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阅读李白的《将进酒》,然后完成1~2题
将进酒
李白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①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②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③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④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⑤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⑥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⑦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⑧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⑨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⑩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酒对君酌。⑾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注]岑夫子:岑勋。丹丘生:元丹丘。两人均为李白好友。陈王:陈思王曹植。平乐:道观(guàn)名。曹植《名都篇》:“归来宴平乐,美酒斗十千。”
1.对①②两句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①句上句写大河之来,势不可挡;下句写大河之去,势不可挽。一涨一消,形成舒卷往复之势。
B.②句悲叹人生短促,将人生由青春至衰老的全过程说成“朝”“暮”间事。
C.①句以河水一去不复返喻人生易逝,同时又正面衬托:用黄河的伟大永恒衬出生命的渺小,脆弱。
D.①②两句作为诗歌开端,可谓悲感已极,却不堕纤弱,可以说是巨人式的感伤,具有惊心动魄的艺术力量。
2.选出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诗歌多采用夸张手法,比如诗中屡用巨额数目字,如千金、三百杯、斗酒十千,千金裘、万古愁等,表达一种豪迈的诗情,但给人一种空洞浮夸感。
B.全篇大起大落,诗情亦由悲转乐,转狂放、转愤激,最后结穴于“万古愁”,回应篇首。
C.这首诗是李白咏酒诗的代表,尽展诗人的个性,思想内容深沉,艺术表现成熟。
D.作者“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于是借酒兴诗情,抒发了对世态的愤懑不平之情,貌似消极的现象中露出了深藏其内的一种怀才不遇而又渴望用世的积极人生态度。
参考答案:1.C2.A
本题解析:1.C(反衬)
2.A(无空洞浮夸感,因为有充实深厚的内在感情。)
本题难度:一般
2、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浪淘沙·云藏鹅湖山
章谦亨
台上凭栏干,犹怯春寒。被谁偷了最高山?将谓六丁①移取去,不在人间。
却是晓云闲,特地遮拦。与天一样白漫漫。喜得东风收卷尽,依旧追还。
注:①六丁:道教中的火神。
1、有人说,“偷”字在词中最为传神,试加以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观赏鹅湖山时的心情怎样?试作简要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鹅湖山本来是被云遮住的,作者却说是被神“偷去”,想象丰富,构思新奇,幽默而有情趣, 照应题目中的“藏”,运用拟人手法。(意对即可)
2、喜悦、轻松、悠闲。作者本来冒着“春寒”来观赏鹅湖山,却因云遮雾罩,而暂未见到,但作者把这看作是有人将高山“偷”去了。刚刚设想是“六丁”神将它搬离人间,却又觉得是“晓云闲”来无事,顽皮地来“遮拦”;转眼间风吹云散,作者高兴地认为是风又为自己把山追了回来。透露出诗人轻松、悠闲、喜悦的心情。(意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
御街行·秋日怀旧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①。夜寂静、寒声碎。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②,谙尽孤眠滋味。都来③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注释】①砌:指台阶;②欹:倾斜。③都来:算来。
1.请描述上阕呈现的场景。这个场景表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诗下阕以“愁”为核心,请分析词人在下片中是如何诉说内心的无尽愁苦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黄叶飘落香阶上发出的细碎的声响,主人公独坐楼阁,抬头望月,思念远在千里之外的友人。这个场景呈现出孤寒寂寞的气氛。(意对即可)
2.①夸张手法:“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已先化泪。运用夸张手法,比入肠化泪更进一层,愁情更是难堪凄切。
②情态描写(细节描写):下片先以一个“愁”字尽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枕头欹”,作者以极为简练的语言生动写出了词人挑灯倚枕独对灯寂然凝思的愁苦神态。
③融情于景:“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渲染了低沉阴暗的氛围,表达了词人凄苦的情感。
④直抒胸臆:“谙尽孤眠滋味”,独白式的语言直接表述了孤枕难眠的难言愁情。“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在心头萦绕,就是在眉头攒聚。作者的内心独白形象地写出了无法排遣的愁情。(答出其中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阅读题 琵琶行
白居易
《琵琶行(并序)》
元和十年,余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正文从略:
1.划线字古今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
A.明年秋。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B.铁骑突出刀枪鸣。整顿衣裳起敛容。
C.老大嫁作商人妇。去来江口守空船。
D.曲终收拨当心画。终岁不闻丝竹声。
2.划线字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
A.使快弹数曲。 一曲红绡不知数。
B.自言本是京城女。 同是天涯沦落人。
C.轻拢慢捻抹复挑。 商人重利轻别离。
D.满座重闻皆掩泣。 座中泣下谁最多。
3.侧面烘托琵琶女琴技的一项是
[? ]
①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
③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④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
⑤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④
D.③④⑤
参考答案:1.D
2.B
3.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阅读题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春日即事
李弥逊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 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小题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题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小题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小题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炎凉的感叹。
本题解析:
小题1: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中关键词语的鉴赏能力。要推究炼字的妙用,不可把分析之字孤立起来谈论,而要放在诗句中,结合全诗的内容和语句的含义来考查。“网”在这里做动词用“网罗,用网罩住”的意思。诗人将丝丝小雨比作一张大网,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欲网春”想要留住春天采用了联想和想象的手法。
小题2:此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所包含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看文本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色,想通过这样的景色表达什么样的感情。此诗前两句写景,所写春景并非生机勃勃,而是残花败景,要抒发的是仕途失意的苦闷。后两句叙事兼抒情,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门前冷落,抒发了作者对世态炎凉的感慨。
本题难度:简单