而求解矣。”“余解之曰:”子之前日,春夏之草木也。令日之病子者,蒹葭之霜也。凡人性惟安之求,夫安者天下之大患也。迁之为贵,重耳不十九年于外,则归不能霸,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二子者,方其羁穷忧患之时,阴益其所短而进其所不能者,非如学于口耳者之浅浅也。自今吾子思前之所为,其可悔者众矣,其所知益加多矣。反身而安之,则行于天下无可惮者矣,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苟畏饥而恶步,则将有苟得之心,为害不既多乎!故陨霜不杀者,物之灾也;逸乐终身者,非人之福也。”(自《张耒集》,中华书局1990年版)
1.下列句子中加粗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季秋之月,天地始肃——季:季节,季候
B.及繁霜夜零,旦起而视之——零:降落,落下
C.予世之介士也——介:独特,不合群
D.子胥不奔,则不能入郢——奔:逃亡,出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粗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其为变亦酷矣——吾其还也
B.往往清丽奇伟,工于举业百倍——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重于社稷也
C.饮食起居、动静百为,不能勉以随人——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D.能推食与人者,尝饥者也——《齐谐》者,志怪者也
3.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先以《诗经·蒹葭》之句,引出物不受变材不成、人不涉难智不明的观点,再对草木虽遭受严霜缺损却敛英自成的现象加以描述,并抒发感慨。
B.文章叙述秦少章与作者交往,遵奉长辈之命勉为科举之文,科考中第及任职等情况后,再引述他不得已为官的苦闷之言,然后对秦少章加以开导。
C.文章所述秦少章中第后不快乐的原因之一,是他认为一旦为官,就将疲于应对官吏事务而无暇顾及自已,如果稍一显露傲气,祸患就会随之到来。
D.本文为送人赴任的赠序,文章设喻用典,劝勉对方正确看待人事迁变,行文情理皆具而语言平实,体现了苏轼评张耒之文所称“汪洋淡泊”的特点。?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涉难,则智不明。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则妇子仰食与我,欲不为吏,亦不可得。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赐之车马而辞者,不畏步者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要说明文章后半部分是如何阐述“迁之为贵”的道理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