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语文高频试题、高中语文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语言文字运用★ 识记字音: 形声字的分辨 多音字的分辨 习惯性误读字 辨识字形: 近义字的分辨 易混成语熟语 正确使用词语实词虚词: 近义实词辨析 近义虚词辨析 正确使用熟语包括成语: 成语的使用 其他熟语的使用 标点符号的使用 辨析并修改病句: 语序不当 搭配不当 表意不明 不合逻辑 扩展语段: 语句连贯排序 语言得体 仿写句式 选用变换句式 正确运用常见修辞手法 ★文言文阅读★ 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理解分析文言句段: 文言句式 词类活用 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 通假字 翻译 断句 概括分析 文言语段综合训练 ★名句名篇默写★ 名句 文学常识 ★古代诗歌鉴赏★ 语言风格类题目 诗歌常识 ★文学类文本阅读★ 分析综合 鉴赏评价 欣赏作品的形象 ★写作★ 序列训练: 立意准确 结构严谨 辩证分析 耀眼的亮点 常见题型 知识点 实用素材 作文升格

高中语文答题技巧《文言文阅读》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必看版)(四)
2017-08-06 06:16:15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以下不属于文中提到的台湾散文题材内容的一项是对第二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对第三段中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根据原文所给的信息,以下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赞美壮丽灵秀的山川风物,抒发怀抱。,追忆情趣盎然的童年往事,温馨亲切的故旧亲朋。,记述“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的实况。,抒发孤悬海外,漂泊失根的肤浅感受。,赞美壮丽灵秀的山川风物,抒发怀抱。,追忆情趣盎然的童年往事,温馨亲切的故旧亲朋。,记述“横的移植”与“纵的传统”之战的实况。,抒发孤悬海外,漂泊失根的肤浅感受。,人类已经迈进到信息化社会,几个数字就可以传达人生的各种信息。,现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通过几个数字的联系,天涯即刻成为咫尺。,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无视人的心灵性情,使人生等同于几个冰冷的数字。,生存价值的体现应该有一个量化符号,几个数字就承担了这个任务。,人类已经迈进到信息化社会,几个数字就可以传达人生的各种信息。,现今世界已成为地球村,通过几个数字的联系,天涯即刻成为咫尺。,西方的现代化文明无视人的心灵性情,使人生等同于几个冰冷的数字。,生存价值的体现应该有一个量化符号,几个数字就承担了这个任务。,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发生过全盘接受西方文学思想还是保持中华文学传统的论争。,社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使作者的表现技法无法成熟。,台湾散文和其他文体一样,都全面抵御了外来文化虚无消极的影响。?,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风行带给台湾作家不同程度的变化。,六十年代,台湾文坛发生过全盘接受西方文学思想还是保持中华文学传统的论争。,社会的特定环境和特定情势,使作者的表现技法无法成熟。,台湾散文和其他文体一样,都全面抵御了外来文化虚无消极的影响。?,中华民族载高履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现代西方文化思潮的风行带给台湾作家不同程度的变化。,三十年来,台湾散文题材丰富,思索深刻,技法渐至成熟。,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台湾散文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技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台湾散文同样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散文才能健康发展,有所创新。,三十年来,台湾散文题材丰富,思索深刻,技法渐至成熟。,由于台湾特殊的地理、政治环境,台湾散文作家的作品内容和技巧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台湾散文同样受“五四”新文学的影响,贴近生活,关注社会。,植根于深厚的民族文化,散文才能健康发展,有所创新。


参考答案:CCAB


本题解析:

1.C

2. C(由“沦落”一词可知作者对这种现象的否定,对西方文明持批判态度)

3. A(B项表现技法已不同程度地从青涩转向黄熟,C项第三段没有提到其它文体,说散文也仅是指散文佳作,D项文中主要强调的是中华历史和文化对后代的积极影响。)

4. B(“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是就台湾散文和大陆散文比较而言。)


本题难度:简单



2、单选题  对下列句子中加粗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凶恶,凶狠)
B.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比不上)
C.百步而后止(或许,也许)
D.填然鼓之,刃既接(兵器,武器)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世家子读书坟园
有世家子读书坟园。园外居民数十家,皆巨室①之守墓者也。一日,于墙缺见丽女露半面,方欲注视,已避去。越数日,见于墙外采野花,时时凝睇望墙内,或竟登墙缺,露其半身,以为东家之窥宋玉②也。颇萦梦想,而私念居此地者皆粗材③,不应有此艳质。又所见皆荆布,不应此女独靓妆,心疑为狐鬼,故虽流目送盼,而未通一词。一夕,独立树下,闻墙外二女私语。一女曰:汝意中人方步月,何不就之?一女曰:彼方疑我为狐鬼,何必徒使惊怖。一女又曰:青天白日,安有狐鬼,痴儿不解事至此。世家子闻之窃喜,褰③衣欲出,忽猛省曰:自称非狐鬼,其为狐鬼也确矣。天下小人未有自称小人者,岂惟不自称,且无不痛诋小人,以自明非小人者,此魅④用此术也。掉臂竟返。次日密访之,果无此二女,此二女亦不再来。
(选自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卷十一)
【注释】
①巨室:世家大族,也指富家。②东家之窥宋玉:东家之子是个美女,传说她登墙窥宋玉三年,但宋玉毫不动心。④魅:传说中的鬼怪。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词语。
(1)越数日
(2)或竟登墙缺
(3)痛诋小人
(4)掉臂竟返
小题2:下列句子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以为东家之窥宋玉也
B.何不就之
C.世家子闻之窃喜
D.次日密访之

小题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汝意中人方步月,何不就之?
小题4:世家子先“窃喜”后“猛省”,其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


参考答案:
小题1:(1)经过?(2)竟然?(3)辱骂?(4)终于
小题2:A(取消句子独立性;其余均为代词)
小题3:你心所眷恋的人正在月下散步,你为什么不接近他?
小题4:以为此女子不是狐鬼而且喜欢自己,所以“窃喜”。醒悟世间自称不是狐鬼,他必定是狐鬼了,所以“猛省”。


本题解析:
小题1:无
小题2:无
小题3:无
小题4:无
【译文】
有一个富贵人家的孩子在坟园读书,坟园外有十几户人家居住,都是大户人家的守墓人。一天,他在墙的缺口处看到一个美丽的女子露出半面脸,刚想仔细看看,她已经避开了。过了好几天,那个美丽的女子出现在墙外采野花,时不时地向墙内凝望,有时竟然登上墙的缺口露出了半个身体,就像东家之子偷看宋玉一样。那个富家子虽然魂牵梦想,但私下一想在这里住的都是粗陋的人,不应该有这样的姿色。所见到的都是穿着简朴的粗布衣服,不应该有这个女子独自穿着豪华的衣服,心里就怀疑她是狐鬼,所以即使留恋她,但没说一句话。一天傍晚,富家子独自站在在树下,听到墙外有两个女子说话的声音,一个女子说:你心所眷恋的人正在月下散步,为什么不接近他?另一女子说:他刚怀疑我是狐鬼,何必徒然让他惊慌恐怖呢?一女子又说:大白天怎么会有狐鬼啊,傻子竟然不明白事情到了这种地步。富家子听了之后暗自高兴,撩起衣服想要翻墙过去,忽然猛地醒悟过来:自己说不是鬼狐,那么她就必定是鬼狐。天下的小人没有自称是小人的,他们不但不自称小人,而且没有一个不痛斥辱骂小人的,用来证明自己不是小人,这个鬼魅用了这个方法。于是他转身竟然返回。第二天他秘密寻访,果然没有这两个女子,这两个女子也没再来过。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文言文阅读(19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自以少孤,未尝饮酒食肉,口无杀害之言。至于亲宾来萃,辄陈樽俎,对之危坐,终日不倦。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①,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不敢驰惰,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闻而自责曰:“何乃为人所疏,顿至于此!”
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给。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②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③。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其奴尝与乡人董震因醉角力,震扼其喉,毙于手下。震惶惧请罪,士谦谓之曰:“卿本无杀心,何为相谢!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性宽厚,皆此类也。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已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选自《隋书》)
注:①社:指祭祀土神的日子。②阋(xì):争斗;争吵。③埒(liè):相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之坐,终日不倦危:端正。
B.至于亲宾来萃:停留,拜访。
C.值年谷不登:丰收
D.士谦竭家资罄:尽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表现李士谦“性宽厚”的一组是(?)(3分)
①然可远去,无为吏之所拘 ?②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
③穷困所至,义无相责?④ 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
⑤古人所尚,容可违乎?⑥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
A.①②⑥
B.①③⑥
C.②③⑤
D.②④⑤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氏家族的人曾经到李士谦家里聚会,闻其言,睹其行,他的君子风范,让老老少少都
肃然起敬,不敢随便。
B.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他不须节俭,所以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
C.李士谦处理事情公正不偏私。家仆不幸被掐死,他认为对方不是故意杀人,不但没有扭
送官府,反而劝对方远走他乡,以免被官吏拘捕。
D.李士谦为人豪爽,乐施好善。同乡人无力偿还粮食时,他烧毁借粮的契约,勾销债务;
有力偿还粮食时,他拒收,一无所受。
小题4: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5分)
(2)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5分)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B
小题1:B
小题1:(1)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先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怎么可以违背呢?
(2)你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本题解析:
小题1:登:成熟
小题1:②④乐施好善;⑤有君子风范。
小题1:他处处节俭,富有不是救济别人的必然原因。
小题1:(1)5分,翻译出大意,句子通顺2分;称:称赞,尚:崇尚,容:表反问,犹“岂”,怎么、难道。三个词各1分(2)5分,翻译出大意,句子通顺2分;谓:说,犹:像,宾语前置句,各1分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童年丧父,未曾吃肉喝酒,从不说杀生之言。每遇亲朋好友来访总是盛情款待,热情端坐奉陪,整日也不知疲倦。李氏家族庞大,每到春秋祭神之日,必相聚狂欢,无不沉醉在一片喧闹声中。他们曾聚集在李士谦家里,李士谦将丰盛的饭食亲自送到客人面前,但他先呈上黍米,并对来客说:“孔子称赞黍米是五谷之长,荀卿也说吃饭先吃黍米,古人所推崇的东西,怎可违背呢?”来客老老少少都肃然起敬,不敢随便,回去后相互议论说:“见到了真正的君子,才知道我们这些人的浅薄啊!”李士谦知道后,则责备自己说:“我怎么被人疏远到了这个地步啊!”
李士谦家里十分富有,但自己却处处节俭,常常把救济别人作为自己的事情。在家乡,有人家里有丧事而无财力办理的,李士谦总是及时赶到,尽力相助。有兄弟俩因财产分配不均而相互争吵、诉讼,李士谦知道后,便拿出自己的钱财,补足那个分得少的人,使他与分得多的相等,兄弟俩都惭愧不已,于是相互推让,最后他们都变成了很有修养的人。有一次,有人家的一头牛跑到他家的田里,李士谦将牛牵到阴凉处,并给它备足草料,照顾之周胜过了牛的主人。远远地看见有人偷割他家的庄稼,就默默走开,有意回避,他家里的仆人曾抓住偷他家粮食的人,李士谦知道后,反而安慰小偷说:“你们这样做,都是因为家里太贫困的缘故,本来就不应受到指责。”马上叫仆人放了他们。他的一个家仆因喝醉酒后与同乡人董震比力气的大小,董震扼住其家仆的咽喉,因用力过猛,家仆被掐死了。董震于是惶恐不安,胆战心惊地来向李士谦请罪,李士谦却对他说:,“你本来就没有杀害他的想法,为什么要请罪呢?不过你要远离这个地方,以免被官吏拘捕。士谦性情宽厚,都是像这样。
有一年他拿出自家的数千石粮食,借给同乡人。碰上这年歉收,债家无力偿还,都来向李士谦道歉,李士谦说:“我家多余的粮食,本来就是想用来救济别人的,难道是为了图利吗?”于是把向他借债的人全部召集在一起,以丰盛的酒席相款待,当着他们的面烧毁了所有契约,说“你们的债全勾销了,以后再不要为此挂念了。”让借债的人各自回去。第二年,大丰收,欠债的人都争相来向他还债,李士谦一点都没有接受。有一年又遇上饥荒、很多人都死了,李士谦又拿出他家所有的钱,买来米做成粥供给那些受饥饿的人,依靠他而生存下来的人数以万计。李士谦还将那些饿死人的尸骨收集起来埋葬好,没有漏掉一个。到了春天,他又拿出粮食种子分给那些贫乏的人家。赵郡的农民非常感激他、抚摸着子孙说:“你们都是托李参军福啊!”有的人对李士谦说:“你积有很多阴德。”李士谦说“你所说的阴德是什么,(所谓阴德)就像耳朵里的声音,只有自己知道,别人不知道。而我现在所做的一切,你们都知道了,哪里还有什么阴德呢?”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董宣字少平,陈留圉人也。初为司徒侯霸所辟,举高第,累迁北海相。到官,以大姓公孙丹为五官掾。丹新造居宅,而卜工以为当有死者,丹乃令其子杀道行人,置尸舍内,以塞其咎。宣知,即收丹父子杀之。丹宗族亲党三十余人,操兵诣府,称冤叫号。宣以丹前附王莽,虑交通海贼,乃悉收系剧狱,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杀之。青州以其多滥,奏宣考岑,宣坐征诣廷尉。在狱,晨夜讽诵,无忧色。及当出刑,官属具馔送之,宣乃厉色曰:“董宣生平未曾食人之食,况死乎!”升车而去。时同刑九人,次应及宣,光武驰使驺骑特原宣刑,且令还狱。遣使者诘宣多杀无辜,宣具以状对,言水丘岑受臣旨意,罪不由之,愿杀臣活岑。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岑官至司隶校尉。
后江夏有剧贼夏喜等寇乱郡境,以宣为江夏太守。到界,移书曰:“朝廷以太守能擒奸贼,故辱斯任。今勒兵界首,檄到,幸思自安之宜。”喜等闻,惧,即时降散。外戚阴氏为郡都尉,宣轻慢之,坐免。
后特征为洛阳令。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因匿主家,吏不能得。及主出行,而以奴骖乘,宣于夏门亭候之,乃驻车扣马,以刀画地,大言数主之失,叱奴下车,因格杀之。主即还宫诉帝,帝大怒,召宣,欲箠杀之。宣叩头曰:“愿乞一言而死。”帝曰:“欲何言?”宣曰:“陛下圣德中兴,而纵奴杀良人,将何以理天下乎?臣不须箠,请得自杀。”即以头击楹,流血被面,帝令小黄门持之,使宣叩头谢主,宣不从,强使顿之,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主曰:”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帝笑曰:“天子不与白衣同。”因敕强项令出。赐钱三十万,宣悉以班诸吏。由是搏击豪强,莫不震粟,京师号为“卧虎”。歌之曰:“枹鼓不鸣董少平”?。
在县五年。年七十四,卒于官。诏遣使者临视,唯见布被覆尸,妻子对哭,有大麦数斛、敝车一乘。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后汉书?董宣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的划线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宣岑考: 拷问
B.时湖阳公主苍头白日杀人苍头:奴仆
C.宣两手据地,终不肯俯:下跪
D.宣悉以诸吏班:分赐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而奴骖乘至丹荆卿为计
B.悉收系剧狱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
C.格杀之击沛公于坐
D.幸思自安宜 是何异于刺人而杀
小题3: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董宣不畏豪强,执法如山,在担任北海相时,他杀死公孙丹父子,因为公孙丹为迷信而滥杀无辜并且有勾结海贼的嫌疑。
B.董宣对下属有爱护之心,不仅得了钱悉数分发给部属,水丘岑因杀宗党身陷囹圄,董宣也声言是奉自己的命令,主动担当责任。
C.董宣虽然嫉恶如仇,但并不是一味诛杀。在任江夏太守时,先发文书告诫夏喜一伙,促使他们自动“降散”。然而他对待外戚很轻慢,遭致免官。
D.文章有主有辅,有详有略,有正面描写,也有侧面烘托,生动地刻画了董宣刚直不阿、公正廉洁的典型形象,从而使董宣的形象十分丰满动人。
小题4: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3分)
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小题5: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7分)
(1)使者以闻,有诏左转宣怀令,令青州勿案岑罪。
(2)文叔为白衣时,藏亡匿死,吏不敢至门。今为天子,威不能行一令乎?


参考答案:
小题1:C
小题1:A
小题1:A
小题1:帝伤之/曰/董宣廉洁/死乃知之/以宣尝为二千石/赐艾绶/葬以大夫礼/拜子并为郎中/后官至齐相?
小题1:(1) 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
(2)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


本题解析:
小题1:俯,低头
小题1:A.均为介词,用;B于是/才;C于是,就/趁机;D助词/代词,他
小题1:董宣杀死公孙丹父子,是因为公孙丹为迷信而滥杀无辜。
小题1:此题考查断句能力,结合句意断句。
小题1:(1)“以”“ 左转”“ 案” (2)“为”“ 亡”“ 至”“ 威”
【附参考译文】
董宣,字少平,陈留郡圉地(今河南杞县南)人。起初为司徒侯霸征召,官至北海相。他上任时,郡中武官公孙丹建造豪宅,而风水先生说这是凶宅,入住后家里一定要死人。公孙丹就纵使儿子杀了一个过路人,移尸新宅,作替死鬼。董宣得知后,就把公孙丹父子收捕斩杀。公孙氏是个大家族,其族亲纠集三十余名丁壮,拿着兵器到府衙闹事,为公孙丹父子鸣冤叫屈。董宣以公孙丹从前曾依附过篡位的王莽的罪名,认为公孙亲党有串通海贼的嫌疑,于是把这30余人一网打尽,下在死囚牢中,指使门下书佐水丘岑尽数杀戮。青州知府弹奏董宣滥杀无辜,把董宣和水丘岑一并拿下,移交廷尉处理,判了死刑。不料董宣在狱中日夜吟诗唱歌,一点也不忧愁。到了行刑的那天早上,官府送来酒食“辞生”祭奠,董宣拒不吃喝,厉声道:“我董宣一生从未吃过人家的东西,况且今日就要死了!”言罢从容登上囚车赴刑。当时同一批斩首的有九人,董宣排在第二号。手起刀未落之际,汉光武帝派来的特使快马驰至,特赦董宣缓刑,押回大牢。特使审问董宣,为何滥杀无辜。董宣把公孙氏一案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一一具告,并言明水丘岑是受他的指令杀人的,不应判罪。希望朝廷明察,杀他而保全水丘岑,特使向光武帝如实禀奏,光武帝下旨贬董宣为怀县县令,并让青州府不再追究水丘岑罪责。后来水丘岑官至司隶校尉。
江夏一带有夏喜为首的贼寇犯境作乱。朝廷派董宣为江夏太守。董宣到境,发文书说:“朝廷派太守擒拿贼寇,所以我担任了这个职务。现在统兵到边界,文书已到,希望你们考虑怎样安身吧。”夏喜等一帮贼寇,对董宣早有所闻,十分害怕,纷纷散伙,缴械降顺。当时外戚阴氏(刘秀发妻阴丽华的亲戚)作江夏郡都尉。董宣不仅不巴结攀附皇亲国戚,反而时时轻慢他,所以不久即被罢官。
后来特地征召董宣为洛阳令。当时湖阳公主家的奴仆白天杀人,因藏匿在公主家里,官吏不能抓捕到。等到公主出行,用这个家奴当随从,董宣就在夏门亭等候他们。于是就拦住车马,用刀在地上画着,大声数落公主的过失,呵斥那个家奴下车,就杀了那个家奴。公主立即回宫向皇帝告状。皇帝很生气,召来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头说:“请让我说一句话再死。”皇帝说:“想说什么?”董宣说:“陛下圣德,使国家中兴,却放纵家奴杀良民,将如何治理天下呢?我不需用鞭子打,请让我自杀。”就用头撞击房柱,血流满面。皇帝命令宦官挟持着董宣,让他磕头向公主谢罪,董宣不听从。宦官强使董宣磕头,董宣两手撑地,始终不肯低头。公主说:“文叔做普通人的时候,私藏逃亡罪人,官吏们不敢上门搜捕。如今做了天子,威势竟然不能使一个洛阳令听命吗?”皇帝笑着说:“天子与一般人身份不同。”于是就敕封董宣为强项令,放了他,赐给他钱三十万。董宣把钱全部分给了下属官员。董宣从此开始打击豪强恶霸势力,没有不震惊害怕的。京师百姓称他为卧虎,歌颂他说:“董少平做洛阳令,鸣冤之鼓不再响。
董宣当了五年洛阳令,七十四岁死于任上,皇帝遣使到他家里吊唁慰问,只见粗布被褥覆盖遗体,妻子儿女相对而哭。家里只有几斛大麦,一辆破车。光武帝伤心地说:“董宣清正廉洁,直到他死了我才知道!”因此追授予官衔艾绶,按大夫的礼节安葬他。并拜其子为郎中,后来官至齐国相。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语文复习资料《语言文字运用..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