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2题。
点绛唇·春日风雨有感
明·陈子龙①
满眼韶华②,东风惯③是吹红去。几番烟雾,只有花难护。梦里相思,故国王孙④路。春无主,杜鹃啼处,泪染胭脂雨⑤。
【注释】①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上海松江)人,崇祯十年进士,官至兵科给事中。清兵入关,他坚持抗清,被俘后,不屈而死。他的词在缠绵宛转中寄托了爱国深情。②韶华:美丽的春光。③惯:照例。④王孙路:指归路。王孙:泛指宦属子弟。⑤“杜鹃啼”二句:鹃啼凄厉,能动旅人归思。又传其啼至哀,能至血出。
1.这首词的上阙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参考答案】词的上阕描绘的是满目春光被狂风暴雨摧残殆尽的景象,寓指大明江山大势已去,抗清复国事业的前景不容乐观。
2.【参考答案】词的下阙表现了词人眷恋故国与念念不忘抗清复国大业的情怀。开头写梦境,梦中他的思绪飞越千里关山,去寻觅飘泊流离的故国王孙的踪迹;后三句从梦中回到现实,借杜鹃啼血寄托深沉的民族情感。(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钱塘逢康元龙①
?(明)谢肇淛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常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体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达出来的复杂而丰富的情感。(4分)
参考答案:(1)起句中用一“暗”字,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1分)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时的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2分)
(2)诗人要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答到一个方面得1分,两个方面得3分)(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志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除夜作
高 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1)除夕之夜,诗人不写大红灯笼而写“寒灯”,这一意象渲染了什么样的氛围?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3分)
(2)沈德潜评论第三句话“作故乡亲友思千里外人,愈有意味。”为什么说“愈有意味”?请作具体分析。(4分)
参考答案:(1)而写寒灯,是为了渲染旅馆的清冷(2分),表达诗人内心的凄凉孤寂(1分)。
(2)诗句写故乡的亲人在这除夕之夜想念着千里之外的“我”,其实是写诗人思念自己的故乡和亲人。这样写,把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委婉含蓄,因而“愈有意味”。(或:写出虚实结合,沟通作者和对方的情感,扩大作品意境。或:运用“曲笔”的表现手法,从对方着笔,更显情真意切。)
评分标准:能说出“亲人思念我”、“想象”、“从对方着笔”或“虚实结合”等给2分,能说出这种写法的好处作用给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中秋月
苏轼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注释】该诗是苏轼在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时所作。
小题1:前两句中用得最好的字是哪两个?请找出并简要分析。(4分)
小题2:全诗用什么手法抒发出怎样的感情?(4分)
参考答案:
小题1:溢”写尽月光如水满则溢的动态美,冰清玉洁的光亮美;“转”再现了明月的运行轨迹和浑圆的形态美。
小题2:触景生情。表达了对月圆人圆的珍惜和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本题解析:
小题1:诗人练字,七言一般是第五个字,本诗的前两句就如此。“溢”本写水,此用来写月光,就写出了月光如水满而流出的动感;“转”字可见月亮运行和浑圆。
小题2: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是由此而触发的议论抒情。对于诗歌情感的把握,不要忘记了诗后的注释:该诗是苏轼在中秋与其弟弟苏辙相聚时所作。这样团聚的夜晚是不长有的,所以倍感珍惜;这样团聚的夜晚明年又能在哪团聚呢,可见对亲人团聚的渴求和忧虑。
点评: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得把其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具体步骤是: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点出该字写出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鉴赏诗词表达技巧的目的不在于辨识诗词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而主要在于分析、评述使用这种技巧的作用和效果。所以,对一些常见的技巧,我们平时就要归纳出它的作用和效果。下面就是对表达技巧常用关键词及其效果的一个归纳总结。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古典诗歌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小题。(8分)
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
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此诗写于安史之乱和长安被陷之时。
【小题1】这首诗写了_____这一中国传统节日,从本诗_______、______等词语可以看出。(3分)
【小题2】“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用什么方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参考答案:
【小题1】重阳节;(1分)“九日”、“登高”、“饮酒”、“菊”等(2分)。
【小题2】两句诗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寄托了诗人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早日平定安史之乱的渴望。(2分)诗人一是直接抒情,“遥怜”一词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担忧直接表现出来;二是以想像的手法描绘了长安故园纷飞的战火,断垣残壁间丛丛寂寞开放的菊花,以写故园菊来写故园长安,让读者仿佛看到一幅鲜明的战乱图,从而形象地表达诗人对故园的思念和对国事的忧虑。(3分,指出表现方法直接抒情和想像各计1分,结合诗句分析正确各计1分)
本题解析:
【小题1】古人在九月九日重阳节有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王维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但这单纯的思亲情绪毕竟围绕一己的身世,境界算不得宽阔。岑参这首诗则不然。首句“登高”二字就紧扣题目中的“九日”,点明了诗文写作的时间。劈头一个“强”字,是不愿为之而又不得不为之的心态体现,表现了诗人在战乱中的凄清景况。“登高去”,还见出逢场作戏的味道,而前面冠以“强欲”二字,其含意便深刻得多了,表现出强烈的无可奈何的情绪。重阳节大家都喜欢登高,而诗人却说勉强想去登高,透着些凄凉之意,不知这是为何。结合题目“思长安故园”来看,诗人是流露出浓郁的思乡情绪。岑参是南阳人,但久居长安,故称长安为“故园”。但长安不仅是故园,更是国家的都城,而它竟被安、史乱军所占领。在这种特定情境之下,诗人就很难有心思去过重阳节,去登高胜赏了。典型的环境,使诗人登高时的心情愈趋复杂:既思故园,更思帝都,既伤心,更感慨,两种感情交汇撞击着他的心房。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这首诗表现的不是一般的节日思乡,而是对国事的忧虑和对战乱中人民疾苦的关切。表面看来写得平直朴素,实际构思精巧,情韵无限,是一首言简意深、耐人寻味的抒情佳作。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